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不完美媽媽 讓夢發生 服裝 拖延症 幼兒園 發現佩奇 與子攜行共同成長 2019-09-07
"
"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放手是一種態度

  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家長呵護關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並且不產生依賴感,能夠儘快成長起來,不同的父母,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孩子成長的過程卻完全不一樣。

"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放手是一種態度

  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家長呵護關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並且不產生依賴感,能夠儘快成長起來,不同的父母,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孩子成長的過程卻完全不一樣。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讓孩子更勇敢

1.扶著走一生,不如放手走一次

 果果是一位自小就雙目失眠的孩子。

要上小學了。媽媽告訴他,以後媽媽每天需要提前出發,趕時間去上班,沒時間等他送他,需要他自己過馬路來去學校。這兩天媽媽陪他走兩回,讓他自己記得怎麼走。

因為從小母親就教育他,一切要依靠自己,別人的幫助只可能是一時的,不可能一輩子依靠別人,任何人都不可以。

果果並不覺得奇怪。

第二天早上,果果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向學校走去。

他知道,今天媽媽會在他的身後,陪他一起走上兩個來回,提醒他怎麼樣才能走到學校。

可是他更清楚,明天早上開始,他將如同上幼兒園一樣,獨自走這條路。只是那一次,走幾分鐘就能到幼兒園,他走了三年;而這一次,路程有十多分鐘,他將要走六年。

果果很害怕。可是他知道,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到。自從他有記憶以來,媽媽沒有罵過他一次,但也從沒有退讓過一次,無論是他哭還是鬧,都不管用。既然沒用,那只有聽媽媽的安排。

果果一路走著,用心記著在哪裡轉彎,要轉幾次彎;哪裡有紅燈,總共要過幾個紅燈。兩個來回走下來,果果已完全記住瞭如何到學校。

其實,果果不知道的是,前面的三年裡,在他上學和回家的路上,媽媽一直在不遠處跟著,一直跟了三年。果果也想不到,這之後的六年裡,媽媽還將繼續像以前一樣,會悄悄地陪在他後面。

因為果果媽知道,父母永遠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只有讓孩子獨立成長起來,才是最大的關心。把自己變得堅硬一些,讓孩子堅強起來,是果果媽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

放手讓孩子獨立起來,逐步擺脫對家長的依賴,這是家庭培養孩子最大的難點。許多家長就是因為想讓孩子走“捷徑”,儘量少犯錯誤,用最少的失敗得到最好的結果。然而,事與願違,家長卻包辦了更多本應是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家長越過越累,孩子也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家長培養孩子的宗旨,應該是從細小行為著手,培養良好的習慣;固化孩子良好的習慣,將這種習慣變成內在的品性;培育這些優良品性,最終改變孩子的命運。

"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放手是一種態度

  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家長呵護關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並且不產生依賴感,能夠儘快成長起來,不同的父母,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孩子成長的過程卻完全不一樣。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讓孩子更勇敢

1.扶著走一生,不如放手走一次

 果果是一位自小就雙目失眠的孩子。

要上小學了。媽媽告訴他,以後媽媽每天需要提前出發,趕時間去上班,沒時間等他送他,需要他自己過馬路來去學校。這兩天媽媽陪他走兩回,讓他自己記得怎麼走。

因為從小母親就教育他,一切要依靠自己,別人的幫助只可能是一時的,不可能一輩子依靠別人,任何人都不可以。

果果並不覺得奇怪。

第二天早上,果果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向學校走去。

他知道,今天媽媽會在他的身後,陪他一起走上兩個來回,提醒他怎麼樣才能走到學校。

可是他更清楚,明天早上開始,他將如同上幼兒園一樣,獨自走這條路。只是那一次,走幾分鐘就能到幼兒園,他走了三年;而這一次,路程有十多分鐘,他將要走六年。

果果很害怕。可是他知道,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到。自從他有記憶以來,媽媽沒有罵過他一次,但也從沒有退讓過一次,無論是他哭還是鬧,都不管用。既然沒用,那只有聽媽媽的安排。

果果一路走著,用心記著在哪裡轉彎,要轉幾次彎;哪裡有紅燈,總共要過幾個紅燈。兩個來回走下來,果果已完全記住瞭如何到學校。

其實,果果不知道的是,前面的三年裡,在他上學和回家的路上,媽媽一直在不遠處跟著,一直跟了三年。果果也想不到,這之後的六年裡,媽媽還將繼續像以前一樣,會悄悄地陪在他後面。

因為果果媽知道,父母永遠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只有讓孩子獨立成長起來,才是最大的關心。把自己變得堅硬一些,讓孩子堅強起來,是果果媽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

放手讓孩子獨立起來,逐步擺脫對家長的依賴,這是家庭培養孩子最大的難點。許多家長就是因為想讓孩子走“捷徑”,儘量少犯錯誤,用最少的失敗得到最好的結果。然而,事與願違,家長卻包辦了更多本應是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家長越過越累,孩子也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家長培養孩子的宗旨,應該是從細小行為著手,培養良好的習慣;固化孩子良好的習慣,將這種習慣變成內在的品性;培育這些優良品性,最終改變孩子的命運。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2.天天催著起床,不如讓他遲到受罰

莉莉上初中了。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能上好學校,想方設法湊錢買了這所著名私立學校的學區房。

開學前,爸爸媽媽和莉莉認真談了一次。告訴她要按時起床,不要遲到;及時完成作業,不要拖到太晚,影響第二天學習。談話的時候,莉莉很懂事,表示一定嚴格要求自己。

可是第二天,莉莉依然睡到快上學的時候。無論爸爸媽媽喊多少遍,莉莉還是迷迷糊糊的。最後,媽媽實在受不了,給她穿好衣服和鞋襪,用溼毛巾給她擦了臉,把早點放到她書包裡,再讓爸爸用電瓶車送她到學校。用媽媽的話說,還算幸運,第一次上課沒有遲到。

以後,每天的日子周而復始。依然是火冒冒的拉著上學,火急火燎的趕到單位上班,急匆匆回來準備午飯晚飯,再一而、再而三的催促作業。

母女之間天天戰火紛飛。隨著孩子的發育,戰爭升級似乎更加明顯。夫妻之間也沒有了交流,一開口很容易爆發衝突。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是說到孩子學習,要麼是兩方火拼,要麼是三國大戰。後來,爸爸乾脆天天在外應酬,每天喝得醉熏熏回家,完全進入了“喪偶式教育”狀態。

二年級下學期,冬天的天氣非常冷。媽媽多次催莉莉起床無效,火氣衝頭,端起一盆剛剛洗完菜的冷水,掀起被子,潑了上去。不多一會兒,莉莉臉色發青,噴嚏不斷,還賭氣不去醫院。最後,住院一週。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喜歡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什麼事情都要拖到最後一刻,家長著急,乾脆替他們做了。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媽媽也諮詢過許多人,都說莉莉這種情況是“拖延症”。所謂的“拖延症”,是指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差,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這類孩子小的時候,因為他的事情經常由家長替他做了,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感,同時也不會得到應有的懲罰,一旦需要個人承擔責任時,就眼高手低,產生自責情緒,甚至有負罪感、自我否定等意識,乾脆更不願意去努力。

孩子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從客廳追到房間喂孩子吃飯;平時父母以“他自己做不好”、“需要時間去學習”、“我們上班趕時間”等各種各樣的理由,替孩子把應該自己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孩子失去了鍛鍊的機會,養成了拖延的習慣。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篇大論講道理通常是沒有效果的。許多孩子個人的事情,必須讓他自己來做。通過細小而具體的事情,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讓孩子建立起責任感,並且容忍他犯一些低級錯誤,並在糾錯改錯中成長。同時,一定要讓他真正知道,所有的錯誤結果必須由他自己來面對,並且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放手是一種態度

  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家長呵護關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並且不產生依賴感,能夠儘快成長起來,不同的父母,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孩子成長的過程卻完全不一樣。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讓孩子更勇敢

1.扶著走一生,不如放手走一次

 果果是一位自小就雙目失眠的孩子。

要上小學了。媽媽告訴他,以後媽媽每天需要提前出發,趕時間去上班,沒時間等他送他,需要他自己過馬路來去學校。這兩天媽媽陪他走兩回,讓他自己記得怎麼走。

因為從小母親就教育他,一切要依靠自己,別人的幫助只可能是一時的,不可能一輩子依靠別人,任何人都不可以。

果果並不覺得奇怪。

第二天早上,果果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向學校走去。

他知道,今天媽媽會在他的身後,陪他一起走上兩個來回,提醒他怎麼樣才能走到學校。

可是他更清楚,明天早上開始,他將如同上幼兒園一樣,獨自走這條路。只是那一次,走幾分鐘就能到幼兒園,他走了三年;而這一次,路程有十多分鐘,他將要走六年。

果果很害怕。可是他知道,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到。自從他有記憶以來,媽媽沒有罵過他一次,但也從沒有退讓過一次,無論是他哭還是鬧,都不管用。既然沒用,那只有聽媽媽的安排。

果果一路走著,用心記著在哪裡轉彎,要轉幾次彎;哪裡有紅燈,總共要過幾個紅燈。兩個來回走下來,果果已完全記住瞭如何到學校。

其實,果果不知道的是,前面的三年裡,在他上學和回家的路上,媽媽一直在不遠處跟著,一直跟了三年。果果也想不到,這之後的六年裡,媽媽還將繼續像以前一樣,會悄悄地陪在他後面。

因為果果媽知道,父母永遠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只有讓孩子獨立成長起來,才是最大的關心。把自己變得堅硬一些,讓孩子堅強起來,是果果媽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

放手讓孩子獨立起來,逐步擺脫對家長的依賴,這是家庭培養孩子最大的難點。許多家長就是因為想讓孩子走“捷徑”,儘量少犯錯誤,用最少的失敗得到最好的結果。然而,事與願違,家長卻包辦了更多本應是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家長越過越累,孩子也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家長培養孩子的宗旨,應該是從細小行為著手,培養良好的習慣;固化孩子良好的習慣,將這種習慣變成內在的品性;培育這些優良品性,最終改變孩子的命運。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2.天天催著起床,不如讓他遲到受罰

莉莉上初中了。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能上好學校,想方設法湊錢買了這所著名私立學校的學區房。

開學前,爸爸媽媽和莉莉認真談了一次。告訴她要按時起床,不要遲到;及時完成作業,不要拖到太晚,影響第二天學習。談話的時候,莉莉很懂事,表示一定嚴格要求自己。

可是第二天,莉莉依然睡到快上學的時候。無論爸爸媽媽喊多少遍,莉莉還是迷迷糊糊的。最後,媽媽實在受不了,給她穿好衣服和鞋襪,用溼毛巾給她擦了臉,把早點放到她書包裡,再讓爸爸用電瓶車送她到學校。用媽媽的話說,還算幸運,第一次上課沒有遲到。

以後,每天的日子周而復始。依然是火冒冒的拉著上學,火急火燎的趕到單位上班,急匆匆回來準備午飯晚飯,再一而、再而三的催促作業。

母女之間天天戰火紛飛。隨著孩子的發育,戰爭升級似乎更加明顯。夫妻之間也沒有了交流,一開口很容易爆發衝突。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是說到孩子學習,要麼是兩方火拼,要麼是三國大戰。後來,爸爸乾脆天天在外應酬,每天喝得醉熏熏回家,完全進入了“喪偶式教育”狀態。

二年級下學期,冬天的天氣非常冷。媽媽多次催莉莉起床無效,火氣衝頭,端起一盆剛剛洗完菜的冷水,掀起被子,潑了上去。不多一會兒,莉莉臉色發青,噴嚏不斷,還賭氣不去醫院。最後,住院一週。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喜歡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什麼事情都要拖到最後一刻,家長著急,乾脆替他們做了。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媽媽也諮詢過許多人,都說莉莉這種情況是“拖延症”。所謂的“拖延症”,是指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差,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這類孩子小的時候,因為他的事情經常由家長替他做了,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感,同時也不會得到應有的懲罰,一旦需要個人承擔責任時,就眼高手低,產生自責情緒,甚至有負罪感、自我否定等意識,乾脆更不願意去努力。

孩子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從客廳追到房間喂孩子吃飯;平時父母以“他自己做不好”、“需要時間去學習”、“我們上班趕時間”等各種各樣的理由,替孩子把應該自己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孩子失去了鍛鍊的機會,養成了拖延的習慣。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篇大論講道理通常是沒有效果的。許多孩子個人的事情,必須讓他自己來做。通過細小而具體的事情,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讓孩子建立起責任感,並且容忍他犯一些低級錯誤,並在糾錯改錯中成長。同時,一定要讓他真正知道,所有的錯誤結果必須由他自己來面對,並且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該放時就要放,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夢想飛起來才可能是真的


3.逐步讓出決定權,增加孩子參與的快樂

“家佳,明早八點上數學輔導班,我昨天給你報名的。”

“不想去!”

“樂樂,今天快把作業做完,明天我們一起去旅遊。”

“我不想和你們旅遊!”

“豪傑,給你約了幾個同學,下午你們一起去打球。”

“誰讓你約的啊,我還有自己的事情呢!”

許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之後,還是一如既往的安排孩子各種事情,習慣於像孩子很小的時候一樣,替孩子做出決定。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他無法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家長必須替他做決定。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有了越來越多的獨立意識,也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間。家長的決定經常遭遇孩子的抵制。

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根源就是想擺脫家長的控制,奪回自我決定的權利。當家長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通常已是青春叛逆的後期,雖然有些被動,但也不算晚。這個時候,需要逐步改變方式,讓孩子來做決定,並且判斷是否合理和承當後果。

在管理體系裡,管理者放權越多,被管理者參與和承擔的主動性就越強。在對孩子的培養和管理過程中,家長的目標是讓孩子不斷成長,而不是展示家長的才能,更不是為了控制孩子。當家長的目標確定之後,家長的行為也應該與目標一致,要放手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決擇。

實際上,當孩子有了更多的決擇權,才會真正感到被重視。孩子更在意的是家長對自己的重視,而不一定是權利。只不過這種與嬰兒時用啼哭來吸引注意力有一些區別,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受到家長平等的對待,是孩子對自身成長的期望。

當孩子的意見越來越多的被採納,感覺越來越被家長重視,他參與家庭生活的主動性就會越來越強,也會越來越積極的思考個人成長中的重要事情,實現自我快樂成長。

當一個孩子能夠主動去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形成個人特有的鮮明性格特點,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