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最近我的朋友說起自己四年級的孩子,在學習中和生活上總存在畏難情緒:

上課發言不是很積極,即使會的題目也缺乏自信。孩子還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太願意問老師。

媽媽就問:“感覺如今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自信呢,怎麼才能讓他們更積極主動的學習和生活?”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這個吐槽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我的孩子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家5歲的娃,最近去試聽分層教學的學前班,跟著馬上一年級的孩子學習自然拼讀。他自然是不會的,於是努力跟著6歲的同桌小姐姐的手指,指讀了很久。而當老師讓孩子們舉手回答問題時,不但沒有舉手,反而哭了。

老師私下問他:“為什麼哭了?”他說:“我不懂,我不會。”其實,老師也是在故意設置一些困難去觀察孩子們面對新的知識和事物抗壓能力如何,能不能去客服困難?自己理解不了內容(6歲的孩子們是複習自然拼讀),願不願意去主動溝通,比如“老師這個我不會、我沒學過聽不懂”。

然後,校長就跟我溝通孩子的學習專注力很好,但抗壓能力可能比較弱。問了我幾個問題,孩子在什麼時候會哭?我說:

——第一次下棋下輸了,哭了

——家裡人很擔心他去端剛剛燒開的一大鍋湯,生氣地阻止了他,想幫忙的他委屈地撇下了嘴巴

——第一次去學羽毛球,顛球顛不好,哭了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於是老師們也跟我交流,對於這種觀察型、高自尊(好強)、立刻追求到達結果的孩子,往往家裡人包辦比較多,從小的穿衣、吃飯,到現在上什麼興趣班,都是如此,基本是很配合家人的步調。

同時,還有,平時家人對他的誇獎,你真棒,你真聰明,看看誰最快,是第一名?——這些有些是無效誇獎,也有些讓孩子完美主義、做事追求完美、追求結果;但一旦覺得做不到,往往對事情也是高迴避,抗壓力就會比較差。

造成孩子抗壓力差、不自信的親子互動方式

如今的孩子,往往是高情感需求、也是高情感負擔的:

從出生,家長就會幫助孩子爭搶心儀幼兒園,認為學前班時做過的數學題越多、讀小學時的成績就越好,孩子一路升級小初高,增加學習知識,增添技能,獲得學歷,考取證書…………許多孩子都不用面臨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

在4+1甚至6+1(4/6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成人,1個孩子)的養育模式下,“吃好、喝好、玩好、學好”是孩子的生活方式,孩子們同樣承受著學業壓力的同時,也家中和學校受到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

因為,他們所處的年代,在成長的過程中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少面對生活的困境和失敗。所以,孩子們鮮有機會培養出克服挫折的關鍵能力。這就導致看似什麼都“好”的孩子,他們在內心,以學業這一個標準,給自己的壓力已經很大了。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他們、教會他們。而真的想要孩子“好”的結果,那我們要學會給孩子減壓+耐挫(折),培養孩子人格底色的自信力。

創設、發現生活中的挑戰事件,變成孩子積極勇敢的證明

從主動溝通、到舉手發言、上臺演講、主動嘗試新事物、面對困難鍥而不捨……這些主動或者被動出現在孩子學習生活中的挑戰性事件,就是引導孩子學會把困難視為他們增強與人溝通、主動積極、勇於嘗試的成長機會。

就像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主持人竇文濤,如今雖然是兩岸三地傳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和諸多名人針對每日熱門新聞事件各抒己見。但在第一次登臺參加演講比賽,他緊張得在全校面前尿褲子。當時他在全校面前非常尷尬,但他有一個好校長,邀請他去參加全區的演講比賽。

竇文濤經過痛苦地抉擇,選擇:去!因為還有比在全校面前尿褲子更丟人的事情嗎?

同學們嘲笑他,要帶尿不溼去比賽。

最後,他拿到了第二名,當然他也沒有帶著尿不溼到區裡去參加比賽。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過不去的才是事故,而如果我們的孩子過去了,就會更堅毅、更勇敢,事故就變成了人生的好故事。當然,不是每個孩子演講都會尿褲子,那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讓孩子面對挑戰,敢於挑戰,用行動讓自己更加自信呢?

1、【帶孩子玩】的嬰幼兒時期

  • 對於堆不成的積木,撿不起來的豆豆,哇哇大哭
  • 對於孩子想要桌子上的東西,爸爸媽媽可以出於安全,不願意給他,孩子哇哇大哭
  • 在小區裡玩,不小心踩到了泥濘,搞髒了衣襪,孩子被媽媽指責,也會哇哇大哭

任何嬰幼兒面對自身需求不能滿足,肯定就是用哭來表達。想要孩子抗挫折、內心強大,媽媽同為中年老母親,內心強大是前提。如果我們太過疲勞、煩躁,孩子一定是哄不好的 。

然後,才是引導方法,就是當初我們想要孩子學會爬、學會走,就要去認為設置障礙——前方5米處放個孩子喜歡的玩具/好吃的。讓孩子抗壓能力鍛鍊,通過你能接受的獨立完成的事件去進行。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就以“踩到”泥坑為例:

一種媽媽會說,你怎麼那麼不小心?我跟你說了多少回,不要在那裡玩。

而另外一種媽媽會說,衣服溼了會感冒,走,我們上樓換雙襪子、換雙鞋、換身衣服,再下來接著玩。

這兩種不同情緒、認知和教育行為,養出來的孩子也肯定不同。

2、【考試沒考好】的學業時刻:

一種媽媽:你最近幹什麼去了?沒有認真學習吧?分數怎麼下滑這麼厲害?(聚焦問題、宣洩情緒)

另一種媽媽:考試沒有考好,心裡一定很難過,媽媽特別理解你的感受(共情)。

來,我們一起看看 是一個什麼情況?誒,我們的作文分數好像幾乎沒有扣分,你是怎麼樣做到的?(讚美技術)

作文發揮這麼好,這一回整體分數表現有下滑,你覺得下一次考試,如果我們要再提高10 分,可以重點在哪裡下功夫?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從小到大,一次兩次的不同引導,久而久之,差別巨大。

——一種對自己不滿,對事情淡漠,會聚焦於問題,而總是在問題當中,會讓孩子的【自我概念】感覺到自己很糟糕,如果身邊沒有其他的重要他人的心理支持,那我們的孩子的發展驅動力的發動機的排量有多大?

——而後一種孩子活力十足、敢於探索、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不會將自己遇到的一些挫折問題等同於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他們會搞清學校、工作上的遊戲規則是什麼?——考試嗎,還是演講,還是項目展示……OK,搞清楚,做起來。

3、更多【挫折性事件】引導方式指南

告訴孩子——你不需要次次都很完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安吉拉)所說,一個孩子是否知道1+1等於2,其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願意在第一次嘗試說1+1等於3的時候,願意繼續嘗試,直到找到正確答案為止。我們應教會孩子的不是跑的有多快,而是跌倒了可以爬起來繼續跑,哪怕他是最後一名。哪一種會讓孩子敞開心門、主動思考如何學習,並且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

所以,作為父母,上一次誇獎或者鼓勵孩子,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情,又是怎樣的方式?

即使我長年教別人家的娃,面對自己孩子,也需要老師更客觀、全面的建議,提醒自己去提升孩子的社交情商力,從而對學習更主動積極,也讓他更自信,不要怕失敗。

目的就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誇獎孩子持續、微笑的成長與進步

  • 你今天……很勇敢地在學習中和生活上克服……困難:
  • 今天,**老師表揚你,上課發言很積極,
  • 你自信的把題目表達出來,
  • 不懂的問題也主動詢問老師
  • 你又克服了一個難題,就像打遊戲有升級打怪一樣,特別有毅力;
  • 你做事非常投入、認真,積極地思考、會想辦法

……

在實事求是的鼓勵基礎上,重視讓孩子主動思考:

  • 媽媽不會啊,你能教教我嗎?
  • 我在聽,我很關心你
  • 然後呢?
  • 所以你覺得呢?

你希望我幫你做點什麼呢?

會的題都不敢舉手?孩子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生活

總之,我們一起創造一個溫暖的環境,讓孩子的勤學如春起之苗,在老師和家人的激發下,更加茁壯成長。如果願意一起交流,歡迎點贊、評論與關注——左手自由右手萌娃的80後講師,北大碩士,開啟會心育兒之旅。@會心育兒成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