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學校也提倡給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也很到位。小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和小朋友說,這是可選項,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師只是“希望”孩子們完成作業,但這是“個人選擇”,不做也沒關係的。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學校也提倡給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也很到位。小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和小朋友說,這是可選項,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師只是“希望”孩子們完成作業,但這是“個人選擇”,不做也沒關係的。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免費的公立學校,對孩子要求低、天天傻玩兒、老師滿嘴“你太棒了”,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順利完成任務,憑什麼指望這樣快樂、輕鬆的玩咖,能上最頂尖的大學、成為社會中的精英呢?這世上,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呢?


不管在哪個社會,西方還是東方,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都需要高度的自律、長遠的眼光和目標、艱苦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付出。

表面上,中國教育是高壓、唯分數論,而美國教育是快樂自由、輕鬆愉快。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學校也提倡給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也很到位。小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和小朋友說,這是可選項,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師只是“希望”孩子們完成作業,但這是“個人選擇”,不做也沒關係的。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免費的公立學校,對孩子要求低、天天傻玩兒、老師滿嘴“你太棒了”,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順利完成任務,憑什麼指望這樣快樂、輕鬆的玩咖,能上最頂尖的大學、成為社會中的精英呢?這世上,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呢?


不管在哪個社會,西方還是東方,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都需要高度的自律、長遠的眼光和目標、艱苦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付出。

表面上,中國教育是高壓、唯分數論,而美國教育是快樂自由、輕鬆愉快。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美國教育是在快樂、素質的表象下,通過看起來快樂又寬鬆的公立教育,和價格不菲的私立教育,已經實際上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歐美老百姓家的孩子,去公立中小學,去社區大學/州立大學,繼續成為老百姓,繼續付不起孩子私立學校的費用;


精英階層的孩子,去私立中小學,去精英大學,繼續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繼續支付孩子私立學校的學費。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學校也提倡給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也很到位。小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和小朋友說,這是可選項,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師只是“希望”孩子們完成作業,但這是“個人選擇”,不做也沒關係的。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免費的公立學校,對孩子要求低、天天傻玩兒、老師滿嘴“你太棒了”,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順利完成任務,憑什麼指望這樣快樂、輕鬆的玩咖,能上最頂尖的大學、成為社會中的精英呢?這世上,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呢?


不管在哪個社會,西方還是東方,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都需要高度的自律、長遠的眼光和目標、艱苦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付出。

表面上,中國教育是高壓、唯分數論,而美國教育是快樂自由、輕鬆愉快。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美國教育是在快樂、素質的表象下,通過看起來快樂又寬鬆的公立教育,和價格不菲的私立教育,已經實際上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歐美老百姓家的孩子,去公立中小學,去社區大學/州立大學,繼續成為老百姓,繼續付不起孩子私立學校的費用;


精英階層的孩子,去私立中小學,去精英大學,繼續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繼續支付孩子私立學校的學費。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鼓吹的減負、快樂的教育,最終壓縮的只是中產階級和以下的後代的生存空間。為什麼像我們這樣的美國中產這麼拼教育,因為我們很清楚美國教育的“遊戲規則”,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美國的快樂教育vs素質教育,家長們,不要再傻傻分不清楚。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學校也提倡給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也很到位。小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和小朋友說,這是可選項,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師只是“希望”孩子們完成作業,但這是“個人選擇”,不做也沒關係的。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免費的公立學校,對孩子要求低、天天傻玩兒、老師滿嘴“你太棒了”,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順利完成任務,憑什麼指望這樣快樂、輕鬆的玩咖,能上最頂尖的大學、成為社會中的精英呢?這世上,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呢?


不管在哪個社會,西方還是東方,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都需要高度的自律、長遠的眼光和目標、艱苦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付出。

表面上,中國教育是高壓、唯分數論,而美國教育是快樂自由、輕鬆愉快。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美國教育是在快樂、素質的表象下,通過看起來快樂又寬鬆的公立教育,和價格不菲的私立教育,已經實際上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歐美老百姓家的孩子,去公立中小學,去社區大學/州立大學,繼續成為老百姓,繼續付不起孩子私立學校的費用;


精英階層的孩子,去私立中小學,去精英大學,繼續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繼續支付孩子私立學校的學費。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鼓吹的減負、快樂的教育,最終壓縮的只是中產階級和以下的後代的生存空間。為什麼像我們這樣的美國中產這麼拼教育,因為我們很清楚美國教育的“遊戲規則”,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美國的快樂教育vs素質教育,家長們,不要再傻傻分不清楚。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文 | 程毅

美國材料科技公司科學家,兩個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和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才明白......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快樂教育”——痛並快樂著

我們在美國算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屬於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通過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奮鬥立足美國。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開始的時候,因為在美國接受的高等教育,對美國的中小學初等教育並不瞭解。和很多境遇相似的中國同胞一樣,有了孩子以後,就隨大流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公立小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按照對中國學校的認知和邏輯,公立學校肯定比私立的好吧?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多數人都上的主流公立學校,總不會差吧?


另外一點,我的父親在70-80年代就作為第一批公派來美的訪問學者,對美國公立學校是非常推崇和肯定的。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的孩子去了一年本地的公立小學,很快就意識到問題了......


首先,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學校裡的50%以上學生是非洲裔,和墨西哥裔。在這樣的大熔爐裡面,我家的孩子難免沾染一些不良語言和行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重視程度,和中國家長完全不在一個水準。僅僅是收入的差別嗎?我覺得不是,那所公立學校的家長,有開著保時捷接送孩子的,我覺得是對於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值不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是種族的差別嗎?也不是,這所學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都不太重視教育,孩子放學以後從小就是看電視,或者自己玩兒,很多孩子的學術水平其實很低,很多孩子上小學2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而到了初中數學水平還保留在小學水平。

其次,孩子在學校格格不入。由於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我家老大上課很容易分心,老師不斷重複他已經領會了的內容。而老師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管理不守秩序的孩子,和保證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不掉隊,如何有時間精力來提高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common core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以前小布什總統的no one left behind 的初等教育的政策。原來美國的公立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是給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有學習障礙,譬如自閉症啊聾啞啊智力問題之類的,那麼公立學校提供的不收費的特殊教育確實是得天獨厚,在這一點上私立學校是無法匹配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後,每個學期的家長會我得到的反饋和評語都是,你的孩子很棒,很好,就是上課時要集中精力。我回家和兒子仔細聊了聊,問問他的感受, 才發現他之所以不遵守紀律很多時候是因為課堂上的內容對於他沒有挑戰性,特別容易感到無聊,所以容易分心和打岔。


當然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實毛病也不少,但是在這樣的情況對他的提高實在是沒有什麼幫助。這樣溫水煮青蛙的“舒服”模式,非但不能激發我兒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扼殺了他的提高的可能性。

後來我通過和其他家長聊天才知道,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學學生的出路,要麼是去普通州立大學,將來找份普通工作;要麼是讀兩年社區大學,當個護士、祕書、修車技工;還有些高中畢業,直接去和父輩一起,繼續當工人、餐廳服務員。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逃不出階層固化侷限性的底層求生?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首先,我的第一個體會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高。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學上,也體現在紀律和規矩的遵守上。


不再像公立學校的老師那樣,滿嘴都是“你真棒”、“非常好”。每學期的家長會我會得到老師給出的建議,提醒我兒子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說實話,我和太太有兩次還被請進校長室,就是因為兒子這裡那裡不小心觸犯了某些規定(我們私下可能覺得也許無傷大雅的)。在提心吊膽之餘,我們也不得不盡量加強家裡的行為規範教育,給兒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從早期在公立學校時的"把孩子的教育託付給老師和學校"轉變到“對孩子教育的身體力行和獨立思考”的狀態。也造就了我這個理工科博士後,拿起筆桿子以公眾號原創文章的形式,分享在美國做爸爸的育兒體驗。

隨著小學過渡到中學,學業壓力開始變大,管理嚴格。高中時期的作業、論文可能有時候要寫到半夜。我太太說,她經常有學生凌晨12點交作業。學生在考試緊張階段也會抱怨每天睡覺不到四個小時。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招生,不是有錢就收,父母不僅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孩子還必須爭氣。我們家孩子所在的私立學校的小學部,每年有一個學術綜合測評,如果有其中一項不通過,那麼學校就會建議孩子重讀一年,其實就是中國的“留級”。我兒子的班上就有一個美國同學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而被學校建議重讀,即使家長抗議仍然不能升級,最後家長只好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希望孩子可以在該項測評達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紀律和道德約束很嚴格,對不合適的言論和行為動不動就是停課和警告。對不當行為和校園凌霸也是零容忍,對校園內的學生的著裝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高中生,因為在萬聖節穿上了和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的類似服裝,做出不當手勢,而被學校嚴厲懲罰的。


我兒子的學校對學生的藝術,音樂,和體育有很高的要求。學生的日常時間表排的滿滿的,幾乎所有同學放了學,都揹著書包、扛著樂器、抱著練習冊,一個個地趕場去訓練,排練,課外興趣班。

所以雖然不是所有時間都在書本里,但是高中的學生們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忙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這裡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穿著、談吐、眼界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樣。我有一次接孩子提前到了學校,和一位中學生聊天,我問她週末會做什麼活動,出乎我的意料的,她說她的週末一般是去馬場上馬術課度過的。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第二個體會是,家長的群體完全不一樣。

以前公立學校的家長什麼職業的都有,這邊的家長大多是公司高層、醫生、律師、飛行員、企業家,甚至還有參議員和政界人士的孩子。甚至很多家長是祖孫三代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legacy,對學校有相當深的感情。


有錢的家長就不必說了,曾經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帶點心來學校分享,結果孩子把家裡的私人廚師帶到學校來的現場作甜點的。


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美國父母的從容、優秀、和眼界。


私立精英學校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父母,但是從他們的身上我卻很少看到中國父母特有的那種焦慮,我把它歸結和定義為“階層的優越感”。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以前和公立學校的家長聊天,當我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移民,我能隱隱的感到一種美國人特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他們大多沒有離開過美國,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很落後,外來移民都是來搶美國人飯碗的。


而私立學校的家長,不僅會如數家珍的告訴我中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讓美國政府多麼的坐立不安,更是會和我攀談他在中國商務旅行的經歷,或者他的中國的商務夥伴,原來他們的著眼和視野,早已超出國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努力。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一個各方面都比你更優秀的人,卻比你更努力的在奮鬥和拼搏。有一次我去參加我孩子的同學的生日聚會,遇到他的爸爸,是做律師的。在和他聊天時,他告訴我,為了支付法學院昂貴的學費,他當時申請了學生貸款,是前不久工作了3年以後才償還清的。他從一個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成為本地一個商業訴訟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私立學校的對於家長的歸屬感看的很重。就是讓你有一種為學校自豪和以學校這個團體為榮的感覺。學校不僅經常組織孩子們的歌唱表演、舞臺劇,校慶活動,邀請家長參加。學校還經常在學校的拍賣會上拍出和學生相關的個性化的物件,譬如,去年拍賣會上一件有小學3年級小朋友一起製作的一件大型手工陶藝作品,由該班上的一位家長最終競價獲得。


學校還動不動地組織家長參加各種活動,加強家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譬如班上的媽媽們會組織相約一天,去紐約百老匯觀賞歌劇,不知不覺之間加深了關係,這些人脈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他們不光物質上富有,重視教育,還佔據最好的教育資源,鼓勵孩子奮鬥和拼搏,擁有全球化的視野和格局。很難想象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面對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這裡,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所屬的階層,眼界和格局,都牢牢的把孩子定義在了他們的起跑線上。

第三個體會,對孩子上大學的準備,從小學就開始了。

你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的父母,會預約一個大學的升學指導,請教有什麼可以為孩子將來順利進入斯坦福而作準備的。


這種未雨綢繆的戰略性眼光,說實話,讓我不寒而慄,覺得有時候是否我原來的無知也許是一種幸福。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最讓家長難受的,就是那種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又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的無奈。

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很多人放了學就在街上鬼混,去朋友家看一下午電視,甚至有些人沉溺於性、酒精和毒品,一到暑假,要麼留在家裡看電視,要麼跟同學打電子遊戲,最懂事的就去麥當勞或者Chick-fil-a打個工,幫鄰居割草,或者做保姆看小孩賺點零花錢。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縱觀現在私立學校的同學,放學了以後不是音樂就是體育,從小就開始上課外班;暑假不是和父母去外國度假就是參加夏令營,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交新朋友;父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法律行業的家長,高中就開始安排孩子在本地法院的實習;想考頂級藝術學院的,家裡出錢,開個人畫展和音樂會;高中的孩子暑假會申請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夏校;有的去非洲做志願者;有的出國去參加考察和支教......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每年高中生畢業私立學校的學生,除了那些出了很多美國政要的文理學院,有的去了哈佛、耶魯、賓大,有的去了康奈爾、布朗,最差的也至少去了州立大學。而有些公立學校的學生,最優秀的可能才是去的州立大學,還有不少根本不會參加大學的學習。更有很多孩子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以後,決定延遲一年入學(很多大學允許)體驗間隔年,花費一年的時間去旅行、體驗、尋找人生的意義。

當然私立教育下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問題,雖然他們能更多的受益於比較前列的文化課程教育。但是相比較於公立系統畢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受教育環境的“多元化”比較差,與單一階層的長期接觸,使他們缺乏接近真實世界大熔爐的多元化多種族的環境,也缺乏和其他階層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在瞭解和適應真實的美國中低層平民百姓及他們的生活。很多時候即使你很優秀,你仍然需要在這個人口結構複雜的社會中操練生存的能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我們常說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可“快樂”之後,就是艱難的一生。不要把孩子的痛苦建立在“快樂教育”的假象上。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普通孩子的頂點


美國老百姓的孩子奮鬥的頂點,常常只是精英階層孩子的起點。是的,歐美國家早就通過“快樂教育”,實現了階層分類和階級固化了。想讀名校嗎,去私立學校吧!

美國排名前三、加州排名第一的惠特尼中學,2016年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的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和。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在歐美,不去私立中學、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才藝、沒有拿得出手的課外活動,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很難進入頂尖大學,更難躋身精英階級。這就是在美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和麵對的殘酷現實。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頂級大學,用“素質教育”篩選階級


經濟基礎才是硬道理,雖然大多數私立高校的招生是need-blind admission, 也就是不管學生是否負擔得起學費,擇優錄取。

可是你不要忘了,私立學校是自負盈虧不受政府撥款的,它不是慈善機構。美國頂尖大學的入學要求,看似“素質教育”,實質上都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在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中,偏愛校友資源已經漸漸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多美國大學都承認“校友資源”,也就是家庭和大學有關的學生錄取率比其他申請者都要高。


前不久,哈佛大學對2021屆新生進行了背景調查,內容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超過一半的新生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近30%的2021屆新生,其父母或親戚,都曾是哈佛校友。這個就是legacy admission,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是校友子女可以優先考慮錄取。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公平嗎?為什麼美國大學會有這樣的錄取傾向呢? 事實上,主要還是美國大學“向錢看”的原因。這些人通常被視為是校友捐款的可靠來源。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2017年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四分之一豪富家庭的學生在精英大學就讀。該數據來源於一個迄今為止對大學校園學生財務背景最全面的調查。


5所常青藤大學在內的38所大學裡,家庭收入排名前1%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後60%的學生。在美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中,只有不到0.5%的孩子上過精英大學。


在哈佛大學,校友資源學生錄取率是33%,而整體的錄取率卻是6%。無數有權有勢的美國人跟著他們的親戚進了名牌大學。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所謂的美國夢,其實都緊握在美國中上層家庭的手中。美國階層固化比英國還要嚴重,但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階層固化,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


美國精英大學看中的體育、才藝,不僅需要花大價錢上課外興趣班,家長更是要花時間接送和陪伴孩子訓練,排演,比賽。精英大學錄取看中的推薦信,需要有分量的推薦人,譬如西點軍校的錄取,需要議員推薦信,普通人家的孩子怎麼去認識?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證明對所申請專業的激情,科研經歷,專業實習,開個人藝術展、演奏會,創業,慈善募捐,國際化公益活動,哪些是窮人家玩得起的?而這樣的“素質教育”背後需要的大量的人力財力關係網的支撐,普通人家的孩子玩得起麼?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的學校也提倡給學生減負,政策落實的也很到位。小學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和小朋友說,這是可選項,也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老師只是“希望”孩子們完成作業,但這是“個人選擇”,不做也沒關係的。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免費的公立學校,對孩子要求低、天天傻玩兒、老師滿嘴“你太棒了”,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順利完成任務,憑什麼指望這樣快樂、輕鬆的玩咖,能上最頂尖的大學、成為社會中的精英呢?這世上,哪有那麼多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呢?


不管在哪個社會,西方還是東方,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都需要高度的自律、長遠的眼光和目標、艱苦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付出。

表面上,中國教育是高壓、唯分數論,而美國教育是快樂自由、輕鬆愉快。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而美國教育是在快樂、素質的表象下,通過看起來快樂又寬鬆的公立教育,和價格不菲的私立教育,已經實際上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歐美老百姓家的孩子,去公立中小學,去社區大學/州立大學,繼續成為老百姓,繼續付不起孩子私立學校的費用;


精英階層的孩子,去私立中小學,去精英大學,繼續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繼續支付孩子私立學校的學費。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美國鼓吹的減負、快樂的教育,最終壓縮的只是中產階級和以下的後代的生存空間。為什麼像我們這樣的美國中產這麼拼教育,因為我們很清楚美國教育的“遊戲規則”,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美國的快樂教育vs素質教育,家長們,不要再傻傻分不清楚。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當我把孩子送入私立高中後,才發現越是富有的家庭越不“減負”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評論、轉發、收藏~

點擊標題下方“關注”即可瞭解更多國際教育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