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文|老涵的爸B

前天和一個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班裡一些小孩子的特別表現:

班上有個叫小俊的幼兒,他剛剛從別的幼兒園轉來時,是十足“小搗蛋”,做活動的時候不僅不聽老師的指令,還四處欺負班上小朋友。老師一旦教訓小俊時,他便和老師對著幹,唱對臺戲,情緒特別激動,易怒。在班上時,總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

班上還有一個小女孩叫小薇,媽媽把她送來幼兒園時,顯得很怕生,十分抗拒幼兒園的新環境,不跟旁邊的小朋友玩,也不聽老師的話,將近一個月後才開始和鄰桌的小朋友說話,一起玩。

這些孩子的特別表現在幼兒園裡比比皆是,孩子總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為了哄孩子上幼兒園被弄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軟硬兼施軟磨硬泡地把孩子送上了學,孩子卻在幼兒園裡不合群,家長們為此傷透了腦筋。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合群、叛逆等行為呢?

孩子不合群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小孩沒有產生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孩子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於是,孩子為了擺脫幼兒園,輕則像小薇那樣孤僻拒絕接受幼兒園和幼兒園裡的事物,被動防禦;重則做出像小俊這樣過激的行為。

由於缺少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孩子行為變得更叛逆。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歸屬感的表現有不適應集體生活,不喜歡與同伴交往,不願意在老師同伴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

一個在集體中沒有歸屬感的兒童往往會形成壓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緒,而一個具有歸屬感的兒童卻能愉快、自信地與人交往。

培養兒童的歸屬感很有必要。

其實,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文|老涵的爸B

前天和一個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班裡一些小孩子的特別表現:

班上有個叫小俊的幼兒,他剛剛從別的幼兒園轉來時,是十足“小搗蛋”,做活動的時候不僅不聽老師的指令,還四處欺負班上小朋友。老師一旦教訓小俊時,他便和老師對著幹,唱對臺戲,情緒特別激動,易怒。在班上時,總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

班上還有一個小女孩叫小薇,媽媽把她送來幼兒園時,顯得很怕生,十分抗拒幼兒園的新環境,不跟旁邊的小朋友玩,也不聽老師的話,將近一個月後才開始和鄰桌的小朋友說話,一起玩。

這些孩子的特別表現在幼兒園裡比比皆是,孩子總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為了哄孩子上幼兒園被弄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軟硬兼施軟磨硬泡地把孩子送上了學,孩子卻在幼兒園裡不合群,家長們為此傷透了腦筋。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合群、叛逆等行為呢?

孩子不合群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小孩沒有產生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孩子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於是,孩子為了擺脫幼兒園,輕則像小薇那樣孤僻拒絕接受幼兒園和幼兒園裡的事物,被動防禦;重則做出像小俊這樣過激的行為。

由於缺少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孩子行為變得更叛逆。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歸屬感的表現有不適應集體生活,不喜歡與同伴交往,不願意在老師同伴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

一個在集體中沒有歸屬感的兒童往往會形成壓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緒,而一個具有歸屬感的兒童卻能愉快、自信地與人交往。

培養兒童的歸屬感很有必要。

其實,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故事:

隨著妞妞的漸漸長大,妞妞媽媽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了,妞妞媽媽回憶孩子自上小學五年級後,便對自己很不耐煩,有時候總是和媽媽頂嘴。尤其是當妞妞媽媽問他學習方面的事情時,她就特別厭煩反感,老是跟父母頂嘴。為了緩解孩子和自己的矛盾,妞妞媽媽提議全家一起出去郊遊,藉此增進感情。爸爸知道妞妞喜歡吃草莓,還專門安排了全家一起去果園採摘草莓的活動。但是妞妞對此一點興趣都沒有,當得知就一家三口單獨去時,還嘟囔:“我不去,和你們去沒意思。”

這類現象稱為“家庭剝離感的初步形成”或“歸屬感的初步喪失”。

經過了解,我們認為妞妞的這種表現主要是因學前不合理的“分享”培育,也就是說,媽媽總是鼓勵妞妞把自己的玩具和小食品帶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妞妞不願意,媽媽就耐心提醒,有時還不高興甚至生氣。

這種“分享”往往會使妞妞混淆“學習類物品”和“玩具食品”,從而在和媽媽的日常溝通中出現“理解誤差”,妞妞也就越來越無法和媽媽溝通那麼,歸屬感也就開始逐步喪失,就自然形成了上述這些生活中的逆反現象。

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建築師要想修建一所結實的房屋,需要有又穩又深的地基。人的生命要想健康長久地成長,也需要有穩固的地基。小孩出生後,地基便開始“建築”,在這裡,生命的地基便是人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覺,當環境中可能出現對身體或者心理有危險甚至潛在危險的情況時,安全感能夠使人預感到出現的環境變動,人在其中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在滿足了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帶著穩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廣闊世界,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帶著自信心去和小夥伴打交道融入到學校生活裡,在小夥伴和學校裡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相反,如果孩子有過度的不安全感,將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導致精神障礙,甚至神經症。

當孩子從媽媽身體中分離出的那一刻起,脫離了媽媽身體的庇佑,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十分恐懼和不安。為了減少恐懼,孩子會在媽媽那尋找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這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成為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變動可以引起孩子極大的無歸屬感和無安全感。

廣州市婦兒工委辦聯合市婦兒心理諮詢中心對全市1500個8~17歲的流動兒童心理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近六成流動兒童感到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他們與人交往合作能力較差。

其中,自卑是這些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的集中表現,近30%的流動兒童感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城裡人看不起他們。

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行為拘謹,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存在相對孤僻性,以至於不敢與人交往,不願與人交往。

佔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通常是與自己的老鄉一起玩耍因為熟悉和有夥伴,這些小孩更喜歡老家,而不是現在生活的地方。

這些孩子出現的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等各種心理問題,都是由於流動問題導致他們沒有家的歸屬感。孩子在幼年時期缺乏家的歸屬感在流動兒童中最為典型。

媽媽們可以從這些流動兒童中看到歸屬感對小孩的人格發展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所謂歸屬感,是指孩子覺得自己屬於爸爸媽媽組建的家庭中的一員,屬於學校班集體裡的一員,屬於夥伴們中的一員。在這一個個集體中,自己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接受認可,在集體中是有價值的,必須存在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能和集體有共同的感受。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加入的群體接受時,會感到一種安全感和踏實感。

據有關研究發現,歸屬和愛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有很高的相關度。

流動兒童因為生活的顛沛流離,有先天的生活條件不足的缺陷而得不到歸屬和愛的滿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

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

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文|老涵的爸B

前天和一個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班裡一些小孩子的特別表現:

班上有個叫小俊的幼兒,他剛剛從別的幼兒園轉來時,是十足“小搗蛋”,做活動的時候不僅不聽老師的指令,還四處欺負班上小朋友。老師一旦教訓小俊時,他便和老師對著幹,唱對臺戲,情緒特別激動,易怒。在班上時,總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

班上還有一個小女孩叫小薇,媽媽把她送來幼兒園時,顯得很怕生,十分抗拒幼兒園的新環境,不跟旁邊的小朋友玩,也不聽老師的話,將近一個月後才開始和鄰桌的小朋友說話,一起玩。

這些孩子的特別表現在幼兒園裡比比皆是,孩子總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為了哄孩子上幼兒園被弄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軟硬兼施軟磨硬泡地把孩子送上了學,孩子卻在幼兒園裡不合群,家長們為此傷透了腦筋。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合群、叛逆等行為呢?

孩子不合群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小孩沒有產生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孩子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於是,孩子為了擺脫幼兒園,輕則像小薇那樣孤僻拒絕接受幼兒園和幼兒園裡的事物,被動防禦;重則做出像小俊這樣過激的行為。

由於缺少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孩子行為變得更叛逆。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歸屬感的表現有不適應集體生活,不喜歡與同伴交往,不願意在老師同伴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

一個在集體中沒有歸屬感的兒童往往會形成壓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緒,而一個具有歸屬感的兒童卻能愉快、自信地與人交往。

培養兒童的歸屬感很有必要。

其實,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故事:

隨著妞妞的漸漸長大,妞妞媽媽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了,妞妞媽媽回憶孩子自上小學五年級後,便對自己很不耐煩,有時候總是和媽媽頂嘴。尤其是當妞妞媽媽問他學習方面的事情時,她就特別厭煩反感,老是跟父母頂嘴。為了緩解孩子和自己的矛盾,妞妞媽媽提議全家一起出去郊遊,藉此增進感情。爸爸知道妞妞喜歡吃草莓,還專門安排了全家一起去果園採摘草莓的活動。但是妞妞對此一點興趣都沒有,當得知就一家三口單獨去時,還嘟囔:“我不去,和你們去沒意思。”

這類現象稱為“家庭剝離感的初步形成”或“歸屬感的初步喪失”。

經過了解,我們認為妞妞的這種表現主要是因學前不合理的“分享”培育,也就是說,媽媽總是鼓勵妞妞把自己的玩具和小食品帶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妞妞不願意,媽媽就耐心提醒,有時還不高興甚至生氣。

這種“分享”往往會使妞妞混淆“學習類物品”和“玩具食品”,從而在和媽媽的日常溝通中出現“理解誤差”,妞妞也就越來越無法和媽媽溝通那麼,歸屬感也就開始逐步喪失,就自然形成了上述這些生活中的逆反現象。

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建築師要想修建一所結實的房屋,需要有又穩又深的地基。人的生命要想健康長久地成長,也需要有穩固的地基。小孩出生後,地基便開始“建築”,在這裡,生命的地基便是人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覺,當環境中可能出現對身體或者心理有危險甚至潛在危險的情況時,安全感能夠使人預感到出現的環境變動,人在其中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在滿足了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帶著穩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廣闊世界,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帶著自信心去和小夥伴打交道融入到學校生活裡,在小夥伴和學校裡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相反,如果孩子有過度的不安全感,將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導致精神障礙,甚至神經症。

當孩子從媽媽身體中分離出的那一刻起,脫離了媽媽身體的庇佑,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十分恐懼和不安。為了減少恐懼,孩子會在媽媽那尋找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這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成為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變動可以引起孩子極大的無歸屬感和無安全感。

廣州市婦兒工委辦聯合市婦兒心理諮詢中心對全市1500個8~17歲的流動兒童心理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近六成流動兒童感到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他們與人交往合作能力較差。

其中,自卑是這些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的集中表現,近30%的流動兒童感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城裡人看不起他們。

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行為拘謹,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存在相對孤僻性,以至於不敢與人交往,不願與人交往。

佔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通常是與自己的老鄉一起玩耍因為熟悉和有夥伴,這些小孩更喜歡老家,而不是現在生活的地方。

這些孩子出現的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等各種心理問題,都是由於流動問題導致他們沒有家的歸屬感。孩子在幼年時期缺乏家的歸屬感在流動兒童中最為典型。

媽媽們可以從這些流動兒童中看到歸屬感對小孩的人格發展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所謂歸屬感,是指孩子覺得自己屬於爸爸媽媽組建的家庭中的一員,屬於學校班集體裡的一員,屬於夥伴們中的一員。在這一個個集體中,自己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接受認可,在集體中是有價值的,必須存在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能和集體有共同的感受。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加入的群體接受時,會感到一種安全感和踏實感。

據有關研究發現,歸屬和愛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有很高的相關度。

流動兒童因為生活的顛沛流離,有先天的生活條件不足的缺陷而得不到歸屬和愛的滿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

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

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早在1998年夏天,美國心理學專家就斷言:隨著中國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心理疾病對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脅,將遠遠大於一直困擾中國人的生理疾病。上述表現概括起來就是思想上無所寄託,生活上喪失信心,對親友無牽掛感。說到底就是歸屬感不強。

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強烈歸屬於某個地方、某個群體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

也許孩子會對自己的這一潛在需求不自知,不會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媽媽們作為個成人可以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設想他的需求。

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心理核心是歸屬感,孩子所必需的吃飯穿衣他自己解決不了,所以他必須有歸屬,孩子的歸屬感在誰那兒,他就願意聽誰的話。

孩子不聽話,正是歸屬感缺失的跡象。

孩子出生後最初的需求只限於父母帶給他的愛,然而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接觸到除父母以外的朋友、群體和機構,開始有自我意識。

這時候,孩子通過歸屬於某個群體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群體活動和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對自我的認識。孩子一旦歸屬於某個群體,便意味著這個群體也需要他,接受他,這會為孩子判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該如何行動提供指引。

如果男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既不歸屬於家庭也不歸屬於學校,覺得自己被人嫌棄(比如因為遭到他人不留情面的批評),他就可能到別的什麼地方尋求接納並獲得歸屬感。

為了讓孩子順利找到歸屬感,家長們得采取一些施愛小技巧。

01.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首先要培養他對自己家庭的認同感。

第一,家長要試著尋找機會多跟孩子交流,主動分享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對家長產生認同心理。

你會發現在某個瞬間,孩子突然對你敞開心扉。

第二,偶爾給孩子講講自己家族的故事,讓孩子瞭解自己與家長的淵源,對自己的家庭產生興趣。

凡是舉行家族活動時,儘可能讓孩子參加,不要因為孩子小不懂事,給大人添亂,放棄了讓孩子融人到家庭裡來的寶貴機會。

02.學校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培養孩子對學校的認同感十分必要。

第一,家長可以多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社團大型活動。

例如義賣會、音樂會等,讓孩子在學校中找到歸屬感。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文|老涵的爸B

前天和一個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班裡一些小孩子的特別表現:

班上有個叫小俊的幼兒,他剛剛從別的幼兒園轉來時,是十足“小搗蛋”,做活動的時候不僅不聽老師的指令,還四處欺負班上小朋友。老師一旦教訓小俊時,他便和老師對著幹,唱對臺戲,情緒特別激動,易怒。在班上時,總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

班上還有一個小女孩叫小薇,媽媽把她送來幼兒園時,顯得很怕生,十分抗拒幼兒園的新環境,不跟旁邊的小朋友玩,也不聽老師的話,將近一個月後才開始和鄰桌的小朋友說話,一起玩。

這些孩子的特別表現在幼兒園裡比比皆是,孩子總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為了哄孩子上幼兒園被弄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軟硬兼施軟磨硬泡地把孩子送上了學,孩子卻在幼兒園裡不合群,家長們為此傷透了腦筋。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合群、叛逆等行為呢?

孩子不合群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小孩沒有產生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孩子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於是,孩子為了擺脫幼兒園,輕則像小薇那樣孤僻拒絕接受幼兒園和幼兒園裡的事物,被動防禦;重則做出像小俊這樣過激的行為。

由於缺少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孩子行為變得更叛逆。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歸屬感的表現有不適應集體生活,不喜歡與同伴交往,不願意在老師同伴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

一個在集體中沒有歸屬感的兒童往往會形成壓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緒,而一個具有歸屬感的兒童卻能愉快、自信地與人交往。

培養兒童的歸屬感很有必要。

其實,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故事:

隨著妞妞的漸漸長大,妞妞媽媽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了,妞妞媽媽回憶孩子自上小學五年級後,便對自己很不耐煩,有時候總是和媽媽頂嘴。尤其是當妞妞媽媽問他學習方面的事情時,她就特別厭煩反感,老是跟父母頂嘴。為了緩解孩子和自己的矛盾,妞妞媽媽提議全家一起出去郊遊,藉此增進感情。爸爸知道妞妞喜歡吃草莓,還專門安排了全家一起去果園採摘草莓的活動。但是妞妞對此一點興趣都沒有,當得知就一家三口單獨去時,還嘟囔:“我不去,和你們去沒意思。”

這類現象稱為“家庭剝離感的初步形成”或“歸屬感的初步喪失”。

經過了解,我們認為妞妞的這種表現主要是因學前不合理的“分享”培育,也就是說,媽媽總是鼓勵妞妞把自己的玩具和小食品帶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妞妞不願意,媽媽就耐心提醒,有時還不高興甚至生氣。

這種“分享”往往會使妞妞混淆“學習類物品”和“玩具食品”,從而在和媽媽的日常溝通中出現“理解誤差”,妞妞也就越來越無法和媽媽溝通那麼,歸屬感也就開始逐步喪失,就自然形成了上述這些生活中的逆反現象。

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建築師要想修建一所結實的房屋,需要有又穩又深的地基。人的生命要想健康長久地成長,也需要有穩固的地基。小孩出生後,地基便開始“建築”,在這裡,生命的地基便是人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覺,當環境中可能出現對身體或者心理有危險甚至潛在危險的情況時,安全感能夠使人預感到出現的環境變動,人在其中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在滿足了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帶著穩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廣闊世界,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帶著自信心去和小夥伴打交道融入到學校生活裡,在小夥伴和學校裡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相反,如果孩子有過度的不安全感,將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導致精神障礙,甚至神經症。

當孩子從媽媽身體中分離出的那一刻起,脫離了媽媽身體的庇佑,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十分恐懼和不安。為了減少恐懼,孩子會在媽媽那尋找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這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成為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變動可以引起孩子極大的無歸屬感和無安全感。

廣州市婦兒工委辦聯合市婦兒心理諮詢中心對全市1500個8~17歲的流動兒童心理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近六成流動兒童感到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他們與人交往合作能力較差。

其中,自卑是這些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的集中表現,近30%的流動兒童感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城裡人看不起他們。

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行為拘謹,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存在相對孤僻性,以至於不敢與人交往,不願與人交往。

佔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通常是與自己的老鄉一起玩耍因為熟悉和有夥伴,這些小孩更喜歡老家,而不是現在生活的地方。

這些孩子出現的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等各種心理問題,都是由於流動問題導致他們沒有家的歸屬感。孩子在幼年時期缺乏家的歸屬感在流動兒童中最為典型。

媽媽們可以從這些流動兒童中看到歸屬感對小孩的人格發展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所謂歸屬感,是指孩子覺得自己屬於爸爸媽媽組建的家庭中的一員,屬於學校班集體裡的一員,屬於夥伴們中的一員。在這一個個集體中,自己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接受認可,在集體中是有價值的,必須存在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能和集體有共同的感受。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加入的群體接受時,會感到一種安全感和踏實感。

據有關研究發現,歸屬和愛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有很高的相關度。

流動兒童因為生活的顛沛流離,有先天的生活條件不足的缺陷而得不到歸屬和愛的滿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

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

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早在1998年夏天,美國心理學專家就斷言:隨著中國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心理疾病對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脅,將遠遠大於一直困擾中國人的生理疾病。上述表現概括起來就是思想上無所寄託,生活上喪失信心,對親友無牽掛感。說到底就是歸屬感不強。

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強烈歸屬於某個地方、某個群體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

也許孩子會對自己的這一潛在需求不自知,不會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媽媽們作為個成人可以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設想他的需求。

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心理核心是歸屬感,孩子所必需的吃飯穿衣他自己解決不了,所以他必須有歸屬,孩子的歸屬感在誰那兒,他就願意聽誰的話。

孩子不聽話,正是歸屬感缺失的跡象。

孩子出生後最初的需求只限於父母帶給他的愛,然而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接觸到除父母以外的朋友、群體和機構,開始有自我意識。

這時候,孩子通過歸屬於某個群體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群體活動和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對自我的認識。孩子一旦歸屬於某個群體,便意味著這個群體也需要他,接受他,這會為孩子判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該如何行動提供指引。

如果男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既不歸屬於家庭也不歸屬於學校,覺得自己被人嫌棄(比如因為遭到他人不留情面的批評),他就可能到別的什麼地方尋求接納並獲得歸屬感。

為了讓孩子順利找到歸屬感,家長們得采取一些施愛小技巧。

01.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首先要培養他對自己家庭的認同感。

第一,家長要試著尋找機會多跟孩子交流,主動分享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對家長產生認同心理。

你會發現在某個瞬間,孩子突然對你敞開心扉。

第二,偶爾給孩子講講自己家族的故事,讓孩子瞭解自己與家長的淵源,對自己的家庭產生興趣。

凡是舉行家族活動時,儘可能讓孩子參加,不要因為孩子小不懂事,給大人添亂,放棄了讓孩子融人到家庭裡來的寶貴機會。

02.學校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培養孩子對學校的認同感十分必要。

第一,家長可以多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社團大型活動。

例如義賣會、音樂會等,讓孩子在學校中找到歸屬感。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第二,平時多留意孩子的言行

當發現孩子有太多的獨處時間建議孩子加入一些社交俱樂部,或者某個興趣團體,避免孩子出現“孤獨”的徵兆。

第三,老師對學生要做到尊重。

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是班裡平等的一員,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受到大家的重視。

03.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培養孩子親社會的態度顯得十分重要。

父母應幫助孩子弄清時尚和服裝何以會成為人們歸屬感的標誌,給孩子以經濟上的幫助,讓他“融入其中”,並不是一直打壓孩子的跟風的追求,因為這恰好是孩子尋求歸屬感的表現。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文|老涵的爸B

前天和一個幼兒園老師聊天,她說班裡一些小孩子的特別表現:

班上有個叫小俊的幼兒,他剛剛從別的幼兒園轉來時,是十足“小搗蛋”,做活動的時候不僅不聽老師的指令,還四處欺負班上小朋友。老師一旦教訓小俊時,他便和老師對著幹,唱對臺戲,情緒特別激動,易怒。在班上時,總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

班上還有一個小女孩叫小薇,媽媽把她送來幼兒園時,顯得很怕生,十分抗拒幼兒園的新環境,不跟旁邊的小朋友玩,也不聽老師的話,將近一個月後才開始和鄰桌的小朋友說話,一起玩。

這些孩子的特別表現在幼兒園裡比比皆是,孩子總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家長為了哄孩子上幼兒園被弄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軟硬兼施軟磨硬泡地把孩子送上了學,孩子卻在幼兒園裡不合群,家長們為此傷透了腦筋。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合群、叛逆等行為呢?

孩子不合群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小孩沒有產生對幼兒園的歸屬感。

孩子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於是,孩子為了擺脫幼兒園,輕則像小薇那樣孤僻拒絕接受幼兒園和幼兒園裡的事物,被動防禦;重則做出像小俊這樣過激的行為。

由於缺少對幼兒園的歸屬感,孩子行為變得更叛逆。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歸屬感的表現有不適應集體生活,不喜歡與同伴交往,不願意在老師同伴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

一個在集體中沒有歸屬感的兒童往往會形成壓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緒,而一個具有歸屬感的兒童卻能愉快、自信地與人交往。

培養兒童的歸屬感很有必要。

其實,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故事:

隨著妞妞的漸漸長大,妞妞媽媽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了,妞妞媽媽回憶孩子自上小學五年級後,便對自己很不耐煩,有時候總是和媽媽頂嘴。尤其是當妞妞媽媽問他學習方面的事情時,她就特別厭煩反感,老是跟父母頂嘴。為了緩解孩子和自己的矛盾,妞妞媽媽提議全家一起出去郊遊,藉此增進感情。爸爸知道妞妞喜歡吃草莓,還專門安排了全家一起去果園採摘草莓的活動。但是妞妞對此一點興趣都沒有,當得知就一家三口單獨去時,還嘟囔:“我不去,和你們去沒意思。”

這類現象稱為“家庭剝離感的初步形成”或“歸屬感的初步喪失”。

經過了解,我們認為妞妞的這種表現主要是因學前不合理的“分享”培育,也就是說,媽媽總是鼓勵妞妞把自己的玩具和小食品帶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妞妞不願意,媽媽就耐心提醒,有時還不高興甚至生氣。

這種“分享”往往會使妞妞混淆“學習類物品”和“玩具食品”,從而在和媽媽的日常溝通中出現“理解誤差”,妞妞也就越來越無法和媽媽溝通那麼,歸屬感也就開始逐步喪失,就自然形成了上述這些生活中的逆反現象。

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建築師要想修建一所結實的房屋,需要有又穩又深的地基。人的生命要想健康長久地成長,也需要有穩固的地基。小孩出生後,地基便開始“建築”,在這裡,生命的地基便是人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安心不害怕的感覺,當環境中可能出現對身體或者心理有危險甚至潛在危險的情況時,安全感能夠使人預感到出現的環境變動,人在其中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即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在滿足了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帶著穩定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廣闊世界,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帶著自信心去和小夥伴打交道融入到學校生活裡,在小夥伴和學校裡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相反,如果孩子有過度的不安全感,將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疾病,導致精神障礙,甚至神經症。

當孩子從媽媽身體中分離出的那一刻起,脫離了媽媽身體的庇佑,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十分恐懼和不安。為了減少恐懼,孩子會在媽媽那尋找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這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成為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變動可以引起孩子極大的無歸屬感和無安全感。

廣州市婦兒工委辦聯合市婦兒心理諮詢中心對全市1500個8~17歲的流動兒童心理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近六成流動兒童感到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他們與人交往合作能力較差。

其中,自卑是這些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的集中表現,近30%的流動兒童感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城裡人看不起他們。

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行為拘謹,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存在相對孤僻性,以至於不敢與人交往,不願與人交往。

佔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通常是與自己的老鄉一起玩耍因為熟悉和有夥伴,這些小孩更喜歡老家,而不是現在生活的地方。

這些孩子出現的自卑、敏感、情緒不穩定等各種心理問題,都是由於流動問題導致他們沒有家的歸屬感。孩子在幼年時期缺乏家的歸屬感在流動兒童中最為典型。

媽媽們可以從這些流動兒童中看到歸屬感對小孩的人格發展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所謂歸屬感,是指孩子覺得自己屬於爸爸媽媽組建的家庭中的一員,屬於學校班集體裡的一員,屬於夥伴們中的一員。在這一個個集體中,自己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接受認可,在集體中是有價值的,必須存在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能和集體有共同的感受。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加入的群體接受時,會感到一種安全感和踏實感。

據有關研究發現,歸屬和愛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有很高的相關度。

流動兒童因為生活的顛沛流離,有先天的生活條件不足的缺陷而得不到歸屬和愛的滿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

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

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早在1998年夏天,美國心理學專家就斷言:隨著中國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心理疾病對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脅,將遠遠大於一直困擾中國人的生理疾病。上述表現概括起來就是思想上無所寄託,生活上喪失信心,對親友無牽掛感。說到底就是歸屬感不強。

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強烈歸屬於某個地方、某個群體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

也許孩子會對自己的這一潛在需求不自知,不會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媽媽們作為個成人可以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設想他的需求。

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心理核心是歸屬感,孩子所必需的吃飯穿衣他自己解決不了,所以他必須有歸屬,孩子的歸屬感在誰那兒,他就願意聽誰的話。

孩子不聽話,正是歸屬感缺失的跡象。

孩子出生後最初的需求只限於父母帶給他的愛,然而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接觸到除父母以外的朋友、群體和機構,開始有自我意識。

這時候,孩子通過歸屬於某個群體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群體活動和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對自我的認識。孩子一旦歸屬於某個群體,便意味著這個群體也需要他,接受他,這會為孩子判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該如何行動提供指引。

如果男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既不歸屬於家庭也不歸屬於學校,覺得自己被人嫌棄(比如因為遭到他人不留情面的批評),他就可能到別的什麼地方尋求接納並獲得歸屬感。

為了讓孩子順利找到歸屬感,家長們得采取一些施愛小技巧。

01.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首先要培養他對自己家庭的認同感。

第一,家長要試著尋找機會多跟孩子交流,主動分享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對家長產生認同心理。

你會發現在某個瞬間,孩子突然對你敞開心扉。

第二,偶爾給孩子講講自己家族的故事,讓孩子瞭解自己與家長的淵源,對自己的家庭產生興趣。

凡是舉行家族活動時,儘可能讓孩子參加,不要因為孩子小不懂事,給大人添亂,放棄了讓孩子融人到家庭裡來的寶貴機會。

02.學校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培養孩子對學校的認同感十分必要。

第一,家長可以多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社團大型活動。

例如義賣會、音樂會等,讓孩子在學校中找到歸屬感。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第二,平時多留意孩子的言行

當發現孩子有太多的獨處時間建議孩子加入一些社交俱樂部,或者某個興趣團體,避免孩子出現“孤獨”的徵兆。

第三,老師對學生要做到尊重。

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是班裡平等的一員,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受到大家的重視。

03.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培養孩子親社會的態度顯得十分重要。

父母應幫助孩子弄清時尚和服裝何以會成為人們歸屬感的標誌,給孩子以經濟上的幫助,讓他“融入其中”,並不是一直打壓孩子的跟風的追求,因為這恰好是孩子尋求歸屬感的表現。

孩子不聽話、不合群、叛逆,這個方面你一定沒有做好

孩子歸屬感的培養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歸屬感對孩子將來形成積極的社會交往和在這種交往中掌握到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有著重要影響。

孩子歸屬感的養成有利於幫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在安全感的基石上流露本性,自然認識自己和他人,與人交往,這樣將會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在孩子的安全感形成過程中,歸屬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歸屬感和安全感從來都是相伴左右,有著密切的關係的。媽媽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了孩子充足的歸屬感,孩子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愛和家的溫暖。

孩子會對世界感覺到安全,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對世界和對自己的基本信任。

因此,媽媽要給與孩子充分的歸屬感,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並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成長起來。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歡迎留言評價,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的話題,可以告訴我。#關愛新媽媽##育兒##嬰幼兒##育兒經##聰明孩子養成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