'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從小就被確診為腦癱,而且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輩子就得靠人照顧才能存活,當別人都勸這位母親放棄時,這位母親卻毅然決然的堅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好起來的,丈夫因此也跟她離了婚,離婚後的她每天都帶著兒子進行康復訓練,並且每天都給兒子加油打氣,沒想到的是兒子病情竟然開始慢慢好轉,等兒子慢慢長大後,這位母親就經常告訴兒子一句話:“你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可以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事情”。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從小就被確診為腦癱,而且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輩子就得靠人照顧才能存活,當別人都勸這位母親放棄時,這位母親卻毅然決然的堅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好起來的,丈夫因此也跟她離了婚,離婚後的她每天都帶著兒子進行康復訓練,並且每天都給兒子加油打氣,沒想到的是兒子病情竟然開始慢慢好轉,等兒子慢慢長大後,這位母親就經常告訴兒子一句話:“你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可以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事情”。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正是在母親這樣的思想灌輸下,兒子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還拿到了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比正常的孩子還要優秀,後來當記者採訪這位母親時她說道:“雖然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出身不一樣,但我絕不會對我的孩子判死刑,我堅信他一定會跟正常人一樣的,並且要比正常人還要優秀”。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期待,灌輸怎樣的思想,孩子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典型的“鏡中我效應”

一、何為“鏡中我效應”

所謂的“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他主要指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是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反映,這種效應不是自我主觀的,而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形成的。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從小就被確診為腦癱,而且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輩子就得靠人照顧才能存活,當別人都勸這位母親放棄時,這位母親卻毅然決然的堅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好起來的,丈夫因此也跟她離了婚,離婚後的她每天都帶著兒子進行康復訓練,並且每天都給兒子加油打氣,沒想到的是兒子病情竟然開始慢慢好轉,等兒子慢慢長大後,這位母親就經常告訴兒子一句話:“你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可以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事情”。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正是在母親這樣的思想灌輸下,兒子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還拿到了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比正常的孩子還要優秀,後來當記者採訪這位母親時她說道:“雖然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出身不一樣,但我絕不會對我的孩子判死刑,我堅信他一定會跟正常人一樣的,並且要比正常人還要優秀”。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期待,灌輸怎樣的思想,孩子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典型的“鏡中我效應”

一、何為“鏡中我效應”

所謂的“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他主要指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是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反映,這種效應不是自我主觀的,而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形成的。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二、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一位媽媽去給孩子開家長會,剛坐下就遭到了班主任的吐槽:“你家孩子的成績在班裡是最差的,最多坐3分鐘就會走神”,說罷周圍的家長就投來異樣的眼光,這時這位家長也漲紅了臉,難為情的低下了頭,回到家後兒子問到:老師在班上說了什麼?而這位媽媽卻心平氣和的說道:“你們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在班上能堅持坐五分鐘了,而且成績也比之前提高了許多”,說罷兒子就感到異常興奮,在今後日子裡經常會聽見這位家長說道“你真棒,能坐十分鐘了”、“十五分鐘了……”、“半個小時了……”,就這樣這位媽媽用“騙”的方式一直把孩子“騙”到了世界名校中去。

最近大火的國產動畫片《哪吒》可謂是教育意義深刻,其中哪吒父母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反思和學習,哪吒剛出生時本來是靈珠轉世,但後來卻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混世魔王,當時周圍的百姓都覺得他是個妖怪,只要一上街就會被人人喊打,即便自己好心做了善事也會被人誤解,但父親李靖卻告訴哪吒,他其實是靈珠轉世,哪吒最終被父母用愛喚醒,從而立志要做一個斬妖除魔的大英雄,最終也正如所願成為了這樣的人。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從小就被確診為腦癱,而且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輩子就得靠人照顧才能存活,當別人都勸這位母親放棄時,這位母親卻毅然決然的堅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好起來的,丈夫因此也跟她離了婚,離婚後的她每天都帶著兒子進行康復訓練,並且每天都給兒子加油打氣,沒想到的是兒子病情竟然開始慢慢好轉,等兒子慢慢長大後,這位母親就經常告訴兒子一句話:“你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可以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事情”。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正是在母親這樣的思想灌輸下,兒子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還拿到了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比正常的孩子還要優秀,後來當記者採訪這位母親時她說道:“雖然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出身不一樣,但我絕不會對我的孩子判死刑,我堅信他一定會跟正常人一樣的,並且要比正常人還要優秀”。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期待,灌輸怎樣的思想,孩子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典型的“鏡中我效應”

一、何為“鏡中我效應”

所謂的“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他主要指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是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反映,這種效應不是自我主觀的,而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形成的。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二、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一位媽媽去給孩子開家長會,剛坐下就遭到了班主任的吐槽:“你家孩子的成績在班裡是最差的,最多坐3分鐘就會走神”,說罷周圍的家長就投來異樣的眼光,這時這位家長也漲紅了臉,難為情的低下了頭,回到家後兒子問到:老師在班上說了什麼?而這位媽媽卻心平氣和的說道:“你們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在班上能堅持坐五分鐘了,而且成績也比之前提高了許多”,說罷兒子就感到異常興奮,在今後日子裡經常會聽見這位家長說道“你真棒,能坐十分鐘了”、“十五分鐘了……”、“半個小時了……”,就這樣這位媽媽用“騙”的方式一直把孩子“騙”到了世界名校中去。

最近大火的國產動畫片《哪吒》可謂是教育意義深刻,其中哪吒父母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反思和學習,哪吒剛出生時本來是靈珠轉世,但後來卻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混世魔王,當時周圍的百姓都覺得他是個妖怪,只要一上街就會被人人喊打,即便自己好心做了善事也會被人誤解,但父親李靖卻告訴哪吒,他其實是靈珠轉世,哪吒最終被父母用愛喚醒,從而立志要做一個斬妖除魔的大英雄,最終也正如所願成為了這樣的人。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家長的正面期待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例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接觸最多的也是家長,所以他得到的一切評價和反饋都來源於父母,父母對孩子有怎樣的期待往往就決定了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尤其是對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處於形成階段,這一時期的他們對外界的評價和態度極其敏感,父母過多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與正確的人生軌道背道而馳,而正面的評價和期待就會讓孩子朝著更加健康快樂的方向發展。

三、父母應懂得善用“鏡中我效應”,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

想必大多數家長都有過為孩子不愛學習感到發愁的時候,我同事小李的兒子今年已經上五年級了,經常在學校調皮搗蛋惹是生非,不喜歡學習,一放學就跟朋友跑的無影無蹤,每次小李光出去找回兒子就費不少工夫,更別提能安安穩穩的坐下來好好寫作業了,這可把小李給愁壞了,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給予正確的期待呢?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從小就被確診為腦癱,而且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輩子就得靠人照顧才能存活,當別人都勸這位母親放棄時,這位母親卻毅然決然的堅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好起來的,丈夫因此也跟她離了婚,離婚後的她每天都帶著兒子進行康復訓練,並且每天都給兒子加油打氣,沒想到的是兒子病情竟然開始慢慢好轉,等兒子慢慢長大後,這位母親就經常告訴兒子一句話:“你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可以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事情”。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正是在母親這樣的思想灌輸下,兒子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還拿到了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比正常的孩子還要優秀,後來當記者採訪這位母親時她說道:“雖然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出身不一樣,但我絕不會對我的孩子判死刑,我堅信他一定會跟正常人一樣的,並且要比正常人還要優秀”。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期待,灌輸怎樣的思想,孩子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典型的“鏡中我效應”

一、何為“鏡中我效應”

所謂的“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他主要指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是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反映,這種效應不是自我主觀的,而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形成的。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二、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一位媽媽去給孩子開家長會,剛坐下就遭到了班主任的吐槽:“你家孩子的成績在班裡是最差的,最多坐3分鐘就會走神”,說罷周圍的家長就投來異樣的眼光,這時這位家長也漲紅了臉,難為情的低下了頭,回到家後兒子問到:老師在班上說了什麼?而這位媽媽卻心平氣和的說道:“你們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在班上能堅持坐五分鐘了,而且成績也比之前提高了許多”,說罷兒子就感到異常興奮,在今後日子裡經常會聽見這位家長說道“你真棒,能坐十分鐘了”、“十五分鐘了……”、“半個小時了……”,就這樣這位媽媽用“騙”的方式一直把孩子“騙”到了世界名校中去。

最近大火的國產動畫片《哪吒》可謂是教育意義深刻,其中哪吒父母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反思和學習,哪吒剛出生時本來是靈珠轉世,但後來卻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混世魔王,當時周圍的百姓都覺得他是個妖怪,只要一上街就會被人人喊打,即便自己好心做了善事也會被人誤解,但父親李靖卻告訴哪吒,他其實是靈珠轉世,哪吒最終被父母用愛喚醒,從而立志要做一個斬妖除魔的大英雄,最終也正如所願成為了這樣的人。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家長的正面期待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例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接觸最多的也是家長,所以他得到的一切評價和反饋都來源於父母,父母對孩子有怎樣的期待往往就決定了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尤其是對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處於形成階段,這一時期的他們對外界的評價和態度極其敏感,父母過多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與正確的人生軌道背道而馳,而正面的評價和期待就會讓孩子朝著更加健康快樂的方向發展。

三、父母應懂得善用“鏡中我效應”,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

想必大多數家長都有過為孩子不愛學習感到發愁的時候,我同事小李的兒子今年已經上五年級了,經常在學校調皮搗蛋惹是生非,不喜歡學習,一放學就跟朋友跑的無影無蹤,每次小李光出去找回兒子就費不少工夫,更別提能安安穩穩的坐下來好好寫作業了,這可把小李給愁壞了,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給予正確的期待呢?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1、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期待”(先定為)

不少家長當面對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時,就會不斷的催促孩子,而且還時不時給孩子貼上“你怎麼這麼懶”“你太笨了”等等之類的負面標籤,長此以往孩子在父母那得到的反饋就是“我很慢”“我確實很笨”並開始進行自我否定,從而朝著父母口中的樣子發展。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他們反其道而行的背後其實是更深層次的渴望被認同。這時候家長就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能夠實現的期待。例如用盡一切方法說孩子是愛學習的,並且對別人也說孩子是愛學習的,平時就把孩子當成愛學習的好孩子來對待。

2、孩子一旦嘗試改變,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再裝為,後變為)

當孩子發現父母和身邊的人都說自己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時,孩子就可能會選擇嘗試一下愛學習的感覺,家長要細心觀察,一旦孩子做出改變,家長就要及時予以鼓勵強化,當得到別人的肯定後,孩子就會逐漸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即便是自己不愛學習,也會刻意裝出愛學習的樣子,久而久之堅持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形成一種習慣。

3、家長要以身作則

庫利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所以說家長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就如《家有兒女》中夏東海對兒女們的教誨一樣,做人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她是這樣教育兒女同樣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與尊重。

"

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他的兒子從小就被確診為腦癱,而且康復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輩子就得靠人照顧才能存活,當別人都勸這位母親放棄時,這位母親卻毅然決然的堅持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好起來的,丈夫因此也跟她離了婚,離婚後的她每天都帶著兒子進行康復訓練,並且每天都給兒子加油打氣,沒想到的是兒子病情竟然開始慢慢好轉,等兒子慢慢長大後,這位母親就經常告訴兒子一句話:“你和其他孩子都是一樣的,可以做與其他孩子一樣的事情”。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正是在母親這樣的思想灌輸下,兒子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還拿到了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比正常的孩子還要優秀,後來當記者採訪這位母親時她說道:“雖然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出身不一樣,但我絕不會對我的孩子判死刑,我堅信他一定會跟正常人一樣的,並且要比正常人還要優秀”。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期待,灌輸怎樣的思想,孩子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表現來回報你,這就是典型的“鏡中我效應”

一、何為“鏡中我效應”

所謂的“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的,他主要指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主要是與別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反映,這種效應不是自我主觀的,而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形成的。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二、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一位媽媽去給孩子開家長會,剛坐下就遭到了班主任的吐槽:“你家孩子的成績在班裡是最差的,最多坐3分鐘就會走神”,說罷周圍的家長就投來異樣的眼光,這時這位家長也漲紅了臉,難為情的低下了頭,回到家後兒子問到:老師在班上說了什麼?而這位媽媽卻心平氣和的說道:“你們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在班上能堅持坐五分鐘了,而且成績也比之前提高了許多”,說罷兒子就感到異常興奮,在今後日子裡經常會聽見這位家長說道“你真棒,能坐十分鐘了”、“十五分鐘了……”、“半個小時了……”,就這樣這位媽媽用“騙”的方式一直把孩子“騙”到了世界名校中去。

最近大火的國產動畫片《哪吒》可謂是教育意義深刻,其中哪吒父母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反思和學習,哪吒剛出生時本來是靈珠轉世,但後來卻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混世魔王,當時周圍的百姓都覺得他是個妖怪,只要一上街就會被人人喊打,即便自己好心做了善事也會被人誤解,但父親李靖卻告訴哪吒,他其實是靈珠轉世,哪吒最終被父母用愛喚醒,從而立志要做一個斬妖除魔的大英雄,最終也正如所願成為了這樣的人。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家長的正面期待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例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接觸最多的也是家長,所以他得到的一切評價和反饋都來源於父母,父母對孩子有怎樣的期待往往就決定了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尤其是對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處於形成階段,這一時期的他們對外界的評價和態度極其敏感,父母過多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與正確的人生軌道背道而馳,而正面的評價和期待就會讓孩子朝著更加健康快樂的方向發展。

三、父母應懂得善用“鏡中我效應”,給予孩子正確的期待

想必大多數家長都有過為孩子不愛學習感到發愁的時候,我同事小李的兒子今年已經上五年級了,經常在學校調皮搗蛋惹是生非,不喜歡學習,一放學就跟朋友跑的無影無蹤,每次小李光出去找回兒子就費不少工夫,更別提能安安穩穩的坐下來好好寫作業了,這可把小李給愁壞了,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給予正確的期待呢?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1、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期待”(先定為)

不少家長當面對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時,就會不斷的催促孩子,而且還時不時給孩子貼上“你怎麼這麼懶”“你太笨了”等等之類的負面標籤,長此以往孩子在父母那得到的反饋就是“我很慢”“我確實很笨”並開始進行自我否定,從而朝著父母口中的樣子發展。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他們反其道而行的背後其實是更深層次的渴望被認同。這時候家長就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能夠實現的期待。例如用盡一切方法說孩子是愛學習的,並且對別人也說孩子是愛學習的,平時就把孩子當成愛學習的好孩子來對待。

2、孩子一旦嘗試改變,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再裝為,後變為)

當孩子發現父母和身邊的人都說自己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時,孩子就可能會選擇嘗試一下愛學習的感覺,家長要細心觀察,一旦孩子做出改變,家長就要及時予以鼓勵強化,當得到別人的肯定後,孩子就會逐漸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即便是自己不愛學習,也會刻意裝出愛學習的樣子,久而久之堅持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形成一種習慣。

3、家長要以身作則

庫利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所以說家長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就如《家有兒女》中夏東海對兒女們的教誨一樣,做人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她是這樣教育兒女同樣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與尊重。

鏡中我效應:父母的期待會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運用需謹慎

俗話說,謊言說一千道一萬最終也會變成真理,若周圍人都相信他是什麼樣的人,那麼最終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所以說要想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那麼家長就應該懂得善用“鏡中自我效應”給孩子呈現正面的期待,這樣孩子才能朝向積極的一面發展。

今日互動話題:您是如何看待“鏡中自我效應”得?您瞭解這個效應了嗎?歡迎大家留言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逗兒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