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一部講述父親教育孩子的電影,將父親塑造成悲情英雄。

全世界,從人到組織,再到觀念,都和他作對,然而這些到最後都被他一一征服。

這樣的敘事,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父親的真心是教育孩子,而不是顧影自憐。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一部講述父親教育孩子的電影,將父親塑造成悲情英雄。

全世界,從人到組織,再到觀念,都和他作對,然而這些到最後都被他一一征服。

這樣的敘事,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父親的真心是教育孩子,而不是顧影自憐。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真正美好的父愛什麼樣,我們在《美麗人生》裡見到過,為成全孩子對溫暖和愛的信心,父親連死亡都選擇悄無聲息。不需要慢鏡頭、不需要苦情戲。

真正喚醒靈魂的教育,《死亡詩社》中有,擁有自由精神的老師,不需要用征服主流價值觀來證明自己,他關心年輕人的靈魂,而不是輸與贏。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一部講述父親教育孩子的電影,將父親塑造成悲情英雄。

全世界,從人到組織,再到觀念,都和他作對,然而這些到最後都被他一一征服。

這樣的敘事,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父親的真心是教育孩子,而不是顧影自憐。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真正美好的父愛什麼樣,我們在《美麗人生》裡見到過,為成全孩子對溫暖和愛的信心,父親連死亡都選擇悄無聲息。不需要慢鏡頭、不需要苦情戲。

真正喚醒靈魂的教育,《死亡詩社》中有,擁有自由精神的老師,不需要用征服主流價值觀來證明自己,他關心年輕人的靈魂,而不是輸與贏。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比起是否聰明,是否能永遠站在道德與智識的高地上,父親人格的成熟,才是孩子真正的寶藏。

在與現實有分歧時,成熟的父親不會一味對抗現實,訂下不符合規律的賭約,他會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接納自身的不足、如何在自我喜好與現實規則之間做取捨。

成熟的父親,不會期許孩子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成為“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會告訴孩子:做平凡人也很好,有缺點,不代表你不好。

因為真實的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一場賭約,是不斷起起伏伏的曲線。

如果我有電影中馬皓文這樣中二的老爸,我才真要發瘋。

"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一部講述父親教育孩子的電影,將父親塑造成悲情英雄。

全世界,從人到組織,再到觀念,都和他作對,然而這些到最後都被他一一征服。

這樣的敘事,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父親的真心是教育孩子,而不是顧影自憐。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真正美好的父愛什麼樣,我們在《美麗人生》裡見到過,為成全孩子對溫暖和愛的信心,父親連死亡都選擇悄無聲息。不需要慢鏡頭、不需要苦情戲。

真正喚醒靈魂的教育,《死亡詩社》中有,擁有自由精神的老師,不需要用征服主流價值觀來證明自己,他關心年輕人的靈魂,而不是輸與贏。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比起是否聰明,是否能永遠站在道德與智識的高地上,父親人格的成熟,才是孩子真正的寶藏。

在與現實有分歧時,成熟的父親不會一味對抗現實,訂下不符合規律的賭約,他會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接納自身的不足、如何在自我喜好與現實規則之間做取捨。

成熟的父親,不會期許孩子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成為“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會告訴孩子:做平凡人也很好,有缺點,不代表你不好。

因為真實的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一場賭約,是不斷起起伏伏的曲線。

如果我有電影中馬皓文這樣中二的老爸,我才真要發瘋。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一部講述父親教育孩子的電影,將父親塑造成悲情英雄。

全世界,從人到組織,再到觀念,都和他作對,然而這些到最後都被他一一征服。

這樣的敘事,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父親的真心是教育孩子,而不是顧影自憐。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真正美好的父愛什麼樣,我們在《美麗人生》裡見到過,為成全孩子對溫暖和愛的信心,父親連死亡都選擇悄無聲息。不需要慢鏡頭、不需要苦情戲。

真正喚醒靈魂的教育,《死亡詩社》中有,擁有自由精神的老師,不需要用征服主流價值觀來證明自己,他關心年輕人的靈魂,而不是輸與贏。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比起是否聰明,是否能永遠站在道德與智識的高地上,父親人格的成熟,才是孩子真正的寶藏。

在與現實有分歧時,成熟的父親不會一味對抗現實,訂下不符合規律的賭約,他會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接納自身的不足、如何在自我喜好與現實規則之間做取捨。

成熟的父親,不會期許孩子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成為“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會告訴孩子:做平凡人也很好,有缺點,不代表你不好。

因為真實的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一場賭約,是不斷起起伏伏的曲線。

如果我有電影中馬皓文這樣中二的老爸,我才真要發瘋。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看電影《銀河補習班》的兩個多小時裡,我如坐鍼氈。片中任素汐的一句臺詞,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你是洗腦組織的吧?”

電影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正確:孩子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因為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目標感,生出的學習慾望,是比成績單上的數字更有意義的事。

但它的講述實在有問題,不僅沒能把抽象的東西(道理、感受)具象化,還傳出許多表裡不一的雜音。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鄧超扮演的馬皓文,是一名前橋樑設計工程師,因為主持設計的大橋坍塌,一夜之間,他從城中明星變成過街老鼠。

七年牢獄之災,讓他妻離子散,完全錯過孩子的成長。再和孩子相遇時,當年纏著他變魔術的小孩,成為反面典型站在主席臺上被教導主任批鬥。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覺得,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沒有建立自我意識,體會不到知識的奧妙樂趣,更不會獨立思考。於是他和預備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打賭,他能在一學期內,讓孩子進入年級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他帶著孩子開始了一系列課外訓練:把教輔書丟掉、去野外撒歡、賣血給他買電腦、逃課去看航展。因為父親的情感關注和現身說法,學期末時,孩子真的從墊底變成了年紀前十。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最後一路成學霸,順利飛上太空,成為航天員。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白宇飾演長大以後的馬飛)

劇情架構類似《墊底辣妹》,但《銀河補習班》野心更大,要批判應試教育、感慨人情冷暖、嘲諷世俗價值觀。所以從故事到呈現方式,都更“龐大”也更“用力”。

為了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電影是這樣拍的:馬皓文為了兒子想要的電腦,他去賣血、去做苦力,明明五分鐘前他才找到高薪工作。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帶兒子去公園玩,遇見小混混,他讓兒子先跑,自己留下來捱群毆,事後帶著滿臉傷坐在黑暗裡,等兒子到家,才一轉頭:你看,累累傷痕,都是父愛。

為展示孩子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劇情安排大洪水來助陣。在漢斯·季默的雄壯配樂裡,父親在堤壩上聲嘶力竭,呼喊著 “你能行的”。

滔滔洪水裡,孩子的腦袋被父親喚醒,拆下了門板做成木筏,像史詩中的奧德賽,划著木筏戰勝天災。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看到這些,我想起海明威諷刺福克納的“他以為大的感情就得用大的字眼”。

導演和編劇大概都覺得,強烈的父愛,就得山無稜天地合來驗證。而父愛的勝利,就更得用大洪水、大航天來裝載。

但是啊,浮誇往往只是因為內裡空虛而害怕。

除了創作能力的不足,電影中還有許多細節透露主創對自己所講的道理並不理解也不真正相信。

電影中有一段,馬皓文帶著孩子路過一個工地,看見曾奚落過他的包工頭,正在為選擇爆破點發愁。他挺身而出,替他解決。兩分鐘,賺了八百塊,還讓曾羞辱自己的人低頭。

這一段是主創設計出來,展示馬皓文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的。但現實中,馬皓文這樣會為設計院背鍋坐牢的人,會希望兒子建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粗暴的價值觀嗎?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馬皓文對應試教育從方法到目的都非常痛恨。他對小高老師打比喻:讓孩子重複練習已經學過的技能,就像反覆蒸饅頭。“反覆蒸的饅頭,有新出鍋的饅頭好吃嗎?”學習的過程,和蒸饅頭有相似之處嗎?很難相信一位工程師能用這樣的邏輯說服自己。

看到高三學生在高考後將書本試卷如雪花般灑遍校園,馬皓文質問閆主任:“忙不迭把課本扔掉的學生,我很懷疑他是不是熱愛學習。”誰說熱愛就不會有辛苦,不會有想發洩的時候?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這些都還不算《銀河補習班》最大的缺點。這部電影最幼稚的地方,是為了塑造主角形象,將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塑造成反派。

任素汐扮演的媽媽馨予不理解前夫和孩子,會對孩子人身攻擊:“你看你長了年級前十名的臉嗎?”教導主任閆老師古板無情,只把優秀學生當標榜自我的工具;馨予的現任丈夫庸俗粗魯;馬皓文的徒弟自私貪婪,在人才市場隨便遇見一個人,就對他落井下石;就連兒子馬飛,最後也因為個人前途,犧牲掉父親平反的希望。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一部講述父親教育孩子的電影,將父親塑造成悲情英雄。

全世界,從人到組織,再到觀念,都和他作對,然而這些到最後都被他一一征服。

這樣的敘事,很難讓人相信,這位父親的真心是教育孩子,而不是顧影自憐。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真正美好的父愛什麼樣,我們在《美麗人生》裡見到過,為成全孩子對溫暖和愛的信心,父親連死亡都選擇悄無聲息。不需要慢鏡頭、不需要苦情戲。

真正喚醒靈魂的教育,《死亡詩社》中有,擁有自由精神的老師,不需要用征服主流價值觀來證明自己,他關心年輕人的靈魂,而不是輸與贏。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比起是否聰明,是否能永遠站在道德與智識的高地上,父親人格的成熟,才是孩子真正的寶藏。

在與現實有分歧時,成熟的父親不會一味對抗現實,訂下不符合規律的賭約,他會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接納自身的不足、如何在自我喜好與現實規則之間做取捨。

成熟的父親,不會期許孩子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成為“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會告訴孩子:做平凡人也很好,有缺點,不代表你不好。

因為真實的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一場賭約,是不斷起起伏伏的曲線。

如果我有電影中馬皓文這樣中二的老爸,我才真要發瘋。

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如果我有《銀河補習班》裡的老爸,我才要發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