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布丁媽媽私享會 2019-09-14
"

前幾天孩子上課,幾個家長在一起閒聊,其中一個家長說,最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小朋友各種調皮,各種犯錯,各種不聽話,各種哭鬧,變著法的搞破壞,簡直令人崩潰……其他家長也表示深有同感,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孩子受自身生長髮育特點以及其他的一些年齡因素影響,會表現出一些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好像是故意的與家長在作對。事實上,可能不是孩子的錯,可能是家長出現了問題。

有位睿智的媽媽說過,如果家長一段時間拿孩子沒辦法,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是到了家長應該學習的時候了。孩子在成長,家長也需要跟著一起修行成長,否則家長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自然無法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遇到孩子問題時感覺無可奈和。

"

前幾天孩子上課,幾個家長在一起閒聊,其中一個家長說,最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小朋友各種調皮,各種犯錯,各種不聽話,各種哭鬧,變著法的搞破壞,簡直令人崩潰……其他家長也表示深有同感,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孩子受自身生長髮育特點以及其他的一些年齡因素影響,會表現出一些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好像是故意的與家長在作對。事實上,可能不是孩子的錯,可能是家長出現了問題。

有位睿智的媽媽說過,如果家長一段時間拿孩子沒辦法,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是到了家長應該學習的時候了。孩子在成長,家長也需要跟著一起修行成長,否則家長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自然無法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遇到孩子問題時感覺無可奈和。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以孩子哭鬧、犯錯為例,看看小朋友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有哪些家長無法看到的原因與祕密,家長先自我反思幾個問題;

  • 犯錯是正常現象,但到了孩子身上就“不可原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各方面都在成長的孩子,所以犯錯屬於一種正常現象,沒有哪個孩子是故意犯錯,故意跟父母對著幹的。

孩子一旦出現一些家長無法控制無法阻止甚至與家長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候,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訓斥孩子,告訴他們犯錯了,甚至將不嚴重的問題變成大問題,威脅或嚇唬孩子。

  • 犯錯標準是由家長定義,家長一定正確?

孩子亂跑是犯錯,孩子交朋友可能也犯錯.....孩子犯錯誤的定義是由家長們制定與指定,而這個錯誤的標準是家長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家長將自己的位置擺放在孩子的對立面,強調孩子犯錯,事實上,家長都是對的嗎?

  • 孩子與家長視角不同,同一環境一定所見一樣?

有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小朋友每次在人群中行走,表現的都會很恐懼很害怕,為此,孩子爸爸批評孩子好多次,要求孩子勇敢、堅強,但小朋友依然次次都會表現的很害怕,家人對此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每次都這樣。

後來有一次小朋友的爸爸走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突然東西掉了,他蹲下身子彎腰去撿,下意識的在人群中一抬頭,那一剎那他沒有見到外面張貼的漂亮海報,沒有看到大人們的笑臉,更不用說怡人的風景了。孩子爸爸只看到了無數條腿,小朋友的爸爸突然明白了小朋友為什麼不喜歡走在人群中。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大人們用大人看世界的思維定式去評判孩子,家長們從來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家長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理解小孩子的想法。其實,大多數時候家長們應該把自己變小,站在與孩子同等高度,去了解小朋友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

前幾天孩子上課,幾個家長在一起閒聊,其中一個家長說,最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小朋友各種調皮,各種犯錯,各種不聽話,各種哭鬧,變著法的搞破壞,簡直令人崩潰……其他家長也表示深有同感,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孩子受自身生長髮育特點以及其他的一些年齡因素影響,會表現出一些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好像是故意的與家長在作對。事實上,可能不是孩子的錯,可能是家長出現了問題。

有位睿智的媽媽說過,如果家長一段時間拿孩子沒辦法,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是到了家長應該學習的時候了。孩子在成長,家長也需要跟著一起修行成長,否則家長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自然無法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遇到孩子問題時感覺無可奈和。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以孩子哭鬧、犯錯為例,看看小朋友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有哪些家長無法看到的原因與祕密,家長先自我反思幾個問題;

  • 犯錯是正常現象,但到了孩子身上就“不可原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各方面都在成長的孩子,所以犯錯屬於一種正常現象,沒有哪個孩子是故意犯錯,故意跟父母對著幹的。

孩子一旦出現一些家長無法控制無法阻止甚至與家長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候,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訓斥孩子,告訴他們犯錯了,甚至將不嚴重的問題變成大問題,威脅或嚇唬孩子。

  • 犯錯標準是由家長定義,家長一定正確?

孩子亂跑是犯錯,孩子交朋友可能也犯錯.....孩子犯錯誤的定義是由家長們制定與指定,而這個錯誤的標準是家長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家長將自己的位置擺放在孩子的對立面,強調孩子犯錯,事實上,家長都是對的嗎?

  • 孩子與家長視角不同,同一環境一定所見一樣?

有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小朋友每次在人群中行走,表現的都會很恐懼很害怕,為此,孩子爸爸批評孩子好多次,要求孩子勇敢、堅強,但小朋友依然次次都會表現的很害怕,家人對此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每次都這樣。

後來有一次小朋友的爸爸走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突然東西掉了,他蹲下身子彎腰去撿,下意識的在人群中一抬頭,那一剎那他沒有見到外面張貼的漂亮海報,沒有看到大人們的笑臉,更不用說怡人的風景了。孩子爸爸只看到了無數條腿,小朋友的爸爸突然明白了小朋友為什麼不喜歡走在人群中。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大人們用大人看世界的思維定式去評判孩子,家長們從來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家長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理解小孩子的想法。其實,大多數時候家長們應該把自己變小,站在與孩子同等高度,去了解小朋友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家長不同,他們初來乍到,他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了解世界,瞭解人際,瞭解所見所聞,並不會因為家長的一些固有思維就放棄掉自己的思考,所以孩子與家長之間不可避免出現代溝,出現不對等對話,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凡事多往好處想,積極理解孩子動機

孩子出現一些問題,而家長們不好處理的時候,家長不要先從思維上先入為主,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開始用慣用的方式,對著孩子一通批評指責,覺得這孩子就是個混世魔王,這樣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記得前段時間在小區玩耍,鄰居家的一個3歲左右小朋友一直跟在一個5歲左右的小朋友後面,剛開始只是跟著,後來就很粗魯,3歲小朋友用他的小車撞5歲小朋友的小車,5歲小朋友不理他,3歲小朋友直接上手,5歲小朋友的媽媽批評了自己孩子一頓,3歲小朋友也被自己的爸爸吼回家,但在他爸爸吼叫的那一剎那,小朋友帶著祈求的眼神,嘴裡還說:爸爸讓我再玩一會兒。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3歲孩子不懂禮貌,還打人,以後堅決不能跟他玩,而3歲的小朋友因為別人這樣的對待,反而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採取更加極端的方式,以尋求自己的存在感。

事實上,仔細分析一下,作為3歲的小朋友,他可能只是想跟哥哥玩耍,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只能採取一些自己認為能夠吸引到對方注意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引導並糾正小朋友的做法,告訴他如果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應該怎麼做,比如先詢問說“哥哥,你能跟我一起玩嗎”之類的話。

孩子天生不具備壞心思,並且也沒有那麼多彎曲的想法,他們可能是表達方式存在問題,但個人並沒有什麼問題,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出現一些費解的情況時,請先穩定下自己,多詢問孩子幾個為什麼,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孩子的委屈,同樣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融合融洽。

"

前幾天孩子上課,幾個家長在一起閒聊,其中一個家長說,最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小朋友各種調皮,各種犯錯,各種不聽話,各種哭鬧,變著法的搞破壞,簡直令人崩潰……其他家長也表示深有同感,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孩子受自身生長髮育特點以及其他的一些年齡因素影響,會表現出一些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好像是故意的與家長在作對。事實上,可能不是孩子的錯,可能是家長出現了問題。

有位睿智的媽媽說過,如果家長一段時間拿孩子沒辦法,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是到了家長應該學習的時候了。孩子在成長,家長也需要跟著一起修行成長,否則家長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自然無法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遇到孩子問題時感覺無可奈和。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以孩子哭鬧、犯錯為例,看看小朋友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有哪些家長無法看到的原因與祕密,家長先自我反思幾個問題;

  • 犯錯是正常現象,但到了孩子身上就“不可原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各方面都在成長的孩子,所以犯錯屬於一種正常現象,沒有哪個孩子是故意犯錯,故意跟父母對著幹的。

孩子一旦出現一些家長無法控制無法阻止甚至與家長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候,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訓斥孩子,告訴他們犯錯了,甚至將不嚴重的問題變成大問題,威脅或嚇唬孩子。

  • 犯錯標準是由家長定義,家長一定正確?

孩子亂跑是犯錯,孩子交朋友可能也犯錯.....孩子犯錯誤的定義是由家長們制定與指定,而這個錯誤的標準是家長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家長將自己的位置擺放在孩子的對立面,強調孩子犯錯,事實上,家長都是對的嗎?

  • 孩子與家長視角不同,同一環境一定所見一樣?

有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小朋友每次在人群中行走,表現的都會很恐懼很害怕,為此,孩子爸爸批評孩子好多次,要求孩子勇敢、堅強,但小朋友依然次次都會表現的很害怕,家人對此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每次都這樣。

後來有一次小朋友的爸爸走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突然東西掉了,他蹲下身子彎腰去撿,下意識的在人群中一抬頭,那一剎那他沒有見到外面張貼的漂亮海報,沒有看到大人們的笑臉,更不用說怡人的風景了。孩子爸爸只看到了無數條腿,小朋友的爸爸突然明白了小朋友為什麼不喜歡走在人群中。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大人們用大人看世界的思維定式去評判孩子,家長們從來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家長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理解小孩子的想法。其實,大多數時候家長們應該把自己變小,站在與孩子同等高度,去了解小朋友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家長不同,他們初來乍到,他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了解世界,瞭解人際,瞭解所見所聞,並不會因為家長的一些固有思維就放棄掉自己的思考,所以孩子與家長之間不可避免出現代溝,出現不對等對話,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凡事多往好處想,積極理解孩子動機

孩子出現一些問題,而家長們不好處理的時候,家長不要先從思維上先入為主,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開始用慣用的方式,對著孩子一通批評指責,覺得這孩子就是個混世魔王,這樣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記得前段時間在小區玩耍,鄰居家的一個3歲左右小朋友一直跟在一個5歲左右的小朋友後面,剛開始只是跟著,後來就很粗魯,3歲小朋友用他的小車撞5歲小朋友的小車,5歲小朋友不理他,3歲小朋友直接上手,5歲小朋友的媽媽批評了自己孩子一頓,3歲小朋友也被自己的爸爸吼回家,但在他爸爸吼叫的那一剎那,小朋友帶著祈求的眼神,嘴裡還說:爸爸讓我再玩一會兒。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3歲孩子不懂禮貌,還打人,以後堅決不能跟他玩,而3歲的小朋友因為別人這樣的對待,反而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採取更加極端的方式,以尋求自己的存在感。

事實上,仔細分析一下,作為3歲的小朋友,他可能只是想跟哥哥玩耍,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只能採取一些自己認為能夠吸引到對方注意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引導並糾正小朋友的做法,告訴他如果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應該怎麼做,比如先詢問說“哥哥,你能跟我一起玩嗎”之類的話。

孩子天生不具備壞心思,並且也沒有那麼多彎曲的想法,他們可能是表達方式存在問題,但個人並沒有什麼問題,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出現一些費解的情況時,請先穩定下自己,多詢問孩子幾個為什麼,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孩子的委屈,同樣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融合融洽。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二、使用有效的溝通語言,轉換“不”語言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當有人跟孩子說“不”語言的時候,實際上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不”後面的語言,“不”字變成了語言的強調部分,所以出現了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會去做什麼。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家長用了否定句式,讓孩子對父母的語言理解產生分歧,如果家長能夠將平時的“不要做....”轉換為肯定性的語言,例如,“不要在馬路上亂跑”改成“我們一起走人行橫道,好嗎”,“不許在牆上亂畫”改成“寶貝你想畫畫對不對?你可以在畫板上畫”,“吃飯時,不可以亂跑”改成“到媽媽旁邊,坐下來吃飯”等等,收穫的效果肯定大不一樣。

孩子不是不聽話,不是不懂規矩,家長用一種權威、命令的口吻威脅孩子,並且句式還用了最令人討厭的“否定”,自然孩子就朝著家長不希望的方向發展,如果儘量用肯定性的語言跟孩子溝通,孩子自然也就變得乖巧、懂理。

三、蹲下來,與孩子一起奔跑

之前給孩子上過一次作文課,作文主題是“我的XX”,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小時候也肯定寫過,有個小朋友寫自己的爸爸,“爸爸總是看起來不夠快樂,媽媽每次見到爸爸進屋,就開始張羅吃飯,但爸爸總是第一詢問的就是我有沒有好好聽課,有沒有認真讀書,作業有沒有寫完。吃飯的時候,我想跟媽媽說一下學校裡面有趣的事情,爸爸總是打斷,說‘學生就是學習,不要關注其他亂七八糟’“……

孩子描述的這些情節,很多家庭中也很常見,或者爸爸或者媽媽,對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特別是一些家長自身屬於學霸級別,那孩子真的是不得了,孩子稍微有一點點的不達標就免不了一場家長的“譴責”,孩子有苦無處訴。

其實,孩子還是個孩子,他的本性依然是自由、玩耍,到了某一些階段有些東西也會自然解鎖,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開竅”,提前靠父母開早了,孩子依然懵懂,並不會真正的明白,而“瓜熟蒂落”才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爸爸媽媽與孩子在一起一定是蹲下來,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到孩子真誠的眼睛,看到孩子真實不做作的表情,再去說那些真的想告訴孩子的事情,並且一起與他們奔跑,這樣家長得到的一定是一個充滿感恩,充滿未來的正能量孩子。

"

前幾天孩子上課,幾個家長在一起閒聊,其中一個家長說,最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小朋友各種調皮,各種犯錯,各種不聽話,各種哭鬧,變著法的搞破壞,簡直令人崩潰……其他家長也表示深有同感,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孩子受自身生長髮育特點以及其他的一些年齡因素影響,會表現出一些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好像是故意的與家長在作對。事實上,可能不是孩子的錯,可能是家長出現了問題。

有位睿智的媽媽說過,如果家長一段時間拿孩子沒辦法,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是到了家長應該學習的時候了。孩子在成長,家長也需要跟著一起修行成長,否則家長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自然無法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遇到孩子問題時感覺無可奈和。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以孩子哭鬧、犯錯為例,看看小朋友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有哪些家長無法看到的原因與祕密,家長先自我反思幾個問題;

  • 犯錯是正常現象,但到了孩子身上就“不可原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各方面都在成長的孩子,所以犯錯屬於一種正常現象,沒有哪個孩子是故意犯錯,故意跟父母對著幹的。

孩子一旦出現一些家長無法控制無法阻止甚至與家長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候,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訓斥孩子,告訴他們犯錯了,甚至將不嚴重的問題變成大問題,威脅或嚇唬孩子。

  • 犯錯標準是由家長定義,家長一定正確?

孩子亂跑是犯錯,孩子交朋友可能也犯錯.....孩子犯錯誤的定義是由家長們制定與指定,而這個錯誤的標準是家長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家長將自己的位置擺放在孩子的對立面,強調孩子犯錯,事實上,家長都是對的嗎?

  • 孩子與家長視角不同,同一環境一定所見一樣?

有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小朋友每次在人群中行走,表現的都會很恐懼很害怕,為此,孩子爸爸批評孩子好多次,要求孩子勇敢、堅強,但小朋友依然次次都會表現的很害怕,家人對此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每次都這樣。

後來有一次小朋友的爸爸走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突然東西掉了,他蹲下身子彎腰去撿,下意識的在人群中一抬頭,那一剎那他沒有見到外面張貼的漂亮海報,沒有看到大人們的笑臉,更不用說怡人的風景了。孩子爸爸只看到了無數條腿,小朋友的爸爸突然明白了小朋友為什麼不喜歡走在人群中。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大人們用大人看世界的思維定式去評判孩子,家長們從來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家長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理解小孩子的想法。其實,大多數時候家長們應該把自己變小,站在與孩子同等高度,去了解小朋友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家長不同,他們初來乍到,他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了解世界,瞭解人際,瞭解所見所聞,並不會因為家長的一些固有思維就放棄掉自己的思考,所以孩子與家長之間不可避免出現代溝,出現不對等對話,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凡事多往好處想,積極理解孩子動機

孩子出現一些問題,而家長們不好處理的時候,家長不要先從思維上先入為主,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就開始用慣用的方式,對著孩子一通批評指責,覺得這孩子就是個混世魔王,這樣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記得前段時間在小區玩耍,鄰居家的一個3歲左右小朋友一直跟在一個5歲左右的小朋友後面,剛開始只是跟著,後來就很粗魯,3歲小朋友用他的小車撞5歲小朋友的小車,5歲小朋友不理他,3歲小朋友直接上手,5歲小朋友的媽媽批評了自己孩子一頓,3歲小朋友也被自己的爸爸吼回家,但在他爸爸吼叫的那一剎那,小朋友帶著祈求的眼神,嘴裡還說:爸爸讓我再玩一會兒。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3歲孩子不懂禮貌,還打人,以後堅決不能跟他玩,而3歲的小朋友因為別人這樣的對待,反而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採取更加極端的方式,以尋求自己的存在感。

事實上,仔細分析一下,作為3歲的小朋友,他可能只是想跟哥哥玩耍,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只能採取一些自己認為能夠吸引到對方注意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引導並糾正小朋友的做法,告訴他如果想跟別的小朋友玩應該怎麼做,比如先詢問說“哥哥,你能跟我一起玩嗎”之類的話。

孩子天生不具備壞心思,並且也沒有那麼多彎曲的想法,他們可能是表達方式存在問題,但個人並沒有什麼問題,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出現一些費解的情況時,請先穩定下自己,多詢問孩子幾個為什麼,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孩子的委屈,同樣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融合融洽。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二、使用有效的溝通語言,轉換“不”語言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當有人跟孩子說“不”語言的時候,實際上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不”後面的語言,“不”字變成了語言的強調部分,所以出現了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會去做什麼。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家長用了否定句式,讓孩子對父母的語言理解產生分歧,如果家長能夠將平時的“不要做....”轉換為肯定性的語言,例如,“不要在馬路上亂跑”改成“我們一起走人行橫道,好嗎”,“不許在牆上亂畫”改成“寶貝你想畫畫對不對?你可以在畫板上畫”,“吃飯時,不可以亂跑”改成“到媽媽旁邊,坐下來吃飯”等等,收穫的效果肯定大不一樣。

孩子不是不聽話,不是不懂規矩,家長用一種權威、命令的口吻威脅孩子,並且句式還用了最令人討厭的“否定”,自然孩子就朝著家長不希望的方向發展,如果儘量用肯定性的語言跟孩子溝通,孩子自然也就變得乖巧、懂理。

三、蹲下來,與孩子一起奔跑

之前給孩子上過一次作文課,作文主題是“我的XX”,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小時候也肯定寫過,有個小朋友寫自己的爸爸,“爸爸總是看起來不夠快樂,媽媽每次見到爸爸進屋,就開始張羅吃飯,但爸爸總是第一詢問的就是我有沒有好好聽課,有沒有認真讀書,作業有沒有寫完。吃飯的時候,我想跟媽媽說一下學校裡面有趣的事情,爸爸總是打斷,說‘學生就是學習,不要關注其他亂七八糟’“……

孩子描述的這些情節,很多家庭中也很常見,或者爸爸或者媽媽,對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特別是一些家長自身屬於學霸級別,那孩子真的是不得了,孩子稍微有一點點的不達標就免不了一場家長的“譴責”,孩子有苦無處訴。

其實,孩子還是個孩子,他的本性依然是自由、玩耍,到了某一些階段有些東西也會自然解鎖,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開竅”,提前靠父母開早了,孩子依然懵懂,並不會真正的明白,而“瓜熟蒂落”才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爸爸媽媽與孩子在一起一定是蹲下來,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到孩子真誠的眼睛,看到孩子真實不做作的表情,再去說那些真的想告訴孩子的事情,並且一起與他們奔跑,這樣家長得到的一定是一個充滿感恩,充滿未來的正能量孩子。

孩子問題多,正是家長學習時!父母反思3問題,3招優化教育思路

每一個孩子都是快樂的使者,只要爸爸媽媽們找到規律,肯與孩子配合,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就近在眼前。

父母教育孩子,同時也是修行自己,只有與孩子一同成長,才會培養出更好更棒更有愛的孩子。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