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文丨木棉媽媽

來自原生家庭的印記: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你怎麼這麼笨?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笨的孩子?

這麼點小事兒你都做不好,將來還能做什麼?

我養你有什麼用?你是不是豬腦子?

很多父母都喜歡這樣打擊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是出於“謙虛”,比如別人誇獎自家的孩子,父母會說:哪裡哪裡,還差得遠呢!而有的父則是一種習慣,平時對孩子照顧的很周到,習慣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嘮叨:你看你,什麼都不會做,真是笨的夠可以!

宋丹丹在《嚮往的生活》中一再懟巴圖,甚至罵巴圖是廢物,看宋大媽吐槽的這麼自然,看來他們平時相處一貫是這樣,其實宋丹丹也有溫情的一面,看看在微博上對兒子說的這些話,其實能看出來,宋丹丹其實屬於人前第一種家長,謙虛式的,別人越誇自家孩子,她吐槽得越厲害。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親媽吐槽大會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微博上毫不吝嗇對兒子的讚美

不管是哪種,父母如果經常打擊孩子,甚至當著孩子同學的面打擊孩子,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自卑情緒

經常被打擊,自卑是必然的,“央視一姐”董卿曾在節目裡自曝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很嚴厲,爸爸不讓她照鏡子,不讓媽媽給她買新衣服,董卿說:小時候最怕的事就是吃飯,因為這個時候,爸爸總是說,你這一個不對,你那個不對,經常是邊哭邊吃。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董卿坦然承認:一直到現在還是有自卑情緒。

為什麼父母的打擊更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卑?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也是孩子無條件信賴的人,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表示:自己這麼努力,能都是因為想讓父母以自己為傲。

有個大學同學畢業堅決拒絕回老家,哪怕同學的父母已經給她安排好了工作,同學說:我不想回家,跟老家比起來,外面苦一點、累一點,但是至少不用面對父母經常拿自己跟別人家孩子比,心理壓力會小一點。

打壓式教育,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無一不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態,但是這種打壓式教育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活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當中。從小被父母打壓的孩子,活得很累,對自己要求會特別嚴格,力求完美,而強大隻是表面。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孩子將來變得優秀,可如果過於嚴苛,就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

那麼做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這個尺度呢?

01、從好好說話開始

剛過六一節,有一家綜藝節目總結出來對孩子最有殺傷力的5句話,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這三句話: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我養你有什麼用?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父母在跟孩子的相處中真的要注意言行,好好說話才能養出有好孩子。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經採訪過看守所裡的少年罪犯,當他們回憶起童年的記憶,這些傷害大多數都來自父母:

一個叫張強的男孩兒,自從父母離異後,媽媽就把憤怒轉嫁到他身上,最長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不去死?被自己的摯愛的媽媽這樣罵,再強大的內心都會崩潰。

另一個男孩兒,回憶起成長經歷,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是不是豬腦子?我養你有什麼用?當回憶起這些經歷的時候,他不停地用手敲打自己的腦袋,彷彿想要證明什麼。

往往從親人嘴裡說出來的話對自己的傷害更大,也更容易放在心上,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罵他沒用就好了。而成就一個孩子也很簡單,從好好說話開始。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02、別吝嗇你的讚美

曾經看到過一段話,寫的很好:

不是孩子有能力,你才放手,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能力;

不是孩子長大了,你才信任他,而是你信任他,他才會長大。

同樣道理,不是孩子能力提升了,他才有自信,而是因為孩子自信,他的能力才會顯露出來。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賞識。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賞識更為重要,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孩子考了90分,比上次多了5分,他想得到你的誇獎,你卻無情地說:這有什麼好驕傲,才90分而已!可能你心裡是怕孩子驕傲,可是這種態度會讓孩子覺得:你為什麼總是看不到我的努力?

其實孩子的努力,比一個好分數更重要不是嗎?只有孩子能夠保持努力的態度,繼續努力,孩子才能夠做得更好,為什麼不可以誇讚一下孩子的努力?

還記得《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嗎?每次寫完小詩,作者都會拿給爸媽看,爸爸總是板著臉說:我看糟糕透了!而媽媽則會一臉興奮喊著:這是你寫的嗎?精彩極了!如果不是作家媽媽的誇讚,賞識,可能他早就對寫作失去了興趣,正是因為媽媽的一次次鼓勵,他才有動力堅持下去。所以,爸媽們,當孩子做得好了,你要適當誇獎,不要以為你誇獎一下,孩子就會膨脹起來,驕傲起來,不會的,相反,你的誇獎會給孩子的努力注入動力。

對孩子要求嚴格沒問題,適時誇獎更重要,前者是孩子無奈、壓力下前進、進步,而後者更能喚起孩子內心的動力。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見過很多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沒完成的心願,比如學習,很多人都說:你要努力學習,要吃學習的苦,要不將來會吃更多的苦。

只有讀書才有選擇,要麼你只能被迫謀生,選擇一些清潔工、服務員等等這類工作。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班那麼多學生,真正學習好的只有前十名吧,一個學校呢?考上名牌大學的也很少,那麼剩餘的人呢?都是在被迫謀生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幫孩子發現他的興趣愛好、並引導孩子堅持下去才是更重要的。

有一對高學歷父母,孩子爸是985工科博士,媽媽是985碩士,兩位學歷都夠高了吧,可孩子就是學習不好,媽媽嘗試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甚至奧數題做得比孩子都熟練了,可孩子的成績就是沒有起色。除了學習這一項,其實孩子其他方面都很優秀:

才十歲就能做出來幾樣像樣的飯菜;

小小年紀很體貼父母,會悄悄幫媽媽蓋好被子;

就算媽媽給他報了那麼多輔導班,他也沒有抱怨,不管累不累,都會完成媽媽留的任務;

選班幹,同學們都選了他。

於是這位媽媽就釋然了:只要我的兒子勤勞善良、踏踏實實,就算做著一項平凡的工作又如何?他總能養活自己。

所以,父母放下自己的偏執,現實跟期望總是有差別的,為何不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呢?

父母必讀:你的打壓式教育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木棉之城,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