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

前幾天,一位媽媽諮詢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訴說了自己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的經歷:

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每天總是玩到很晚才睡覺,而第二天要上學又常常起不來,所以我希望給兒子養成定時入睡的好習慣。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鬧鐘掛在兒子床頭,教他認識了時針和分針,然後告訴他晚上9點鐘我們就要熄燈睡覺。但是,每次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兒子就堅決反對,還大哭大鬧半天。如果我不規定他的睡覺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玩,他一般都能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如果我要求他早一點睡覺,他就一直哭鬧到十一點睡覺。這樣幾天下來看,不管要求還是不要求,兒子睡覺時間都是那麼晚,是不是我就不要限制他,讓他十一點再睡呢?

我們要求孩子早一點睡覺,是因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好處,而且孩子第二天要上幼兒園,如果起床太晚,就不能按時出門,也會影響爸爸媽媽上班。所以顯然規定睡覺時間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會有始無終,難以執行下去呢?

經過深入溝通,原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這位媽媽根本無法忍受,要麼妥協,要麼吼叫。她說:

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哭鬧,有時候我會千方百計地安慰他,哄他,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後實在無奈我就妥協了;有時候我會失去耐心,衝他大叫:“你別再鬧了!煩死我了!再鬧媽媽就走了!”

孩子覺得自由受到限制,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媽媽不能允許孩子宣洩自己的這種情緒。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

前幾天,一位媽媽諮詢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訴說了自己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的經歷:

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每天總是玩到很晚才睡覺,而第二天要上學又常常起不來,所以我希望給兒子養成定時入睡的好習慣。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鬧鐘掛在兒子床頭,教他認識了時針和分針,然後告訴他晚上9點鐘我們就要熄燈睡覺。但是,每次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兒子就堅決反對,還大哭大鬧半天。如果我不規定他的睡覺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玩,他一般都能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如果我要求他早一點睡覺,他就一直哭鬧到十一點睡覺。這樣幾天下來看,不管要求還是不要求,兒子睡覺時間都是那麼晚,是不是我就不要限制他,讓他十一點再睡呢?

我們要求孩子早一點睡覺,是因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好處,而且孩子第二天要上幼兒園,如果起床太晚,就不能按時出門,也會影響爸爸媽媽上班。所以顯然規定睡覺時間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會有始無終,難以執行下去呢?

經過深入溝通,原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這位媽媽根本無法忍受,要麼妥協,要麼吼叫。她說:

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哭鬧,有時候我會千方百計地安慰他,哄他,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後實在無奈我就妥協了;有時候我會失去耐心,衝他大叫:“你別再鬧了!煩死我了!再鬧媽媽就走了!”

孩子覺得自由受到限制,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媽媽不能允許孩子宣洩自己的這種情緒。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但有些規矩在沒有父母的干涉下孩子很難遵守,即便遵守了也只是一時。然而,總有一些小技巧,能讓你的規矩不白立。

拾好你的玩具!吃飯前去洗手!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感覺每天都在沒完沒了地喊這些話?但你家裡的小叛逆者卻要麼裝聽不見,要麼公然反抗。保證孩子在家裡也有規矩,是父母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借鑑下面的幾條原則,希望能讓你給孩子的規矩不白立。

1、父母要問自己,你想通過給孩子訂立規矩達到什麼目的,以及針對自己的孩子訂立哪些規矩是必要且重要的。

如果在出門的時候,你責怪孩子沒有穿好鞋,可平時都是你親自幫他穿。這時責怪孩子只會讓你煩躁,讓孩子沮喪。專家建議的指導原則是,父母可以在紙上為孩子列出三個方面的規矩:自我照顧(如刷牙)、家庭責任(如收拾碗筷)以及外出時的要求(如未得到父母允許,不能吃拿別人給的東西)。

2、面對稍大點的孩子,你一旦決定了所有的規矩,就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解釋清楚設立此項規矩的原因及重要性。

比如可以和孩子解釋說:“我們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這樣尋找和存放東西會很方便,住起來也很舒適。”專家認為:規矩最終是為了加強孩子的家庭價值觀,培養優秀的品質。如果你解釋了規矩背後的原因,孩子會更樂意遵守。

3、在訂立規矩後、孩子真正行動前,你需要多次和孩子示範,幫助他建立每一個規矩的概念。不能因為孩子沒遵守一個他並不理解的規矩而懲罰孩子。

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需要多次重複才能學得好。不要只丟給孩子一句“去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就指望他們會自己去幹。你需要給孩子創造容易遵守的條件,例如,如果想讓寶寶飯前洗手,就要在洗水池前放一個踏凳給他踩。

"

前幾天,一位媽媽諮詢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訴說了自己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的經歷:

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每天總是玩到很晚才睡覺,而第二天要上學又常常起不來,所以我希望給兒子養成定時入睡的好習慣。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鬧鐘掛在兒子床頭,教他認識了時針和分針,然後告訴他晚上9點鐘我們就要熄燈睡覺。但是,每次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兒子就堅決反對,還大哭大鬧半天。如果我不規定他的睡覺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玩,他一般都能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如果我要求他早一點睡覺,他就一直哭鬧到十一點睡覺。這樣幾天下來看,不管要求還是不要求,兒子睡覺時間都是那麼晚,是不是我就不要限制他,讓他十一點再睡呢?

我們要求孩子早一點睡覺,是因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好處,而且孩子第二天要上幼兒園,如果起床太晚,就不能按時出門,也會影響爸爸媽媽上班。所以顯然規定睡覺時間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會有始無終,難以執行下去呢?

經過深入溝通,原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這位媽媽根本無法忍受,要麼妥協,要麼吼叫。她說:

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哭鬧,有時候我會千方百計地安慰他,哄他,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後實在無奈我就妥協了;有時候我會失去耐心,衝他大叫:“你別再鬧了!煩死我了!再鬧媽媽就走了!”

孩子覺得自由受到限制,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媽媽不能允許孩子宣洩自己的這種情緒。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但有些規矩在沒有父母的干涉下孩子很難遵守,即便遵守了也只是一時。然而,總有一些小技巧,能讓你的規矩不白立。

拾好你的玩具!吃飯前去洗手!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感覺每天都在沒完沒了地喊這些話?但你家裡的小叛逆者卻要麼裝聽不見,要麼公然反抗。保證孩子在家裡也有規矩,是父母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借鑑下面的幾條原則,希望能讓你給孩子的規矩不白立。

1、父母要問自己,你想通過給孩子訂立規矩達到什麼目的,以及針對自己的孩子訂立哪些規矩是必要且重要的。

如果在出門的時候,你責怪孩子沒有穿好鞋,可平時都是你親自幫他穿。這時責怪孩子只會讓你煩躁,讓孩子沮喪。專家建議的指導原則是,父母可以在紙上為孩子列出三個方面的規矩:自我照顧(如刷牙)、家庭責任(如收拾碗筷)以及外出時的要求(如未得到父母允許,不能吃拿別人給的東西)。

2、面對稍大點的孩子,你一旦決定了所有的規矩,就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解釋清楚設立此項規矩的原因及重要性。

比如可以和孩子解釋說:“我們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這樣尋找和存放東西會很方便,住起來也很舒適。”專家認為:規矩最終是為了加強孩子的家庭價值觀,培養優秀的品質。如果你解釋了規矩背後的原因,孩子會更樂意遵守。

3、在訂立規矩後、孩子真正行動前,你需要多次和孩子示範,幫助他建立每一個規矩的概念。不能因為孩子沒遵守一個他並不理解的規矩而懲罰孩子。

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需要多次重複才能學得好。不要只丟給孩子一句“去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就指望他們會自己去幹。你需要給孩子創造容易遵守的條件,例如,如果想讓寶寶飯前洗手,就要在洗水池前放一個踏凳給他踩。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4、訂規矩時,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列出需要做的家務,問孩子自己願意做哪些。

德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也天生願意幫忙。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如在2歲寶寶的面前掉了一個杯子,他會幫你撿起來。父母不妨利用孩子這種天生愛幫忙的特徵,跟他們一起決定什麼是他們在家的“特殊工作”,比如把毛絨玩具放到指定的玩具筐裡。當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5、給孩子訂立規矩很必要也很重要,但要求不能太多,這樣孩子會更容易做到,也會樹立孩子遵守規矩的信心。

父母要考慮給自己的孩子訂立什麼規矩是重要且有效的。比如,你可以把要求“關燈後不許說話”,改為“8點上床睡覺”。實際上包括大人也都是隻有在感到受尊重、被理解時,才更願意按照人們對我們的期望行事,孩子更是如此。

6、讓孩子在家裡更自由,做一些自己想幹的事,這能預防他們日後出現更大的行為問題。

通常孩子在幼兒園或外面表現得很好、很有規矩,但一回到家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可以允許孩子這樣,無需過度約束。專家將這種情況稱之為“預防性錯誤行為”。

7、規矩制訂要“正面”,要強調你想鼓勵的行為。

專家強調,如果父母經常說“不行”,孩子就會對它產生免疫力,而且孩子天生喜歡探試規矩的尺度。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要打破規矩時,就要介入,引導他做“能做”的事情。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不要大喊“不行!”而是問他們:“你覺得你應該怎樣做?”

8、對孩子的預期要符合現實,過分追求完美會讓孩子陷入沮喪。

有時,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做事,如果父母不停地催促或挑毛病,會讓孩子很有心理負擔。比如,孩子桌子收拾得沒你認為的好,你也用不著抱怨,說不定他下次就能做得更好。另外,雖然很多父母都表示,現在的孩子被誇得太多了。但看到孩子的正面行為時還是要熱情地讚許,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豪感,還可以增加他們繼續正確做事情的可能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為人父母的終極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做好離開你的準備。有規矩的生活能給予孩子一種感情和精神上的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現實世界。

"

前幾天,一位媽媽諮詢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訴說了自己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的經歷:

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每天總是玩到很晚才睡覺,而第二天要上學又常常起不來,所以我希望給兒子養成定時入睡的好習慣。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鬧鐘掛在兒子床頭,教他認識了時針和分針,然後告訴他晚上9點鐘我們就要熄燈睡覺。但是,每次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兒子就堅決反對,還大哭大鬧半天。如果我不規定他的睡覺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玩,他一般都能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如果我要求他早一點睡覺,他就一直哭鬧到十一點睡覺。這樣幾天下來看,不管要求還是不要求,兒子睡覺時間都是那麼晚,是不是我就不要限制他,讓他十一點再睡呢?

我們要求孩子早一點睡覺,是因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好處,而且孩子第二天要上幼兒園,如果起床太晚,就不能按時出門,也會影響爸爸媽媽上班。所以顯然規定睡覺時間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會有始無終,難以執行下去呢?

經過深入溝通,原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這位媽媽根本無法忍受,要麼妥協,要麼吼叫。她說:

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哭鬧,有時候我會千方百計地安慰他,哄他,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後實在無奈我就妥協了;有時候我會失去耐心,衝他大叫:“你別再鬧了!煩死我了!再鬧媽媽就走了!”

孩子覺得自由受到限制,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媽媽不能允許孩子宣洩自己的這種情緒。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但有些規矩在沒有父母的干涉下孩子很難遵守,即便遵守了也只是一時。然而,總有一些小技巧,能讓你的規矩不白立。

拾好你的玩具!吃飯前去洗手!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感覺每天都在沒完沒了地喊這些話?但你家裡的小叛逆者卻要麼裝聽不見,要麼公然反抗。保證孩子在家裡也有規矩,是父母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借鑑下面的幾條原則,希望能讓你給孩子的規矩不白立。

1、父母要問自己,你想通過給孩子訂立規矩達到什麼目的,以及針對自己的孩子訂立哪些規矩是必要且重要的。

如果在出門的時候,你責怪孩子沒有穿好鞋,可平時都是你親自幫他穿。這時責怪孩子只會讓你煩躁,讓孩子沮喪。專家建議的指導原則是,父母可以在紙上為孩子列出三個方面的規矩:自我照顧(如刷牙)、家庭責任(如收拾碗筷)以及外出時的要求(如未得到父母允許,不能吃拿別人給的東西)。

2、面對稍大點的孩子,你一旦決定了所有的規矩,就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解釋清楚設立此項規矩的原因及重要性。

比如可以和孩子解釋說:“我們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這樣尋找和存放東西會很方便,住起來也很舒適。”專家認為:規矩最終是為了加強孩子的家庭價值觀,培養優秀的品質。如果你解釋了規矩背後的原因,孩子會更樂意遵守。

3、在訂立規矩後、孩子真正行動前,你需要多次和孩子示範,幫助他建立每一個規矩的概念。不能因為孩子沒遵守一個他並不理解的規矩而懲罰孩子。

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需要多次重複才能學得好。不要只丟給孩子一句“去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就指望他們會自己去幹。你需要給孩子創造容易遵守的條件,例如,如果想讓寶寶飯前洗手,就要在洗水池前放一個踏凳給他踩。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4、訂規矩時,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列出需要做的家務,問孩子自己願意做哪些。

德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也天生願意幫忙。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如在2歲寶寶的面前掉了一個杯子,他會幫你撿起來。父母不妨利用孩子這種天生愛幫忙的特徵,跟他們一起決定什麼是他們在家的“特殊工作”,比如把毛絨玩具放到指定的玩具筐裡。當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5、給孩子訂立規矩很必要也很重要,但要求不能太多,這樣孩子會更容易做到,也會樹立孩子遵守規矩的信心。

父母要考慮給自己的孩子訂立什麼規矩是重要且有效的。比如,你可以把要求“關燈後不許說話”,改為“8點上床睡覺”。實際上包括大人也都是隻有在感到受尊重、被理解時,才更願意按照人們對我們的期望行事,孩子更是如此。

6、讓孩子在家裡更自由,做一些自己想幹的事,這能預防他們日後出現更大的行為問題。

通常孩子在幼兒園或外面表現得很好、很有規矩,但一回到家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可以允許孩子這樣,無需過度約束。專家將這種情況稱之為“預防性錯誤行為”。

7、規矩制訂要“正面”,要強調你想鼓勵的行為。

專家強調,如果父母經常說“不行”,孩子就會對它產生免疫力,而且孩子天生喜歡探試規矩的尺度。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要打破規矩時,就要介入,引導他做“能做”的事情。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不要大喊“不行!”而是問他們:“你覺得你應該怎樣做?”

8、對孩子的預期要符合現實,過分追求完美會讓孩子陷入沮喪。

有時,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做事,如果父母不停地催促或挑毛病,會讓孩子很有心理負擔。比如,孩子桌子收拾得沒你認為的好,你也用不著抱怨,說不定他下次就能做得更好。另外,雖然很多父母都表示,現在的孩子被誇得太多了。但看到孩子的正面行為時還是要熱情地讚許,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豪感,還可以增加他們繼續正確做事情的可能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為人父母的終極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做好離開你的準備。有規矩的生活能給予孩子一種感情和精神上的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現實世界。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9、分配“工作”時,要考慮到孩子天生的優勢和弱點。

例如,孩子如果特別喜歡整理物品,你可以適當調整家裡物品的高度,自己收拾高層,讓孩子可以把小的、結實的物品放到下層,或創造讓孩子參與的條件。另外,要尋找適當的方法,讓孩子感到投入“工作”是一件趣事。或許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在收拾玩具時聽音樂;等他長大些則喜歡在打掃衛生後,聽你講一個故事。

10、要和孩子一起堅持規矩。

堅持規矩意味著父母自己也要守規矩。如果,你告訴孩子,睡前必須刷牙,但又放任他有幾晚可以不刷。這時你就不能指責孩子不守規矩,因為他並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是認真的。如果想讓孩子學會說“請”、“謝謝”,不要說“喂”,那你自己就要做榜樣。如果父母不遵守家庭規矩,那麼讓孩子遵守的難度就會增加一倍。

"

前幾天,一位媽媽諮詢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訴說了自己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的經歷:

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每天總是玩到很晚才睡覺,而第二天要上學又常常起不來,所以我希望給兒子養成定時入睡的好習慣。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鬧鐘掛在兒子床頭,教他認識了時針和分針,然後告訴他晚上9點鐘我們就要熄燈睡覺。但是,每次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兒子就堅決反對,還大哭大鬧半天。如果我不規定他的睡覺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玩,他一般都能玩到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如果我要求他早一點睡覺,他就一直哭鬧到十一點睡覺。這樣幾天下來看,不管要求還是不要求,兒子睡覺時間都是那麼晚,是不是我就不要限制他,讓他十一點再睡呢?

我們要求孩子早一點睡覺,是因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好處,而且孩子第二天要上幼兒園,如果起床太晚,就不能按時出門,也會影響爸爸媽媽上班。所以顯然規定睡覺時間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會有始無終,難以執行下去呢?

經過深入溝通,原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這位媽媽根本無法忍受,要麼妥協,要麼吼叫。她說:

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哭鬧,有時候我會千方百計地安慰他,哄他,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後實在無奈我就妥協了;有時候我會失去耐心,衝他大叫:“你別再鬧了!煩死我了!再鬧媽媽就走了!”

孩子覺得自由受到限制,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媽媽不能允許孩子宣洩自己的這種情緒。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但有些規矩在沒有父母的干涉下孩子很難遵守,即便遵守了也只是一時。然而,總有一些小技巧,能讓你的規矩不白立。

拾好你的玩具!吃飯前去洗手!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感覺每天都在沒完沒了地喊這些話?但你家裡的小叛逆者卻要麼裝聽不見,要麼公然反抗。保證孩子在家裡也有規矩,是父母最困難的任務之一。借鑑下面的幾條原則,希望能讓你給孩子的規矩不白立。

1、父母要問自己,你想通過給孩子訂立規矩達到什麼目的,以及針對自己的孩子訂立哪些規矩是必要且重要的。

如果在出門的時候,你責怪孩子沒有穿好鞋,可平時都是你親自幫他穿。這時責怪孩子只會讓你煩躁,讓孩子沮喪。專家建議的指導原則是,父母可以在紙上為孩子列出三個方面的規矩:自我照顧(如刷牙)、家庭責任(如收拾碗筷)以及外出時的要求(如未得到父母允許,不能吃拿別人給的東西)。

2、面對稍大點的孩子,你一旦決定了所有的規矩,就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解釋清楚設立此項規矩的原因及重要性。

比如可以和孩子解釋說:“我們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這樣尋找和存放東西會很方便,住起來也很舒適。”專家認為:規矩最終是為了加強孩子的家庭價值觀,培養優秀的品質。如果你解釋了規矩背後的原因,孩子會更樂意遵守。

3、在訂立規矩後、孩子真正行動前,你需要多次和孩子示範,幫助他建立每一個規矩的概念。不能因為孩子沒遵守一個他並不理解的規矩而懲罰孩子。

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需要多次重複才能學得好。不要只丟給孩子一句“去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就指望他們會自己去幹。你需要給孩子創造容易遵守的條件,例如,如果想讓寶寶飯前洗手,就要在洗水池前放一個踏凳給他踩。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4、訂規矩時,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列出需要做的家務,問孩子自己願意做哪些。

德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也天生願意幫忙。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如在2歲寶寶的面前掉了一個杯子,他會幫你撿起來。父母不妨利用孩子這種天生愛幫忙的特徵,跟他們一起決定什麼是他們在家的“特殊工作”,比如把毛絨玩具放到指定的玩具筐裡。當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5、給孩子訂立規矩很必要也很重要,但要求不能太多,這樣孩子會更容易做到,也會樹立孩子遵守規矩的信心。

父母要考慮給自己的孩子訂立什麼規矩是重要且有效的。比如,你可以把要求“關燈後不許說話”,改為“8點上床睡覺”。實際上包括大人也都是隻有在感到受尊重、被理解時,才更願意按照人們對我們的期望行事,孩子更是如此。

6、讓孩子在家裡更自由,做一些自己想幹的事,這能預防他們日後出現更大的行為問題。

通常孩子在幼兒園或外面表現得很好、很有規矩,但一回到家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可以允許孩子這樣,無需過度約束。專家將這種情況稱之為“預防性錯誤行為”。

7、規矩制訂要“正面”,要強調你想鼓勵的行為。

專家強調,如果父母經常說“不行”,孩子就會對它產生免疫力,而且孩子天生喜歡探試規矩的尺度。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要打破規矩時,就要介入,引導他做“能做”的事情。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不要大喊“不行!”而是問他們:“你覺得你應該怎樣做?”

8、對孩子的預期要符合現實,過分追求完美會讓孩子陷入沮喪。

有時,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做事,如果父母不停地催促或挑毛病,會讓孩子很有心理負擔。比如,孩子桌子收拾得沒你認為的好,你也用不著抱怨,說不定他下次就能做得更好。另外,雖然很多父母都表示,現在的孩子被誇得太多了。但看到孩子的正面行為時還是要熱情地讚許,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豪感,還可以增加他們繼續正確做事情的可能性。這一點非常重要。

為人父母的終極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做好離開你的準備。有規矩的生活能給予孩子一種感情和精神上的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現實世界。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9、分配“工作”時,要考慮到孩子天生的優勢和弱點。

例如,孩子如果特別喜歡整理物品,你可以適當調整家裡物品的高度,自己收拾高層,讓孩子可以把小的、結實的物品放到下層,或創造讓孩子參與的條件。另外,要尋找適當的方法,讓孩子感到投入“工作”是一件趣事。或許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在收拾玩具時聽音樂;等他長大些則喜歡在打掃衛生後,聽你講一個故事。

10、要和孩子一起堅持規矩。

堅持規矩意味著父母自己也要守規矩。如果,你告訴孩子,睡前必須刷牙,但又放任他有幾晚可以不刷。這時你就不能指責孩子不守規矩,因為他並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是認真的。如果想讓孩子學會說“請”、“謝謝”,不要說“喂”,那你自己就要做榜樣。如果父母不遵守家庭規矩,那麼讓孩子遵守的難度就會增加一倍。

5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父母學到這10點,會少走很多彎路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媽媽們分享了她們家絕不能討價還價的規矩,

1、如果媽媽已經說了不,就不能再問爸爸。反過來也一樣。

2、只要坐汽車,就必須坐在安全座椅上。

3、不能將紙屑扔在地上。

4、睡前不能吃甜食。

5、只有在回家的路上才能踩泥坑。

6、不能咬、打或傷害其他孩子。

7、至少每種食物都嘗一次。

8、不能在家裡養蟲子。

9、從哪裡拿的東西用過之後要歸位。

10、出門的時候,要緊緊拉著我的手。

11、不能跳到傢俱上,不能在屋子裡扔東西。

12、不能因為別人不一樣,就歧視他們。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兒子因為媽媽不給玩手機就對媽媽拳打腳踢,媽媽只是默默地忍受著,這就真的是在縱容孩子了。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限制,就像是十字路口的紅燈,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必須停下來,而不能任由狂烈的情緒一路油門踩到底。

有柵欄,才更安全;有規矩,才更自由。給孩子設立行為限制,孩子才會有更長遠更踏實的安全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