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三、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用小鞭子趕羊,羊會走一會兒停一下。但是如果在羊面前吊一束草,羊就會追著草一直走。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能夠帶給孩子快樂。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三、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用小鞭子趕羊,羊會走一會兒停一下。但是如果在羊面前吊一束草,羊就會追著草一直走。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能夠帶給孩子快樂。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出自《論語》的《雍也》篇,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由此呢,我們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學習,能夠讓孩子更快的獲取知識。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三、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用小鞭子趕羊,羊會走一會兒停一下。但是如果在羊面前吊一束草,羊就會追著草一直走。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能夠帶給孩子快樂。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出自《論語》的《雍也》篇,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由此呢,我們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學習,能夠讓孩子更快的獲取知識。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斯賓賽的侄子小時候對螞蟻特別感興趣,為了誘導侄子從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斯賓塞制定了一份螞蟻研究計劃,要求侄子查找關於螞蟻的資料,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特點等等。這份研究計劃讓侄子的興趣更加濃厚,覺得研究螞蟻這件事已經從“好玩”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侄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三、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用小鞭子趕羊,羊會走一會兒停一下。但是如果在羊面前吊一束草,羊就會追著草一直走。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能夠帶給孩子快樂。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出自《論語》的《雍也》篇,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由此呢,我們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學習,能夠讓孩子更快的獲取知識。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斯賓賽的侄子小時候對螞蟻特別感興趣,為了誘導侄子從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斯賓塞制定了一份螞蟻研究計劃,要求侄子查找關於螞蟻的資料,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特點等等。這份研究計劃讓侄子的興趣更加濃厚,覺得研究螞蟻這件事已經從“好玩”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侄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眼裡玩的重要性永遠大於在教室裡枯燥的學習,所以說父母如果一味的強迫孩子去學習,而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父母可以自制一些充滿樂趣的家庭教育遊戲,讓孩子可以邊玩邊學。

比如,當其他小朋友還在小升初銜接班學認字時,我們鄰居家一個小朋友已經能認識幾千個漢字了。而他也沒有刻意報培訓班學習,只是姥爺帶他出門時,生活中遇到什麼字就告訴他,教他讀看店面招牌、商品標牌和路牌等等。教過的字,姥爺有時就會故意裝作忘記了或者找不到,讓孩子找出來指給大人看。孩子把正確的字認出來時,就覺得能幫大人的忙,很有成就感。日積月累下來,小朋友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學會很多漢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字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三、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用小鞭子趕羊,羊會走一會兒停一下。但是如果在羊面前吊一束草,羊就會追著草一直走。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能夠帶給孩子快樂。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出自《論語》的《雍也》篇,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由此呢,我們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學習,能夠讓孩子更快的獲取知識。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斯賓賽的侄子小時候對螞蟻特別感興趣,為了誘導侄子從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斯賓塞制定了一份螞蟻研究計劃,要求侄子查找關於螞蟻的資料,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特點等等。這份研究計劃讓侄子的興趣更加濃厚,覺得研究螞蟻這件事已經從“好玩”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侄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眼裡玩的重要性永遠大於在教室裡枯燥的學習,所以說父母如果一味的強迫孩子去學習,而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父母可以自制一些充滿樂趣的家庭教育遊戲,讓孩子可以邊玩邊學。

比如,當其他小朋友還在小升初銜接班學認字時,我們鄰居家一個小朋友已經能認識幾千個漢字了。而他也沒有刻意報培訓班學習,只是姥爺帶他出門時,生活中遇到什麼字就告訴他,教他讀看店面招牌、商品標牌和路牌等等。教過的字,姥爺有時就會故意裝作忘記了或者找不到,讓孩子找出來指給大人看。孩子把正確的字認出來時,就覺得能幫大人的忙,很有成就感。日積月累下來,小朋友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學會很多漢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字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四、因勢利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時,應該要注意2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捕捉孩子興趣,誘導激發習慣。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習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習慣遵從於內心的喜好、興趣和需求,因此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通過誘導來逐漸激發出習慣的養成。

其次是重複孕育習慣。父母在對孩子習慣的培養上,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引導孩子不斷重複地按照既定的方式去做,一步步養成好習慣。

比如,每天晚飯後固定一個時間段讀書,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積累成習慣。

"

以前我們老家鄰居有個孩子,每天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後,還要寫很多他媽媽給他加的作業。節假日也很少休息,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補習加強班……根本就沒見他出來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過。這孩子小學時就戴上了眼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很多大人們都以為他會很有出息,應該能考上名牌大學。誰知道,他最後竟然連高中都沒有考上,而且非常厭學,勉強上了職高就結束了學業。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這個孩子的媽媽望子成才的心情和做法,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的家長中越來越常見,甚至還有個專有名詞“雞娃”(雞是動詞)。

什麼叫“雞娃”?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這樣的家長就叫雞娃家長,這種教育稱之為雞娃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使孩子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從而給不帶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也就是說被動的學習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如果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不當,不管抓孩子學習有多緊,都很難培養出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三種情況很典型:

第一種是父母自身無追求、不求上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父母積極向上,不斷學習進步時,孩子也會充滿上進心。當父母對生活表現出失望和厭倦時,那麼孩子也一定是一個消極的人,得過且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他爸爸得空就在外面和別人打牌、喝閒酒,有人讓他考個職稱什麼的,他就一句口頭禪“過了30歲,啥也不學(學也學不會)”。而孩子媽媽經常說的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學習,咱家就指望你了。”

爸媽都不思進取,就知道逼孩子努力,孩子連個好榜樣都沒有,能心甘情願好好學習嗎?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二種事父母經常責怪孩子不夠努力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時,例如考試沒考好,鋼琴考級沒通過……這類父母會將滿肚子的抱怨轉化為一腔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指責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就只要求你好好用功你都做不到!”

其實孩子只有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才會更容易吸收知識,不斷地感受到成就感,才會越來越愛學習。而指責和呵斥只會讓孩子情緒低落,挫敗感和羞恥感只能使他們的潛能和智力大打折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第三種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過度壓迫孩子。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前幾名”、“試卷滿分”。有的家長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每天的時間被上課、作業、補習班填得滿滿的,孩子的生活裡除了作業和各種“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

西方有句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makes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父母安排太多太滿的學習計劃,會讓孩子的學習疲勞、低效,而且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消磨掉孩子的學習興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未知世界,父母對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充滿焦慮。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虎媽”“狼爸”打雞血一樣地讓娃學習。但是“雞娃”不等於“逼娃”,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高考成績公佈,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狀元,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據他的老師稱:“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運動,愛好羽毛球和足球,並不是所謂的書呆子。”這說明狀元的學習很講究“勞逸結合”,不是一味地只是學習。

談到兒子的教育問題,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並沒有特別培養,就是家長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著個手機在那玩;自律的過程很苦,但是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時她還表示“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自主意識沒有萌發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的好習慣,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不用管”。

楊媽媽說的好習慣,其實就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主動思考,有一種由內而外、自覺自願、樂觀積極的內驅力。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來喚醒,具體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赫伯特.斯賓塞的教育方法。

斯賓塞寫過一本《斯賓塞快樂教育全書》,是作者對侄子小斯賓賽的成功教育的經驗總結,書中有很多方法,教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並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

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教育的過程就應該是快樂的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任何知識都會比較容易;相反,孩子在精神緊張、情緒低落的狀態下,他的自信心就會減弱。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的潛能和智力會大打折扣,而呵斥和指責是不會帶來好的教育效果的。

這就要求家長:

一、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恐嚇、嚇唬孩子。什麼“考不好就不要回家”、“練不會這首曲子就不要吃飯”之類的話千萬不要說。教育應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愛孩子,請讓孩子感受得到。讓孩子知道:縱然考不好,彈不好琴,父母會幫助他查找原因,解決困難。父母會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打敗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的對孩子言傳身教。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愛學習,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去玩手機刷抖音或者看電視追劇,而是也拿本書在孩子旁邊看。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苦差事,家裡會有一種孩子和父母一起“組隊打怪”,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的快樂氛圍。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三、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用小鞭子趕羊,羊會走一會兒停一下。但是如果在羊面前吊一束草,羊就會追著草一直走。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就能夠帶給孩子快樂。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出自《論語》的《雍也》篇,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由此呢,我們可以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讓孩子在寓教於樂中學習,能夠讓孩子更快的獲取知識。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斯賓賽的侄子小時候對螞蟻特別感興趣,為了誘導侄子從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斯賓塞制定了一份螞蟻研究計劃,要求侄子查找關於螞蟻的資料,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特點等等。這份研究計劃讓侄子的興趣更加濃厚,覺得研究螞蟻這件事已經從“好玩”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侄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求知的方法。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在孩子眼裡玩的重要性永遠大於在教室裡枯燥的學習,所以說父母如果一味的強迫孩子去學習,而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父母可以自制一些充滿樂趣的家庭教育遊戲,讓孩子可以邊玩邊學。

比如,當其他小朋友還在小升初銜接班學認字時,我們鄰居家一個小朋友已經能認識幾千個漢字了。而他也沒有刻意報培訓班學習,只是姥爺帶他出門時,生活中遇到什麼字就告訴他,教他讀看店面招牌、商品標牌和路牌等等。教過的字,姥爺有時就會故意裝作忘記了或者找不到,讓孩子找出來指給大人看。孩子把正確的字認出來時,就覺得能幫大人的忙,很有成就感。日積月累下來,小朋友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學會很多漢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字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四、因勢利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時,應該要注意2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捕捉孩子興趣,誘導激發習慣。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習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習慣遵從於內心的喜好、興趣和需求,因此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通過誘導來逐漸激發出習慣的養成。

其次是重複孕育習慣。父母在對孩子習慣的培養上,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引導孩子不斷重複地按照既定的方式去做,一步步養成好習慣。

比如,每天晚飯後固定一個時間段讀書,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積累成習慣。

“雞”娃不等於“逼”娃,如何讓孩子在快樂教育下成材?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父母需要培養孩子快樂學習、自主選擇、善於積累、養成專注的好習慣,才能讓孩子終身受益。在快樂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就算不能考上清北、哈佛,也一定會成長為健康快樂有主見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