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上週日逛街遇到朋友小林一臉不高興的樣子,身邊跟著上二年級的女兒低著頭也是滿臉頹廢,打招呼時小林忍不住跟我吐槽:“上午帶女兒參加一個演講比賽,在家裡足足準備了半個月時間,每天背稿、練習,昨天晚上還排練得好好的,結果今天一上臺就什麼都忘了,之前的排練全白廢了!”說完還不忘狠狠推了一把旁邊站著快要哭出來的女兒,說:“你呀,怎麼這麼見不得世面呢?就是不大氣,上了臺就怯場!”

相信很多孩子都如小林女兒一樣,臺下人來瘋,臺上怯生生,那麼孩子上場就慫,是不是真的是因為“平時沒見過世面,不大氣”的原因呢?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01、孩子為什麼容易怯場?

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上市場營銷課,老師點名讓我上臺去模擬給同學們推銷一個杯子,聽到老師點名要我上臺的時候,我內心非常緊張,因為從來沒有過推銷產品的經驗,而且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我實在是連第一句要說什麼都不知道。於是我呆呆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不敢上場。

老師看出了我的尷尬,鼓勵我說:“今天請你上臺給大家推銷杯子,不管你推銷得怎麼樣,只要你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走上講臺,那麼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因為不管結果如何,邁出這一步你就已經比別人領先了一步,至少你有機會成功而別人連機會都沒有!”

聽到老師這樣說,我也在內心鼓勵自己:既然老師點了名肯定是無法逃避了,索性勇敢一次,正如老師說的,哪怕不成功也給自己一次鍛鍊的機會。於是我“噌”地一下子站起來,走向講臺。當我走向講臺的那一刻,下面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結果怎麼樣可想而知,我結結巴巴地完成了第一次的推銷,雖然推銷過程並不完美,可是這件事卻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後來的很多次,每當我不敢上臺或者羞於面對大眾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老師說的那句話:“只要你邁出了第一步,不管結果如何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其實,大人尚且有怯場的時候,孩子更是不用說了。我們怯場常常是由緊張情緒滋生出來的,而造成這種緊張情緒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不自信、準備得不充分、對所要講述或者表演的內容不熟悉、害怕自己不如別人、害怕受到別人嘲笑等等,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學校裡同學們和周圍人跟孩子的溝通方式這種環境影響,往往也能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怯場是因為鍛鍊的機會少了的原因,於是千方百計創造各種機會讓孩子鍛鍊,可是後來卻發現即便已經上臺很多次,孩子還是會緊張。

其實孩子並不是因為鍛鍊機會太少、沒有適應面對大眾的場面,他可能是因為臺下觀眾的笑聲、或者是對錶演的內容不熟悉而造成的心理障礙,此時的家長要懂得區分孩子怯場的原因,不僅要給孩子創造上臺的機會,還要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做好心理鋪墊,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觀眾,理解場上所發生的突發狀況,做好心理準備,這樣才不會再發生多次怯場的情況。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02、孩子“怯場”大多由於父母內心的焦慮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參加一個集體露營活動,晚上活動組織方舉行了一項K歌比賽,要大家積極參加。很多小朋友都報了名,旁邊的一個唱歌很好聽的小女孩,卻怎麼也不肯報名。

她的媽媽在旁邊一直跟她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報名了,你為什麼不敢上臺呢?”可是無論媽媽怎麼說,小女孩都表示堅決不上臺。結果媽媽生氣地一個人跑去看別人K歌。

我問小女孩:“你為什麼不願意上臺呢?你看你長得又漂亮,嗓子又好,唱歌又好聽。”小女孩委屈地說:“我就知道媽媽要讓我在大家面前唱歌,她經常在人多的時候讓我表演,可是我如果出一點錯她就一直說我,現在我都不敢唱歌了,生怕唱錯了挨批評。”

從這個小女孩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出,孩子有時候怯場也不一定是自身不優秀或者是舞臺經驗缺乏,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過於追求完美。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其實對於孩子怯場這件事,心理學的各個流派也有不同的見解。生理心理學強調先天遺傳因素,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則相對強調後天的影響。當然各個流派都公認的是這兩者的因素都存在。孩子在兒童期就會顯露出怯場的性格,到了青春期就逐漸形成定性了。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後天由於缺乏自信或者經歷過多次心理創傷的經歷都會導致孩子怯場。

比如有的孩子本來自信滿滿,可是卻因一次小小的失誤被同學同伴或者家長嘲笑,此後又沒有人對他進行過一定的心理疏導,這就讓他覺得十分難堪,有可能會從此開始迴避當眾說話或者當眾表演,久而久之久不再有勇氣當眾說話或者表演了。

另外,心理學家們發現,怯場的人大多性格中有“完美主義者”傾向。這些完美主義者家裡往往都有高標準高要求的父母。這種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要求一切都要做的完美,所以上臺後心理壓力就特別的大

其實這一點其實非常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情況。

由於現行教育制度的影響,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很多答案必須要遵從標準性的答案,不允許有獨特的思考能力,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允許提出異議。當然,每個怯場者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獨特原因,但我個人認為,造成現代孩子普遍怯場的主要原因,是從家庭到學校的普遍壓制個人表現的社會現實。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03、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遠離“怯場”煩惱

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孩子“怯場”,都並非無可挽救的,日本人氣心理訓練師森川陽太郎曾在《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一書中講到,他專門為治療孩子怯場獨創了一個名為“OK線”的心理訓練法。什麼叫“OK線”的心理訓練法呢?

所謂“OK線”,就是孩子在正式上場之前給自己定下一條“做到這樣就OK了”的目標。

換句話說,“OK線”就是孩子預先為自己設定的一個自我肯定的基準線,即使是在緊張的情緒之下,也能夠做到的事情。那麼如何有效地利用“OK線”心理訓練法,幫助孩子在短時間內重拾自信,發揮出真正的實力呢?

(一)、孩子上場之前,拒絕說“別緊張”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看過一個相聲,大概就是說一個人要上臺表演,自我介紹的時候非常緊張,旁邊有人說“別緊張,正常發掘就行”,結果他自我介紹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我叫不緊張”。“別緊張”這三個字本來是為了減輕對方心理壓力,想讓對方放鬆的一句話,可是用在這個場合,反而讓對方更緊張了。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孩子要上臺表演,我們習慣性地安慰和鼓勵孩子說:“沒事,別緊張,一定要保持冷靜,正常發揮就好,保持平常心。”看似安慰的話語,此時聽到孩子的耳朵裡就會形成一個概念,那就是緊張=失敗,不緊張才不會失敗,然而緊張的情緒哪是一句話就能搞定的呢?

比如孩子第一次登臺表演,就想把狀態做到最好,那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妨如文章開頭我的那位老師對我說的那樣,鼓勵孩子“只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上臺把能記得的說出來就行了”,這樣孩子更容易做到一些,而且也會讓孩子知道,很多時候即便是緊張也能把事情做好,千萬不要陷入“緊張=失敗”的誤區。

那麼這其實也是“OK線”心理訓練法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教給孩子如何做到不害怕緊張的情緒。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二)、幫助孩子設置與自己能力匹配的OK線

很多家長和孩子之所以覺得不幸福,更多時候是基於與他人的對比心理,父母看到別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考得好,就會說:“你看別人家孩子考多好,你看你!”一次次對比裡,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家長也會自我催眠,變得越來越焦慮:怎麼自己家孩子總也不如人呢?

其實,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體系,第一步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

這樣說並不是讓家長滿足於現狀,而是在認識自已孩子的長處和短處的基礎上,肯定孩子每一次做出的努力和成績。這個標準不在於他人的評價或社會的標準,而在於孩子自己是否一直在進步。

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現狀,並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與自己能力匹配的OK線,比如孩子沒有別的孩子考得好,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差距有多大,差距在哪裡,然後給孩子設置一個短期目標。

這次考試比別人少考20分,那麼等到下次考試比對方少考5分就OK了,如果下次能只比對方少考10分,那麼就算是超額完成任務,自我肯定一次。最後,即便下次孩子還是比對方考得差一點,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自我肯定就會給他帶來一個信念,那就是“只要我努力,下次說不定我會贏”呢!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三)、幫助孩子逐步實現目標,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森川陽太郎曾說,他在給客戶做心理訓練的過程中發現,越是沒有自信的人,越會給自己定過高的目標。

可是目標過高就會可望不可及,一覺得無法觸及,就會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逐漸地遠離了自己的“OK線”,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沒自信,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成功。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要幫助孩子制定相對平穩的“OK線”,讓孩子每一次都能觸及到目標,在一次次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踏踏實實地做事,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有動力去實現更高級別的目標。

孩子怯場還在安慰他“別緊張”?越說孩子越緊張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自信心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蹟,有了它,你的才幹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我們作為家長,要在幫助孩子克服“怯場”的過程中能夠認識並肯定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緊張,提高自己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克服“怯場”!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