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

【一】孩子的同齡交往是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上週末,我原本計劃和朋友一起帶孩子來個親子短途遊,沒想到朋友挺願意,但她六歲的孩子卻說什麼都不願意去。

朋友無奈地告訴我,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出門,最多也就是在小區轉轉,或者在我的強制要求下去公園裡溜達溜達,但也僅限於和家裡人一起,根本不願意和同齡孩子一起跑出去玩。剩下的時間不是在家裡寫作業,就是一個人看電視玩IPAD。

家長群裡有家長也在聊,孩子不願意出門玩,更願意抱著電子產品宅在家。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愛玩遊戲愛玩電子產品呢?

想想,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過週末或者晚上下班回來,想好好休息一場,但孩子一會讓抱,一會讓你陪他玩,一會又讓幫他做些什麼,總之是一刻也不消停。

擔心孩子打攪自己,我們就會給孩子扔個手機或者IPAD過去,用電子產品"平天下",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完全就是解放父母的救星啊。

日積月累,孩子漸漸發現電子產品世界裡的美好,覺得在家裡玩電子產品比和同伴交往看上去更有趣。

有些父母表示不服,我從來沒有主動讓孩子玩過電子產品,可是孩子還是願意玩啊。

是的,你是沒有主動讓孩子玩,但你一定當著孩子的面玩過手機。

當孩子特別需要你的陪伴,你可能正在刷抖音聊微信看朋友圈。然後敷衍地迴應一句:"來了,馬上來啊!"

逐漸,孩子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手機重要,手機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如此吸引爸爸媽媽呢?從而引發了好奇心而迷戀手機。

重慶市35歲的何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晒出11歲女兒的一篇暑假日記,女孩寫日記控訴爸媽,"他們說我是他們的寶貝,但我現在覺得手機才是他們的寶貝。"

"

【一】孩子的同齡交往是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上週末,我原本計劃和朋友一起帶孩子來個親子短途遊,沒想到朋友挺願意,但她六歲的孩子卻說什麼都不願意去。

朋友無奈地告訴我,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出門,最多也就是在小區轉轉,或者在我的強制要求下去公園裡溜達溜達,但也僅限於和家裡人一起,根本不願意和同齡孩子一起跑出去玩。剩下的時間不是在家裡寫作業,就是一個人看電視玩IPAD。

家長群裡有家長也在聊,孩子不願意出門玩,更願意抱著電子產品宅在家。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愛玩遊戲愛玩電子產品呢?

想想,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過週末或者晚上下班回來,想好好休息一場,但孩子一會讓抱,一會讓你陪他玩,一會又讓幫他做些什麼,總之是一刻也不消停。

擔心孩子打攪自己,我們就會給孩子扔個手機或者IPAD過去,用電子產品"平天下",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完全就是解放父母的救星啊。

日積月累,孩子漸漸發現電子產品世界裡的美好,覺得在家裡玩電子產品比和同伴交往看上去更有趣。

有些父母表示不服,我從來沒有主動讓孩子玩過電子產品,可是孩子還是願意玩啊。

是的,你是沒有主動讓孩子玩,但你一定當著孩子的面玩過手機。

當孩子特別需要你的陪伴,你可能正在刷抖音聊微信看朋友圈。然後敷衍地迴應一句:"來了,馬上來啊!"

逐漸,孩子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手機重要,手機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如此吸引爸爸媽媽呢?從而引發了好奇心而迷戀手機。

重慶市35歲的何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晒出11歲女兒的一篇暑假日記,女孩寫日記控訴爸媽,"他們說我是他們的寶貝,但我現在覺得手機才是他們的寶貝。"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美國曾通過一項研究觀察了55位父母,他們的小孩年齡均低於10歲,發現當父母花更多時間關注手機時,多數孩子變得焦躁不安,並試圖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在《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當中明確指出:孩子的同齡交往是他的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基礎,過度使用手機會大量佔據親子互動時間,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孩子不願意參與人際交往,導致社交能力退化,患上社交恐懼。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和腦功能行為專家Gary博士表示:

孩子如果長時間接觸遊戲,不僅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社交能力也會減弱,孩子會變得不知道如何和現實中的人打交道。

我們都知道孩子沉迷遊戲會對視力造成損害,卻往往忽略了,每天對著電腦不和人溝通,社交能力也會逐步退化。

"

【一】孩子的同齡交往是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上週末,我原本計劃和朋友一起帶孩子來個親子短途遊,沒想到朋友挺願意,但她六歲的孩子卻說什麼都不願意去。

朋友無奈地告訴我,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出門,最多也就是在小區轉轉,或者在我的強制要求下去公園裡溜達溜達,但也僅限於和家裡人一起,根本不願意和同齡孩子一起跑出去玩。剩下的時間不是在家裡寫作業,就是一個人看電視玩IPAD。

家長群裡有家長也在聊,孩子不願意出門玩,更願意抱著電子產品宅在家。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愛玩遊戲愛玩電子產品呢?

想想,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過週末或者晚上下班回來,想好好休息一場,但孩子一會讓抱,一會讓你陪他玩,一會又讓幫他做些什麼,總之是一刻也不消停。

擔心孩子打攪自己,我們就會給孩子扔個手機或者IPAD過去,用電子產品"平天下",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完全就是解放父母的救星啊。

日積月累,孩子漸漸發現電子產品世界裡的美好,覺得在家裡玩電子產品比和同伴交往看上去更有趣。

有些父母表示不服,我從來沒有主動讓孩子玩過電子產品,可是孩子還是願意玩啊。

是的,你是沒有主動讓孩子玩,但你一定當著孩子的面玩過手機。

當孩子特別需要你的陪伴,你可能正在刷抖音聊微信看朋友圈。然後敷衍地迴應一句:"來了,馬上來啊!"

逐漸,孩子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手機重要,手機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如此吸引爸爸媽媽呢?從而引發了好奇心而迷戀手機。

重慶市35歲的何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晒出11歲女兒的一篇暑假日記,女孩寫日記控訴爸媽,"他們說我是他們的寶貝,但我現在覺得手機才是他們的寶貝。"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美國曾通過一項研究觀察了55位父母,他們的小孩年齡均低於10歲,發現當父母花更多時間關注手機時,多數孩子變得焦躁不安,並試圖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在《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當中明確指出:孩子的同齡交往是他的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基礎,過度使用手機會大量佔據親子互動時間,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孩子不願意參與人際交往,導致社交能力退化,患上社交恐懼。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和腦功能行為專家Gary博士表示:

孩子如果長時間接觸遊戲,不僅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社交能力也會減弱,孩子會變得不知道如何和現實中的人打交道。

我們都知道孩子沉迷遊戲會對視力造成損害,卻往往忽略了,每天對著電腦不和人溝通,社交能力也會逐步退化。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同時,研究也證明,當一組孩子們只與大自然接觸五天,他們的情緒和社交能力就會有所上升。

"

【一】孩子的同齡交往是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上週末,我原本計劃和朋友一起帶孩子來個親子短途遊,沒想到朋友挺願意,但她六歲的孩子卻說什麼都不願意去。

朋友無奈地告訴我,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出門,最多也就是在小區轉轉,或者在我的強制要求下去公園裡溜達溜達,但也僅限於和家裡人一起,根本不願意和同齡孩子一起跑出去玩。剩下的時間不是在家裡寫作業,就是一個人看電視玩IPAD。

家長群裡有家長也在聊,孩子不願意出門玩,更願意抱著電子產品宅在家。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愛玩遊戲愛玩電子產品呢?

想想,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過週末或者晚上下班回來,想好好休息一場,但孩子一會讓抱,一會讓你陪他玩,一會又讓幫他做些什麼,總之是一刻也不消停。

擔心孩子打攪自己,我們就會給孩子扔個手機或者IPAD過去,用電子產品"平天下",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完全就是解放父母的救星啊。

日積月累,孩子漸漸發現電子產品世界裡的美好,覺得在家裡玩電子產品比和同伴交往看上去更有趣。

有些父母表示不服,我從來沒有主動讓孩子玩過電子產品,可是孩子還是願意玩啊。

是的,你是沒有主動讓孩子玩,但你一定當著孩子的面玩過手機。

當孩子特別需要你的陪伴,你可能正在刷抖音聊微信看朋友圈。然後敷衍地迴應一句:"來了,馬上來啊!"

逐漸,孩子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手機重要,手機裡究竟有什麼東西如此吸引爸爸媽媽呢?從而引發了好奇心而迷戀手機。

重慶市35歲的何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晒出11歲女兒的一篇暑假日記,女孩寫日記控訴爸媽,"他們說我是他們的寶貝,但我現在覺得手機才是他們的寶貝。"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美國曾通過一項研究觀察了55位父母,他們的小孩年齡均低於10歲,發現當父母花更多時間關注手機時,多數孩子變得焦躁不安,並試圖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在《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當中明確指出:孩子的同齡交往是他的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基礎,過度使用手機會大量佔據親子互動時間,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孩子不願意參與人際交往,導致社交能力退化,患上社交恐懼。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和腦功能行為專家Gary博士表示:

孩子如果長時間接觸遊戲,不僅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社交能力也會減弱,孩子會變得不知道如何和現實中的人打交道。

我們都知道孩子沉迷遊戲會對視力造成損害,卻往往忽略了,每天對著電腦不和人溝通,社交能力也會逐步退化。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同時,研究也證明,當一組孩子們只與大自然接觸五天,他們的情緒和社交能力就會有所上升。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社交能力會減弱!幫孩子走出社交恐懼需要這麼做

【二】對孩子高壓也容易患上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的人在進入社交情境之前,都會有許多負面的自我評價,擔心自己會出醜、會被取笑,所以就會控制不住焦慮不安,緊張害怕。所以會想要回避社交,刻意迴避對方視線。當無法躲避,不得不進入社交情境時,他們會心慌發抖緊張臉紅舌頭打結等。

其實人們一般都會有短暫的社交羞澀和焦慮,隨著時間的延遲或者慢慢地自我調整而緩解。而有些比較嚴重,會讓工作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社交恐懼症雖然和遺傳、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有關係。但患社交恐懼症的青少年來說,家庭環境一定是最主要的。

細想一下,孩子是不是從小喜歡跑出去玩?一刻也閒不住?在公眾場合隨便就交了一堆朋友。可是隨著孩子年齡增大,為什麼越來越牴觸出門牴觸交朋友呢?

我之前帶過一個小女孩彤彤,她在幼兒園不和小朋友說話,活動也不參加。我問了她媽媽,媽媽說家裡除了和媽媽說話外,其他家人她也不怎麼開口。

家訪後我才知道,原來彤彤小時候由奶奶爺爺撫養,還不到一歲就開始說話了,特別伶牙俐齒,但爺爺脾氣不好,彤彤犯點錯誤就會遭爺爺的訓斥。再加上爺爺奶奶年紀大,腿腳也不利落,很少帶她出去玩。

爸爸也是個暴脾氣,一言不合就將她反鎖到房間裡不準出門。

逐漸彤彤就變得膽小敏感,不願意出門也不太願意說話了。越不願意出門就越會牴觸外界環境,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我同事家孩子小斌雖然一直都是父母在帶,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期望特別高,所以對小斌的學習要求很高。如果他粗心少拿幾分,對他的苛責和抱怨也會持續很久。小斌只要成績稍下降一點,父母都會數落他、懲罰他,甚至沒收零用錢、罰站。

因為父母從小對孩子的高壓,導致小斌對自己往往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一直都害怕在別人心裡留下不好的印象,於是謹小慎微。

但優秀的人總是層出不窮,這讓小斌變得自卑,同時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有時會反應過度,影響交往,逐漸自我封閉起來。

其實,我國的孩子一直以來學習壓力和競爭都很大,即便父母不製造高壓,孩子也會焦慮。可父母的催化往往加劇了孩子的焦慮、自卑,他從父母那裡看到自己的問題,一定會在社會交往中也逐漸缺乏自信,害怕他人的負性評價,特別容易產生挫敗感,最終慢慢迴避社交。

【三】

20世紀90年代早期,美國一個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請老師為一些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的社交能力進行評估。20年後,研究團隊對研究結果進行整理總結髮現,5歲時就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人,之後在學校裡的成績也不錯,很容易就上了大學,二十出頭剛邁入社會就可以找到較好的工作。

人際交往能力一直是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立足的關鍵。

有心理專家對三歲以下孩子的社交發展有過總結:

0~6個月:重視眼神交流、接觸同齡小朋友;

7~12個月:重視對話反饋,包括擴大對話人數、提高有效對話方式;

13~18個月:多玩輪流遊戲,包括兩個核心策略(語言強化、肢體強化);

19~24個月:接觸社區活動,優先選擇開放式、戶外的大型場所;

25~36個月:多參加合作型活動/遊戲,從平行遊戲到聯合遊戲,再到合作遊戲。而這幾點也不是割裂的環節,更多的是層層推進,在合適的時間段裡一起形成合力。

其實,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畢竟孩子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變得落落大方,開朗樂觀,也讓孩子有了積極的情緒反應。日後孩子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但很多時候,是父母的大意和不自知才讓孩子形成了社交恐懼。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父母首先應該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建立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少一些打罵爭吵,多一些讚揚鼓勵。多看到孩子的優點,緩解孩子的焦慮感。

此外父母還可以這樣做來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1. 創建一些社交機會,從激發興趣開始

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安排幾個玩伴,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小夥伴的愛好,自然而然產生想要了解對方的興趣。讓孩子不排斥朋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和朋友一起玩的快樂。

2. 重視孩子的朋友

孩子交朋友的原因往往很單純很簡單,有時候可能是兩人互換了玩具,可能是兩人有了共同的愛好,可能是達成了某一個約定。

父母千萬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甚至去替孩子做選擇,只能交哪種類型,不能和某某某玩。你干預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擅長社交。

而是應該重視孩子的朋友,讓他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和美好。

3. 靜觀其變,適時介入

當孩子和小夥伴產生摩擦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孩子需要在一次次摩擦中,揣摩出對方的真實意圖,學會判斷自己該怎麼做。無論孩子的決定是什麼,都是他在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機會。

家長只需要在一旁引導即可,而不是孩子有一點問題我們就衝上去幫忙解決問題。

4. 發現對方的優點不嫉妒

當兩個或以上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家長會發現其他孩子的優點,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讚揚他們,數落自己孩子。或者嫉妒其他孩子的優點從而讓自己孩子遠離。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看到對方的閃光點,並引導他去學習。

5. 接納孩子原本的模樣

很多家長總是想把孩子培育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模樣,沒上過大學,讓孩子必須考上重點大學;學習不好,讓孩子次次拿第一;什麼特長也沒有,想讓孩子什麼都會;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卻想把孩子往交際場合推。

正因為心中一直有所期待,會導致在看待孩子時,眼中永遠是各種問題、不滿意,自己焦慮會讓孩子更加焦慮,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不自信。

當孩子從父母那裡真正感受到愛和接納,不僅會建立安全感,還會變得開朗大方。

有研究顯示青少年是社交恐懼症的高發人群,所以家長應引起重視。如果孩子出現反常回避社交,最好儘早諮詢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尋求幫助。

父母們,讓我們更多的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下靜待花開。

作者:文娟 在家面對兩歲半調皮男孩,在幼兒園變身孩子王。常常母愛氾濫的幼師一枚,致力於研究孩子教育學和心理學,用愛心面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