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在媽媽群裡流傳著這樣一個定律,叫做“自理倒退定律”,意思是:娃沒自理能力時,哭著喊著要自己來,弄得周圍一團糟;等有了自理能力,反而撒潑打滾讓父母代勞。最近這幾天正好碰到了優米自理倒退期。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昨天下班回家,奶奶說:“今天帶優米出去玩,剛走不到100米就要抱抱。20多斤的小肉坨掛在身上真壓胳膊!”。優米最近愛抱抱我是知道的,前段時間剛學走路時,她對走路抱有極大的興趣,一有機會就下地溜兩圈;最近學會走了反而不走了,口頭語變成了“媽媽抱~”“奶奶抱~”,優米爸調侃“閨女出門不帶腿,這麼懶怎麼辦呀”。

為什麼明明會走路,卻不愛走?

明明掌握了走路的技能,卻不愛走路,是孩子懶嗎?還真不是,你錯怪孩子了,他想讓抱抱是有原因的。

首先,心理落差,想找回失去的愛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總讓抱,其實是因為有心理落差。在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媽媽的懷抱基本就是他的活動範圍。吃喝拉撒大部分都在媽媽懷抱裡,他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味道和溫度。2歲之前的寶寶,並不明白什麼是愛,而是通過父母的接觸和撫摸去感受愛。依偎在媽媽的懷抱裡,他知道這就是愛。

但當孩子學會走路之後,爸爸媽媽就很少抱他們了。這樣的變化讓讓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因此而產生心理落差。甚至有些孩子會認為:是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回到媽媽的懷抱,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

其次,缺乏安全感,行為倒退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先來了解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退行。是指當孩子感到有壓力或焦慮時,就會放棄自己已經習得的技能,轉而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對,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理倒退定律”。

3~6歲稍大一些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退行,主要和孩子在這個階段容易發生活上的變化有關。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麼開始上幼兒園,要麼家裡有了更小的二胎寶寶,這些變化都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焦慮狀態,面對這些不知所措的問題,孩子們的安全感驟然下降。為了重新獲取父母的關注和安全感,明明喜歡獨立吃飯寶寶,突然開始要家長喂;明明會自己刷牙的孩子,突然有天不刷了。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有這樣一段描寫:安安蜷曲在被子裡,被發現時,枕頭都哭溼了。原因是,他看見媽媽去抱弟弟,一直親他、看著他笑,他覺得媽媽比較愛弟弟。所以,安安該吃飯時不吃,該刷牙時不刷,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感覺到媽媽孩子關心他。

再次,走路技能經掌握,況且抱著視野好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你會發現,孩子剛學走路時,哪怕經常摔倒,也會很快爬起來繼續搖搖晃晃地走,那股子執著勁很多大人都比不上。主要是因為,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突然發現,原來不依靠父母也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並且在前進的過程中自己的視角也在變化,身體感覺也完全不一樣,這一切都給他們帶來了新鮮感。父母也常在一旁加油助威,這些都讓孩子覺著走路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但隨著越來越熟悉,走路對孩子而言已經沒什麼大不了的了,父母也很少再誇獎,這也讓孩子覺得走路沒有原來有趣。而且,在這個所有物品都是以成人舒適的比例建造的環境下,小小人的視角其實並不舒服。比如:逛超市,孩子很難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父母抱著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在父母懷裡,孩子和父母的視角基本持平,他看到的世界是最舒服的。

最後,走路是個體力活,孩子是真的累了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當然,孩子讓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真的累了。孩子由於年齡小,腿部力量還比較弱。兒童行為研究專家發現:與成人不同,孩子的腿部肌肉比較柔軟,伸縮動作也不及成人流暢,同時由於孩子大腦發育為完善,導致耐力也遠不及大人。所以孩子走路,要遠比我們想的費力的多。

而且,父母一般會牽著孩子走,這導致孩子必須一邊將手高舉過頭,一邊走路。家長可以試一下,長時間舉著手臂走路有多累,所以如果孩子停下來讓抱,尤其3歲前的孩子,不要推辭就抱起來吧!

0-3歲是關鍵時期,心理學上指出:3歲之前,孩子再心理上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雖然在出生時已經物理分離,但心理臍帶卻要在3歲左右才能真正被切斷。3歲之前,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而擁抱,是最直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的行為。

那些,年幼時很少被抱的孩子,後來會怎樣?

1,孩子要抱抱可能只是為了生存

很多人會和優米爸想法一樣,以為孩子不走路讓媽媽抱是犯懶,但研究發現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19世紀末的美國曾風靡一種類似“哭聲免疫”的育兒方法。那時的美國人認為,3歲之前的孩子除了喝母乳其他時間最好少抱,這樣才能讓孩子長大後更獨立。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大批孩子除了母乳,其他時間任何人都不會去抱,但也是在那個時期,嬰兒早夭事件比任何時期都高。這個錯誤的育兒觀念一隻持續到20世紀初,研究人員才發現,原來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盡然是:孩子長期缺乏抱抱,內心焦慮、抑鬱導致的

是的,你沒看錯,那個小小孩也會焦慮、也會抑鬱。生物學家發現,當父母抱住孩子時,孩子體內會釋放內啡肽激素,使他內心平靜,同時帶來一定的幸福感。而長期缺乏擁抱的嬰幼兒,失去了和親人親密互動的機會,內心沒有安全感,不斷被不安折磨著,結果久“病”成患,不得而治。

2,恆河猴實驗表明,長大後無法融入群體

在心理學家哈里·哈洛做實驗之前,大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慣什麼毛病,有什麼毛病!”,所以堅持不抱的父母佔多數。但【恆河猴實驗】卻顛覆了這一育兒理念。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哈里將恆河猴與不能提供奶水的布偶猴媽媽,和可以提供奶水的一個鐵絲猴媽媽放在一個屋子裡。實驗發現,小猴子除非很餓否則會一直選擇和布偶媽媽待在一起。當房間出現入侵者(會打鼓的玩具猴),小猴更是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布偶媽媽。隨著這批恆河猴長大,研究人員將其放入猴群,發現它們很難融入群體,甚至大部分出現暴力、自殘傾向。所以得出結論,猴子年幼時,母猴給予的皮膚撫摸、擁抱,能讓其健康成長

也是通過這次研究才發現:人和恆河猴一樣,天生就有尋求親密觸摸的心理需要。在只有 5 分錢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遍佈著 25 米長的神經纖維和 1000 多個神經末梢,這讓孩子在很小時就對父母的撫摸和擁抱非常敏感。當孩子長期缺乏擁抱,皮膚就會處於飢渴狀態,從而影響心理狀態,長大後會更容易出現心理疾病。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所以,“抱抱”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媽媽抱起來確實會越來越費勁。如果真的抱不動,那麼你需要正確引導孩子自己走路。

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自己走?

1,做媽媽的好幫手,給孩子一個小任務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出門在外難免會碰到家長精疲力盡,孩子嚷嚷要抱的情況。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媽媽裝柔弱,也就是對孩子示弱。你可以說“寶寶,媽媽真的好累,快走不動了,你能幫幫媽媽嗎?”趁機交給孩子一個小任務,比如“寶寶,可以幫媽媽拿著這個小水杯走一段嗎?”,你會發現,孩子對你的愛,比你想象中還要多,她最看不得你辛苦。

這方面霍思燕是專家,她被兒子寵成小公主的一大法寶就是懂得示弱。一次採訪中,她說嗯哼剛會走了,她就開始像兒子示弱,“你看媽媽一天這麼辛苦,你能幫媽媽把尿布扔掉嗎?”,正是媽媽有意識示弱並給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務,才有了今天這麼善解人意的嗯哼。

2,設定一個小目標

如果示弱不管用,那麼試試定小目標的方法。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當孩子要抱時,你可以用商量的語氣問“你現在長大了,有點重,媽媽抱不動了。你可以先自己走一段嗎?走到前面那棵大樹那?”只要你語氣溫和,一般孩子很少拒絕媽媽的請求。

但需要注意,放下讓孩子自己走時,千萬不要表現出如釋重負、或甩掉一個包袱的感覺。應當表現出媽媽很愛你,但實在抱不動的樣子,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媽媽還是愛我的。

3,轉移注意力

如果前面兩招還不管用,那麼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寶寶,你看前面那個汽車是什麼顏色的呀?”

“快看,前面有個小狗狗”

“還記得媽媽教你的兒歌嗎?給媽媽唱一個吧!”

“寶寶你看,那個是警車,警車是幹什麼的呢?”

總之,媽媽不能閒著,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沿途的風景或人、事身上,讓他在欣賞風景的過程中,忘記走路帶來的煩惱。

4,交給爸爸

如果前面都無效,媽媽又實在抱不動,還有最後一個大招——交給爸爸。

不會走時非要走,會走了卻讓抱!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生長需要

大多數孩子寧可掛在媽媽身上也不會主動要求爸爸抱,這時候媽媽就需要動點腦筋了。比如,告訴孩子:“爸爸抱,走的更快哦!”,讓爸爸抱著孩子小跑兩步;或“你可以坐在爸爸脖子上,騎大馬哦!”,讓爸爸駕著寶寶走一段。當然,這個方法需要爸爸配合。總之,力氣大的爸爸絕對是帶娃出遊的神助攻。

說了這麼多方法,不過是為了緩解媽媽疲勞,而不是一味的拒絕孩子“抱抱”的要求。尤其3歲之前的孩子,需求應該儘量滿足。況且孩子長的那麼快,能讓你抱幾年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