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好好學習 腕錶 發現佩奇 大學 桃子媽媽育兒記Alin 2019-09-18
"

年初,我和寶寶去一個兒童大賣場玩。寶寶看到某個玩具,就想要。我一看這個玩具,家裡有,就告訴她,不要買了 ,你已經一個了。孩子根本不管,就開始哭鬧,甚至坐到地上大哭......

孩子可能是對她熟悉的玩具感興趣,才跟我要。可我覺得重複的玩具,沒有必要再買了。孩子不高興就哭了起來......

這一場景,被同在大賣場的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到了,一個發出“嘖—嘖”的聲音,說:“這孩子可該管了啊,我們家孩子,要是這麼鬧,我早就上腳踹了......”

我連忙說:“孩子太小了,打也不見得管事吧?”

看我不太相信,另外一個老太太跟我解釋說:“她們孫子,現在可乖了。她管的特別狠!”她們邊說邊向我力證:孩子小不管,長大了更難管!

我聽了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打,真的管事麼?可是,面對哭鬧的女兒,我也有點無計可施的感覺,也不禁動了心思:難道孩子真的欠打?

我伸手打了孩子兩巴掌,孩子確實不哭鬧了。但是,好像被嚇了一跳。

回家的路上,孩子又讓我抱。我覺得孩子明明會走路,總是瞎折騰讓大人抱著,又打了兩巴掌。她這次也乖乖的走了,不再讓抱著了。

回家以後,我給孩子脫鞋的時候,發現小腳趾有塊兒是紅的。原來這些日子,孩子總是讓抱著,不是調皮搗蛋,是鞋子不舒服。

我的心特別疼痛,為孩子無端受的那幾巴掌,也為自己一時糊塗,聽了不該聽的話。

直到現在,我十分不解這個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讓他承受大人“暴力”的打罵麼?

"

年初,我和寶寶去一個兒童大賣場玩。寶寶看到某個玩具,就想要。我一看這個玩具,家裡有,就告訴她,不要買了 ,你已經一個了。孩子根本不管,就開始哭鬧,甚至坐到地上大哭......

孩子可能是對她熟悉的玩具感興趣,才跟我要。可我覺得重複的玩具,沒有必要再買了。孩子不高興就哭了起來......

這一場景,被同在大賣場的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到了,一個發出“嘖—嘖”的聲音,說:“這孩子可該管了啊,我們家孩子,要是這麼鬧,我早就上腳踹了......”

我連忙說:“孩子太小了,打也不見得管事吧?”

看我不太相信,另外一個老太太跟我解釋說:“她們孫子,現在可乖了。她管的特別狠!”她們邊說邊向我力證:孩子小不管,長大了更難管!

我聽了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打,真的管事麼?可是,面對哭鬧的女兒,我也有點無計可施的感覺,也不禁動了心思:難道孩子真的欠打?

我伸手打了孩子兩巴掌,孩子確實不哭鬧了。但是,好像被嚇了一跳。

回家的路上,孩子又讓我抱。我覺得孩子明明會走路,總是瞎折騰讓大人抱著,又打了兩巴掌。她這次也乖乖的走了,不再讓抱著了。

回家以後,我給孩子脫鞋的時候,發現小腳趾有塊兒是紅的。原來這些日子,孩子總是讓抱著,不是調皮搗蛋,是鞋子不舒服。

我的心特別疼痛,為孩子無端受的那幾巴掌,也為自己一時糊塗,聽了不該聽的話。

直到現在,我十分不解這個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讓他承受大人“暴力”的打罵麼?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大人暴力的打罵孩子,就是失職。當下,打罵教育並不少見,甚至一些家長,還秉承著“不打不成材”的說法。那為什麼打罵教育會成為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呢?

1.童年的影響

去年,我的孩子過生日的時候,表弟一家三口也過來了。

表弟的女兒,1歲多點。這麼小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新鮮。大人們在吃瓜子閒聊,表弟的女兒,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瓜子往嘴裡放。表弟見了,打了孩子的手一巴掌。

我當時很吃驚,說:“別嚇著她!”

表弟可能覺得自己對待孩子太粗暴,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釋道:“沒事沒事,在家裡也這樣,她沒事!”

從表弟那個動作裡,我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場景:表弟的童年,姑姑也是這樣對他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體會到的東西,會伴隨他的一生。如果他在童年裡遭受了很多的暴力,那麼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他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不知道該怎麼把愛傳遞給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愛孩子的能力。

2.偶然性的契機

我的鄰居,經常洋洋自得地傳授他的“教子之道”,說:“孩子,不打不行。我的孩子,就是高中的時候,打了一頓,從此學習成績一路攀升,上了重點大學!”

其實,據我瞭解,他的孩子本來就很聰明。上高中後,交了幾個損友,不好好學習,導致成績變壞。那次“所謂的”打罵,讓孩子開了竅,意識到自己做的很荒唐,因此,痛改前非,後來成績一路攀高!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偶爾的一次打罵,讓他變得懂事,甚至是大為改觀。只能說,這是一種湊巧,孩子在各方面都具備了改變的條件,只是那一次契機,讓孩子開了竅而已。孩子的改變,跟打罵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家長把孩子改變後的一切,都歸因到打罵上,實在沒有道理。

"

年初,我和寶寶去一個兒童大賣場玩。寶寶看到某個玩具,就想要。我一看這個玩具,家裡有,就告訴她,不要買了 ,你已經一個了。孩子根本不管,就開始哭鬧,甚至坐到地上大哭......

孩子可能是對她熟悉的玩具感興趣,才跟我要。可我覺得重複的玩具,沒有必要再買了。孩子不高興就哭了起來......

這一場景,被同在大賣場的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到了,一個發出“嘖—嘖”的聲音,說:“這孩子可該管了啊,我們家孩子,要是這麼鬧,我早就上腳踹了......”

我連忙說:“孩子太小了,打也不見得管事吧?”

看我不太相信,另外一個老太太跟我解釋說:“她們孫子,現在可乖了。她管的特別狠!”她們邊說邊向我力證:孩子小不管,長大了更難管!

我聽了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打,真的管事麼?可是,面對哭鬧的女兒,我也有點無計可施的感覺,也不禁動了心思:難道孩子真的欠打?

我伸手打了孩子兩巴掌,孩子確實不哭鬧了。但是,好像被嚇了一跳。

回家的路上,孩子又讓我抱。我覺得孩子明明會走路,總是瞎折騰讓大人抱著,又打了兩巴掌。她這次也乖乖的走了,不再讓抱著了。

回家以後,我給孩子脫鞋的時候,發現小腳趾有塊兒是紅的。原來這些日子,孩子總是讓抱著,不是調皮搗蛋,是鞋子不舒服。

我的心特別疼痛,為孩子無端受的那幾巴掌,也為自己一時糊塗,聽了不該聽的話。

直到現在,我十分不解這個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讓他承受大人“暴力”的打罵麼?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大人暴力的打罵孩子,就是失職。當下,打罵教育並不少見,甚至一些家長,還秉承著“不打不成材”的說法。那為什麼打罵教育會成為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呢?

1.童年的影響

去年,我的孩子過生日的時候,表弟一家三口也過來了。

表弟的女兒,1歲多點。這麼小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新鮮。大人們在吃瓜子閒聊,表弟的女兒,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瓜子往嘴裡放。表弟見了,打了孩子的手一巴掌。

我當時很吃驚,說:“別嚇著她!”

表弟可能覺得自己對待孩子太粗暴,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釋道:“沒事沒事,在家裡也這樣,她沒事!”

從表弟那個動作裡,我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場景:表弟的童年,姑姑也是這樣對他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體會到的東西,會伴隨他的一生。如果他在童年裡遭受了很多的暴力,那麼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他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不知道該怎麼把愛傳遞給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愛孩子的能力。

2.偶然性的契機

我的鄰居,經常洋洋自得地傳授他的“教子之道”,說:“孩子,不打不行。我的孩子,就是高中的時候,打了一頓,從此學習成績一路攀升,上了重點大學!”

其實,據我瞭解,他的孩子本來就很聰明。上高中後,交了幾個損友,不好好學習,導致成績變壞。那次“所謂的”打罵,讓孩子開了竅,意識到自己做的很荒唐,因此,痛改前非,後來成績一路攀高!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偶爾的一次打罵,讓他變得懂事,甚至是大為改觀。只能說,這是一種湊巧,孩子在各方面都具備了改變的條件,只是那一次契機,讓孩子開了竅而已。孩子的改變,跟打罵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家長把孩子改變後的一切,都歸因到打罵上,實在沒有道理。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這種暴力教育,會讓一個孩子因為內心恐懼,而變得順從,卻不會真正的把一個孩子教育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家長看到“打罵”教育讓孩子聽話,只是表面的效果,而暴力教育下,孩子內在的墮落和消沉,才是最致命的。那打罵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呢?

1.打罵教育,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小夥伴們開始偷偷興起戴手錶的時髦。我當時也特別想帶,就拿了媽媽的手錶。我記得,那塊手錶是媽媽非常喜歡的一塊手錶。但是,不巧的是,我戴了幾天後,就給弄丟了。

本以為媽媽知道後,會嚴厲地懲罰我一頓,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是,她沒有。看著她平靜的樣子,我說:“你要是心裡不舒服,就罵我一頓吧,打我也行!“媽媽卻說:“丟了就丟了,以後,戴什麼東西,細心點!”

在曾經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一塊手錶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首飾,我想媽媽是很心疼那塊表的。這件事情一直讓我愧疚至今。

誰都不願意犯錯,孩子也不例外!每個犯錯的孩子,內心都充滿了內疚。想想,如果媽媽真的懲罰我,或許這件事情我早就忘了。因為,自己犯了錯,也接受了懲罰,從心裡已經“扯平”了,就沒有什麼愧疚心理了,更不會一直記到現在。

如果大人因為孩子犯了錯,就去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的父母,愛的是物品,而不是自己”的感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也失去了內疚感。如果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他就會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產生故意破壞物品的心理。

2.打罵教育,是家長變相的為自己出氣

前些天,看了一則視頻。有位父親,把自己的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下來,不顧孩子大聲的哭喊:“爸爸,你別不要我!”

通過評論得知,孩子的爺爺得了癌症,一家人趕回老家探望。這位父親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了下來。

身為父母,身上不僅有養育孩子的責任,更有保護他不受傷害的責任。然而,很多家長,卻站到了高高的位置上,開始了倚強凌弱的態勢,自己變相的拿孩子“出氣”,徹頭徹尾的傷害孩子。這種粗暴的家長,之所以敢這樣做,就是因為孩子弱小,內心依賴自己,不敢把自己怎麼樣。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真的公平麼?

想想,有多少家長,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裡,孩子犯點錯,便暴跳如雷,甚至是打罵孩子。這樣的家長,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了,孩子真的犯了必須要打罵才能解決的錯誤麼?還是你在拿孩子出氣?

"

年初,我和寶寶去一個兒童大賣場玩。寶寶看到某個玩具,就想要。我一看這個玩具,家裡有,就告訴她,不要買了 ,你已經一個了。孩子根本不管,就開始哭鬧,甚至坐到地上大哭......

孩子可能是對她熟悉的玩具感興趣,才跟我要。可我覺得重複的玩具,沒有必要再買了。孩子不高興就哭了起來......

這一場景,被同在大賣場的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到了,一個發出“嘖—嘖”的聲音,說:“這孩子可該管了啊,我們家孩子,要是這麼鬧,我早就上腳踹了......”

我連忙說:“孩子太小了,打也不見得管事吧?”

看我不太相信,另外一個老太太跟我解釋說:“她們孫子,現在可乖了。她管的特別狠!”她們邊說邊向我力證:孩子小不管,長大了更難管!

我聽了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打,真的管事麼?可是,面對哭鬧的女兒,我也有點無計可施的感覺,也不禁動了心思:難道孩子真的欠打?

我伸手打了孩子兩巴掌,孩子確實不哭鬧了。但是,好像被嚇了一跳。

回家的路上,孩子又讓我抱。我覺得孩子明明會走路,總是瞎折騰讓大人抱著,又打了兩巴掌。她這次也乖乖的走了,不再讓抱著了。

回家以後,我給孩子脫鞋的時候,發現小腳趾有塊兒是紅的。原來這些日子,孩子總是讓抱著,不是調皮搗蛋,是鞋子不舒服。

我的心特別疼痛,為孩子無端受的那幾巴掌,也為自己一時糊塗,聽了不該聽的話。

直到現在,我十分不解這個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讓他承受大人“暴力”的打罵麼?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大人暴力的打罵孩子,就是失職。當下,打罵教育並不少見,甚至一些家長,還秉承著“不打不成材”的說法。那為什麼打罵教育會成為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呢?

1.童年的影響

去年,我的孩子過生日的時候,表弟一家三口也過來了。

表弟的女兒,1歲多點。這麼小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新鮮。大人們在吃瓜子閒聊,表弟的女兒,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瓜子往嘴裡放。表弟見了,打了孩子的手一巴掌。

我當時很吃驚,說:“別嚇著她!”

表弟可能覺得自己對待孩子太粗暴,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釋道:“沒事沒事,在家裡也這樣,她沒事!”

從表弟那個動作裡,我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場景:表弟的童年,姑姑也是這樣對他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體會到的東西,會伴隨他的一生。如果他在童年裡遭受了很多的暴力,那麼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他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不知道該怎麼把愛傳遞給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愛孩子的能力。

2.偶然性的契機

我的鄰居,經常洋洋自得地傳授他的“教子之道”,說:“孩子,不打不行。我的孩子,就是高中的時候,打了一頓,從此學習成績一路攀升,上了重點大學!”

其實,據我瞭解,他的孩子本來就很聰明。上高中後,交了幾個損友,不好好學習,導致成績變壞。那次“所謂的”打罵,讓孩子開了竅,意識到自己做的很荒唐,因此,痛改前非,後來成績一路攀高!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偶爾的一次打罵,讓他變得懂事,甚至是大為改觀。只能說,這是一種湊巧,孩子在各方面都具備了改變的條件,只是那一次契機,讓孩子開了竅而已。孩子的改變,跟打罵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家長把孩子改變後的一切,都歸因到打罵上,實在沒有道理。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這種暴力教育,會讓一個孩子因為內心恐懼,而變得順從,卻不會真正的把一個孩子教育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家長看到“打罵”教育讓孩子聽話,只是表面的效果,而暴力教育下,孩子內在的墮落和消沉,才是最致命的。那打罵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呢?

1.打罵教育,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小夥伴們開始偷偷興起戴手錶的時髦。我當時也特別想帶,就拿了媽媽的手錶。我記得,那塊手錶是媽媽非常喜歡的一塊手錶。但是,不巧的是,我戴了幾天後,就給弄丟了。

本以為媽媽知道後,會嚴厲地懲罰我一頓,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是,她沒有。看著她平靜的樣子,我說:“你要是心裡不舒服,就罵我一頓吧,打我也行!“媽媽卻說:“丟了就丟了,以後,戴什麼東西,細心點!”

在曾經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一塊手錶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首飾,我想媽媽是很心疼那塊表的。這件事情一直讓我愧疚至今。

誰都不願意犯錯,孩子也不例外!每個犯錯的孩子,內心都充滿了內疚。想想,如果媽媽真的懲罰我,或許這件事情我早就忘了。因為,自己犯了錯,也接受了懲罰,從心裡已經“扯平”了,就沒有什麼愧疚心理了,更不會一直記到現在。

如果大人因為孩子犯了錯,就去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的父母,愛的是物品,而不是自己”的感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也失去了內疚感。如果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他就會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產生故意破壞物品的心理。

2.打罵教育,是家長變相的為自己出氣

前些天,看了一則視頻。有位父親,把自己的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下來,不顧孩子大聲的哭喊:“爸爸,你別不要我!”

通過評論得知,孩子的爺爺得了癌症,一家人趕回老家探望。這位父親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了下來。

身為父母,身上不僅有養育孩子的責任,更有保護他不受傷害的責任。然而,很多家長,卻站到了高高的位置上,開始了倚強凌弱的態勢,自己變相的拿孩子“出氣”,徹頭徹尾的傷害孩子。這種粗暴的家長,之所以敢這樣做,就是因為孩子弱小,內心依賴自己,不敢把自己怎麼樣。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真的公平麼?

想想,有多少家長,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裡,孩子犯點錯,便暴跳如雷,甚至是打罵孩子。這樣的家長,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了,孩子真的犯了必須要打罵才能解決的錯誤麼?還是你在拿孩子出氣?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它會造成哪些後果呢?

1.孩子沒有“打成材”,帶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媽媽的同事,對女兒要求很嚴格,經常孩子犯一點錯,就開始掀起“巴掌雨”。在外人看來,要求這樣嚴格的母親,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事實上並非如此。她的女兒高中的時候,開始談戀愛,被學校勸退。沒過多久,便和戀愛的對象私奔了。

打罵教育只能讓孩子屈服在“巴掌”下,卻不能真正讓孩子變得懂事,自覺甚至上進。這種教育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甚至產生一些畸形心理。

2.孩子“打成材”,帶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例子。有位女孩兒,家教非常嚴格。這位女孩子在家長的嚴格要求,非常成材。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獲取了美國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來,又找了一位同樣優秀的男朋友,兩個人準備結婚,並且定居國外。女孩兒結婚後的兩個月,突然傳出自殺的噩耗,原因是女孩兒其實早就患有抑鬱症。

在嚴厲家庭裡出來的孩子,往往情緒消極,性格內向,更加容易誘發心理疾病。孩子一時的“成材”,卻隱含著極大的內心的痛苦和創傷。這些創傷,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永久的疤痕,固化成心理疾病。

每個家長,當初選擇打罵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期望孩子能夠長成理想中的樣子。這種教育可能讓孩子的某一項特別突出,卻也同時讓孩子的一生,都活在某種不健全的心理之下,飽受折磨。我想,這不是作為一個家長願意見到的。

"

年初,我和寶寶去一個兒童大賣場玩。寶寶看到某個玩具,就想要。我一看這個玩具,家裡有,就告訴她,不要買了 ,你已經一個了。孩子根本不管,就開始哭鬧,甚至坐到地上大哭......

孩子可能是對她熟悉的玩具感興趣,才跟我要。可我覺得重複的玩具,沒有必要再買了。孩子不高興就哭了起來......

這一場景,被同在大賣場的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到了,一個發出“嘖—嘖”的聲音,說:“這孩子可該管了啊,我們家孩子,要是這麼鬧,我早就上腳踹了......”

我連忙說:“孩子太小了,打也不見得管事吧?”

看我不太相信,另外一個老太太跟我解釋說:“她們孫子,現在可乖了。她管的特別狠!”她們邊說邊向我力證:孩子小不管,長大了更難管!

我聽了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打,真的管事麼?可是,面對哭鬧的女兒,我也有點無計可施的感覺,也不禁動了心思:難道孩子真的欠打?

我伸手打了孩子兩巴掌,孩子確實不哭鬧了。但是,好像被嚇了一跳。

回家的路上,孩子又讓我抱。我覺得孩子明明會走路,總是瞎折騰讓大人抱著,又打了兩巴掌。她這次也乖乖的走了,不再讓抱著了。

回家以後,我給孩子脫鞋的時候,發現小腳趾有塊兒是紅的。原來這些日子,孩子總是讓抱著,不是調皮搗蛋,是鞋子不舒服。

我的心特別疼痛,為孩子無端受的那幾巴掌,也為自己一時糊塗,聽了不該聽的話。

直到現在,我十分不解這個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讓他承受大人“暴力”的打罵麼?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大人暴力的打罵孩子,就是失職。當下,打罵教育並不少見,甚至一些家長,還秉承著“不打不成材”的說法。那為什麼打罵教育會成為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呢?

1.童年的影響

去年,我的孩子過生日的時候,表弟一家三口也過來了。

表弟的女兒,1歲多點。這麼小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新鮮。大人們在吃瓜子閒聊,表弟的女兒,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瓜子往嘴裡放。表弟見了,打了孩子的手一巴掌。

我當時很吃驚,說:“別嚇著她!”

表弟可能覺得自己對待孩子太粗暴,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釋道:“沒事沒事,在家裡也這樣,她沒事!”

從表弟那個動作裡,我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場景:表弟的童年,姑姑也是這樣對他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體會到的東西,會伴隨他的一生。如果他在童年裡遭受了很多的暴力,那麼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他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不知道該怎麼把愛傳遞給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愛孩子的能力。

2.偶然性的契機

我的鄰居,經常洋洋自得地傳授他的“教子之道”,說:“孩子,不打不行。我的孩子,就是高中的時候,打了一頓,從此學習成績一路攀升,上了重點大學!”

其實,據我瞭解,他的孩子本來就很聰明。上高中後,交了幾個損友,不好好學習,導致成績變壞。那次“所謂的”打罵,讓孩子開了竅,意識到自己做的很荒唐,因此,痛改前非,後來成績一路攀高!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偶爾的一次打罵,讓他變得懂事,甚至是大為改觀。只能說,這是一種湊巧,孩子在各方面都具備了改變的條件,只是那一次契機,讓孩子開了竅而已。孩子的改變,跟打罵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家長把孩子改變後的一切,都歸因到打罵上,實在沒有道理。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這種暴力教育,會讓一個孩子因為內心恐懼,而變得順從,卻不會真正的把一個孩子教育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家長看到“打罵”教育讓孩子聽話,只是表面的效果,而暴力教育下,孩子內在的墮落和消沉,才是最致命的。那打罵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呢?

1.打罵教育,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小夥伴們開始偷偷興起戴手錶的時髦。我當時也特別想帶,就拿了媽媽的手錶。我記得,那塊手錶是媽媽非常喜歡的一塊手錶。但是,不巧的是,我戴了幾天後,就給弄丟了。

本以為媽媽知道後,會嚴厲地懲罰我一頓,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是,她沒有。看著她平靜的樣子,我說:“你要是心裡不舒服,就罵我一頓吧,打我也行!“媽媽卻說:“丟了就丟了,以後,戴什麼東西,細心點!”

在曾經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一塊手錶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首飾,我想媽媽是很心疼那塊表的。這件事情一直讓我愧疚至今。

誰都不願意犯錯,孩子也不例外!每個犯錯的孩子,內心都充滿了內疚。想想,如果媽媽真的懲罰我,或許這件事情我早就忘了。因為,自己犯了錯,也接受了懲罰,從心裡已經“扯平”了,就沒有什麼愧疚心理了,更不會一直記到現在。

如果大人因為孩子犯了錯,就去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的父母,愛的是物品,而不是自己”的感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也失去了內疚感。如果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他就會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產生故意破壞物品的心理。

2.打罵教育,是家長變相的為自己出氣

前些天,看了一則視頻。有位父親,把自己的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下來,不顧孩子大聲的哭喊:“爸爸,你別不要我!”

通過評論得知,孩子的爺爺得了癌症,一家人趕回老家探望。這位父親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了下來。

身為父母,身上不僅有養育孩子的責任,更有保護他不受傷害的責任。然而,很多家長,卻站到了高高的位置上,開始了倚強凌弱的態勢,自己變相的拿孩子“出氣”,徹頭徹尾的傷害孩子。這種粗暴的家長,之所以敢這樣做,就是因為孩子弱小,內心依賴自己,不敢把自己怎麼樣。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真的公平麼?

想想,有多少家長,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裡,孩子犯點錯,便暴跳如雷,甚至是打罵孩子。這樣的家長,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了,孩子真的犯了必須要打罵才能解決的錯誤麼?還是你在拿孩子出氣?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它會造成哪些後果呢?

1.孩子沒有“打成材”,帶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媽媽的同事,對女兒要求很嚴格,經常孩子犯一點錯,就開始掀起“巴掌雨”。在外人看來,要求這樣嚴格的母親,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事實上並非如此。她的女兒高中的時候,開始談戀愛,被學校勸退。沒過多久,便和戀愛的對象私奔了。

打罵教育只能讓孩子屈服在“巴掌”下,卻不能真正讓孩子變得懂事,自覺甚至上進。這種教育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甚至產生一些畸形心理。

2.孩子“打成材”,帶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例子。有位女孩兒,家教非常嚴格。這位女孩子在家長的嚴格要求,非常成材。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獲取了美國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來,又找了一位同樣優秀的男朋友,兩個人準備結婚,並且定居國外。女孩兒結婚後的兩個月,突然傳出自殺的噩耗,原因是女孩兒其實早就患有抑鬱症。

在嚴厲家庭裡出來的孩子,往往情緒消極,性格內向,更加容易誘發心理疾病。孩子一時的“成材”,卻隱含著極大的內心的痛苦和創傷。這些創傷,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永久的疤痕,固化成心理疾病。

每個家長,當初選擇打罵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期望孩子能夠長成理想中的樣子。這種教育可能讓孩子的某一項特別突出,卻也同時讓孩子的一生,都活在某種不健全的心理之下,飽受折磨。我想,這不是作為一個家長願意見到的。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那作為家長的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呢?

1.無條件的愛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值得我們父母為之珍愛。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乖巧,聽話,或者學習成績好,就去愛他,也不能因為孩子調皮,一時淘氣,沒有達到自己的心裡預期就去打罵孩子。

父母的臂膀是孩子最堅實和溫暖的港灣。當孩子受傷、哭泣時,我們選擇去理解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從悲觀的情緒中,早點解脫出來。當孩子犯錯時,我們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用“拳頭”來解決一切問題。

當我們選擇無條件的愛孩子時,孩子往往也會回饋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許你發現孩子犯的錯越來越少了,越來越懂事了,成績也越來約好了。良好的教育和愛,一定會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2.尊重孩子,欣賞孩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家長不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是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看看孩子需要什麼。只有備受尊重的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長的關懷和愛護,也能從大人那裡學到尊重和欣賞,並且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

年初,我和寶寶去一個兒童大賣場玩。寶寶看到某個玩具,就想要。我一看這個玩具,家裡有,就告訴她,不要買了 ,你已經一個了。孩子根本不管,就開始哭鬧,甚至坐到地上大哭......

孩子可能是對她熟悉的玩具感興趣,才跟我要。可我覺得重複的玩具,沒有必要再買了。孩子不高興就哭了起來......

這一場景,被同在大賣場的兩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到了,一個發出“嘖—嘖”的聲音,說:“這孩子可該管了啊,我們家孩子,要是這麼鬧,我早就上腳踹了......”

我連忙說:“孩子太小了,打也不見得管事吧?”

看我不太相信,另外一個老太太跟我解釋說:“她們孫子,現在可乖了。她管的特別狠!”她們邊說邊向我力證:孩子小不管,長大了更難管!

我聽了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打,真的管事麼?可是,面對哭鬧的女兒,我也有點無計可施的感覺,也不禁動了心思:難道孩子真的欠打?

我伸手打了孩子兩巴掌,孩子確實不哭鬧了。但是,好像被嚇了一跳。

回家的路上,孩子又讓我抱。我覺得孩子明明會走路,總是瞎折騰讓大人抱著,又打了兩巴掌。她這次也乖乖的走了,不再讓抱著了。

回家以後,我給孩子脫鞋的時候,發現小腳趾有塊兒是紅的。原來這些日子,孩子總是讓抱著,不是調皮搗蛋,是鞋子不舒服。

我的心特別疼痛,為孩子無端受的那幾巴掌,也為自己一時糊塗,聽了不該聽的話。

直到現在,我十分不解這個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讓他承受大人“暴力”的打罵麼?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大人暴力的打罵孩子,就是失職。當下,打罵教育並不少見,甚至一些家長,還秉承著“不打不成材”的說法。那為什麼打罵教育會成為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呢?

1.童年的影響

去年,我的孩子過生日的時候,表弟一家三口也過來了。

表弟的女兒,1歲多點。這麼小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新鮮。大人們在吃瓜子閒聊,表弟的女兒,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著瓜子往嘴裡放。表弟見了,打了孩子的手一巴掌。

我當時很吃驚,說:“別嚇著她!”

表弟可能覺得自己對待孩子太粗暴,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釋道:“沒事沒事,在家裡也這樣,她沒事!”

從表弟那個動作裡,我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場景:表弟的童年,姑姑也是這樣對他的!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孩子從家庭關係中體會到的東西,會伴隨他的一生。如果他在童年裡遭受了很多的暴力,那麼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他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愛,不知道該怎麼把愛傳遞給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愛孩子的能力。

2.偶然性的契機

我的鄰居,經常洋洋自得地傳授他的“教子之道”,說:“孩子,不打不行。我的孩子,就是高中的時候,打了一頓,從此學習成績一路攀升,上了重點大學!”

其實,據我瞭解,他的孩子本來就很聰明。上高中後,交了幾個損友,不好好學習,導致成績變壞。那次“所謂的”打罵,讓孩子開了竅,意識到自己做的很荒唐,因此,痛改前非,後來成績一路攀高!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偶爾的一次打罵,讓他變得懂事,甚至是大為改觀。只能說,這是一種湊巧,孩子在各方面都具備了改變的條件,只是那一次契機,讓孩子開了竅而已。孩子的改變,跟打罵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家長把孩子改變後的一切,都歸因到打罵上,實在沒有道理。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這種暴力教育,會讓一個孩子因為內心恐懼,而變得順從,卻不會真正的把一個孩子教育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家長看到“打罵”教育讓孩子聽話,只是表面的效果,而暴力教育下,孩子內在的墮落和消沉,才是最致命的。那打罵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呢?

1.打罵教育,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小夥伴們開始偷偷興起戴手錶的時髦。我當時也特別想帶,就拿了媽媽的手錶。我記得,那塊手錶是媽媽非常喜歡的一塊手錶。但是,不巧的是,我戴了幾天後,就給弄丟了。

本以為媽媽知道後,會嚴厲地懲罰我一頓,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是,她沒有。看著她平靜的樣子,我說:“你要是心裡不舒服,就罵我一頓吧,打我也行!“媽媽卻說:“丟了就丟了,以後,戴什麼東西,細心點!”

在曾經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一塊手錶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首飾,我想媽媽是很心疼那塊表的。這件事情一直讓我愧疚至今。

誰都不願意犯錯,孩子也不例外!每個犯錯的孩子,內心都充滿了內疚。想想,如果媽媽真的懲罰我,或許這件事情我早就忘了。因為,自己犯了錯,也接受了懲罰,從心裡已經“扯平”了,就沒有什麼愧疚心理了,更不會一直記到現在。

如果大人因為孩子犯了錯,就去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己的父母,愛的是物品,而不是自己”的感覺,從而產生逆反心理,也失去了內疚感。如果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他就會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產生故意破壞物品的心理。

2.打罵教育,是家長變相的為自己出氣

前些天,看了一則視頻。有位父親,把自己的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下來,不顧孩子大聲的哭喊:“爸爸,你別不要我!”

通過評論得知,孩子的爺爺得了癌症,一家人趕回老家探望。這位父親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從高速路上扔了下來。

身為父母,身上不僅有養育孩子的責任,更有保護他不受傷害的責任。然而,很多家長,卻站到了高高的位置上,開始了倚強凌弱的態勢,自己變相的拿孩子“出氣”,徹頭徹尾的傷害孩子。這種粗暴的家長,之所以敢這樣做,就是因為孩子弱小,內心依賴自己,不敢把自己怎麼樣。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真的公平麼?

想想,有多少家長,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裡,孩子犯點錯,便暴跳如雷,甚至是打罵孩子。這樣的家長,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了,孩子真的犯了必須要打罵才能解決的錯誤麼?還是你在拿孩子出氣?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打罵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它會造成哪些後果呢?

1.孩子沒有“打成材”,帶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媽媽的同事,對女兒要求很嚴格,經常孩子犯一點錯,就開始掀起“巴掌雨”。在外人看來,要求這樣嚴格的母親,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事實上並非如此。她的女兒高中的時候,開始談戀愛,被學校勸退。沒過多久,便和戀愛的對象私奔了。

打罵教育只能讓孩子屈服在“巴掌”下,卻不能真正讓孩子變得懂事,自覺甚至上進。這種教育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甚至產生一些畸形心理。

2.孩子“打成材”,帶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例子。有位女孩兒,家教非常嚴格。這位女孩子在家長的嚴格要求,非常成材。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獲取了美國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來,又找了一位同樣優秀的男朋友,兩個人準備結婚,並且定居國外。女孩兒結婚後的兩個月,突然傳出自殺的噩耗,原因是女孩兒其實早就患有抑鬱症。

在嚴厲家庭裡出來的孩子,往往情緒消極,性格內向,更加容易誘發心理疾病。孩子一時的“成材”,卻隱含著極大的內心的痛苦和創傷。這些創傷,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永久的疤痕,固化成心理疾病。

每個家長,當初選擇打罵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期望孩子能夠長成理想中的樣子。這種教育可能讓孩子的某一項特別突出,卻也同時讓孩子的一生,都活在某種不健全的心理之下,飽受折磨。我想,這不是作為一個家長願意見到的。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那作為家長的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呢?

1.無條件的愛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值得我們父母為之珍愛。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乖巧,聽話,或者學習成績好,就去愛他,也不能因為孩子調皮,一時淘氣,沒有達到自己的心裡預期就去打罵孩子。

父母的臂膀是孩子最堅實和溫暖的港灣。當孩子受傷、哭泣時,我們選擇去理解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從悲觀的情緒中,早點解脫出來。當孩子犯錯時,我們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用“拳頭”來解決一切問題。

當我們選擇無條件的愛孩子時,孩子往往也會回饋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許你發現孩子犯的錯越來越少了,越來越懂事了,成績也越來約好了。良好的教育和愛,一定會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2.尊重孩子,欣賞孩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家長不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是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看看孩子需要什麼。只有備受尊重的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長的關懷和愛護,也能從大人那裡學到尊重和欣賞,並且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欠打的媽媽:打罵,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結語:

打罵教育,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被粗暴對待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也就失去了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孩子在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衍生出的種種形態,都會成為將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因此,家長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去愛孩子,不打罵孩子。只有在優質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成為優秀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