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粘媽媽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粘媽媽的孩子都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認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覺得難受,沒媽不行。孩子粘人,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 ,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也能表現自在,不會覺得特別安靜或者特別鬧。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一些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告訴孩子"客體永恆性"這麼一回事兒,孩子才會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媽媽還會回來的。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粘媽媽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粘媽媽的孩子都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認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覺得難受,沒媽不行。孩子粘人,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 ,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也能表現自在,不會覺得特別安靜或者特別鬧。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一些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告訴孩子"客體永恆性"這麼一回事兒,孩子才會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媽媽還會回來的。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孩子大哭大鬧的背後是家長沒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父母懂得"客體永恆性"與不懂得"客體永恆性"的差別

小a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上班了,你在家好好陪奶奶,等媽媽下班回來就來陪你玩,要乖"。孩子一開始不接受,哭了半個鍾,等到下班媽媽回來,看到媽媽,超級開心的抱了媽媽,媽媽就孩子說了:"你看,媽媽都說媽媽下班就回來的,媽媽沒騙你吧?"孩子點了點頭,雖然第二天還是哭,但是哭一會就停了,等到第4天當媽媽去上班,孩子已經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孩子就知道媽媽下班就會回來,因為知道了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孩子就會懂得這個道理。

而小b的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為了怕孩子說,就騙孩子說去買糖給孩子吃,孩子是沒有哭,但是當媽媽離開的時間久了,孩子找不到媽媽了,孩子就開始著急了,害怕了,擔心了,會不會是媽媽不要我了,當媽媽再一次去上班時,孩子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在地上打滾,媽媽又騙孩子說去買糖,可孩子已經不相信了,小b哭了整整2個星期,並且一到早上就把媽媽抱的緊緊的,讓媽媽很頭疼!

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知道原來,媽媽只是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回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粘媽媽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粘媽媽的孩子都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認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覺得難受,沒媽不行。孩子粘人,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 ,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也能表現自在,不會覺得特別安靜或者特別鬧。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一些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告訴孩子"客體永恆性"這麼一回事兒,孩子才會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媽媽還會回來的。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孩子大哭大鬧的背後是家長沒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父母懂得"客體永恆性"與不懂得"客體永恆性"的差別

小a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上班了,你在家好好陪奶奶,等媽媽下班回來就來陪你玩,要乖"。孩子一開始不接受,哭了半個鍾,等到下班媽媽回來,看到媽媽,超級開心的抱了媽媽,媽媽就孩子說了:"你看,媽媽都說媽媽下班就回來的,媽媽沒騙你吧?"孩子點了點頭,雖然第二天還是哭,但是哭一會就停了,等到第4天當媽媽去上班,孩子已經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孩子就知道媽媽下班就會回來,因為知道了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孩子就會懂得這個道理。

而小b的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為了怕孩子說,就騙孩子說去買糖給孩子吃,孩子是沒有哭,但是當媽媽離開的時間久了,孩子找不到媽媽了,孩子就開始著急了,害怕了,擔心了,會不會是媽媽不要我了,當媽媽再一次去上班時,孩子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在地上打滾,媽媽又騙孩子說去買糖,可孩子已經不相信了,小b哭了整整2個星期,並且一到早上就把媽媽抱的緊緊的,讓媽媽很頭疼!

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知道原來,媽媽只是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回來。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恆性——讓孩子獨立而富有安全感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一——客體永恆性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就算孩子最愛的布娃娃不見了,最喜歡的裙子突然找不到了,如果沒有讓懂得客體永恆性,那麼孩子就會以為就這麼全部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接受不來甚至鬧脾氣,對於孩子的情緒影響很大,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個東西或者物品就這麼"消失"了?也許是孩子暫時的忘記在哪個地方了,但是孩子忘記了,那麼孩子就會很擔心,很心急,甚至自責。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粘媽媽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粘媽媽的孩子都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認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覺得難受,沒媽不行。孩子粘人,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 ,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也能表現自在,不會覺得特別安靜或者特別鬧。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一些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告訴孩子"客體永恆性"這麼一回事兒,孩子才會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媽媽還會回來的。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孩子大哭大鬧的背後是家長沒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父母懂得"客體永恆性"與不懂得"客體永恆性"的差別

小a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上班了,你在家好好陪奶奶,等媽媽下班回來就來陪你玩,要乖"。孩子一開始不接受,哭了半個鍾,等到下班媽媽回來,看到媽媽,超級開心的抱了媽媽,媽媽就孩子說了:"你看,媽媽都說媽媽下班就回來的,媽媽沒騙你吧?"孩子點了點頭,雖然第二天還是哭,但是哭一會就停了,等到第4天當媽媽去上班,孩子已經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孩子就知道媽媽下班就會回來,因為知道了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孩子就會懂得這個道理。

而小b的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為了怕孩子說,就騙孩子說去買糖給孩子吃,孩子是沒有哭,但是當媽媽離開的時間久了,孩子找不到媽媽了,孩子就開始著急了,害怕了,擔心了,會不會是媽媽不要我了,當媽媽再一次去上班時,孩子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在地上打滾,媽媽又騙孩子說去買糖,可孩子已經不相信了,小b哭了整整2個星期,並且一到早上就把媽媽抱的緊緊的,讓媽媽很頭疼!

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知道原來,媽媽只是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回來。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恆性——讓孩子獨立而富有安全感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一——客體永恆性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就算孩子最愛的布娃娃不見了,最喜歡的裙子突然找不到了,如果沒有讓懂得客體永恆性,那麼孩子就會以為就這麼全部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接受不來甚至鬧脾氣,對於孩子的情緒影響很大,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個東西或者物品就這麼"消失"了?也許是孩子暫時的忘記在哪個地方了,但是孩子忘記了,那麼孩子就會很擔心,很心急,甚至自責。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想要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讓孩子更加獨立而富有安全感?這麼做就對了!

  • 跟孩子進行告別儀式感

告別儀式感就是當每次要出門時,都跟孩子打招呼,簡單的說句拜拜,再見,回來就要告訴孩子,我回來了,跟孩子打招呼。

讓孩子有這個習慣,知道爸媽出門了,也知道爸媽出門後會回來,1歲前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客體永恆性是什麼,他只知道他眼前看到的東西,有時候媽媽洗個澡他都能哭大半天,而對於一歲後的孩子就會慢慢懂得客體永恆性,但是也需要我們大人去引導,去告知,告別儀式感還能讓孩子更加有禮貌。

  • 不騙孩子

不要欺騙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哭就騙孩子我去去就回來,你別哭,媽媽沒走啊,媽媽真的沒有離開,可其實,你就是離開了,你就是去上班了,孩子知道你騙他,就會更加沒有安全感,認為是不是媽媽不要我了,或者孩子自己哪裡不夠好,要幹什麼都要跟孩子說,我們不是商量,是告訴,孩子慢慢就會懂得。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粘媽媽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粘媽媽的孩子都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認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覺得難受,沒媽不行。孩子粘人,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 ,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也能表現自在,不會覺得特別安靜或者特別鬧。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一些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告訴孩子"客體永恆性"這麼一回事兒,孩子才會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媽媽還會回來的。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孩子大哭大鬧的背後是家長沒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父母懂得"客體永恆性"與不懂得"客體永恆性"的差別

小a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上班了,你在家好好陪奶奶,等媽媽下班回來就來陪你玩,要乖"。孩子一開始不接受,哭了半個鍾,等到下班媽媽回來,看到媽媽,超級開心的抱了媽媽,媽媽就孩子說了:"你看,媽媽都說媽媽下班就回來的,媽媽沒騙你吧?"孩子點了點頭,雖然第二天還是哭,但是哭一會就停了,等到第4天當媽媽去上班,孩子已經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孩子就知道媽媽下班就會回來,因為知道了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孩子就會懂得這個道理。

而小b的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為了怕孩子說,就騙孩子說去買糖給孩子吃,孩子是沒有哭,但是當媽媽離開的時間久了,孩子找不到媽媽了,孩子就開始著急了,害怕了,擔心了,會不會是媽媽不要我了,當媽媽再一次去上班時,孩子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在地上打滾,媽媽又騙孩子說去買糖,可孩子已經不相信了,小b哭了整整2個星期,並且一到早上就把媽媽抱的緊緊的,讓媽媽很頭疼!

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知道原來,媽媽只是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回來。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恆性——讓孩子獨立而富有安全感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一——客體永恆性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就算孩子最愛的布娃娃不見了,最喜歡的裙子突然找不到了,如果沒有讓懂得客體永恆性,那麼孩子就會以為就這麼全部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接受不來甚至鬧脾氣,對於孩子的情緒影響很大,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個東西或者物品就這麼"消失"了?也許是孩子暫時的忘記在哪個地方了,但是孩子忘記了,那麼孩子就會很擔心,很心急,甚至自責。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想要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讓孩子更加獨立而富有安全感?這麼做就對了!

  • 跟孩子進行告別儀式感

告別儀式感就是當每次要出門時,都跟孩子打招呼,簡單的說句拜拜,再見,回來就要告訴孩子,我回來了,跟孩子打招呼。

讓孩子有這個習慣,知道爸媽出門了,也知道爸媽出門後會回來,1歲前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客體永恆性是什麼,他只知道他眼前看到的東西,有時候媽媽洗個澡他都能哭大半天,而對於一歲後的孩子就會慢慢懂得客體永恆性,但是也需要我們大人去引導,去告知,告別儀式感還能讓孩子更加有禮貌。

  • 不騙孩子

不要欺騙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哭就騙孩子我去去就回來,你別哭,媽媽沒走啊,媽媽真的沒有離開,可其實,你就是離開了,你就是去上班了,孩子知道你騙他,就會更加沒有安全感,認為是不是媽媽不要我了,或者孩子自己哪裡不夠好,要幹什麼都要跟孩子說,我們不是商量,是告訴,孩子慢慢就會懂得。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 做50分的父母

要孩子獨立就要做不及格的父母,100分的父母培養不出一個獨立的孩子,但50分卻可以,跟孩子出去玩,孩子老是要家長抱,不肯自己走?家長就是依賴唄,孩子認為媽媽/爸爸會一直抱著我的,我就不想走了,你看到孩子嚷嚷著你抱,你又不忍心不抱,那麼久而久之會養成孩子無法獨立的性格,孩子太過於依賴,就會知道媽媽去上班了會回來孩子依舊不想離開媽媽。

  • 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孩子不開心就大哭,有什麼事,哭了再說,反正哭了就會有人哄,媽媽上班我大哭媽媽還能多陪我一會,媽媽就會不忍心去上班了,no,不能給孩子養成這種哭的習慣,可以跟家裡的其他人說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就算孩子哭了媽媽該去上班還是照常去,告訴孩子就算寶寶你哭了媽媽還是要去上班的呀,你乖乖等我下班。

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明白,原來哭並不能解決問題,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堅強,安全感也會越有越有。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看到孩子哭家長更家長,其實,家長偶爾放手更孩子去經歷這個成長過程,孩子學到了,家長也輕鬆了,何樂而不為呢?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日,和閨蜜越好一家子出去玩,並且帶上孩子去廣場放風箏,大家都很開心,閨蜜有一個男寶寶,2歲多了,而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2歲,女孩子,看起來比我閨蜜的孩子獨立多了,我閨蜜的孩子叫突突,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只要沒看到媽媽,就一直找啊找,在路上還要媽媽跑,一直說要媽媽抱,感覺這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同樣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子,看起來像女漢子一樣,跑啊,鬧啊,跟著哥哥放風箏啊,很是開心,而突突卻一直要在媽媽身邊,媽媽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沒有離開過,閨蜜去上了下廁所,他鬧的跟鬼似得,哭的特別傷心。

同樣是2歲多的2個孩子,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一個女漢子,一個粘人蟲,其實,孩子粘媽媽,除了沒有安全感之外,還有一個是孩子不知道物體的"客體永恆性",以為媽媽去上廁所就是永遠也不回來了,永遠也不要他了,我們首先要幫孩子先建立安全感。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粘媽媽的孩子到底在怕什麼?

粘媽媽的孩子都會比較沒有安全感,孩子膽小,認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孩子一離開媽媽就會覺得難受,沒媽不行。孩子粘人,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 ,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也能表現自在,不會覺得特別安靜或者特別鬧。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一些特點?就是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告訴孩子"客體永恆性"這麼一回事兒,孩子才會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媽媽還會回來的。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孩子大哭大鬧的背後是家長沒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父母懂得"客體永恆性"與不懂得"客體永恆性"的差別

小a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對孩子說:"媽媽要去上班了,你在家好好陪奶奶,等媽媽下班回來就來陪你玩,要乖"。孩子一開始不接受,哭了半個鍾,等到下班媽媽回來,看到媽媽,超級開心的抱了媽媽,媽媽就孩子說了:"你看,媽媽都說媽媽下班就回來的,媽媽沒騙你吧?"孩子點了點頭,雖然第二天還是哭,但是哭一會就停了,等到第4天當媽媽去上班,孩子已經主動和媽媽說再見,孩子就知道媽媽下班就會回來,因為知道了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孩子就會懂得這個道理。

而小b的媽媽第一天去上班時為了怕孩子說,就騙孩子說去買糖給孩子吃,孩子是沒有哭,但是當媽媽離開的時間久了,孩子找不到媽媽了,孩子就開始著急了,害怕了,擔心了,會不會是媽媽不要我了,當媽媽再一次去上班時,孩子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在地上打滾,媽媽又騙孩子說去買糖,可孩子已經不相信了,小b哭了整整2個星期,並且一到早上就把媽媽抱的緊緊的,讓媽媽很頭疼!

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知道原來,媽媽只是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回來。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客體永恆性——讓孩子獨立而富有安全感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一——客體永恆性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就算孩子最愛的布娃娃不見了,最喜歡的裙子突然找不到了,如果沒有讓懂得客體永恆性,那麼孩子就會以為就這麼全部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接受不來甚至鬧脾氣,對於孩子的情緒影響很大,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個東西或者物品就這麼"消失"了?也許是孩子暫時的忘記在哪個地方了,但是孩子忘記了,那麼孩子就會很擔心,很心急,甚至自責。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想要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讓孩子更加獨立而富有安全感?這麼做就對了!

  • 跟孩子進行告別儀式感

告別儀式感就是當每次要出門時,都跟孩子打招呼,簡單的說句拜拜,再見,回來就要告訴孩子,我回來了,跟孩子打招呼。

讓孩子有這個習慣,知道爸媽出門了,也知道爸媽出門後會回來,1歲前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客體永恆性是什麼,他只知道他眼前看到的東西,有時候媽媽洗個澡他都能哭大半天,而對於一歲後的孩子就會慢慢懂得客體永恆性,但是也需要我們大人去引導,去告知,告別儀式感還能讓孩子更加有禮貌。

  • 不騙孩子

不要欺騙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哭就騙孩子我去去就回來,你別哭,媽媽沒走啊,媽媽真的沒有離開,可其實,你就是離開了,你就是去上班了,孩子知道你騙他,就會更加沒有安全感,認為是不是媽媽不要我了,或者孩子自己哪裡不夠好,要幹什麼都要跟孩子說,我們不是商量,是告訴,孩子慢慢就會懂得。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 做50分的父母

要孩子獨立就要做不及格的父母,100分的父母培養不出一個獨立的孩子,但50分卻可以,跟孩子出去玩,孩子老是要家長抱,不肯自己走?家長就是依賴唄,孩子認為媽媽/爸爸會一直抱著我的,我就不想走了,你看到孩子嚷嚷著你抱,你又不忍心不抱,那麼久而久之會養成孩子無法獨立的性格,孩子太過於依賴,就會知道媽媽去上班了會回來孩子依舊不想離開媽媽。

  • 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孩子不開心就大哭,有什麼事,哭了再說,反正哭了就會有人哄,媽媽上班我大哭媽媽還能多陪我一會,媽媽就會不忍心去上班了,no,不能給孩子養成這種哭的習慣,可以跟家裡的其他人說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就算孩子哭了媽媽該去上班還是照常去,告訴孩子就算寶寶你哭了媽媽還是要去上班的呀,你乖乖等我下班。

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明白,原來哭並不能解決問題,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堅強,安全感也會越有越有。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看到孩子哭家長更家長,其實,家長偶爾放手更孩子去經歷這個成長過程,孩子學到了,家長也輕鬆了,何樂而不為呢?

媽媽一走就大哭?為小孩建立安全感,要讓孩子懂得“客體永恆性”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