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不完美媽媽 蘇霍姆林斯基 幼兒園 晨兒媽Tina 2019-09-08
"

一位女同事,超級喜歡小孩子,每次看到3歲以內的幼兒就忍不住蹲下來,學著小寶寶的口氣講話:你好可愛哦,要不要吃糖糖?要不要阿姨陪你玩小車車?

相信這種經歷,大家都有過,尤其是看到特別可愛的孩子,我們也會學著孩子的口吻跟孩子去溝通,其實這種模仿孩子的口吻語氣說話的方式在很多人普世印象中認為:能夠拉近和寶寶的距離,讓寶寶更喜歡自己。但,事實上,這樣對寶寶講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3歲以內的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分辨出來你對他講話的語氣和對成年人講話語氣是完全不同的。PS:不要低估了寶寶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哦。

"

一位女同事,超級喜歡小孩子,每次看到3歲以內的幼兒就忍不住蹲下來,學著小寶寶的口氣講話:你好可愛哦,要不要吃糖糖?要不要阿姨陪你玩小車車?

相信這種經歷,大家都有過,尤其是看到特別可愛的孩子,我們也會學著孩子的口吻跟孩子去溝通,其實這種模仿孩子的口吻語氣說話的方式在很多人普世印象中認為:能夠拉近和寶寶的距離,讓寶寶更喜歡自己。但,事實上,這樣對寶寶講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3歲以內的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分辨出來你對他講話的語氣和對成年人講話語氣是完全不同的。PS:不要低估了寶寶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哦。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刻意模仿寶寶語氣說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1、2歲以下幼兒,語言功能發育不完善情況下,說話有幾個特點:慢、用疊詞、發音不準,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語言能力。如果大人刻意模仿,用疊詞或者嬌嫩的奶聲奶氣的童聲對寶寶講話,表達出來的信息就是:寶寶還小,是跟大人不一樣的,寶寶聽不懂我們大人說話,所以我們要用寶寶的語言跟寶寶交流;再往深層次擴散其實就是意味著:他們能力水平低我們。這其實是對寶寶的不尊重。

記得小侄子快3歲的時候,第一次喊我:“大豬!”我開心極了,就模仿他的語氣語調回了一句:“我不是大豬!我是大姑!來叫大姑……”

小侄子看著我,沒有開口叫我……之後那一天,怎麼哄,都不叫我!很明顯孩子其實已經用盡他的所有努力在向我表達他對我的尊重,可是,我沒有開心的迴應“嗯”,反而指出孩子的錯誤。這讓孩子心裡感到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也不懂怎麼表達,只能是再也不喊我“大豬”了。

2、刻意模仿寶寶說話,會讓成人感覺不舒服。尤其是女性朋友們,看到寶寶都超級喜歡甚至是走不動路,寶寶真的是超溫暖超治癒的“神奇武器”。會讓很多女性朋友們,情不自禁的發揮體內撒嬌特質用一些“嬌滴滴”“嗲”的聲音和動作,想要靠近寶寶,贏得寶寶的好感和喜歡。這種行為讓旁邊的成年人看來,其實相當不貼切自己的身份,看起來很怪異。

"

一位女同事,超級喜歡小孩子,每次看到3歲以內的幼兒就忍不住蹲下來,學著小寶寶的口氣講話:你好可愛哦,要不要吃糖糖?要不要阿姨陪你玩小車車?

相信這種經歷,大家都有過,尤其是看到特別可愛的孩子,我們也會學著孩子的口吻跟孩子去溝通,其實這種模仿孩子的口吻語氣說話的方式在很多人普世印象中認為:能夠拉近和寶寶的距離,讓寶寶更喜歡自己。但,事實上,這樣對寶寶講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3歲以內的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分辨出來你對他講話的語氣和對成年人講話語氣是完全不同的。PS:不要低估了寶寶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哦。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刻意模仿寶寶語氣說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1、2歲以下幼兒,語言功能發育不完善情況下,說話有幾個特點:慢、用疊詞、發音不準,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語言能力。如果大人刻意模仿,用疊詞或者嬌嫩的奶聲奶氣的童聲對寶寶講話,表達出來的信息就是:寶寶還小,是跟大人不一樣的,寶寶聽不懂我們大人說話,所以我們要用寶寶的語言跟寶寶交流;再往深層次擴散其實就是意味著:他們能力水平低我們。這其實是對寶寶的不尊重。

記得小侄子快3歲的時候,第一次喊我:“大豬!”我開心極了,就模仿他的語氣語調回了一句:“我不是大豬!我是大姑!來叫大姑……”

小侄子看著我,沒有開口叫我……之後那一天,怎麼哄,都不叫我!很明顯孩子其實已經用盡他的所有努力在向我表達他對我的尊重,可是,我沒有開心的迴應“嗯”,反而指出孩子的錯誤。這讓孩子心裡感到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也不懂怎麼表達,只能是再也不喊我“大豬”了。

2、刻意模仿寶寶說話,會讓成人感覺不舒服。尤其是女性朋友們,看到寶寶都超級喜歡甚至是走不動路,寶寶真的是超溫暖超治癒的“神奇武器”。會讓很多女性朋友們,情不自禁的發揮體內撒嬌特質用一些“嬌滴滴”“嗲”的聲音和動作,想要靠近寶寶,贏得寶寶的好感和喜歡。這種行為讓旁邊的成年人看來,其實相當不貼切自己的身份,看起來很怪異。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應該如何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和交流呢?

跟寶寶交流,有兩個重要的方式:一個是聽,一個是說。

1、蹲下來傾聽寶寶的話。

1歲以上,3歲以下的幼兒正是語言功能發育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多跟寶寶進行語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過程中,除了語言方面的溝通,還要善用非語言的溝通,比如說用微笑的表情看著孩子。

2、面對不會講話的寶寶,多用面部表情和動作跟寶寶交流,善於對寶寶說話。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件事:一對雙職工夫婦生了孩子後,由於擔心幼兒園照顧不周,就將孩子送到家鄉,由家裡唯一的老人——聾子奶奶看著,他們夫婦每年回去看望一次。儘管奶奶家生活條件很不錯,孩子的身體長得也很健壯,但由於缺乏語言交流和人際交往,這個孩子的思維遲鈍,語言發育遲緩,呆板、無知,上學後成了班土地地道道的差等生。

經常對著寶寶說話,有語言的滋潤,會讓寶寶思維敏捷,智力高超。縱觀那些語言能力強的人物都有著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遇到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闡述並且提出解決方案,這種能力其實跟小時候經常對著寶寶說話交流溝通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

一位女同事,超級喜歡小孩子,每次看到3歲以內的幼兒就忍不住蹲下來,學著小寶寶的口氣講話:你好可愛哦,要不要吃糖糖?要不要阿姨陪你玩小車車?

相信這種經歷,大家都有過,尤其是看到特別可愛的孩子,我們也會學著孩子的口吻跟孩子去溝通,其實這種模仿孩子的口吻語氣說話的方式在很多人普世印象中認為:能夠拉近和寶寶的距離,讓寶寶更喜歡自己。但,事實上,這樣對寶寶講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3歲以內的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分辨出來你對他講話的語氣和對成年人講話語氣是完全不同的。PS:不要低估了寶寶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哦。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刻意模仿寶寶語氣說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1、2歲以下幼兒,語言功能發育不完善情況下,說話有幾個特點:慢、用疊詞、發音不準,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語言能力。如果大人刻意模仿,用疊詞或者嬌嫩的奶聲奶氣的童聲對寶寶講話,表達出來的信息就是:寶寶還小,是跟大人不一樣的,寶寶聽不懂我們大人說話,所以我們要用寶寶的語言跟寶寶交流;再往深層次擴散其實就是意味著:他們能力水平低我們。這其實是對寶寶的不尊重。

記得小侄子快3歲的時候,第一次喊我:“大豬!”我開心極了,就模仿他的語氣語調回了一句:“我不是大豬!我是大姑!來叫大姑……”

小侄子看著我,沒有開口叫我……之後那一天,怎麼哄,都不叫我!很明顯孩子其實已經用盡他的所有努力在向我表達他對我的尊重,可是,我沒有開心的迴應“嗯”,反而指出孩子的錯誤。這讓孩子心裡感到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也不懂怎麼表達,只能是再也不喊我“大豬”了。

2、刻意模仿寶寶說話,會讓成人感覺不舒服。尤其是女性朋友們,看到寶寶都超級喜歡甚至是走不動路,寶寶真的是超溫暖超治癒的“神奇武器”。會讓很多女性朋友們,情不自禁的發揮體內撒嬌特質用一些“嬌滴滴”“嗲”的聲音和動作,想要靠近寶寶,贏得寶寶的好感和喜歡。這種行為讓旁邊的成年人看來,其實相當不貼切自己的身份,看起來很怪異。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應該如何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和交流呢?

跟寶寶交流,有兩個重要的方式:一個是聽,一個是說。

1、蹲下來傾聽寶寶的話。

1歲以上,3歲以下的幼兒正是語言功能發育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多跟寶寶進行語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過程中,除了語言方面的溝通,還要善用非語言的溝通,比如說用微笑的表情看著孩子。

2、面對不會講話的寶寶,多用面部表情和動作跟寶寶交流,善於對寶寶說話。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件事:一對雙職工夫婦生了孩子後,由於擔心幼兒園照顧不周,就將孩子送到家鄉,由家裡唯一的老人——聾子奶奶看著,他們夫婦每年回去看望一次。儘管奶奶家生活條件很不錯,孩子的身體長得也很健壯,但由於缺乏語言交流和人際交往,這個孩子的思維遲鈍,語言發育遲緩,呆板、無知,上學後成了班土地地道道的差等生。

經常對著寶寶說話,有語言的滋潤,會讓寶寶思維敏捷,智力高超。縱觀那些語言能力強的人物都有著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遇到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闡述並且提出解決方案,這種能力其實跟小時候經常對著寶寶說話交流溝通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溝通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語氣。

語氣不正確,會刺激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再大一些之後,爸爸媽媽們有時候會用不耐煩的語氣跟孩子對話。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氣,刺激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6歲的皮皮,想要去給陽臺上的花澆澆水。媽媽強硬的說:不行!你會把陽臺弄髒的!皮皮沒說話,就走了。等媽媽從臥室出來,看到皮皮正在給花澆水。媽媽又開始皺著眉頭大聲呵斥:不是都跟你說了,不讓你澆水嗎?你看看,水都流在地上了!

如果媽媽用溫和的語氣態度,這樣跟皮皮交流溝通,情況就不一樣了:

6歲的皮皮,想要去給陽臺上的花澆澆水。媽媽溫和的說:可是,咱們的花昨天剛澆了水呀?寶貝兒!皮皮說:媽媽,我今天少澆一點點可以嗎?媽媽看著皮皮說:好的,你去吧!澆一點水就可以了哦!

孩子聽我們說話,有時候更關注的是我們對他們說話的語氣,而非說話的內容。建議家長們,可以多聽一聽自己說話的語氣,在公司裡怎麼跟同事講話?在家裡怎麼跟長輩說話?在公園裡如何跟陌生人說話?在聚會中如何跟朋友說話?在家裡又是如何跟孩子講話的?

有的媽媽喜歡用強硬的語氣——我是你媽,你就應該聽我的!

有的媽媽喜歡用諷刺的語氣——呦呵!你怎麼知道這麼多?這麼厲害?也沒見你考試100分呀?

有的媽媽喜歡用霸道的語氣——不行!我已經給你規劃好了週日的學習計劃。其他活動都要取消掉!

以上幾種語氣都會令孩子感到不舒服、生氣、無力感,無論媽媽想達到什麼目的,這種語氣只會讓事情變的更糟糕。

"

一位女同事,超級喜歡小孩子,每次看到3歲以內的幼兒就忍不住蹲下來,學著小寶寶的口氣講話:你好可愛哦,要不要吃糖糖?要不要阿姨陪你玩小車車?

相信這種經歷,大家都有過,尤其是看到特別可愛的孩子,我們也會學著孩子的口吻跟孩子去溝通,其實這種模仿孩子的口吻語氣說話的方式在很多人普世印象中認為:能夠拉近和寶寶的距離,讓寶寶更喜歡自己。但,事實上,這樣對寶寶講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3歲以內的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分辨出來你對他講話的語氣和對成年人講話語氣是完全不同的。PS:不要低估了寶寶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哦。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刻意模仿寶寶語氣說話,是不尊重的表現。

1、2歲以下幼兒,語言功能發育不完善情況下,說話有幾個特點:慢、用疊詞、發音不準,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語言能力。如果大人刻意模仿,用疊詞或者嬌嫩的奶聲奶氣的童聲對寶寶講話,表達出來的信息就是:寶寶還小,是跟大人不一樣的,寶寶聽不懂我們大人說話,所以我們要用寶寶的語言跟寶寶交流;再往深層次擴散其實就是意味著:他們能力水平低我們。這其實是對寶寶的不尊重。

記得小侄子快3歲的時候,第一次喊我:“大豬!”我開心極了,就模仿他的語氣語調回了一句:“我不是大豬!我是大姑!來叫大姑……”

小侄子看著我,沒有開口叫我……之後那一天,怎麼哄,都不叫我!很明顯孩子其實已經用盡他的所有努力在向我表達他對我的尊重,可是,我沒有開心的迴應“嗯”,反而指出孩子的錯誤。這讓孩子心裡感到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也不懂怎麼表達,只能是再也不喊我“大豬”了。

2、刻意模仿寶寶說話,會讓成人感覺不舒服。尤其是女性朋友們,看到寶寶都超級喜歡甚至是走不動路,寶寶真的是超溫暖超治癒的“神奇武器”。會讓很多女性朋友們,情不自禁的發揮體內撒嬌特質用一些“嬌滴滴”“嗲”的聲音和動作,想要靠近寶寶,贏得寶寶的好感和喜歡。這種行為讓旁邊的成年人看來,其實相當不貼切自己的身份,看起來很怪異。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應該如何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和交流呢?

跟寶寶交流,有兩個重要的方式:一個是聽,一個是說。

1、蹲下來傾聽寶寶的話。

1歲以上,3歲以下的幼兒正是語言功能發育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多跟寶寶進行語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過程中,除了語言方面的溝通,還要善用非語言的溝通,比如說用微笑的表情看著孩子。

2、面對不會講話的寶寶,多用面部表情和動作跟寶寶交流,善於對寶寶說話。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這樣——件事:一對雙職工夫婦生了孩子後,由於擔心幼兒園照顧不周,就將孩子送到家鄉,由家裡唯一的老人——聾子奶奶看著,他們夫婦每年回去看望一次。儘管奶奶家生活條件很不錯,孩子的身體長得也很健壯,但由於缺乏語言交流和人際交往,這個孩子的思維遲鈍,語言發育遲緩,呆板、無知,上學後成了班土地地道道的差等生。

經常對著寶寶說話,有語言的滋潤,會讓寶寶思維敏捷,智力高超。縱觀那些語言能力強的人物都有著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遇到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闡述並且提出解決方案,這種能力其實跟小時候經常對著寶寶說話交流溝通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溝通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語氣。

語氣不正確,會刺激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再大一些之後,爸爸媽媽們有時候會用不耐煩的語氣跟孩子對話。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氣,刺激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6歲的皮皮,想要去給陽臺上的花澆澆水。媽媽強硬的說:不行!你會把陽臺弄髒的!皮皮沒說話,就走了。等媽媽從臥室出來,看到皮皮正在給花澆水。媽媽又開始皺著眉頭大聲呵斥:不是都跟你說了,不讓你澆水嗎?你看看,水都流在地上了!

如果媽媽用溫和的語氣態度,這樣跟皮皮交流溝通,情況就不一樣了:

6歲的皮皮,想要去給陽臺上的花澆澆水。媽媽溫和的說:可是,咱們的花昨天剛澆了水呀?寶貝兒!皮皮說:媽媽,我今天少澆一點點可以嗎?媽媽看著皮皮說:好的,你去吧!澆一點水就可以了哦!

孩子聽我們說話,有時候更關注的是我們對他們說話的語氣,而非說話的內容。建議家長們,可以多聽一聽自己說話的語氣,在公司裡怎麼跟同事講話?在家裡怎麼跟長輩說話?在公園裡如何跟陌生人說話?在聚會中如何跟朋友說話?在家裡又是如何跟孩子講話的?

有的媽媽喜歡用強硬的語氣——我是你媽,你就應該聽我的!

有的媽媽喜歡用諷刺的語氣——呦呵!你怎麼知道這麼多?這麼厲害?也沒見你考試100分呀?

有的媽媽喜歡用霸道的語氣——不行!我已經給你規劃好了週日的學習計劃。其他活動都要取消掉!

以上幾種語氣都會令孩子感到不舒服、生氣、無力感,無論媽媽想達到什麼目的,這種語氣只會讓事情變的更糟糕。

別再傻里傻氣的對寶寶“說話話”了,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用跟朋友說話的語氣跟孩子講話。

分享一個知乎上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剛3歲多,無論媽媽做什麼事情,都會像朋友一樣諮詢孩子的意見。比如說吃飯的時候,她就坐在兒童椅上,媽媽會問她要筷子還是勺子?勺子要藍色還是粉色?小碗要藍色還是粉色?吃多少饅頭?喝多少粥?每件小事,都會問她的意見,她自己選擇後,就不能反悔。菜必須吃光,粥也要喝乾淨,不能有剩飯。一個三歲的小孩子,不僅可以自己吃飯,而且還可以吃乾淨,掉在桌子上的飯粒她還會撿起來吃掉,真是又懂事又萌。

後來,小女孩有了弟弟。大概是她五歲的時候,她弟弟不到一歲。她弟弟的玩具,她也會想玩,她就過去跟她弟弟說:這個玩具,可不可以讓姐姐玩一下。如果她弟弟笑了,她就拿去玩,如果哭了,她就會放下。每次玩過之後,還會說:弟弟,你的玩具還給你。

如果媽媽一直用朋友的語氣跟孩子溝通,跟孩子說清楚,孩子就會異常的懂事有禮貌,做事情有條理有規劃。雖然不太確定以上故事的真實性,但是作為育兒示例來說,我相信如果媽媽當孩子是朋友,孩子也會當媽媽是朋友。這就是溝通語氣和方式不一樣產生的育兒結果。

最後的最後,跟孩子交流溝通,語氣很重要。但願每個媽媽都在良好的語氣環境氛圍內和孩子成為朋友。

一位老母親,堅信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會回覆你以笑容!大家可以關注我@晨兒媽Tina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