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後的機會'

不完美媽媽 水果 小資訊大分享 2019-08-03
"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兩個最敏感階段,第一個階段是4—6歲,在這兩三年裡,孩子從家庭感受到了生存中最基本的要素,並對性別及環境有了最初的認知。

第二個階段就是青春期,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換言之,第二階段的質量基本取決於第一階段。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

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


"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兩個最敏感階段,第一個階段是4—6歲,在這兩三年裡,孩子從家庭感受到了生存中最基本的要素,並對性別及環境有了最初的認知。

第二個階段就是青春期,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換言之,第二階段的質量基本取決於第一階段。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

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


青春叛逆期,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後的機會


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

但有經驗的果農都知道,第一茬果實不能要,果樹要養,因為它們的營養還不夠豐富,還不足以承擔成熟的責任。

這是對青春期最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他們已經出落得婷婷玉立或高大威猛,卻遠未達到成熟的要求。

但是是心理年齡還不成熟,狹義地講,是除身體外其它一切條件均不具備。所以他們無權,也無法承擔生活。

其實,只要我們做父母的能正確認識引導,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好的開始並不意味著好的結束。

叛逆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長處理得當,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長。

我們可以這樣做:

01 變說教為身教

總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覆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

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

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

02 變命令為商量

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於教育的傳承性,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房間!”“關掉電視,做作業去!”

家長處於強勢,孩子處於弱勢,不能不聽。

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於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

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

03 變嘮叨為關愛

恐怕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嘮叨的,有的是無意識的嘮叨,有的是明知叨嘮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嘮,這種習慣性的叨嘮,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

其實語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體語言與愛的行為同樣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試著把自己的心態放回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讓自己重溫那個時候的母愛,那麼,相信家長這種無條件的愛足可以軟化孩子與自己的對立。

研究證明,青春期被家庭迫害的孩子,犯罪率和自殺率相當高。

除此之外,這些受害者還要發展出自虐、自殘、自貶、自卑等特質,但此時的孩子還無法離開父母而獨立生存。

因此,他們還會被迫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與傷害,並帶著這些傷疤走向他們的下一站:社會。

所以,請抓住孩子青春期最後的機會,人生是個單程旅行,沒有回頭路可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