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然,有也不少人質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內”,但你們能帶好孩子嗎?我認為能不能帶好孩子其實跟性別關係不大,女性不也是從頭來學的嗎?

在我看來,育兒和職場也是相通,帶孩子與在職場和同事和諧相處、與管理好一個團隊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和人際關係構建,若想做好,不論男女都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

剛開始,楚楚媽媽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過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獨自一人幫助她順利完成坐月子後就堅信不疑了。

作為全職奶爸,從產房陪產、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臍帶、洗澡換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幾乎把媽媽帶娃所需要經歷的一切都經歷了一遍。

最初的幾個月裡,除了手忙腳亂就是身心疲憊,自己的體重也在一個月內驟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現學現用地走了過來。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然,有也不少人質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內”,但你們能帶好孩子嗎?我認為能不能帶好孩子其實跟性別關係不大,女性不也是從頭來學的嗎?

在我看來,育兒和職場也是相通,帶孩子與在職場和同事和諧相處、與管理好一個團隊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和人際關係構建,若想做好,不論男女都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

剛開始,楚楚媽媽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過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獨自一人幫助她順利完成坐月子後就堅信不疑了。

作為全職奶爸,從產房陪產、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臍帶、洗澡換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幾乎把媽媽帶娃所需要經歷的一切都經歷了一遍。

最初的幾個月裡,除了手忙腳亂就是身心疲憊,自己的體重也在一個月內驟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現學現用地走了過來。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同時,通過對“全職爸爸”的體驗,我也理解了媽媽們的辛苦。

比如,在我們家,楚楚媽一肩要挑家庭和職場兩副重擔。最初給老大哺乳時因為經驗不足方式不對,導致嚴重疼痛,她一邊堅持母乳餵養,一邊痛得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這麼多年來,她喂完老大喂老二,幾乎從未睡過一個整覺。

產假結束後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詢問酒店的冰箱是否可以幫忙冷凍母乳,到了機場還要不斷跟安檢解釋攜帶凍乳的原因。之後,我們還遇到孩子幼兒急診,發燒感冒,上吐下瀉,不抱不睡等等各種各樣艱難困苦的挑戰,吃不好睡不好早已是平常小事。

當自己親身經歷之後,我才真正徹底明白媽媽們最初幾年育兒在身心上經歷的苦與累,遠遠超過爸爸們在職場上打拼的苦與累。女性辛勞付出的價值和意義被社會極大地低估,她們在家庭育兒中得到的社會認可和支持遠遠不夠。

男性們確實需要改變心態和觀念,更多地理解和關愛女性,需要重新認識“母親”的家庭育兒價值。這種價值不僅不比他們追求的事業低,甚至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上,它的價值更高、意義更大。

育兒的心得

全職爸爸這幾年中,對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經驗和心得,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 遵從內心,拿回教育的自主權

同許多全職家長類似,自從楚楚出生後,我也閱讀了不少專家權威的教育書籍,不過嘗試過各種方法和理論後,發覺實際效果並不一定好。

不僅如此,看的書越多,心裡的困惑也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養的迷思”中,而真正用心關注和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後來我索性放棄,決定拿回教育的自主權,於是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孩子身上。

玩的時候全身心地陪兩個孩子,看的時候認真看,聽的時候認真聽,我訓練自己排除頭腦中雜念,真正用心與孩子“同在”,共享同一場域,這時我反而常常創造一些適合孩子特點並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為此,我還由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天下父母費盡心,東南西北覓真經。

今日專家說此是,明日教授道彼非。

左左右右皆不適,兜兜轉轉步難行。

無為有為衡平藝,返聽自心或可明。

2. 有為和無為,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為父母,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教育中的“有為和無為”是一個常常被討論,卻又無法解釋透徹的問題。

起初我在帶娃的過程中也常常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後來通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發現有為和無為還是有規律可循。

孩子們在當下展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實際上都源於過去的輸入和內化。

輸入源於外部,需要有為。這種有為其實就是營造一種適宜孩子現階段特點的外部環境,這種有為越積極越好,越智慧越好。

內化則要靠自身,需要無為。內化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外部的介入和干涉越多,內化順利完成的阻力反而越大,這種無為,越多越好。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然,有也不少人質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內”,但你們能帶好孩子嗎?我認為能不能帶好孩子其實跟性別關係不大,女性不也是從頭來學的嗎?

在我看來,育兒和職場也是相通,帶孩子與在職場和同事和諧相處、與管理好一個團隊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和人際關係構建,若想做好,不論男女都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

剛開始,楚楚媽媽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過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獨自一人幫助她順利完成坐月子後就堅信不疑了。

作為全職奶爸,從產房陪產、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臍帶、洗澡換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幾乎把媽媽帶娃所需要經歷的一切都經歷了一遍。

最初的幾個月裡,除了手忙腳亂就是身心疲憊,自己的體重也在一個月內驟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現學現用地走了過來。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同時,通過對“全職爸爸”的體驗,我也理解了媽媽們的辛苦。

比如,在我們家,楚楚媽一肩要挑家庭和職場兩副重擔。最初給老大哺乳時因為經驗不足方式不對,導致嚴重疼痛,她一邊堅持母乳餵養,一邊痛得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這麼多年來,她喂完老大喂老二,幾乎從未睡過一個整覺。

產假結束後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詢問酒店的冰箱是否可以幫忙冷凍母乳,到了機場還要不斷跟安檢解釋攜帶凍乳的原因。之後,我們還遇到孩子幼兒急診,發燒感冒,上吐下瀉,不抱不睡等等各種各樣艱難困苦的挑戰,吃不好睡不好早已是平常小事。

當自己親身經歷之後,我才真正徹底明白媽媽們最初幾年育兒在身心上經歷的苦與累,遠遠超過爸爸們在職場上打拼的苦與累。女性辛勞付出的價值和意義被社會極大地低估,她們在家庭育兒中得到的社會認可和支持遠遠不夠。

男性們確實需要改變心態和觀念,更多地理解和關愛女性,需要重新認識“母親”的家庭育兒價值。這種價值不僅不比他們追求的事業低,甚至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上,它的價值更高、意義更大。

育兒的心得

全職爸爸這幾年中,對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經驗和心得,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 遵從內心,拿回教育的自主權

同許多全職家長類似,自從楚楚出生後,我也閱讀了不少專家權威的教育書籍,不過嘗試過各種方法和理論後,發覺實際效果並不一定好。

不僅如此,看的書越多,心裡的困惑也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養的迷思”中,而真正用心關注和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後來我索性放棄,決定拿回教育的自主權,於是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孩子身上。

玩的時候全身心地陪兩個孩子,看的時候認真看,聽的時候認真聽,我訓練自己排除頭腦中雜念,真正用心與孩子“同在”,共享同一場域,這時我反而常常創造一些適合孩子特點並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為此,我還由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天下父母費盡心,東南西北覓真經。

今日專家說此是,明日教授道彼非。

左左右右皆不適,兜兜轉轉步難行。

無為有為衡平藝,返聽自心或可明。

2. 有為和無為,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為父母,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教育中的“有為和無為”是一個常常被討論,卻又無法解釋透徹的問題。

起初我在帶娃的過程中也常常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後來通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發現有為和無為還是有規律可循。

孩子們在當下展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實際上都源於過去的輸入和內化。

輸入源於外部,需要有為。這種有為其實就是營造一種適宜孩子現階段特點的外部環境,這種有為越積極越好,越智慧越好。

內化則要靠自身,需要無為。內化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外部的介入和干涉越多,內化順利完成的阻力反而越大,這種無為,越多越好。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楚楚對寫字很感興趣,於是在輸入階段我和孩子媽媽積極有為了一把。

家裡有一面黑板牆,我們首先考慮了易得性,把粉筆和黑板擦放在最顯眼和最方便拿到的地方,然後在黑板上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她經常聽到的一些字。

過了一段時間,楚楚開始留意起黑板上的字,而且會主動問某個字應該怎麼書寫,我便按她的要求寫。但有時難免會產生趁此機會“推一把”的衝動,想讓她多認些關聯字,結果她扔掉粉筆跑了。

後來我學乖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不主動問,我絕不主動說。沒想到這種“無為”的方式反而大大促進了她學習的內化過程,她的自信心變得更強了,主動來問我的次數多了,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

3. 育兒先育己

孩子的生命狀態就像一塊超級海綿,外部環境中的一切,無論正面的負面的,統統都被吸收,然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說一千道一萬: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有一次我在小區等孩子媽媽下樓,一輛汽車從身邊駛過停在樓前,熄火後一隻空瓶忽然從駕駛室裡飛出,然後一母一子下了車上了樓。幾天後,我又遇見了那個小男孩,嘴裡吃著零食,手中包裝袋空了便隨手扔在地上。

這兩個場景給了我不小的觸動。

從那以後,我開始不斷反省,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們應該具備的德行或能力自己有沒有首先做到?

要求孩子遵守家規不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

要求孩子們在電梯門口禮貌謙讓先出後進的時候,自己獨自一人在其他同樣場合是否也能時時做到?要求孩子們遇事要心平氣和、少發脾氣,自己是否也同樣可以控制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然,有也不少人質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內”,但你們能帶好孩子嗎?我認為能不能帶好孩子其實跟性別關係不大,女性不也是從頭來學的嗎?

在我看來,育兒和職場也是相通,帶孩子與在職場和同事和諧相處、與管理好一個團隊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和人際關係構建,若想做好,不論男女都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

剛開始,楚楚媽媽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過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獨自一人幫助她順利完成坐月子後就堅信不疑了。

作為全職奶爸,從產房陪產、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臍帶、洗澡換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幾乎把媽媽帶娃所需要經歷的一切都經歷了一遍。

最初的幾個月裡,除了手忙腳亂就是身心疲憊,自己的體重也在一個月內驟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現學現用地走了過來。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同時,通過對“全職爸爸”的體驗,我也理解了媽媽們的辛苦。

比如,在我們家,楚楚媽一肩要挑家庭和職場兩副重擔。最初給老大哺乳時因為經驗不足方式不對,導致嚴重疼痛,她一邊堅持母乳餵養,一邊痛得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這麼多年來,她喂完老大喂老二,幾乎從未睡過一個整覺。

產假結束後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詢問酒店的冰箱是否可以幫忙冷凍母乳,到了機場還要不斷跟安檢解釋攜帶凍乳的原因。之後,我們還遇到孩子幼兒急診,發燒感冒,上吐下瀉,不抱不睡等等各種各樣艱難困苦的挑戰,吃不好睡不好早已是平常小事。

當自己親身經歷之後,我才真正徹底明白媽媽們最初幾年育兒在身心上經歷的苦與累,遠遠超過爸爸們在職場上打拼的苦與累。女性辛勞付出的價值和意義被社會極大地低估,她們在家庭育兒中得到的社會認可和支持遠遠不夠。

男性們確實需要改變心態和觀念,更多地理解和關愛女性,需要重新認識“母親”的家庭育兒價值。這種價值不僅不比他們追求的事業低,甚至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上,它的價值更高、意義更大。

育兒的心得

全職爸爸這幾年中,對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經驗和心得,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 遵從內心,拿回教育的自主權

同許多全職家長類似,自從楚楚出生後,我也閱讀了不少專家權威的教育書籍,不過嘗試過各種方法和理論後,發覺實際效果並不一定好。

不僅如此,看的書越多,心裡的困惑也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養的迷思”中,而真正用心關注和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後來我索性放棄,決定拿回教育的自主權,於是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孩子身上。

玩的時候全身心地陪兩個孩子,看的時候認真看,聽的時候認真聽,我訓練自己排除頭腦中雜念,真正用心與孩子“同在”,共享同一場域,這時我反而常常創造一些適合孩子特點並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為此,我還由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天下父母費盡心,東南西北覓真經。

今日專家說此是,明日教授道彼非。

左左右右皆不適,兜兜轉轉步難行。

無為有為衡平藝,返聽自心或可明。

2. 有為和無為,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為父母,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教育中的“有為和無為”是一個常常被討論,卻又無法解釋透徹的問題。

起初我在帶娃的過程中也常常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後來通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發現有為和無為還是有規律可循。

孩子們在當下展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實際上都源於過去的輸入和內化。

輸入源於外部,需要有為。這種有為其實就是營造一種適宜孩子現階段特點的外部環境,這種有為越積極越好,越智慧越好。

內化則要靠自身,需要無為。內化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外部的介入和干涉越多,內化順利完成的阻力反而越大,這種無為,越多越好。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楚楚對寫字很感興趣,於是在輸入階段我和孩子媽媽積極有為了一把。

家裡有一面黑板牆,我們首先考慮了易得性,把粉筆和黑板擦放在最顯眼和最方便拿到的地方,然後在黑板上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她經常聽到的一些字。

過了一段時間,楚楚開始留意起黑板上的字,而且會主動問某個字應該怎麼書寫,我便按她的要求寫。但有時難免會產生趁此機會“推一把”的衝動,想讓她多認些關聯字,結果她扔掉粉筆跑了。

後來我學乖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不主動問,我絕不主動說。沒想到這種“無為”的方式反而大大促進了她學習的內化過程,她的自信心變得更強了,主動來問我的次數多了,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

3. 育兒先育己

孩子的生命狀態就像一塊超級海綿,外部環境中的一切,無論正面的負面的,統統都被吸收,然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說一千道一萬: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有一次我在小區等孩子媽媽下樓,一輛汽車從身邊駛過停在樓前,熄火後一隻空瓶忽然從駕駛室裡飛出,然後一母一子下了車上了樓。幾天後,我又遇見了那個小男孩,嘴裡吃著零食,手中包裝袋空了便隨手扔在地上。

這兩個場景給了我不小的觸動。

從那以後,我開始不斷反省,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們應該具備的德行或能力自己有沒有首先做到?

要求孩子遵守家規不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

要求孩子們在電梯門口禮貌謙讓先出後進的時候,自己獨自一人在其他同樣場合是否也能時時做到?要求孩子們遇事要心平氣和、少發脾氣,自己是否也同樣可以控制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我相信身教的力量遠大於言教,孩子通過父母“做什麼”學到和感悟到的,會比父母“說什麼”來得更深刻、更長久。如果我們不斷地修身趨於完善,那麼孩子自然會受到薰陶和影響,也會不斷自我修身趨於完善。

爸爸帶大的娃有啥不一樣嗎?

常有人問我:“爸爸帶大的娃有啥不一樣嗎?”

我仔細琢磨,除了男性角色天然自帶的更多理性和陽剛會給孩子一些不同外,若想更好地回答問題需要增加一些前提。

如果大部分時間只有爸爸或媽媽一方帶娃,另一方基本缺位的話,那麼爸爸帶大與媽媽帶大的娃應該會有明顯的不同;

如果一方主導,同時另一方也積極參與,也許時間有限,但參與的質量很高,那麼孩子無論由誰帶大,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完整的家庭內部,老天似乎給予一種自動的陰陽平衡機制,難以覺察的力量會把家庭關係帶向平衡。

這種情況在我們家裡十分明顯:當媽媽在某種場景中對孩子表現出過於寬容或者溺愛時,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其他方面變得比較嚴格;而當媽媽在某種場景中對孩子過於嚴厲時,我又會不自覺地變得柔和。

對此我仔細體會,發覺其中蘊含了深刻道理,也給了我極大啟發。天地自然有一種內在的陰陽平衡機制,損有餘補不足,體現在人道上,在家庭中亦是如此。

孩子由誰帶大,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能缺位,陰陽平衡,完整家庭裡不能只有母親的角色或只有父親的角色。

如果父母在各自的本位上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家庭自然會趨向一種平衡狀態,孩子也自然會在自己的本位上平衡健康地成長。

我也理解,爸爸們在職場上努力打拼確實時間精力有限,造成不少家庭出現喪偶式育兒。

但如同一場大病後會比較容易意識到身體健康的價值一樣,家庭育兒往往也是由小問題積少成多,最終失去平衡。炸彈引爆後,我們才能意識到另一方有效參與的重要性。

因此,不論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帶著更多的覺察,給予家庭和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如何“治療”我們的焦慮?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時全社會物資匱乏,買米憑糧票,買布憑布票,沒有電視、洗衣機、冰箱,一年只有春節才能吃到一次雞肉。

父母都忙著謀生養家,孩子基本散養,自由度比較大。他們沒有多少時間精力對我的學習進行指導,日常生活德行方面的教育主要靠身教,極少言教。

而如今,育兒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比從前的放養,現在的父母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注,對孩子成長中的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輕心,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焦慮。

這種今昔的對比背後隱含了一些潛臺詞:焦慮和擔心主要源於時代和社會這個外境,社會大環境才導致了現在的問題,而家長的內在認知不是主因。

表面看似如此,但仔細思考其實不然。好的教育理念、教育規律和教育方式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深刻認知之上的。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然,有也不少人質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內”,但你們能帶好孩子嗎?我認為能不能帶好孩子其實跟性別關係不大,女性不也是從頭來學的嗎?

在我看來,育兒和職場也是相通,帶孩子與在職場和同事和諧相處、與管理好一個團隊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和人際關係構建,若想做好,不論男女都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

剛開始,楚楚媽媽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過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獨自一人幫助她順利完成坐月子後就堅信不疑了。

作為全職奶爸,從產房陪產、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臍帶、洗澡換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幾乎把媽媽帶娃所需要經歷的一切都經歷了一遍。

最初的幾個月裡,除了手忙腳亂就是身心疲憊,自己的體重也在一個月內驟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現學現用地走了過來。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同時,通過對“全職爸爸”的體驗,我也理解了媽媽們的辛苦。

比如,在我們家,楚楚媽一肩要挑家庭和職場兩副重擔。最初給老大哺乳時因為經驗不足方式不對,導致嚴重疼痛,她一邊堅持母乳餵養,一邊痛得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這麼多年來,她喂完老大喂老二,幾乎從未睡過一個整覺。

產假結束後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詢問酒店的冰箱是否可以幫忙冷凍母乳,到了機場還要不斷跟安檢解釋攜帶凍乳的原因。之後,我們還遇到孩子幼兒急診,發燒感冒,上吐下瀉,不抱不睡等等各種各樣艱難困苦的挑戰,吃不好睡不好早已是平常小事。

當自己親身經歷之後,我才真正徹底明白媽媽們最初幾年育兒在身心上經歷的苦與累,遠遠超過爸爸們在職場上打拼的苦與累。女性辛勞付出的價值和意義被社會極大地低估,她們在家庭育兒中得到的社會認可和支持遠遠不夠。

男性們確實需要改變心態和觀念,更多地理解和關愛女性,需要重新認識“母親”的家庭育兒價值。這種價值不僅不比他們追求的事業低,甚至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上,它的價值更高、意義更大。

育兒的心得

全職爸爸這幾年中,對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經驗和心得,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 遵從內心,拿回教育的自主權

同許多全職家長類似,自從楚楚出生後,我也閱讀了不少專家權威的教育書籍,不過嘗試過各種方法和理論後,發覺實際效果並不一定好。

不僅如此,看的書越多,心裡的困惑也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養的迷思”中,而真正用心關注和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後來我索性放棄,決定拿回教育的自主權,於是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孩子身上。

玩的時候全身心地陪兩個孩子,看的時候認真看,聽的時候認真聽,我訓練自己排除頭腦中雜念,真正用心與孩子“同在”,共享同一場域,這時我反而常常創造一些適合孩子特點並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為此,我還由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天下父母費盡心,東南西北覓真經。

今日專家說此是,明日教授道彼非。

左左右右皆不適,兜兜轉轉步難行。

無為有為衡平藝,返聽自心或可明。

2. 有為和無為,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為父母,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教育中的“有為和無為”是一個常常被討論,卻又無法解釋透徹的問題。

起初我在帶娃的過程中也常常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後來通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發現有為和無為還是有規律可循。

孩子們在當下展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實際上都源於過去的輸入和內化。

輸入源於外部,需要有為。這種有為其實就是營造一種適宜孩子現階段特點的外部環境,這種有為越積極越好,越智慧越好。

內化則要靠自身,需要無為。內化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外部的介入和干涉越多,內化順利完成的阻力反而越大,這種無為,越多越好。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楚楚對寫字很感興趣,於是在輸入階段我和孩子媽媽積極有為了一把。

家裡有一面黑板牆,我們首先考慮了易得性,把粉筆和黑板擦放在最顯眼和最方便拿到的地方,然後在黑板上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她經常聽到的一些字。

過了一段時間,楚楚開始留意起黑板上的字,而且會主動問某個字應該怎麼書寫,我便按她的要求寫。但有時難免會產生趁此機會“推一把”的衝動,想讓她多認些關聯字,結果她扔掉粉筆跑了。

後來我學乖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不主動問,我絕不主動說。沒想到這種“無為”的方式反而大大促進了她學習的內化過程,她的自信心變得更強了,主動來問我的次數多了,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

3. 育兒先育己

孩子的生命狀態就像一塊超級海綿,外部環境中的一切,無論正面的負面的,統統都被吸收,然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說一千道一萬: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有一次我在小區等孩子媽媽下樓,一輛汽車從身邊駛過停在樓前,熄火後一隻空瓶忽然從駕駛室裡飛出,然後一母一子下了車上了樓。幾天後,我又遇見了那個小男孩,嘴裡吃著零食,手中包裝袋空了便隨手扔在地上。

這兩個場景給了我不小的觸動。

從那以後,我開始不斷反省,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們應該具備的德行或能力自己有沒有首先做到?

要求孩子遵守家規不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

要求孩子們在電梯門口禮貌謙讓先出後進的時候,自己獨自一人在其他同樣場合是否也能時時做到?要求孩子們遇事要心平氣和、少發脾氣,自己是否也同樣可以控制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我相信身教的力量遠大於言教,孩子通過父母“做什麼”學到和感悟到的,會比父母“說什麼”來得更深刻、更長久。如果我們不斷地修身趨於完善,那麼孩子自然會受到薰陶和影響,也會不斷自我修身趨於完善。

爸爸帶大的娃有啥不一樣嗎?

常有人問我:“爸爸帶大的娃有啥不一樣嗎?”

我仔細琢磨,除了男性角色天然自帶的更多理性和陽剛會給孩子一些不同外,若想更好地回答問題需要增加一些前提。

如果大部分時間只有爸爸或媽媽一方帶娃,另一方基本缺位的話,那麼爸爸帶大與媽媽帶大的娃應該會有明顯的不同;

如果一方主導,同時另一方也積極參與,也許時間有限,但參與的質量很高,那麼孩子無論由誰帶大,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完整的家庭內部,老天似乎給予一種自動的陰陽平衡機制,難以覺察的力量會把家庭關係帶向平衡。

這種情況在我們家裡十分明顯:當媽媽在某種場景中對孩子表現出過於寬容或者溺愛時,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其他方面變得比較嚴格;而當媽媽在某種場景中對孩子過於嚴厲時,我又會不自覺地變得柔和。

對此我仔細體會,發覺其中蘊含了深刻道理,也給了我極大啟發。天地自然有一種內在的陰陽平衡機制,損有餘補不足,體現在人道上,在家庭中亦是如此。

孩子由誰帶大,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能缺位,陰陽平衡,完整家庭裡不能只有母親的角色或只有父親的角色。

如果父母在各自的本位上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家庭自然會趨向一種平衡狀態,孩子也自然會在自己的本位上平衡健康地成長。

我也理解,爸爸們在職場上努力打拼確實時間精力有限,造成不少家庭出現喪偶式育兒。

但如同一場大病後會比較容易意識到身體健康的價值一樣,家庭育兒往往也是由小問題積少成多,最終失去平衡。炸彈引爆後,我們才能意識到另一方有效參與的重要性。

因此,不論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帶著更多的覺察,給予家庭和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如何“治療”我們的焦慮?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時全社會物資匱乏,買米憑糧票,買布憑布票,沒有電視、洗衣機、冰箱,一年只有春節才能吃到一次雞肉。

父母都忙著謀生養家,孩子基本散養,自由度比較大。他們沒有多少時間精力對我的學習進行指導,日常生活德行方面的教育主要靠身教,極少言教。

而如今,育兒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比從前的放養,現在的父母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注,對孩子成長中的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輕心,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焦慮。

這種今昔的對比背後隱含了一些潛臺詞:焦慮和擔心主要源於時代和社會這個外境,社會大環境才導致了現在的問題,而家長的內在認知不是主因。

表面看似如此,但仔細思考其實不然。好的教育理念、教育規律和教育方式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深刻認知之上的。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人性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並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有多少變化,古聖先賢對人性洞察後提出的“小兒修安,少年修誠,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到今天這個時代也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減少焦慮主要從改變父母內在的認知入手,而不是外境。內在認知的改變又主要表現在信心上和價值觀上。

首先,我們要堅信孩子生命的自我發展是天賦本能,它與餓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是完全一樣的。

專注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各種能力都蘊藏在這種自我發展的本能之中。既然是本能,就應該寬鬆一點,放手一點,無為一點,相信孩子自己會根據天賦的節奏自我發展。

其次,如果我們認同物質富足屬於生活層面,快樂幸福屬於生命層面,兩個層面各自獨立,前者並不是後者的因,同時也認為快樂幸福比物質富足的價值更大,那麼孩子看似慢一點,錯過了所謂唯一的道路,但也可以從其他道路通達生命的幸福快樂,又有什麼特別值得焦慮的呢?更何況,這種通達的成功案例在現實生活中一點都不少見。

成為全職爸爸教會我的事

如今,我已經做了六年的全職爸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退出職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停止,通過這種機緣,定一定、靜一靜、安心想一想,重新思考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確實能有所得。

曾經的我不知“止”,同大多數人一樣,人生路上不停奔跑,做著加法,還想做乘法,只為獲得更多更好。

然而物質生活的富足並沒有帶來精神生活的滿足,真正的快樂幸福似乎總是既短暫又遙遠。通過不斷地反省和學習,我逐漸覺悟這矛盾背後的原因。

物質富足屬於生活層面,快樂幸福屬於生命層面,兩個層面其實是各自獨立的。

我之前人生的學習實踐努力奮鬥只是在生活層面。努力學習、考取名校、高薪職位、生活富足,而生命層面的學習實踐和努力奮鬥幾乎沒有,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難怪在生命層面會有諸多迷茫和困惑。

全職帶娃讓我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讓我能近距離仔細觀察孩子生命發展的過程,這種細緻觀察讓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感悟。

"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

2013年孩子出生後,考慮整體的家庭利益,楚楚爸辭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

  • 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
  • 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
  •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如今6年過去了,面對質疑,楚楚爸已經找到了答案。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打破傳統角色分工的楚楚爸的故事。

全職奶爸六年

一開始我的內心是糾結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東工作,最初從事外貿,後來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工商管理,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做項目管理工作。

2011年因為孩子媽媽工作的原因,需要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做出抉擇,最終我們定居北京。

2013年我們家老大楚楚出生了。我和楚楚媽兩人都有工作,所以“如何帶孩子”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楚楚奶奶年過七十,膝蓋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很難長時間照顧小孩;楚楚外婆要在南京照顧外公(外公醫院退休後被返聘,工作非常忙)。

再者,我們對自己與長輩們融洽相處的能力,特別是養育孩子方面,覺得信心不足。

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楚楚媽是外企高管,收入比我高,於是 ,從整個家庭的最大利益考慮,我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奶爸,走上一條與絕大部分爸爸都不太一樣的道路。

最初有不少糾結、掙扎和心理壓力,內心隱隱認為男人迴歸家庭是一個貶值過程,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來自周圍的質疑。

然而,這一路真正走下來,我才發現這是一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過程。培養了孩子更培養了自己,教育了孩子更教育了自己,成全了伴侶更成全了自己。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回望過去,我感謝我有機會可以用幾年的光陰,時時陪伴在我們家兩個“小菩薩”身邊和她們共同成長,她們讓我領悟了不少生命智慧。我不禁由衷感謝命運的安排。

誰說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

提起全職爸爸,不少人冒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

一直以來,“男主外女主內”都是主流的角色分工。其原因在於,社會環境和人性特點大體決定了社會結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體力先天優勢的男人必然主外,生娃先天優勢的女人必然主內。

然而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人工智能社會以後,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

現在是多元結構並存、多種方式可選的時代,女性或者男性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條件,進入原來涇渭分明的所謂男性領域或女性領域。

雖然整個社會,全職爸爸的比率還非常少,但“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

這種轉變最初也許只是特例,但轉變本身包含了積極的態度和靈活的思維,我也非常認同這種轉變,對我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與時偕行。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然,有也不少人質疑,就算男人可以“主內”,但你們能帶好孩子嗎?我認為能不能帶好孩子其實跟性別關係不大,女性不也是從頭來學的嗎?

在我看來,育兒和職場也是相通,帶孩子與在職場和同事和諧相處、與管理好一個團隊所需的能力技巧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和人際關係構建,若想做好,不論男女都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

剛開始,楚楚媽媽也是忐忑的。但她看到我通過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獨自一人幫助她順利完成坐月子後就堅信不疑了。

作為全職奶爸,從產房陪產、接娃回家、做月子餐,到清洗臍帶、洗澡換尿片、抱娃哄睡,除了哺乳,我幾乎把媽媽帶娃所需要經歷的一切都經歷了一遍。

最初的幾個月裡,除了手忙腳亂就是身心疲憊,自己的體重也在一個月內驟降了10公斤,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知,但我也現學現用地走了過來。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同時,通過對“全職爸爸”的體驗,我也理解了媽媽們的辛苦。

比如,在我們家,楚楚媽一肩要挑家庭和職場兩副重擔。最初給老大哺乳時因為經驗不足方式不對,導致嚴重疼痛,她一邊堅持母乳餵養,一邊痛得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這麼多年來,她喂完老大喂老二,幾乎從未睡過一個整覺。

產假結束後出差在外,第一件事就是詢問酒店的冰箱是否可以幫忙冷凍母乳,到了機場還要不斷跟安檢解釋攜帶凍乳的原因。之後,我們還遇到孩子幼兒急診,發燒感冒,上吐下瀉,不抱不睡等等各種各樣艱難困苦的挑戰,吃不好睡不好早已是平常小事。

當自己親身經歷之後,我才真正徹底明白媽媽們最初幾年育兒在身心上經歷的苦與累,遠遠超過爸爸們在職場上打拼的苦與累。女性辛勞付出的價值和意義被社會極大地低估,她們在家庭育兒中得到的社會認可和支持遠遠不夠。

男性們確實需要改變心態和觀念,更多地理解和關愛女性,需要重新認識“母親”的家庭育兒價值。這種價值不僅不比他們追求的事業低,甚至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上,它的價值更高、意義更大。

育兒的心得

全職爸爸這幾年中,對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經驗和心得,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1. 遵從內心,拿回教育的自主權

同許多全職家長類似,自從楚楚出生後,我也閱讀了不少專家權威的教育書籍,不過嘗試過各種方法和理論後,發覺實際效果並不一定好。

不僅如此,看的書越多,心裡的困惑也越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養的迷思”中,而真正用心關注和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後來我索性放棄,決定拿回教育的自主權,於是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孩子身上。

玩的時候全身心地陪兩個孩子,看的時候認真看,聽的時候認真聽,我訓練自己排除頭腦中雜念,真正用心與孩子“同在”,共享同一場域,這時我反而常常創造一些適合孩子特點並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為此,我還由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

天下父母費盡心,東南西北覓真經。

今日專家說此是,明日教授道彼非。

左左右右皆不適,兜兜轉轉步難行。

無為有為衡平藝,返聽自心或可明。

2. 有為和無為,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為父母,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教育中的“有為和無為”是一個常常被討論,卻又無法解釋透徹的問題。

起初我在帶娃的過程中也常常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後來通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發現有為和無為還是有規律可循。

孩子們在當下展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實際上都源於過去的輸入和內化。

輸入源於外部,需要有為。這種有為其實就是營造一種適宜孩子現階段特點的外部環境,這種有為越積極越好,越智慧越好。

內化則要靠自身,需要無為。內化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外部的介入和干涉越多,內化順利完成的阻力反而越大,這種無為,越多越好。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楚楚對寫字很感興趣,於是在輸入階段我和孩子媽媽積極有為了一把。

家裡有一面黑板牆,我們首先考慮了易得性,把粉筆和黑板擦放在最顯眼和最方便拿到的地方,然後在黑板上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她經常聽到的一些字。

過了一段時間,楚楚開始留意起黑板上的字,而且會主動問某個字應該怎麼書寫,我便按她的要求寫。但有時難免會產生趁此機會“推一把”的衝動,想讓她多認些關聯字,結果她扔掉粉筆跑了。

後來我學乖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孩子不主動問,我絕不主動說。沒想到這種“無為”的方式反而大大促進了她學習的內化過程,她的自信心變得更強了,主動來問我的次數多了,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

3. 育兒先育己

孩子的生命狀態就像一塊超級海綿,外部環境中的一切,無論正面的負面的,統統都被吸收,然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因此,說一千道一萬: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有一次我在小區等孩子媽媽下樓,一輛汽車從身邊駛過停在樓前,熄火後一隻空瓶忽然從駕駛室裡飛出,然後一母一子下了車上了樓。幾天後,我又遇見了那個小男孩,嘴裡吃著零食,手中包裝袋空了便隨手扔在地上。

這兩個場景給了我不小的觸動。

從那以後,我開始不斷反省,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們應該具備的德行或能力自己有沒有首先做到?

要求孩子遵守家規不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

要求孩子們在電梯門口禮貌謙讓先出後進的時候,自己獨自一人在其他同樣場合是否也能時時做到?要求孩子們遇事要心平氣和、少發脾氣,自己是否也同樣可以控制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我相信身教的力量遠大於言教,孩子通過父母“做什麼”學到和感悟到的,會比父母“說什麼”來得更深刻、更長久。如果我們不斷地修身趨於完善,那麼孩子自然會受到薰陶和影響,也會不斷自我修身趨於完善。

爸爸帶大的娃有啥不一樣嗎?

常有人問我:“爸爸帶大的娃有啥不一樣嗎?”

我仔細琢磨,除了男性角色天然自帶的更多理性和陽剛會給孩子一些不同外,若想更好地回答問題需要增加一些前提。

如果大部分時間只有爸爸或媽媽一方帶娃,另一方基本缺位的話,那麼爸爸帶大與媽媽帶大的娃應該會有明顯的不同;

如果一方主導,同時另一方也積極參與,也許時間有限,但參與的質量很高,那麼孩子無論由誰帶大,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完整的家庭內部,老天似乎給予一種自動的陰陽平衡機制,難以覺察的力量會把家庭關係帶向平衡。

這種情況在我們家裡十分明顯:當媽媽在某種場景中對孩子表現出過於寬容或者溺愛時,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其他方面變得比較嚴格;而當媽媽在某種場景中對孩子過於嚴厲時,我又會不自覺地變得柔和。

對此我仔細體會,發覺其中蘊含了深刻道理,也給了我極大啟發。天地自然有一種內在的陰陽平衡機制,損有餘補不足,體現在人道上,在家庭中亦是如此。

孩子由誰帶大,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能缺位,陰陽平衡,完整家庭裡不能只有母親的角色或只有父親的角色。

如果父母在各自的本位上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家庭自然會趨向一種平衡狀態,孩子也自然會在自己的本位上平衡健康地成長。

我也理解,爸爸們在職場上努力打拼確實時間精力有限,造成不少家庭出現喪偶式育兒。

但如同一場大病後會比較容易意識到身體健康的價值一樣,家庭育兒往往也是由小問題積少成多,最終失去平衡。炸彈引爆後,我們才能意識到另一方有效參與的重要性。

因此,不論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帶著更多的覺察,給予家庭和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如何“治療”我們的焦慮?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時全社會物資匱乏,買米憑糧票,買布憑布票,沒有電視、洗衣機、冰箱,一年只有春節才能吃到一次雞肉。

父母都忙著謀生養家,孩子基本散養,自由度比較大。他們沒有多少時間精力對我的學習進行指導,日常生活德行方面的教育主要靠身教,極少言教。

而如今,育兒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比從前的放養,現在的父母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注,對孩子成長中的每一步都不敢掉以輕心,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焦慮。

這種今昔的對比背後隱含了一些潛臺詞:焦慮和擔心主要源於時代和社會這個外境,社會大環境才導致了現在的問題,而家長的內在認知不是主因。

表面看似如此,但仔細思考其實不然。好的教育理念、教育規律和教育方式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深刻認知之上的。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人性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並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有多少變化,古聖先賢對人性洞察後提出的“小兒修安,少年修誠,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到今天這個時代也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減少焦慮主要從改變父母內在的認知入手,而不是外境。內在認知的改變又主要表現在信心上和價值觀上。

首先,我們要堅信孩子生命的自我發展是天賦本能,它與餓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是完全一樣的。

專注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各種能力都蘊藏在這種自我發展的本能之中。既然是本能,就應該寬鬆一點,放手一點,無為一點,相信孩子自己會根據天賦的節奏自我發展。

其次,如果我們認同物質富足屬於生活層面,快樂幸福屬於生命層面,兩個層面各自獨立,前者並不是後者的因,同時也認為快樂幸福比物質富足的價值更大,那麼孩子看似慢一點,錯過了所謂唯一的道路,但也可以從其他道路通達生命的幸福快樂,又有什麼特別值得焦慮的呢?更何況,這種通達的成功案例在現實生活中一點都不少見。

成為全職爸爸教會我的事

如今,我已經做了六年的全職爸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退出職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停止,通過這種機緣,定一定、靜一靜、安心想一想,重新思考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確實能有所得。

曾經的我不知“止”,同大多數人一樣,人生路上不停奔跑,做著加法,還想做乘法,只為獲得更多更好。

然而物質生活的富足並沒有帶來精神生活的滿足,真正的快樂幸福似乎總是既短暫又遙遠。通過不斷地反省和學習,我逐漸覺悟這矛盾背後的原因。

物質富足屬於生活層面,快樂幸福屬於生命層面,兩個層面其實是各自獨立的。

我之前人生的學習實踐努力奮鬥只是在生活層面。努力學習、考取名校、高薪職位、生活富足,而生命層面的學習實踐和努力奮鬥幾乎沒有,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難怪在生命層面會有諸多迷茫和困惑。

全職帶娃讓我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讓我能近距離仔細觀察孩子生命發展的過程,這種細緻觀察讓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感悟。

男人怎麼能在家帶孩子呢?“我帶了6年!”

當仔細觀察小孩子的生命狀態時,就會發現她們非常容易進入快樂幸福的狀態。樹上的一片小嫩葉,路邊的一隻小螞蟻,屋前的一個小水坑,無論多麼簡單的外境,她們內心的快樂幸福總是那麼容易在當下鮮活地呈現。

而這正是我這些年全職帶娃得到的一個巨大收穫,孩子教育了我,啟發了我,讓我明白生命層面中的快樂幸福正是源於活在當下,內求,無分別心。

有時覺得真是諷刺,小時候本有的快樂幸福的能力,長大後卻努力通過外求把它遺失,然後人生路上幾十年努力奮鬥四處尋找,變得困惑焦慮,最後回到家裡,才覺察到原來答案就在孩子身上,自己只需要重新拾起、向孩子學習就可以了。

目前,我正在參加一個三年制師資培訓項目的學習,希望未來能投身教育事業,或成為一名學校老師,或開辦一所小小的書院,不僅能幫助到自己的孩子,還能幫助到更多的孩子共同成長,為新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END

撰文:楚楚爸

北京全職奶爸

簡簡單單生活、認認真真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編輯:曉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