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她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裡遇到好吃的東西會一個人全部拿走躲進自己的房間去吃,在外面也不讓別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動把吃的分給別的小朋友他甚至會直接搶過來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會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寧願一個人玩。

這位媽媽稱孩子過去可不是這樣,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整個人性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她的話有一點說的是對的就是當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真的單單是這麼簡單嗎?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是都不應該去上幼兒園了?長大也不用上學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她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裡遇到好吃的東西會一個人全部拿走躲進自己的房間去吃,在外面也不讓別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動把吃的分給別的小朋友他甚至會直接搶過來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會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寧願一個人玩。

這位媽媽稱孩子過去可不是這樣,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整個人性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她的話有一點說的是對的就是當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真的單單是這麼簡單嗎?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是都不應該去上幼兒園了?長大也不用上學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開頭說了兩點一個是關於幸福感的,一個是關於規則的。一開始孩子沒有送幼兒園,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之下,或許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孩子總是一再的被滿足,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規則,父母並不是萬能的,他將來是要回報父母的。

針對這個問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平時也總是聽專家的,但是如今專家氾濫,那麼多專家說了那麼多話,天知道哪句是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實際操作試錯總結後的結果。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她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裡遇到好吃的東西會一個人全部拿走躲進自己的房間去吃,在外面也不讓別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動把吃的分給別的小朋友他甚至會直接搶過來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會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寧願一個人玩。

這位媽媽稱孩子過去可不是這樣,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整個人性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她的話有一點說的是對的就是當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真的單單是這麼簡單嗎?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是都不應該去上幼兒園了?長大也不用上學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開頭說了兩點一個是關於幸福感的,一個是關於規則的。一開始孩子沒有送幼兒園,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之下,或許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孩子總是一再的被滿足,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規則,父母並不是萬能的,他將來是要回報父母的。

針對這個問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平時也總是聽專家的,但是如今專家氾濫,那麼多專家說了那麼多話,天知道哪句是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實際操作試錯總結後的結果。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針對這種問題,中國家庭教育研究院首席顧問諮詢師趙雨林給出了回答。首先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能來不來先給孩子貼上“自私”、“不聽話”的標籤。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從孩子的本性、本真角度出發呢?貼標籤的目的是什麼?是讓社會從此多了一個熊孩子呢?還是我們也該本著做人的本真去解決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內容。

現實的世界不要說孩子,有時候大人做事往往更自私和狹隘,不信就仔細回憶一下,問問自己,再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總有虛偽的一面?大人一方面,總是以看到孩子滿足的表情就會比孩子還開心,這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做法卻不考慮可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是對自私的莫大的諷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對大人的愛給予一點回報的話,馬上會變得痛心疾首,寢食難安,著急地想孩子怎麼了,是不是不愛我們了?小雞肚腸可謂略見一斑。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她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裡遇到好吃的東西會一個人全部拿走躲進自己的房間去吃,在外面也不讓別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動把吃的分給別的小朋友他甚至會直接搶過來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會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寧願一個人玩。

這位媽媽稱孩子過去可不是這樣,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整個人性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她的話有一點說的是對的就是當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真的單單是這麼簡單嗎?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是都不應該去上幼兒園了?長大也不用上學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開頭說了兩點一個是關於幸福感的,一個是關於規則的。一開始孩子沒有送幼兒園,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之下,或許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孩子總是一再的被滿足,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規則,父母並不是萬能的,他將來是要回報父母的。

針對這個問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平時也總是聽專家的,但是如今專家氾濫,那麼多專家說了那麼多話,天知道哪句是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實際操作試錯總結後的結果。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針對這種問題,中國家庭教育研究院首席顧問諮詢師趙雨林給出了回答。首先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能來不來先給孩子貼上“自私”、“不聽話”的標籤。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從孩子的本性、本真角度出發呢?貼標籤的目的是什麼?是讓社會從此多了一個熊孩子呢?還是我們也該本著做人的本真去解決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內容。

現實的世界不要說孩子,有時候大人做事往往更自私和狹隘,不信就仔細回憶一下,問問自己,再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總有虛偽的一面?大人一方面,總是以看到孩子滿足的表情就會比孩子還開心,這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做法卻不考慮可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是對自私的莫大的諷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對大人的愛給予一點回報的話,馬上會變得痛心疾首,寢食難安,著急地想孩子怎麼了,是不是不愛我們了?小雞肚腸可謂略見一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個四歲孩子樸素的反應,而號稱最愛自己孩子的家長,為什麼只考慮到自己的煩惱,卻不能想想我們的寶貝的心裡的煩惱,不知道諸位有什麼感受?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覺得我在抬槓了,難道說我給憨憨辯護?他這麼做都是對的嗎?其實這裡我也需要補充說明幾點:第一,憨憨的做法確實不對毋庸置疑。第二,問題是結論雖然一致,但思考的起點卻是不一樣的。第三,如果真想解決問題,難道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嗎?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她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裡遇到好吃的東西會一個人全部拿走躲進自己的房間去吃,在外面也不讓別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動把吃的分給別的小朋友他甚至會直接搶過來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會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寧願一個人玩。

這位媽媽稱孩子過去可不是這樣,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整個人性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她的話有一點說的是對的就是當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真的單單是這麼簡單嗎?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是都不應該去上幼兒園了?長大也不用上學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開頭說了兩點一個是關於幸福感的,一個是關於規則的。一開始孩子沒有送幼兒園,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之下,或許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孩子總是一再的被滿足,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規則,父母並不是萬能的,他將來是要回報父母的。

針對這個問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平時也總是聽專家的,但是如今專家氾濫,那麼多專家說了那麼多話,天知道哪句是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實際操作試錯總結後的結果。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針對這種問題,中國家庭教育研究院首席顧問諮詢師趙雨林給出了回答。首先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能來不來先給孩子貼上“自私”、“不聽話”的標籤。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從孩子的本性、本真角度出發呢?貼標籤的目的是什麼?是讓社會從此多了一個熊孩子呢?還是我們也該本著做人的本真去解決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內容。

現實的世界不要說孩子,有時候大人做事往往更自私和狹隘,不信就仔細回憶一下,問問自己,再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總有虛偽的一面?大人一方面,總是以看到孩子滿足的表情就會比孩子還開心,這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做法卻不考慮可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是對自私的莫大的諷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對大人的愛給予一點回報的話,馬上會變得痛心疾首,寢食難安,著急地想孩子怎麼了,是不是不愛我們了?小雞肚腸可謂略見一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個四歲孩子樸素的反應,而號稱最愛自己孩子的家長,為什麼只考慮到自己的煩惱,卻不能想想我們的寶貝的心裡的煩惱,不知道諸位有什麼感受?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覺得我在抬槓了,難道說我給憨憨辯護?他這麼做都是對的嗎?其實這裡我也需要補充說明幾點:第一,憨憨的做法確實不對毋庸置疑。第二,問題是結論雖然一致,但思考的起點卻是不一樣的。第三,如果真想解決問題,難道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嗎?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之前那位媽媽聽完趙老師的耐心講解後,回家嘗試著與孩子用新的方式溝通。接下來的日子,吃飯的時候,媽媽有意識地鼓勵孩子擺好凳子,幫大家拿筷子,並講一些關心別人、孝敬父母的故事給他聽,平時自己幹家務的時候也叫上他一起幹,如掃地、擦桌子等。目前來看收效甚微,但是起碼也向好的方向發展。畢竟四歲的孩子不能要求他立馬做出徹底改變也是不切實際的。

俗話說的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現實生活中想要讓孩子改變自私的毛病,變得願意與別人分享,還是需要清楚瞭解孩子的性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接著因勢利導,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現在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的確很需要夥伴,儘管孩子與同伴會發生矛盾,產生衝突,但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機會,因為只有在這些矛盾和衝突中,孩子才能學著與別人溝通、合作、分享。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伴交往,這樣才能夠使孩子慢慢考慮他人的感受,懂得關心別人。從而有了一個更好的開始。

"

當有人問你幸福感是什麼,你也許會說一大串但是未必能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一個人去問一個孩子幸福感是什麼,孩子會告訴他讓自己覺得幸福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渴望自己的幸福最大化。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隨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但是如果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幸福就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如果自己不受打擾地吃到好吃的,獲得自己心儀的玩具其實更幸福。雖然孩子這樣的話,透著天真與無知,可實際上我們成人對幸福理解的境界也未必能比四歲的孩子高明多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只有生理上的滿足是不能讓人充分享受到幸福的感覺。蘇格拉底曾經問過自己的學生你們知道幸福是什麼嗎?學生表示不知道,然後蘇格拉底又問,那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學生依然回答不上來。於是蘇格拉底說,那這樣吧!我知道幸福在什麼地方,去了以後你們就會獲得幸福,你們願意跟我走嗎?學生都表示願意,接著蘇格拉底表示但是要到達幸福的目的地我們得需要一條大船,能裝下我們所有人的大船。

接下來幾天所有人都沒日沒夜的去造船,有人負責搬運木料,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給大船裝飾以及刷上鮮豔的顏色。幾個月以後大船造好了。所有人都高興地坐在自己造的船上就這樣駛向了大海。吹著海風看著藍藍的天蘇格拉底這個時候問你們現在覺得幸福嗎?所有人此時此刻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己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伴隨幸福的體驗是付出,而不只是獲得。如果套用回孩子的身上,父母給孩子買好吃的,買貴重的玩具,把自己能給的一切都全部給孩子,父母付出了自然就會感覺幸福。這種有能力和有目的的付出,而得到精神上的回報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因為這是個人成就感實現得到最明確的證明。所以,幸福往往與分享、付出、尊重、信任等聯繫在一起。

而父母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可以當一個幸福的人。但毫無疑問,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反之,一個不被人歡迎,不會考慮別人的人很快會被個人所處的主流環境排斥,邊緣化的人總是尷尬和絕望的。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曾經我們知道自己長大的時候,我們肩負起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時候同時也會發現,社會就是由具有共同規則的人所組成。遵守規則是人的必經之路,從而理解並遵守貴遵的人一定會從善如流,意氣風發。反之,倘若違背規則的話,此人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這個規則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交換法則。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即使曾經受到傷害和欺騙,但這不重要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對別人很重要,這樣你也會收穫同樣的滿足、快樂和自由。

如果一個人到了十八歲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恐怕他要在社會上吃點苦頭才意識到。所以,做家長的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規則概念。但如果希望一歲的孩子理解這樣的規則,似乎就勉為其難了。那傳授規則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就是從孩子呀呀學語的時候。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她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自私,吃的不再和家人分享,哪怕是在家裡遇到好吃的東西會一個人全部拿走躲進自己的房間去吃,在外面也不讓別的孩子吃,就算是大人主動把吃的分給別的小朋友他甚至會直接搶過來扔在地方,而玩玩具就更不可能會和其他孩子分享,他寧願一個人玩。

這位媽媽稱孩子過去可不是這樣,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孩子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整個人性格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她的話有一點說的是對的就是當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性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但是真的單單是這麼簡單嗎?如果這個觀點能成立的話,那麼孩子是不是都不應該去上幼兒園了?長大也不用上學和工作了呢?所以很明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開頭說了兩點一個是關於幸福感的,一個是關於規則的。一開始孩子沒有送幼兒園,都是在家長的呵護之下,或許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孩子總是一再的被滿足,卻沒有人告訴過他們規則,父母並不是萬能的,他將來是要回報父母的。

針對這個問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還不錯,平時也總是聽專家的,但是如今專家氾濫,那麼多專家說了那麼多話,天知道哪句是經過反覆推敲、考證、實際操作試錯總結後的結果。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針對這種問題,中國家庭教育研究院首席顧問諮詢師趙雨林給出了回答。首先面對這樣的問題,不能來不來先給孩子貼上“自私”、“不聽話”的標籤。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從孩子的本性、本真角度出發呢?貼標籤的目的是什麼?是讓社會從此多了一個熊孩子呢?還是我們也該本著做人的本真去解決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內容。

現實的世界不要說孩子,有時候大人做事往往更自私和狹隘,不信就仔細回憶一下,問問自己,再想想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總有虛偽的一面?大人一方面,總是以看到孩子滿足的表情就會比孩子還開心,這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做法卻不考慮可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是對自私的莫大的諷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對大人的愛給予一點回報的話,馬上會變得痛心疾首,寢食難安,著急地想孩子怎麼了,是不是不愛我們了?小雞肚腸可謂略見一斑。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個四歲孩子樸素的反應,而號稱最愛自己孩子的家長,為什麼只考慮到自己的煩惱,卻不能想想我們的寶貝的心裡的煩惱,不知道諸位有什麼感受?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覺得我在抬槓了,難道說我給憨憨辯護?他這麼做都是對的嗎?其實這裡我也需要補充說明幾點:第一,憨憨的做法確實不對毋庸置疑。第二,問題是結論雖然一致,但思考的起點卻是不一樣的。第三,如果真想解決問題,難道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嗎?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之前那位媽媽聽完趙老師的耐心講解後,回家嘗試著與孩子用新的方式溝通。接下來的日子,吃飯的時候,媽媽有意識地鼓勵孩子擺好凳子,幫大家拿筷子,並講一些關心別人、孝敬父母的故事給他聽,平時自己幹家務的時候也叫上他一起幹,如掃地、擦桌子等。目前來看收效甚微,但是起碼也向好的方向發展。畢竟四歲的孩子不能要求他立馬做出徹底改變也是不切實際的。

俗話說的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現實生活中想要讓孩子改變自私的毛病,變得願意與別人分享,還是需要清楚瞭解孩子的性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接著因勢利導,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現在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的確很需要夥伴,儘管孩子與同伴會發生矛盾,產生衝突,但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機會,因為只有在這些矛盾和衝突中,孩子才能學著與別人溝通、合作、分享。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伴交往,這樣才能夠使孩子慢慢考慮他人的感受,懂得關心別人。從而有了一個更好的開始。

孩子幸福感不足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解決問題以前先學會別製造問題

一直以來我始終專注做有溫度有結果的家庭教育,在這條道路上我將繼續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教育迴歸本真,請各位從今天起一同見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