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叫"第三者"效應呢?

"第三者"效應:1983年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的,其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在《媽媽是超人》中曾上演過這樣一個片段:霍思燕因為忙於招待來家裡做客的其他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為此生了一整天的悶氣。霍思燕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跟孩子道歉,但無論霍思燕怎麼解釋,嗯哼都不聽。

霍思燕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發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跟嗯哼解釋,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

霍思燕跟杜江簡單說明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下來了,霍思燕把電話遞到了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溫和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嗯哼邊聽著爸爸杜江的勸解,邊答應著,所有的委屈也化成了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隨後,他鑽進了媽媽的懷裡。而霍思燕也並沒有就這麼認為事情就完結了,一句話不說,而是再向嗯哼重複了一遍。母子倆也終於和好了。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有點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霍思燕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無效之後,請求"第三者"的做法,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成功化解了母子間的矛盾。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效果。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叫"第三者"效應呢?

"第三者"效應:1983年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的,其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在《媽媽是超人》中曾上演過這樣一個片段:霍思燕因為忙於招待來家裡做客的其他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為此生了一整天的悶氣。霍思燕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跟孩子道歉,但無論霍思燕怎麼解釋,嗯哼都不聽。

霍思燕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發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跟嗯哼解釋,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

霍思燕跟杜江簡單說明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下來了,霍思燕把電話遞到了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溫和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嗯哼邊聽著爸爸杜江的勸解,邊答應著,所有的委屈也化成了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隨後,他鑽進了媽媽的懷裡。而霍思燕也並沒有就這麼認為事情就完結了,一句話不說,而是再向嗯哼重複了一遍。母子倆也終於和好了。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有點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霍思燕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無效之後,請求"第三者"的做法,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成功化解了母子間的矛盾。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效果。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那麼"第三者效應"有多大的威力呢?

曾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場勸解人煙者戒菸的實驗。心理學家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一個小組讓吸菸收患者當事人即肺癌患者通過自己吸菸後帶來的病情痛苦勸誡吸菸者戒菸。

另一組則由第三者醫生,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客觀詳細的向吸菸者解釋吸菸的壞處。

實驗結果出來之後,令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而生活中採用"第三者效應"解決問題的實例也很多,它已經被廣泛的運用於生活的各方面。如:商業上商家聘請廣告代言人,說服顧客購買;法庭上聘請解說員協助解決事件糾紛等。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叫"第三者"效應呢?

"第三者"效應:1983年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的,其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在《媽媽是超人》中曾上演過這樣一個片段:霍思燕因為忙於招待來家裡做客的其他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為此生了一整天的悶氣。霍思燕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跟孩子道歉,但無論霍思燕怎麼解釋,嗯哼都不聽。

霍思燕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發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跟嗯哼解釋,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

霍思燕跟杜江簡單說明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下來了,霍思燕把電話遞到了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溫和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嗯哼邊聽著爸爸杜江的勸解,邊答應著,所有的委屈也化成了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隨後,他鑽進了媽媽的懷裡。而霍思燕也並沒有就這麼認為事情就完結了,一句話不說,而是再向嗯哼重複了一遍。母子倆也終於和好了。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有點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霍思燕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無效之後,請求"第三者"的做法,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成功化解了母子間的矛盾。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效果。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那麼"第三者效應"有多大的威力呢?

曾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場勸解人煙者戒菸的實驗。心理學家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一個小組讓吸菸收患者當事人即肺癌患者通過自己吸菸後帶來的病情痛苦勸誡吸菸者戒菸。

另一組則由第三者醫生,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客觀詳細的向吸菸者解釋吸菸的壞處。

實驗結果出來之後,令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而生活中採用"第三者效應"解決問題的實例也很多,它已經被廣泛的運用於生活的各方面。如:商業上商家聘請廣告代言人,說服顧客購買;法庭上聘請解說員協助解決事件糾紛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適合採用"第三者效應"的三種話

  • 第一種:勸解的話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親人之間也是這樣的,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彼此的付出。許多孩子將父母的辛苦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當父母與孩子鬧矛盾時候,就需要有第三個人站出來,客觀勸解,調解矛盾。

一旦親子間發生矛盾,父母要成功勸解孩子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孩子處於賭氣的狀態,是不夠理智的,即使父母說得再對,孩子也會覺得就是"瞎扯"。

家庭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戲碼:孩子要出去跟朋友玩,家長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兩者意見對峙,便很容易產生爭吵。或許家長會對孩子說:"讓你去補習班還不是為了提高你的成績,你怎麼不理解我們的苦心。要不是為了讓你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哪裡用得著加班加點的幹活。"

如果父母這樣跟孩子說自己的苦心,那孩子八成聽不去,認為你就是在邀功,一賭氣起來說不定還會回你:"那就不用管我,我愛怎樣就怎樣。"

而如果這時候有第三者來說這些勸解的話,效果會大大不一樣。第三者是屬於中立的一方,孩子會認為第三者的話更有可信度,而且,父母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奔波本來就是事實。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第三者進行勸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對自己辛苦付出的事實,也會更容易答應父母的要求。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叫"第三者"效應呢?

"第三者"效應:1983年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的,其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在《媽媽是超人》中曾上演過這樣一個片段:霍思燕因為忙於招待來家裡做客的其他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為此生了一整天的悶氣。霍思燕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跟孩子道歉,但無論霍思燕怎麼解釋,嗯哼都不聽。

霍思燕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發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跟嗯哼解釋,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

霍思燕跟杜江簡單說明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下來了,霍思燕把電話遞到了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溫和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嗯哼邊聽著爸爸杜江的勸解,邊答應著,所有的委屈也化成了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隨後,他鑽進了媽媽的懷裡。而霍思燕也並沒有就這麼認為事情就完結了,一句話不說,而是再向嗯哼重複了一遍。母子倆也終於和好了。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有點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霍思燕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無效之後,請求"第三者"的做法,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成功化解了母子間的矛盾。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效果。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那麼"第三者效應"有多大的威力呢?

曾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場勸解人煙者戒菸的實驗。心理學家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一個小組讓吸菸收患者當事人即肺癌患者通過自己吸菸後帶來的病情痛苦勸誡吸菸者戒菸。

另一組則由第三者醫生,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客觀詳細的向吸菸者解釋吸菸的壞處。

實驗結果出來之後,令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而生活中採用"第三者效應"解決問題的實例也很多,它已經被廣泛的運用於生活的各方面。如:商業上商家聘請廣告代言人,說服顧客購買;法庭上聘請解說員協助解決事件糾紛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適合採用"第三者效應"的三種話

  • 第一種:勸解的話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親人之間也是這樣的,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彼此的付出。許多孩子將父母的辛苦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當父母與孩子鬧矛盾時候,就需要有第三個人站出來,客觀勸解,調解矛盾。

一旦親子間發生矛盾,父母要成功勸解孩子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孩子處於賭氣的狀態,是不夠理智的,即使父母說得再對,孩子也會覺得就是"瞎扯"。

家庭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戲碼:孩子要出去跟朋友玩,家長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兩者意見對峙,便很容易產生爭吵。或許家長會對孩子說:"讓你去補習班還不是為了提高你的成績,你怎麼不理解我們的苦心。要不是為了讓你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哪裡用得著加班加點的幹活。"

如果父母這樣跟孩子說自己的苦心,那孩子八成聽不去,認為你就是在邀功,一賭氣起來說不定還會回你:"那就不用管我,我愛怎樣就怎樣。"

而如果這時候有第三者來說這些勸解的話,效果會大大不一樣。第三者是屬於中立的一方,孩子會認為第三者的話更有可信度,而且,父母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奔波本來就是事實。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第三者進行勸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對自己辛苦付出的事實,也會更容易答應父母的要求。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 第二種,誇獎的話

孩子經常性聽父母的誇獎鼓勵會產生習慣,也就是麻木,那父母的誇獎就不再起有明顯效果了。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非常內向,不怎麼愛出去玩,也不會跟人打交道。

媽媽為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多交交朋友,經常對孩子說:"你怎麼聰明,其他孩子肯定願意和你一起玩的,不如出去玩,不要一直呆在家裡。"或:"你笑起來很好看啊,要多笑笑"等。

但是無論媽媽說多少次,孩子還是沒有一點改變。

有一次,孩子被媽媽拉去附件超市買東西,結賬時結賬員阿姨對著孩子說:"小孩子果然很懂事,長得也很帥氣,經常聽你媽媽誇你,這一見,還真的是。以後沒事多過來玩耍。"

孩子聽了之後靦腆一笑,不好意思的跑開了。

後來,孩子有時會自告奮勇的去超市買東西,跟結賬阿姨慢慢熟起來後還會跟阿姨聊幾句。孩子也變得活潑開朗些。

當然,這並不存在媽媽經常在陌生人誇孩子的事情,而是媽媽提前跟結賬阿姨提前打了招呼,才有這麼一個故事。

孩子們其實很聰明,直接交談時難免奉承或有所顧忌,而"第三人"間接傳達的讚美,會給他們更真實、客觀的感受。而誇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真誠、真實。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叫"第三者"效應呢?

"第三者"效應:1983年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的,其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在《媽媽是超人》中曾上演過這樣一個片段:霍思燕因為忙於招待來家裡做客的其他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為此生了一整天的悶氣。霍思燕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跟孩子道歉,但無論霍思燕怎麼解釋,嗯哼都不聽。

霍思燕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發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跟嗯哼解釋,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

霍思燕跟杜江簡單說明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下來了,霍思燕把電話遞到了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溫和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嗯哼邊聽著爸爸杜江的勸解,邊答應著,所有的委屈也化成了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隨後,他鑽進了媽媽的懷裡。而霍思燕也並沒有就這麼認為事情就完結了,一句話不說,而是再向嗯哼重複了一遍。母子倆也終於和好了。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有點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霍思燕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無效之後,請求"第三者"的做法,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成功化解了母子間的矛盾。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效果。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那麼"第三者效應"有多大的威力呢?

曾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場勸解人煙者戒菸的實驗。心理學家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一個小組讓吸菸收患者當事人即肺癌患者通過自己吸菸後帶來的病情痛苦勸誡吸菸者戒菸。

另一組則由第三者醫生,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客觀詳細的向吸菸者解釋吸菸的壞處。

實驗結果出來之後,令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而生活中採用"第三者效應"解決問題的實例也很多,它已經被廣泛的運用於生活的各方面。如:商業上商家聘請廣告代言人,說服顧客購買;法庭上聘請解說員協助解決事件糾紛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適合採用"第三者效應"的三種話

  • 第一種:勸解的話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親人之間也是這樣的,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彼此的付出。許多孩子將父母的辛苦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當父母與孩子鬧矛盾時候,就需要有第三個人站出來,客觀勸解,調解矛盾。

一旦親子間發生矛盾,父母要成功勸解孩子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孩子處於賭氣的狀態,是不夠理智的,即使父母說得再對,孩子也會覺得就是"瞎扯"。

家庭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戲碼:孩子要出去跟朋友玩,家長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兩者意見對峙,便很容易產生爭吵。或許家長會對孩子說:"讓你去補習班還不是為了提高你的成績,你怎麼不理解我們的苦心。要不是為了讓你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哪裡用得著加班加點的幹活。"

如果父母這樣跟孩子說自己的苦心,那孩子八成聽不去,認為你就是在邀功,一賭氣起來說不定還會回你:"那就不用管我,我愛怎樣就怎樣。"

而如果這時候有第三者來說這些勸解的話,效果會大大不一樣。第三者是屬於中立的一方,孩子會認為第三者的話更有可信度,而且,父母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奔波本來就是事實。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第三者進行勸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對自己辛苦付出的事實,也會更容易答應父母的要求。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 第二種,誇獎的話

孩子經常性聽父母的誇獎鼓勵會產生習慣,也就是麻木,那父母的誇獎就不再起有明顯效果了。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非常內向,不怎麼愛出去玩,也不會跟人打交道。

媽媽為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多交交朋友,經常對孩子說:"你怎麼聰明,其他孩子肯定願意和你一起玩的,不如出去玩,不要一直呆在家裡。"或:"你笑起來很好看啊,要多笑笑"等。

但是無論媽媽說多少次,孩子還是沒有一點改變。

有一次,孩子被媽媽拉去附件超市買東西,結賬時結賬員阿姨對著孩子說:"小孩子果然很懂事,長得也很帥氣,經常聽你媽媽誇你,這一見,還真的是。以後沒事多過來玩耍。"

孩子聽了之後靦腆一笑,不好意思的跑開了。

後來,孩子有時會自告奮勇的去超市買東西,跟結賬阿姨慢慢熟起來後還會跟阿姨聊幾句。孩子也變得活潑開朗些。

當然,這並不存在媽媽經常在陌生人誇孩子的事情,而是媽媽提前跟結賬阿姨提前打了招呼,才有這麼一個故事。

孩子們其實很聰明,直接交談時難免奉承或有所顧忌,而"第三人"間接傳達的讚美,會給他們更真實、客觀的感受。而誇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真誠、真實。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 第三種,說服的話

經常聽到媽媽在抱怨自己說的話孩子不聽,而爸爸一上場孩子立馬乖乖的,這讓這些媽媽一度以為自己沒有說服力。其實不是的。

勸服孩子做某件事,直接交流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特別是家長讓孩子去幹活。一些懶惰的孩子,怎麼會讓媽媽一叫去幹活就乖乖的去幹活。有時候媽媽磨破了嘴脣也不見得孩子去做事。

而讓第三者來書的話,一方面孩子不怎麼還意思拒絕,一方面孩子能將話聽進心裡去。所以孩子去幹活的機率會大些。

直接讓孩子做事情,會有命令的語氣,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爽的感覺。而如果採用第三者的勸解,不僅能夠融進新的智慧,還能給孩子刺激。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第三者效應"恰恰最需要的就是有第三者。那麼這個第三者哪裡來呢?

孩子跟父母是最親近的,也是生活時長最長的。一般有矛盾都是在孩子與家長之間產生,所以父母之間要互相當好"第三者"這個身份,讓孩子感受身邊的暖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最親愛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愛,孩子才會覺得世上有真理,人間有美德。"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必須要有第三者的身份來時不時調節家庭的整體氛圍。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怎麼說都不聽話的時候,就不要吝於使用"第三者效應"啦。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討論了一個關於孩子"軟硬不吃"的問題。

怎麼個"軟硬不吃"法呢?朋友跟我舉了她家孩子糖糖的一個例子。

糖糖今年10歲了,越發的調皮不聽話。朋友一天總得時不時來個河東獅吼。

"快點吃飯寫作業啊,這都幾點了。"孩子玩自己的,被媽媽說煩了,再磨磨蹭蹭去做作業。

孩子有時候不用家長催促自己主動寫作業。朋友誇她:"真乖,真厲害。"

孩子撇撇嘴,說:"媽媽,你說的好假。"

有時候家長讓她做家務,她不幹,朋友用零碎"誘惑。"

孩子聽了也不以為然,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總之無論朋友說什麼,糖糖總是不聽。因此,這樣的對話經常上演,朋友都覺得要被孩子氣出病來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些話不用自己親自跟孩子說,自己說了難為情,孩子聽了覺得不真實,但不對孩子說又不好。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第三個人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思,即所謂的"第三者"效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什麼叫"第三者"效應呢?

"第三者"效應:1983年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的,其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在《媽媽是超人》中曾上演過這樣一個片段:霍思燕因為忙於招待來家裡做客的其他小朋友,對嗯哼有點急躁,嗯哼為此生了一整天的悶氣。霍思燕無奈之下,只好親自跟孩子道歉,但無論霍思燕怎麼解釋,嗯哼都不聽。

霍思燕無奈,為了不進一步激發矛盾,霍思燕沒有選擇繼續跟嗯哼解釋,而是直接打電話給杜江。

霍思燕跟杜江簡單說明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對杜江說:"你能幫我跟麒麟說,我沒有發脾氣,我就是著急才嚇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說一遍嗎?"

杜江答應下來了,霍思燕把電話遞到了嗯哼耳邊。

杜江耐心溫和地對嗯哼說:"麒麟,媽媽就是因為家裡來了小朋友,稍微有點忙。可是媽媽沒有故意朝你發脾氣,媽媽最愛你了,對吧?你是知道的,對吧?……"

嗯哼邊聽著爸爸杜江的勸解,邊答應著,所有的委屈也化成了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隨後,他鑽進了媽媽的懷裡。而霍思燕也並沒有就這麼認為事情就完結了,一句話不說,而是再向嗯哼重複了一遍。母子倆也終於和好了。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有點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霍思燕在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無效之後,請求"第三者"的做法,利用了傳播學中的"第三人效應",成功化解了母子間的矛盾。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效果。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那麼"第三者效應"有多大的威力呢?

曾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場勸解人煙者戒菸的實驗。心理學家將受試者分為兩個小組:

一個小組讓吸菸收患者當事人即肺癌患者通過自己吸菸後帶來的病情痛苦勸誡吸菸者戒菸。

另一組則由第三者醫生,根據他的臨床實驗報告,客觀詳細的向吸菸者解釋吸菸的壞處。

實驗結果出來之後,令人大吃一驚。數據顯示:由當事人勸說的一組有35%的人開始戒菸,而由第三人勸說的一組卻有70%的人決定戒菸。

而生活中採用"第三者效應"解決問題的實例也很多,它已經被廣泛的運用於生活的各方面。如:商業上商家聘請廣告代言人,說服顧客購買;法庭上聘請解說員協助解決事件糾紛等。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適合採用"第三者效應"的三種話

  • 第一種:勸解的話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親人之間也是這樣的,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彼此的付出。許多孩子將父母的辛苦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當父母與孩子鬧矛盾時候,就需要有第三個人站出來,客觀勸解,調解矛盾。

一旦親子間發生矛盾,父母要成功勸解孩子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孩子處於賭氣的狀態,是不夠理智的,即使父母說得再對,孩子也會覺得就是"瞎扯"。

家庭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戲碼:孩子要出去跟朋友玩,家長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兩者意見對峙,便很容易產生爭吵。或許家長會對孩子說:"讓你去補習班還不是為了提高你的成績,你怎麼不理解我們的苦心。要不是為了讓你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們哪裡用得著加班加點的幹活。"

如果父母這樣跟孩子說自己的苦心,那孩子八成聽不去,認為你就是在邀功,一賭氣起來說不定還會回你:"那就不用管我,我愛怎樣就怎樣。"

而如果這時候有第三者來說這些勸解的話,效果會大大不一樣。第三者是屬於中立的一方,孩子會認為第三者的話更有可信度,而且,父母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奔波本來就是事實。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第三者進行勸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對自己辛苦付出的事實,也會更容易答應父母的要求。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 第二種,誇獎的話

孩子經常性聽父母的誇獎鼓勵會產生習慣,也就是麻木,那父母的誇獎就不再起有明顯效果了。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非常內向,不怎麼愛出去玩,也不會跟人打交道。

媽媽為鼓勵孩子多出去走走,多交交朋友,經常對孩子說:"你怎麼聰明,其他孩子肯定願意和你一起玩的,不如出去玩,不要一直呆在家裡。"或:"你笑起來很好看啊,要多笑笑"等。

但是無論媽媽說多少次,孩子還是沒有一點改變。

有一次,孩子被媽媽拉去附件超市買東西,結賬時結賬員阿姨對著孩子說:"小孩子果然很懂事,長得也很帥氣,經常聽你媽媽誇你,這一見,還真的是。以後沒事多過來玩耍。"

孩子聽了之後靦腆一笑,不好意思的跑開了。

後來,孩子有時會自告奮勇的去超市買東西,跟結賬阿姨慢慢熟起來後還會跟阿姨聊幾句。孩子也變得活潑開朗些。

當然,這並不存在媽媽經常在陌生人誇孩子的事情,而是媽媽提前跟結賬阿姨提前打了招呼,才有這麼一個故事。

孩子們其實很聰明,直接交談時難免奉承或有所顧忌,而"第三人"間接傳達的讚美,會給他們更真實、客觀的感受。而誇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真誠、真實。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 第三種,說服的話

經常聽到媽媽在抱怨自己說的話孩子不聽,而爸爸一上場孩子立馬乖乖的,這讓這些媽媽一度以為自己沒有說服力。其實不是的。

勸服孩子做某件事,直接交流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特別是家長讓孩子去幹活。一些懶惰的孩子,怎麼會讓媽媽一叫去幹活就乖乖的去幹活。有時候媽媽磨破了嘴脣也不見得孩子去做事。

而讓第三者來書的話,一方面孩子不怎麼還意思拒絕,一方面孩子能將話聽進心裡去。所以孩子去幹活的機率會大些。

直接讓孩子做事情,會有命令的語氣,往往會給孩子帶來不爽的感覺。而如果採用第三者的勸解,不僅能夠融進新的智慧,還能給孩子刺激。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第三者效應"恰恰最需要的就是有第三者。那麼這個第三者哪裡來呢?

孩子跟父母是最親近的,也是生活時長最長的。一般有矛盾都是在孩子與家長之間產生,所以父母之間要互相當好"第三者"這個身份,讓孩子感受身邊的暖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最親愛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愛,孩子才會覺得世上有真理,人間有美德。"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必須要有第三者的身份來時不時調節家庭的整體氛圍。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怎麼說都不聽話的時候,就不要吝於使用"第三者效應"啦。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要用“第三者效應”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