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我們教孩子做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願意去做,然後第一是認真,第二是不能犯懶。做得不認真那還不如不做。對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作為老師,我們也不容許自己的生命被消耗和浪費。我們的生命都要用到能讓自己覺得充實和快樂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對學習來說,基礎不紮實將是災難性的,時間越長,災難越深重,直至萬劫再難復。不僅僅是學不好,因為要硬學,興趣被磨滅,因為要檢查,生出各種伎倆,因為捱時間,長出各種毛病,造成身心的扭曲和生命的浪費。什麼是“自然而然”?是什麼樣,就怎麼長。紮紮實實,認認真真,才能長好,才不會浪費生命。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終讓孩子能獨立面對學習、生活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並擁有基本的正直品質,不論怎樣的境遇,都能去做好自己。當一個孩子還做不到這些,他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作為老師,這也是他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至於其他,都是自然的結果。

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習慣以他人標準決定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和結果,於是總在取悅他人,自己也不能享受工作的快樂。我們學習、工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要求,而是自己知道要做,並清楚知道怎樣才是做好。所以我們教孩子,不會佈置詩讀幾遍,字寫幾行,而是讓他明白,詩要會讀,字要會寫,幾遍幾行自己去練。

上午去看我們的一個孩子。同在的還有兩個其他學校的孩子。知道我們是老師,都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說,“老師怎麼可能在這裡?”孩子眼裡老師是什麼?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定時在學校出現的怪物。

原來打算先做小學,其實從去年後半段我們就有了幼兒。幼兒時期是打好生活、情感、道德、與人交往、說話做事的良好習慣等基礎的重要階段。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孩子生活、學習、工作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局面,將會困難重重,麻煩不斷。我們的大孩子來了,都要先打好這樣的基礎,才能進入自主學習。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我們教孩子做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願意去做,然後第一是認真,第二是不能犯懶。做得不認真那還不如不做。對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作為老師,我們也不容許自己的生命被消耗和浪費。我們的生命都要用到能讓自己覺得充實和快樂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對學習來說,基礎不紮實將是災難性的,時間越長,災難越深重,直至萬劫再難復。不僅僅是學不好,因為要硬學,興趣被磨滅,因為要檢查,生出各種伎倆,因為捱時間,長出各種毛病,造成身心的扭曲和生命的浪費。什麼是“自然而然”?是什麼樣,就怎麼長。紮紮實實,認認真真,才能長好,才不會浪費生命。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終讓孩子能獨立面對學習、生活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並擁有基本的正直品質,不論怎樣的境遇,都能去做好自己。當一個孩子還做不到這些,他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作為老師,這也是他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至於其他,都是自然的結果。

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習慣以他人標準決定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和結果,於是總在取悅他人,自己也不能享受工作的快樂。我們學習、工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要求,而是自己知道要做,並清楚知道怎樣才是做好。所以我們教孩子,不會佈置詩讀幾遍,字寫幾行,而是讓他明白,詩要會讀,字要會寫,幾遍幾行自己去練。

上午去看我們的一個孩子。同在的還有兩個其他學校的孩子。知道我們是老師,都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說,“老師怎麼可能在這裡?”孩子眼裡老師是什麼?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定時在學校出現的怪物。

原來打算先做小學,其實從去年後半段我們就有了幼兒。幼兒時期是打好生活、情感、道德、與人交往、說話做事的良好習慣等基礎的重要階段。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孩子生活、學習、工作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局面,將會困難重重,麻煩不斷。我們的大孩子來了,都要先打好這樣的基礎,才能進入自主學習。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第二個池塘建好了。填土、砌磚的工作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孩子忽然說,老師,這是不是自然科學課啊?是啊,我們的自然科學課不僅僅在課堂,除了會有如動物、植物等專題課,更在日常讀書、生活、玩耍、勞作中。藝術百工課也是如此,我們準備好各種書籍、工具、材料,孩子日常可自由工作,需要隨時叫老師。

孩子說,這裡真有意思,每天就是玩。我們的孩子比一般學校要輕鬆很多,並不是所學很少,其實學的會更多,只是孩子在這裡每一項工作都做得認真紮實,不會浪費時間生命,不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毛病,並能享受學習、工作和生活。如此使力,自然世界越來越大,心思越來越廣,哪裡還有工夫去感受壓力呢?

孩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叫方壺?方壺,當然是一座海上仙山。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名字,來自宗璞先生《東藏記》,孟弗之先生北大的寓所,嵋和小娃長大的地方。取名時念起。若說有什麼希冀,我願這裡是現時世界孩子心中的“方壺”。無論是哪,這裡都有個“方壺”。——夢魂無懼關山鎖,夜夜偕行在方壺。

我們教孩子,把品行放在首位。不僅僅這是一個人的根本。我們能給到孩子的知識、方法、能力、自信及良好的習慣,很多是別處給不到的,也是我們極其用心之處。但一個人若無有品行,這些都將成為他作惡的手段,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將是反意義、反社會、反人類的。所以先有品行,方可教。孩子如是,家長亦然。

今天孩子媽媽說,孩子才來一個多月,說話做事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由衷地感謝。其實對我們來說,這個過程並不怎麼艱難,甚至雙方都是在享受著的,因為孩子有心,就並不是難事。但若一個孩子沒有心,這個過程將難過千百倍,並會是多少反覆的折磨。

長心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帶孩子與萬事萬物建立情感聯繫。但若不去建立,比如驕縱,比如玩笑(反而破壞),或棄之不顧,孩子的世界將只有自己,不能容納任何人,哪怕他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對孩子,我們最珍視的是什麼呢?不是每天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孩子的狀態。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是放鬆的,快樂的,並願意去學習的。因為永遠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在等著你。我們只需幫他把世界打開,並領他上路,餘下的,就不用操心了。

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莫過於孩子說的:我長大了也要和我老婆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育的本質是人心。好在人心,也壞在人心。做教育,就要做好準備面對各種人情冷暖。無論經歷怎樣的冷暖,對待教育、對待孩子都要保持一顆公正、善良的心。因為教育,就是要教人心向善的。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我們教孩子做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願意去做,然後第一是認真,第二是不能犯懶。做得不認真那還不如不做。對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作為老師,我們也不容許自己的生命被消耗和浪費。我們的生命都要用到能讓自己覺得充實和快樂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對學習來說,基礎不紮實將是災難性的,時間越長,災難越深重,直至萬劫再難復。不僅僅是學不好,因為要硬學,興趣被磨滅,因為要檢查,生出各種伎倆,因為捱時間,長出各種毛病,造成身心的扭曲和生命的浪費。什麼是“自然而然”?是什麼樣,就怎麼長。紮紮實實,認認真真,才能長好,才不會浪費生命。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終讓孩子能獨立面對學習、生活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並擁有基本的正直品質,不論怎樣的境遇,都能去做好自己。當一個孩子還做不到這些,他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作為老師,這也是他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至於其他,都是自然的結果。

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習慣以他人標準決定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和結果,於是總在取悅他人,自己也不能享受工作的快樂。我們學習、工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要求,而是自己知道要做,並清楚知道怎樣才是做好。所以我們教孩子,不會佈置詩讀幾遍,字寫幾行,而是讓他明白,詩要會讀,字要會寫,幾遍幾行自己去練。

上午去看我們的一個孩子。同在的還有兩個其他學校的孩子。知道我們是老師,都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說,“老師怎麼可能在這裡?”孩子眼裡老師是什麼?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定時在學校出現的怪物。

原來打算先做小學,其實從去年後半段我們就有了幼兒。幼兒時期是打好生活、情感、道德、與人交往、說話做事的良好習慣等基礎的重要階段。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孩子生活、學習、工作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局面,將會困難重重,麻煩不斷。我們的大孩子來了,都要先打好這樣的基礎,才能進入自主學習。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第二個池塘建好了。填土、砌磚的工作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孩子忽然說,老師,這是不是自然科學課啊?是啊,我們的自然科學課不僅僅在課堂,除了會有如動物、植物等專題課,更在日常讀書、生活、玩耍、勞作中。藝術百工課也是如此,我們準備好各種書籍、工具、材料,孩子日常可自由工作,需要隨時叫老師。

孩子說,這裡真有意思,每天就是玩。我們的孩子比一般學校要輕鬆很多,並不是所學很少,其實學的會更多,只是孩子在這裡每一項工作都做得認真紮實,不會浪費時間生命,不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毛病,並能享受學習、工作和生活。如此使力,自然世界越來越大,心思越來越廣,哪裡還有工夫去感受壓力呢?

孩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叫方壺?方壺,當然是一座海上仙山。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名字,來自宗璞先生《東藏記》,孟弗之先生北大的寓所,嵋和小娃長大的地方。取名時念起。若說有什麼希冀,我願這裡是現時世界孩子心中的“方壺”。無論是哪,這裡都有個“方壺”。——夢魂無懼關山鎖,夜夜偕行在方壺。

我們教孩子,把品行放在首位。不僅僅這是一個人的根本。我們能給到孩子的知識、方法、能力、自信及良好的習慣,很多是別處給不到的,也是我們極其用心之處。但一個人若無有品行,這些都將成為他作惡的手段,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將是反意義、反社會、反人類的。所以先有品行,方可教。孩子如是,家長亦然。

今天孩子媽媽說,孩子才來一個多月,說話做事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由衷地感謝。其實對我們來說,這個過程並不怎麼艱難,甚至雙方都是在享受著的,因為孩子有心,就並不是難事。但若一個孩子沒有心,這個過程將難過千百倍,並會是多少反覆的折磨。

長心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帶孩子與萬事萬物建立情感聯繫。但若不去建立,比如驕縱,比如玩笑(反而破壞),或棄之不顧,孩子的世界將只有自己,不能容納任何人,哪怕他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對孩子,我們最珍視的是什麼呢?不是每天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孩子的狀態。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是放鬆的,快樂的,並願意去學習的。因為永遠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在等著你。我們只需幫他把世界打開,並領他上路,餘下的,就不用操心了。

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莫過於孩子說的:我長大了也要和我老婆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育的本質是人心。好在人心,也壞在人心。做教育,就要做好準備面對各種人情冷暖。無論經歷怎樣的冷暖,對待教育、對待孩子都要保持一顆公正、善良的心。因為教育,就是要教人心向善的。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很期待將要開始的夏令營,反覆詢問每個孩子情況。他特別期待好孩子們在一起的集體生活,期待擁有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和友誼。這也是我期待的。少年時有這樣的生活,一生都不會忘記。學校就是要為孩子造一個理想國,今後無論怎樣境遇,胸中有此國,都不至隨波逐流,都會做好自己,生出勃勃力量生機。

教育就是要給孩子打開那精彩而有趣的世界,給予指引與實踐,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親切與好奇,並能從中得到愛與享受。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因為投入,你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就會越來越緊密。

要問我們要帶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生活。本來我們都該過這樣的生活。與天空,與大地,與自然,與文明都那樣貼近的生活。自然給予我滋養,文明促使我向前。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這兩樣種子,在等待著被激發。孩子童年有這樣的生活,未來才會比我們更接近星空與大地。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似乎都不教了。他們爭相教的是各種知識、技能,教孩子怎樣去愛自己,不讓自己吃虧。或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所以只教自己擅長的。我為中國的未來深感擔憂。

中國的家庭與教育還都只是在生存的標準上娛樂,離精神的富足還差得很遠很遠。這幾年接觸到很多的家長和教育機構,幾都被生存裹挾。前者奮力廝殺,後者販售刀具與伎倆;前者恐懼彷徨,後者推銷撫慰和雞湯。如果說我們心中尚存“詩與遠方”,因為我們還有回憶與童年,那我們的孩子未來有什麼?從一出生,他就被緊緊拽在了大地上,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飛翔。

我想,我一定要給孩子們留一座方壺,讓他們對世界還存有一些希望。不管他們的大人理解不理解。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我們教孩子做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願意去做,然後第一是認真,第二是不能犯懶。做得不認真那還不如不做。對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作為老師,我們也不容許自己的生命被消耗和浪費。我們的生命都要用到能讓自己覺得充實和快樂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對學習來說,基礎不紮實將是災難性的,時間越長,災難越深重,直至萬劫再難復。不僅僅是學不好,因為要硬學,興趣被磨滅,因為要檢查,生出各種伎倆,因為捱時間,長出各種毛病,造成身心的扭曲和生命的浪費。什麼是“自然而然”?是什麼樣,就怎麼長。紮紮實實,認認真真,才能長好,才不會浪費生命。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終讓孩子能獨立面對學習、生活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並擁有基本的正直品質,不論怎樣的境遇,都能去做好自己。當一個孩子還做不到這些,他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作為老師,這也是他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至於其他,都是自然的結果。

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習慣以他人標準決定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和結果,於是總在取悅他人,自己也不能享受工作的快樂。我們學習、工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要求,而是自己知道要做,並清楚知道怎樣才是做好。所以我們教孩子,不會佈置詩讀幾遍,字寫幾行,而是讓他明白,詩要會讀,字要會寫,幾遍幾行自己去練。

上午去看我們的一個孩子。同在的還有兩個其他學校的孩子。知道我們是老師,都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說,“老師怎麼可能在這裡?”孩子眼裡老師是什麼?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定時在學校出現的怪物。

原來打算先做小學,其實從去年後半段我們就有了幼兒。幼兒時期是打好生活、情感、道德、與人交往、說話做事的良好習慣等基礎的重要階段。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孩子生活、學習、工作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局面,將會困難重重,麻煩不斷。我們的大孩子來了,都要先打好這樣的基礎,才能進入自主學習。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第二個池塘建好了。填土、砌磚的工作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孩子忽然說,老師,這是不是自然科學課啊?是啊,我們的自然科學課不僅僅在課堂,除了會有如動物、植物等專題課,更在日常讀書、生活、玩耍、勞作中。藝術百工課也是如此,我們準備好各種書籍、工具、材料,孩子日常可自由工作,需要隨時叫老師。

孩子說,這裡真有意思,每天就是玩。我們的孩子比一般學校要輕鬆很多,並不是所學很少,其實學的會更多,只是孩子在這裡每一項工作都做得認真紮實,不會浪費時間生命,不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毛病,並能享受學習、工作和生活。如此使力,自然世界越來越大,心思越來越廣,哪裡還有工夫去感受壓力呢?

孩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叫方壺?方壺,當然是一座海上仙山。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名字,來自宗璞先生《東藏記》,孟弗之先生北大的寓所,嵋和小娃長大的地方。取名時念起。若說有什麼希冀,我願這裡是現時世界孩子心中的“方壺”。無論是哪,這裡都有個“方壺”。——夢魂無懼關山鎖,夜夜偕行在方壺。

我們教孩子,把品行放在首位。不僅僅這是一個人的根本。我們能給到孩子的知識、方法、能力、自信及良好的習慣,很多是別處給不到的,也是我們極其用心之處。但一個人若無有品行,這些都將成為他作惡的手段,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將是反意義、反社會、反人類的。所以先有品行,方可教。孩子如是,家長亦然。

今天孩子媽媽說,孩子才來一個多月,說話做事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由衷地感謝。其實對我們來說,這個過程並不怎麼艱難,甚至雙方都是在享受著的,因為孩子有心,就並不是難事。但若一個孩子沒有心,這個過程將難過千百倍,並會是多少反覆的折磨。

長心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帶孩子與萬事萬物建立情感聯繫。但若不去建立,比如驕縱,比如玩笑(反而破壞),或棄之不顧,孩子的世界將只有自己,不能容納任何人,哪怕他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對孩子,我們最珍視的是什麼呢?不是每天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孩子的狀態。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是放鬆的,快樂的,並願意去學習的。因為永遠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在等著你。我們只需幫他把世界打開,並領他上路,餘下的,就不用操心了。

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莫過於孩子說的:我長大了也要和我老婆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育的本質是人心。好在人心,也壞在人心。做教育,就要做好準備面對各種人情冷暖。無論經歷怎樣的冷暖,對待教育、對待孩子都要保持一顆公正、善良的心。因為教育,就是要教人心向善的。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很期待將要開始的夏令營,反覆詢問每個孩子情況。他特別期待好孩子們在一起的集體生活,期待擁有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和友誼。這也是我期待的。少年時有這樣的生活,一生都不會忘記。學校就是要為孩子造一個理想國,今後無論怎樣境遇,胸中有此國,都不至隨波逐流,都會做好自己,生出勃勃力量生機。

教育就是要給孩子打開那精彩而有趣的世界,給予指引與實踐,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親切與好奇,並能從中得到愛與享受。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因為投入,你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就會越來越緊密。

要問我們要帶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生活。本來我們都該過這樣的生活。與天空,與大地,與自然,與文明都那樣貼近的生活。自然給予我滋養,文明促使我向前。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這兩樣種子,在等待著被激發。孩子童年有這樣的生活,未來才會比我們更接近星空與大地。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似乎都不教了。他們爭相教的是各種知識、技能,教孩子怎樣去愛自己,不讓自己吃虧。或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所以只教自己擅長的。我為中國的未來深感擔憂。

中國的家庭與教育還都只是在生存的標準上娛樂,離精神的富足還差得很遠很遠。這幾年接觸到很多的家長和教育機構,幾都被生存裹挾。前者奮力廝殺,後者販售刀具與伎倆;前者恐懼彷徨,後者推銷撫慰和雞湯。如果說我們心中尚存“詩與遠方”,因為我們還有回憶與童年,那我們的孩子未來有什麼?從一出生,他就被緊緊拽在了大地上,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飛翔。

我想,我一定要給孩子們留一座方壺,讓他們對世界還存有一些希望。不管他們的大人理解不理解。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對教育的不同理解只源於這樣一個問題:你把人當什麼?當工具?當機器?當工作對象?當試驗物品?當叢林猛獸?當溫室花朵?成才成人還是求名求利?對人對事有責任擔當還是自己開心快樂就好…不同回答產生不同教育。國家是,社會是,學校是,家長更是。我們把人當人,僅有的私心——你要正直,有同情心。

有朋友問怎麼愛孩子。我說,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本能或者品質,只要你是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你對任何弱小生命都會產生愛。然後第一把自己放下,去親近孩子,理解孩子,第二要有勇氣,因為愛孩子不僅僅是付出,更是一種責任,很多時候都要為此面對種種困難、壓力,箇中滋味,你經歷了就會知道。

讀板倉先生《楊昌濟文集》。先生謂歷史、地理之重要,前者使古今為一連續,後者使世界為一全體,如此方有健全世界觀、人生觀,方成大我。又謂基礎教育不可不注意教材統合,小學各科宜一人擔任,輔設若干專科老師,中學固以專科為主,然一人必兼至少三科。竟如此心有慼慼,當繼續努力踐行之。

我們教孩子寫字,要求孩子把每一筆都讀出來。漢字的每一筆都很重要,每一筆都不同,只有確切知道每一筆的名稱並把每一筆寫好才能把字寫漂亮,並且同是一筆,這裡寫成“捺”,那裡要寫成“點”,每一筆的安排、每一個變化的背後都有學問。每一箇中國字都是一個人,既要姿態優雅,又要頂天立地。

有家長說,你們這樣的教育者才是我心中真正教育者的模樣。這讓我們感動。今天的教育者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真正教育者卻難覓。他們為國家做事,為機構做事,為家長做事,為自身利益做事,唯獨缺少,為教育做事,為孩子做事。這需要力量和勇氣。謝謝你們給我們這樣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們繼續前行。

我們教孩子,不只是基本讀寫算,更有人文,自然,藝術,各種益智,遊戲,活動,後者甚至佔更多時間,為的是讓孩子能熱愛我們的生活與世界,為未來成長打下紮實而廣泛的基礎。

我時常覺得,教育是藝術,不僅是自然的藝術,文明的藝術,設計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藝術。它需要你無時無刻不去體會孩子的心靈,能力、基礎、情緒、狀態。“教師,是在和世界上最敏感、最柔嫩的心靈打交道。”這個度不容易把握。這需要你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然後對我們的世界、對孩子有真正的愛與無私。

很多人看教育喜歡那些看上去說起來“高大上”的東西,究其實,並無什麼內涵,只是資源的浪費和教育的汙染。我們辦學不談形式,不講排場,唯讓好的東西走進孩子的心裡。我們的功夫都花在如何讓孩子正直,健康,豐富,紮實,每一天都不曾虛度上,而真正做起來所耗精神恐非親歷不能想像。所以,我們雖無需去管孩子,每天所耗精神也是甚大。常常我們看到孩子美好的狀態自己都有些不能相信,這樣的美好無法與人言說,因為他們不曾見過,甚至不能想像,就像他們不能想像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這樣的工作少有人在做。然而也總有一些朋友,他們平日沒什麼恭維話,卻一直默默關注,點贊,當你問起,也只是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做的是真正的教育。然,唯“真”一字,何其難!

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世界。好在教育就是要立足於這浩瀚無垠而又千變萬化的世界,而孩子都是在成長變化著的,我可以去做的,便是帶他們去認識這樣多彩的世界,從中得到成長,而成長又意味著那更為多彩的世界。未來是什麼樣的?未可預知,又或不可限量。

一個人再聰明,再有天賦,如果心中沒有定力,沒有一種為做好一件事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的意願和勁頭,要成任何事,都是很難的。然今天的家庭教養,使得這種重要的品質越來越少見。

很多教育機構包括一些體制外學校喜歡做一些具有精緻劃分與呈現的教育活動,然後將孩子呈現的結果晒出來,表明活動的成功。很多家長很喜歡,覺得很美很有文化。因為家長自己根基淺,習慣淺嘗輒止,並自我陶醉。其實,這些活動本就是用成人的眼去設計給成人看的。孩子的教育需要的是打下紮實的基礎。這就好比我們不想著怎樣去努力培土生根,卻只是帶著孩子陶醉於表面上花的豔麗。這顯然是荒唐的。教育是培土生根的工作,而開花結果只是自然的事。但能有這樣認識的家長很少。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我們教孩子做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願意去做,然後第一是認真,第二是不能犯懶。做得不認真那還不如不做。對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作為老師,我們也不容許自己的生命被消耗和浪費。我們的生命都要用到能讓自己覺得充實和快樂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對學習來說,基礎不紮實將是災難性的,時間越長,災難越深重,直至萬劫再難復。不僅僅是學不好,因為要硬學,興趣被磨滅,因為要檢查,生出各種伎倆,因為捱時間,長出各種毛病,造成身心的扭曲和生命的浪費。什麼是“自然而然”?是什麼樣,就怎麼長。紮紮實實,認認真真,才能長好,才不會浪費生命。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終讓孩子能獨立面對學習、生活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並擁有基本的正直品質,不論怎樣的境遇,都能去做好自己。當一個孩子還做不到這些,他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作為老師,這也是他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至於其他,都是自然的結果。

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習慣以他人標準決定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和結果,於是總在取悅他人,自己也不能享受工作的快樂。我們學習、工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要求,而是自己知道要做,並清楚知道怎樣才是做好。所以我們教孩子,不會佈置詩讀幾遍,字寫幾行,而是讓他明白,詩要會讀,字要會寫,幾遍幾行自己去練。

上午去看我們的一個孩子。同在的還有兩個其他學校的孩子。知道我們是老師,都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說,“老師怎麼可能在這裡?”孩子眼裡老師是什麼?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定時在學校出現的怪物。

原來打算先做小學,其實從去年後半段我們就有了幼兒。幼兒時期是打好生活、情感、道德、與人交往、說話做事的良好習慣等基礎的重要階段。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孩子生活、學習、工作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局面,將會困難重重,麻煩不斷。我們的大孩子來了,都要先打好這樣的基礎,才能進入自主學習。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第二個池塘建好了。填土、砌磚的工作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孩子忽然說,老師,這是不是自然科學課啊?是啊,我們的自然科學課不僅僅在課堂,除了會有如動物、植物等專題課,更在日常讀書、生活、玩耍、勞作中。藝術百工課也是如此,我們準備好各種書籍、工具、材料,孩子日常可自由工作,需要隨時叫老師。

孩子說,這裡真有意思,每天就是玩。我們的孩子比一般學校要輕鬆很多,並不是所學很少,其實學的會更多,只是孩子在這裡每一項工作都做得認真紮實,不會浪費時間生命,不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毛病,並能享受學習、工作和生活。如此使力,自然世界越來越大,心思越來越廣,哪裡還有工夫去感受壓力呢?

孩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叫方壺?方壺,當然是一座海上仙山。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名字,來自宗璞先生《東藏記》,孟弗之先生北大的寓所,嵋和小娃長大的地方。取名時念起。若說有什麼希冀,我願這裡是現時世界孩子心中的“方壺”。無論是哪,這裡都有個“方壺”。——夢魂無懼關山鎖,夜夜偕行在方壺。

我們教孩子,把品行放在首位。不僅僅這是一個人的根本。我們能給到孩子的知識、方法、能力、自信及良好的習慣,很多是別處給不到的,也是我們極其用心之處。但一個人若無有品行,這些都將成為他作惡的手段,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將是反意義、反社會、反人類的。所以先有品行,方可教。孩子如是,家長亦然。

今天孩子媽媽說,孩子才來一個多月,說話做事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由衷地感謝。其實對我們來說,這個過程並不怎麼艱難,甚至雙方都是在享受著的,因為孩子有心,就並不是難事。但若一個孩子沒有心,這個過程將難過千百倍,並會是多少反覆的折磨。

長心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帶孩子與萬事萬物建立情感聯繫。但若不去建立,比如驕縱,比如玩笑(反而破壞),或棄之不顧,孩子的世界將只有自己,不能容納任何人,哪怕他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對孩子,我們最珍視的是什麼呢?不是每天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孩子的狀態。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是放鬆的,快樂的,並願意去學習的。因為永遠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在等著你。我們只需幫他把世界打開,並領他上路,餘下的,就不用操心了。

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莫過於孩子說的:我長大了也要和我老婆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育的本質是人心。好在人心,也壞在人心。做教育,就要做好準備面對各種人情冷暖。無論經歷怎樣的冷暖,對待教育、對待孩子都要保持一顆公正、善良的心。因為教育,就是要教人心向善的。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很期待將要開始的夏令營,反覆詢問每個孩子情況。他特別期待好孩子們在一起的集體生活,期待擁有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和友誼。這也是我期待的。少年時有這樣的生活,一生都不會忘記。學校就是要為孩子造一個理想國,今後無論怎樣境遇,胸中有此國,都不至隨波逐流,都會做好自己,生出勃勃力量生機。

教育就是要給孩子打開那精彩而有趣的世界,給予指引與實踐,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親切與好奇,並能從中得到愛與享受。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因為投入,你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就會越來越緊密。

要問我們要帶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生活。本來我們都該過這樣的生活。與天空,與大地,與自然,與文明都那樣貼近的生活。自然給予我滋養,文明促使我向前。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這兩樣種子,在等待著被激發。孩子童年有這樣的生活,未來才會比我們更接近星空與大地。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似乎都不教了。他們爭相教的是各種知識、技能,教孩子怎樣去愛自己,不讓自己吃虧。或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所以只教自己擅長的。我為中國的未來深感擔憂。

中國的家庭與教育還都只是在生存的標準上娛樂,離精神的富足還差得很遠很遠。這幾年接觸到很多的家長和教育機構,幾都被生存裹挾。前者奮力廝殺,後者販售刀具與伎倆;前者恐懼彷徨,後者推銷撫慰和雞湯。如果說我們心中尚存“詩與遠方”,因為我們還有回憶與童年,那我們的孩子未來有什麼?從一出生,他就被緊緊拽在了大地上,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飛翔。

我想,我一定要給孩子們留一座方壺,讓他們對世界還存有一些希望。不管他們的大人理解不理解。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對教育的不同理解只源於這樣一個問題:你把人當什麼?當工具?當機器?當工作對象?當試驗物品?當叢林猛獸?當溫室花朵?成才成人還是求名求利?對人對事有責任擔當還是自己開心快樂就好…不同回答產生不同教育。國家是,社會是,學校是,家長更是。我們把人當人,僅有的私心——你要正直,有同情心。

有朋友問怎麼愛孩子。我說,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本能或者品質,只要你是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你對任何弱小生命都會產生愛。然後第一把自己放下,去親近孩子,理解孩子,第二要有勇氣,因為愛孩子不僅僅是付出,更是一種責任,很多時候都要為此面對種種困難、壓力,箇中滋味,你經歷了就會知道。

讀板倉先生《楊昌濟文集》。先生謂歷史、地理之重要,前者使古今為一連續,後者使世界為一全體,如此方有健全世界觀、人生觀,方成大我。又謂基礎教育不可不注意教材統合,小學各科宜一人擔任,輔設若干專科老師,中學固以專科為主,然一人必兼至少三科。竟如此心有慼慼,當繼續努力踐行之。

我們教孩子寫字,要求孩子把每一筆都讀出來。漢字的每一筆都很重要,每一筆都不同,只有確切知道每一筆的名稱並把每一筆寫好才能把字寫漂亮,並且同是一筆,這裡寫成“捺”,那裡要寫成“點”,每一筆的安排、每一個變化的背後都有學問。每一箇中國字都是一個人,既要姿態優雅,又要頂天立地。

有家長說,你們這樣的教育者才是我心中真正教育者的模樣。這讓我們感動。今天的教育者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真正教育者卻難覓。他們為國家做事,為機構做事,為家長做事,為自身利益做事,唯獨缺少,為教育做事,為孩子做事。這需要力量和勇氣。謝謝你們給我們這樣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們繼續前行。

我們教孩子,不只是基本讀寫算,更有人文,自然,藝術,各種益智,遊戲,活動,後者甚至佔更多時間,為的是讓孩子能熱愛我們的生活與世界,為未來成長打下紮實而廣泛的基礎。

我時常覺得,教育是藝術,不僅是自然的藝術,文明的藝術,設計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藝術。它需要你無時無刻不去體會孩子的心靈,能力、基礎、情緒、狀態。“教師,是在和世界上最敏感、最柔嫩的心靈打交道。”這個度不容易把握。這需要你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然後對我們的世界、對孩子有真正的愛與無私。

很多人看教育喜歡那些看上去說起來“高大上”的東西,究其實,並無什麼內涵,只是資源的浪費和教育的汙染。我們辦學不談形式,不講排場,唯讓好的東西走進孩子的心裡。我們的功夫都花在如何讓孩子正直,健康,豐富,紮實,每一天都不曾虛度上,而真正做起來所耗精神恐非親歷不能想像。所以,我們雖無需去管孩子,每天所耗精神也是甚大。常常我們看到孩子美好的狀態自己都有些不能相信,這樣的美好無法與人言說,因為他們不曾見過,甚至不能想像,就像他們不能想像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這樣的工作少有人在做。然而也總有一些朋友,他們平日沒什麼恭維話,卻一直默默關注,點贊,當你問起,也只是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做的是真正的教育。然,唯“真”一字,何其難!

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世界。好在教育就是要立足於這浩瀚無垠而又千變萬化的世界,而孩子都是在成長變化著的,我可以去做的,便是帶他們去認識這樣多彩的世界,從中得到成長,而成長又意味著那更為多彩的世界。未來是什麼樣的?未可預知,又或不可限量。

一個人再聰明,再有天賦,如果心中沒有定力,沒有一種為做好一件事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的意願和勁頭,要成任何事,都是很難的。然今天的家庭教養,使得這種重要的品質越來越少見。

很多教育機構包括一些體制外學校喜歡做一些具有精緻劃分與呈現的教育活動,然後將孩子呈現的結果晒出來,表明活動的成功。很多家長很喜歡,覺得很美很有文化。因為家長自己根基淺,習慣淺嘗輒止,並自我陶醉。其實,這些活動本就是用成人的眼去設計給成人看的。孩子的教育需要的是打下紮實的基礎。這就好比我們不想著怎樣去努力培土生根,卻只是帶著孩子陶醉於表面上花的豔麗。這顯然是荒唐的。教育是培土生根的工作,而開花結果只是自然的事。但能有這樣認識的家長很少。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想給孩子找一套聊齋故事的書,找遍了市面各種的版本,最後還是在舊書網上買了這套,囑咐孩子好生保護。今天的書很多,但多數不忍一讀,尤其是文學故事類書,不知講究,毫無味道。今天的孩子看似可讀很多的書,但如果不在選擇上下功夫,孩子吞下的很可能就都是垃圾。垃圾吃的越多,後果自然越嚴重,佔了空間,毀了口味,壞了審美,枯了心靈。

前段時間給孩子們講了物候,依時繪製北京自然歷,每天都進行自然觀察,並做物候記錄。這學期的自然科學課就在此基礎上以植物為主進行,並結合種植勞作。上學期的天文已成為日常性課程,據天象隨時觀測講解。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日常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日常,來到方壺學園,你很快就會發現,課程表是沒什麼用處的,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為什麼強調,孩子要有生活?一個孩子若沒有生活,始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僅僅是生活能力的缺乏,更會影響心智的成長。我們說教育應當教孩子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生活,他對自然世界,人文社會的認知將會產生嚴重障礙,對自己的認識也將扭曲偏狹。我們想要帶孩子去認識如此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人類文明,但若沒有生活,這一切都難以進行。

一般學校或體制內學校的孩子來到方壺,都會有些不適應,他們習慣於定時學習,習慣被安排,被嚴格管理,把老師看作絕對權威,看到別的孩子稍有越矩便批評或告訴老師,閒暇時間會顯得無所事事。我們要孩子有時間觀念,但在時間、事務的管理上不是很嚴格,只要求他們做事情都要認真投入,閒暇自己學會安排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希望孩子能回覆原本的自然活力,對自己有要求,對他人和環境有責任。

一個人的慈悲心和憐憫心似乎是天生的。但小孩子都有很強的共情能力,一個人很多的情感、理解都在此基礎上產生,我想,慈悲心和憐憫心也不例外。面對自然萬物,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慈悲心和憐憫心。這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有了她,人類才可避免因循沉淪,萬劫不復。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靈魂,無一不具有一顆偉大的慈悲心與憐憫心。教育所為何事?不止於生存,不止於不作惡,是要鑄就偉大的靈魂。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但人生哪有那麼多的快樂。任何一種生活都有它的磨難與艱辛。我們孩子的快樂也是我們用辛苦換來的。你可以讓孩子快樂成長,但至少要讓他知道你為此所付出的艱辛。

孩子未來將成長為怎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自然成長環境的影響。我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養成這樣的人,首先他的家庭,不論貧富、知識、階層,得有著良好品質、精神。然後,成長道路上有有良好品格、學識的良師,和能相互關心、促進的良友。自古成才成人者,莫如是。

"

做一個教育者需要面對思考的問題非常多,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定的人在特定環境中方方面面的成長。

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操心,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他有情感,有觸覺,有理性,他自己也在成長。

所以,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影響、人與人的互動。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理想中的學校應當是,一群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人,各自分擔,共同營造的成長空間。

我們習慣於把世界安置得整齊,對稱,乾淨,以彌補大自然的雜亂無章,卻不知看似醜陋的沼澤正是最具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們的社會在竭力建造一座整齊的人工花園,我們的教育在努力把我們引入這座花園,適應它,順從它,為它添磚加瓦。於是,當我們看到一片生機的自然文化沼澤,我們已經不認識它了。

教育不是你知道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孩子需要什麼就教什麼,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我想作為一名教師,和學識淵博相比,善於觀察、啟發學生更為重要,尤其對基礎教育來說。

我深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對他生活的世界產生好奇與問題,只是由於我們的無知或自以為是漸漸使他們失去了興趣,終於泯然眾人。也許我們要做的教育要向低向低再向低走,因為那段珍貴的日子來得那樣早,又去得那麼快。

什麼是校園文化?不是戲劇節,不是科普周,不是各種比賽、活動,而是我們共同培養、遵循、熱愛、享受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而所有的教與學也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自然是整體的存在,文明則加以分析。”孩子以整體辨認認識世界,為更深入進入學科分析的學習,再在分析之後予以組合。我們的教育卻將分析看作唯一且最終的目的,組合的動機與能力徹底喪失。教育不可將分析抬到如此地位,它只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種感覺想要根深而長久,就要彼此付出,互相依賴,與人是,與土地,與生物,與我們生活的世界,與自然宇宙萬物都是如此。

作為教育者,有兩種能力特別重要,一是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一是對人類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識、文明有著豐富的體驗。這讓我們有別於動物、機器和惡魔,生命由此走向豐富與崇高。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有孩子說我比他們還像孩子。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對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感到興味,有時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我為這種讚美而開心,同時卻又為此嘆息。孩子們,你們為什麼這麼早就丟失了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命趣味?

為孩子們備課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原創,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參考。需要從大量的資料中揀出那最最重要的、能引發孩子興味的、引他們走向自覺學習探索的東西。我們的世界與文明豐富而有秩序,孩子的生活與精神鮮活而又靈動。要在這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好像很容易,卻又好像無從下手。

我們的學校是要這樣的:要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實的,快樂的,充滿了生命活力。

有兩種備課的方式,一種是選擇接受某種通用教材,借鑑他人授課方法,準備授課,一種是將自己和孩子置於自然與浩瀚人類文明,整個自然文明都是可用的資源。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前一種肯定越走越窄,越走越複雜,也越走越枯燥,後一種則越走越寬闊,越走越豐富,教與學都會走進無邊無涯的美妙世界。

做教育需要多大成本?校舍,教具,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操場,玩具,運動器械……做教育只有一個成本:有真正學識品格,豐富精神生活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無論怎樣條件,都自會生出無限力量生機。沒有這樣老師,即富比石崇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少年青年時代的夢想,於今則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有的學校花成千上萬的錢去遊學,一行勞頓卻收效甚微。教育善用公共資源,但需與教、學緊密聯繫。比如認識根莖葉花果等基本形態,普通小區和公園就夠用,最後可去植物園綜合觀察。若要遠行,待先打下生物、地理、水文等基礎,如過夜,最好有天文基礎,以便觀星。教育要事事紮實,萬不可圖形式,貪熱鬧。

這段時間準備課程有太多的創造。一個是方法上的,主要體現在包括英文在內的讀寫算基本能力的教與學上。一個是知識上的,主要體現在講讀經典,自然科學探索和藝術百工上。每一次創造都很艱辛,卻都充滿喜悅,喜悅於我們在自然文明和孩子至真至美心靈之間搭起的這座橋。橋上風景很美,我們也走得很歡快。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做學校第一要緊的真的是建設好的環境和從心底給孩子養成好的語言、行為、生活、學習、工作習慣。有了這個後面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實施。最難的第一步也在於此。這真正考驗教育者的品格、耐心與智慧。這一步必須做好,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會非常嚴重。

今天唐詩繼續講李白,講《春思》。講到長城,姬發建周,分封建制,燕趙秦的來歷。孩子們問起上週聽《廣陵散》聶政故事中的韓國,又講三家分晉。自然課講葉序。飯後各各下棋。下午準備讀牛郎織女的故事,講講銀河與夏季大三角。我們給孩子養好習慣,如此每天點滴豐富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未來當可期。

雖然學校每天都有教與學的安排。但每當孩子們在專注於從事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會輕易打斷他們。他們正在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精神世界。這個時候和他們一起編故事、解決問題,同喜、同悲,也是教育的良好時機。

我們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欣賞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養成良好習慣,富有同情心。同時也要帶領他們認識自然世界,承接人類文明,還要練習讀寫算這些的基本能力,為自行學習打下基礎。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廢。我們只有這樣才能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人。

孩子說,“你們這裡沒有體育課。”我說,“滾鐵環,跳繩,打球,戶外遊戲、探索,爬山,這些不就是體育嗎?那你要覺得百米多少達標才是體育那我們下週就改了。”孩子連忙擺手,“不要不要了。”

孩子說:“你為什麼不玩積木?”我說:“我一直在玩積木啊。不過我玩的和你們玩的不一樣,你們玩的是假積木,我玩的是真積木。”“那你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我的城堡就是我們的學校,你們天天生活在我的城堡裡,讀詩,勞動,做手工,編故事,做算術,學英文,還有玩積木,建造你們自己的城堡。”

有人說,你們走得這麼遠,人們能理解嗎?我們說,不遠行,不可做理想之事,不遠行,不可做純粹之事,不遠行,不可做未來之事。教育正是理想之事,純粹之事,未來之事,不遠行,不可做。人們不能理解,孩子能,因他們理想,純粹,生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把這裡當天堂。

孔子說:有教無類。但若一個人沒有起碼的正直與同情心,則不可教且絕不能教。所以我們對孩子,第一要做的,是心靈的觀察與建設。

自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學。自學需要興味,方法,途徑,見識。只有給孩子打下這樣的基礎,自學才能有真正的效用。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教師的陪伴至為重要。

錢老說,應試教育嚴重惡化家長和孩子關係。一個問題每一個來這兒的家長都會問:你們有家庭作業嗎?可見家庭作業真是父母與孩子美好關係的噩夢。有學校不僅要家長幫孩子輔導課後作業,還要家長假期提前教授孩子下學期課程,甚是荒唐混賬。我們有作業,學習怎能沒作業?但什麼時候做哪裡做孩子自己決定。若非要說家庭作業,那說明這個作業也許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

我想我們和一般幼兒中小學教師最大不同在於,我們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學做人,再學知識、能力。我們更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瞭解孩子成長經歷,所經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並依此給以切實的幫助,是我們經常性的工作。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有時讓你開心,有時讓你痛苦,人說這是基礎教育教師的宿命,你不知道孩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孩子優勢就在於可培養,任何孩子都可長成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未來長歪,往往是兒時根基沒有打好。基礎教育教師的工作對人的成長有根本性的影響和意義。越能深入孩子心靈與世界,越能體會到這種價值。

孩子天生只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自然世界的奧祕、自己創造欣賞的過程感到興味並被吸引,成人世界看上去的美好,比如情調、形式,或名利,對孩子來說,一點意思都沒有。但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世界,或自以為是地壓制破壞孩子腳踏實地的興味,催孩子陶醉於空虛浮淺的美好或名利。孩子原本豐滿的精神世界就這樣一點點被吞噬。這也是基礎教育難做的地方,需要我們有實打實的興味與本事,來不得一點虛的。

作為教師,有一種能力很重要:善於觀察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學習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狀態,不可太鬆亦不可太緊,需要身心健康,頭腦清明,張弛有度,孩子的學習成長與身心發育方能有一個互相促進的諧調狀態。一個好的教師應善觀察體會,並善幫孩子調節。這種能力不易,因為你不但要懂孩子,還要懂學習。這是教育的藝術,是學習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傳統一言堂顯然不是好的上課方式,然自由課堂也絕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好的課堂應是師生歷經思考與碰撞走向價值,這需要學生有好的學習態度與思考習慣,教師有尊重學生和循循善誘的本領。沒有這些,自由課堂就只是語言和精神的垃圾投放場,孩子越多,交叉汙染越嚴重,無疑是時間精神的雙重浪費與汙染。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我們教孩子認鐘錶,告訴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準備好了或有困難,就來叫老師。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會幫你。孩子能理解。後來說每天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瞪大眼睛難以置信,眼睛裡露出狡黠的笑。我說沒錯,學多少自己決定。孩子說好吧。後來問孩子: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偷懶的孩子嗎?孩子笑,說,不是。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紮實的方法是與孩子親近,要與孩子親近,便要走進他的心,要走進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經歷,同情他的感受,與他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近兩個月來幾個孩子難以置信的變化更令我們堅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與教育是,與人亦如是。

我們要懂孩子,但不同階段孩子需求不同,從幼兒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順序大致如此,但不絕然。只是教育者萬不可胡亂按帽,自以為是。比如常見標榜幼兒精神性,卻忽視了幼兒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個高中教師去教小學都要改頭換面,從新來過。

那有沒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個善於發現體察生活,有著美好情感道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人。但無論怎樣通吃,對人生的理解,對人,對心靈的體察同情都是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一直不贊成寄宿或封閉式學校。因為學校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個閉關修煉的地方。學校是助人成長的,為其打下根基,指引方向,可以給最好的但並不能給所有東西。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然家庭與社會生活,也需要如此獲得大量知識和信息,學校幫他辨別,教他面對。人要在生活中成長,學校只是看護者和引路人。

什麼是教育?揭示世界的奧妙,創造和美化生活,健康身心,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能。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世界更美更好。教師、學校,就是要這樣的,純淨、好奇、美好而有力量。

我們教孩子,大致先是情感、道德,然後生活、求知。孩子要有基本情感、道德,然後才會教他知識。每日學習生活雖有安排,很多卻是從孩子來,看孩子的欠缺、需求與狀態。每個孩子不一樣,我們需知其長短,長者助其精進,短者幫其補足,如此,成長才不會失去平衡、受到限制,才有身心的健康、和諧與快樂。

和孩子在一起,最珍視的是什麼呢?是孩子的狀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你身邊,整個身體、精神都被激發開來,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創造,準備接受和享受美好的事物。就像愛演戲的貝貝說的,你演戲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感覺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而當孩子離開我們,我們最擔心的也是這個。但是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對孩子的狀態似乎並不怎麼關心。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哪怕是讀文學書,也是在尋找與你我生命同構的人與事。所以孩子,趕緊認字吧,認了字就能讀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豐富與深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將不再有無趣與孤獨。保持住你的好奇與求知慾,它是讓你覺得有趣的法寶。

也許當你歷經幾十年的繁華燦爛,募然走到一個無人涉足的黑荒地域,你會感到孤獨。這個時候,孩子,不要害怕。我要恭喜你了,因為人類在你的帶領下,又向前邁了一步。

有一天晚上我在夢裡哭了。樂樂問怎麼了。我說我夢到一個孩子趴在大人的肩頭,他望著你,眼睛裡充滿悲傷。錢老有一本書叫做《豐富的痛苦》。有人說,知識分子是最痛苦的。我說知識分子的痛苦哪裡比得上孩子。孩子的世界裡有太多被迫割捨的愛和無可奈何的恨,純潔、高尚,充滿人性的光輝。我為這個哭了。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基礎特點各不同,面臨的問題困難也就不一樣,需要的教學也千差萬別。這些都要基於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因為沒有一個問題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這正是我們不願做專業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山障目,不見天下。做先生的要為學生揭開眼前的那片樹葉,但切勿成為擋在門口的那座山。而只是看天下的支點與嚮導,不要讓學生成為不會繞路的愚公。教與學的根本都在於此,打開重於限制,思考重於結論,不為其他,只為思宇宙,觀天下。

我回想我的大學生活,只有第一學期是快樂的,一場考試結束了一切。年級百八十人,三分之一被淘汰。沒有人管他們。後來有的發奮考上研究生,有的被令退學。他們本都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學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成績、關係,沒有一點理解、同情,更不要說育人本分。可怕的是,所有大學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不僅要帶他們看世界,明己任,更要教他們早早自立,知道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因為,你成長的路上將再難遇到理解與同情。教育關乎人心。教者人心不改,教育難有大改。

孩子來到這裡,我們會讓他明確知道不可以長壞,不可以沒有感情,沒有同情心。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情感、道德,不只我們不歡迎,全人類都不會歡迎。而只要孩子能長好,我們怎樣付出都是情願的,也都是值得的。我們心疼孩子,但更要教育他成人。

孩子一離開母體即做好了學習的準備,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他快樂的源泉。然後天教育影響巨大,父母教育是否正常,成長環境是否友愛,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發現,孩子幾乎每一種表現都能在他的成長經歷與環境中得到反映。我們教孩子,先要做的也是解除成長中的不良影響,讓他身心健康,快樂飛翔。

於泥淖中得生機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憑空而來,來源於你之所認識,之所經歷,之所愛,之所用心,之所捨得。使你一無所有,也能自力更生。生命誠可貴,然更可貴的,是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世界很大,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是你不知道,或不願意做。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沒有帶院子的房子,另找塊地種植行不行?不行。學校是助孩子構建精神世界的,要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勞作、娛樂、想象、創造,每一種身心需求提供空間。這種空間是活潑的,無止境的,並且沒有太多障礙的。孩子有哪一種成長需求,都能輕鬆得到滿足。建學校就是要努力設計和建設這樣活潑易達的完整空間。

學校應為人的成長提供這樣的各種空間,形式上活潑、易達,精神上無止境。今天的學校上課有教學樓,運動有大操場,看書有圖書館,做實驗有實驗樓,吃飯有餐廳……所有空間都趨集中大型規模化,並有各種嚴格限制,這都是典型工業思維。人的成長不是各種嚴格區分限制的模塊。未來學校要怎樣,我們很清楚。

我感覺我這輩子有做不完的事了。

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帶進我們的學校,帶進我們的生活,帶到孩子身邊來。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邊需要有一個真正為他著想,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替他擋住各種壓力,頂起一片天的人。這樣的人或是爸爸,或是媽媽,或是親他愛他的老師。這種壓力有家庭的,有社會的,也有孩子本身的。我們想要孩子正直,有同情心,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就要鼓起勇氣,給他頂起這片天。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我們教孩子做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態度,要願意去做,然後第一是認真,第二是不能犯懶。做得不認真那還不如不做。對孩子,我們不希望他們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作為老師,我們也不容許自己的生命被消耗和浪費。我們的生命都要用到能讓自己覺得充實和快樂的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對學習來說,基礎不紮實將是災難性的,時間越長,災難越深重,直至萬劫再難復。不僅僅是學不好,因為要硬學,興趣被磨滅,因為要檢查,生出各種伎倆,因為捱時間,長出各種毛病,造成身心的扭曲和生命的浪費。什麼是“自然而然”?是什麼樣,就怎麼長。紮紮實實,認認真真,才能長好,才不會浪費生命。

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終讓孩子能獨立面對學習、生活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並擁有基本的正直品質,不論怎樣的境遇,都能去做好自己。當一個孩子還做不到這些,他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作為老師,這也是他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至於其他,都是自然的結果。

應試教育培養的孩子習慣以他人標準決定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和結果,於是總在取悅他人,自己也不能享受工作的快樂。我們學習、工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要求,而是自己知道要做,並清楚知道怎樣才是做好。所以我們教孩子,不會佈置詩讀幾遍,字寫幾行,而是讓他明白,詩要會讀,字要會寫,幾遍幾行自己去練。

上午去看我們的一個孩子。同在的還有兩個其他學校的孩子。知道我們是老師,都瞪大眼睛張大嘴巴說,“老師怎麼可能在這裡?”孩子眼裡老師是什麼?是週一到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定時在學校出現的怪物。

原來打算先做小學,其實從去年後半段我們就有了幼兒。幼兒時期是打好生活、情感、道德、與人交往、說話做事的良好習慣等基礎的重要階段。沒有這樣的基礎,未來孩子生活、學習、工作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局面,將會困難重重,麻煩不斷。我們的大孩子來了,都要先打好這樣的基礎,才能進入自主學習。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第二個池塘建好了。填土、砌磚的工作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孩子忽然說,老師,這是不是自然科學課啊?是啊,我們的自然科學課不僅僅在課堂,除了會有如動物、植物等專題課,更在日常讀書、生活、玩耍、勞作中。藝術百工課也是如此,我們準備好各種書籍、工具、材料,孩子日常可自由工作,需要隨時叫老師。

孩子說,這裡真有意思,每天就是玩。我們的孩子比一般學校要輕鬆很多,並不是所學很少,其實學的會更多,只是孩子在這裡每一項工作都做得認真紮實,不會浪費時間生命,不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毛病,並能享受學習、工作和生活。如此使力,自然世界越來越大,心思越來越廣,哪裡還有工夫去感受壓力呢?

孩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叫方壺?方壺,當然是一座海上仙山。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名字,來自宗璞先生《東藏記》,孟弗之先生北大的寓所,嵋和小娃長大的地方。取名時念起。若說有什麼希冀,我願這裡是現時世界孩子心中的“方壺”。無論是哪,這裡都有個“方壺”。——夢魂無懼關山鎖,夜夜偕行在方壺。

我們教孩子,把品行放在首位。不僅僅這是一個人的根本。我們能給到孩子的知識、方法、能力、自信及良好的習慣,很多是別處給不到的,也是我們極其用心之處。但一個人若無有品行,這些都將成為他作惡的手段,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將是反意義、反社會、反人類的。所以先有品行,方可教。孩子如是,家長亦然。

今天孩子媽媽說,孩子才來一個多月,說話做事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由衷地感謝。其實對我們來說,這個過程並不怎麼艱難,甚至雙方都是在享受著的,因為孩子有心,就並不是難事。但若一個孩子沒有心,這個過程將難過千百倍,並會是多少反覆的折磨。

長心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帶孩子與萬事萬物建立情感聯繫。但若不去建立,比如驕縱,比如玩笑(反而破壞),或棄之不顧,孩子的世界將只有自己,不能容納任何人,哪怕他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對孩子,我們最珍視的是什麼呢?不是每天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孩子的狀態。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是放鬆的,快樂的,並願意去學習的。因為永遠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在等著你。我們只需幫他把世界打開,並領他上路,餘下的,就不用操心了。

對我們最大的褒獎,莫過於孩子說的:我長大了也要和我老婆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教育的本質是人心。好在人心,也壞在人心。做教育,就要做好準備面對各種人情冷暖。無論經歷怎樣的冷暖,對待教育、對待孩子都要保持一顆公正、善良的心。因為教育,就是要教人心向善的。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孩子很期待將要開始的夏令營,反覆詢問每個孩子情況。他特別期待好孩子們在一起的集體生活,期待擁有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和友誼。這也是我期待的。少年時有這樣的生活,一生都不會忘記。學校就是要為孩子造一個理想國,今後無論怎樣境遇,胸中有此國,都不至隨波逐流,都會做好自己,生出勃勃力量生機。

教育就是要給孩子打開那精彩而有趣的世界,給予指引與實踐,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親切與好奇,並能從中得到愛與享受。因為熱愛,所以投入,因為投入,你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就會越來越緊密。

要問我們要帶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生活。本來我們都該過這樣的生活。與天空,與大地,與自然,與文明都那樣貼近的生活。自然給予我滋養,文明促使我向前。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這兩樣種子,在等待著被激發。孩子童年有這樣的生活,未來才會比我們更接近星空與大地。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似乎都不教了。他們爭相教的是各種知識、技能,教孩子怎樣去愛自己,不讓自己吃虧。或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所以只教自己擅長的。我為中國的未來深感擔憂。

中國的家庭與教育還都只是在生存的標準上娛樂,離精神的富足還差得很遠很遠。這幾年接觸到很多的家長和教育機構,幾都被生存裹挾。前者奮力廝殺,後者販售刀具與伎倆;前者恐懼彷徨,後者推銷撫慰和雞湯。如果說我們心中尚存“詩與遠方”,因為我們還有回憶與童年,那我們的孩子未來有什麼?從一出生,他就被緊緊拽在了大地上,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飛翔。

我想,我一定要給孩子們留一座方壺,讓他們對世界還存有一些希望。不管他們的大人理解不理解。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對教育的不同理解只源於這樣一個問題:你把人當什麼?當工具?當機器?當工作對象?當試驗物品?當叢林猛獸?當溫室花朵?成才成人還是求名求利?對人對事有責任擔當還是自己開心快樂就好…不同回答產生不同教育。國家是,社會是,學校是,家長更是。我們把人當人,僅有的私心——你要正直,有同情心。

有朋友問怎麼愛孩子。我說,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本能或者品質,只要你是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你對任何弱小生命都會產生愛。然後第一把自己放下,去親近孩子,理解孩子,第二要有勇氣,因為愛孩子不僅僅是付出,更是一種責任,很多時候都要為此面對種種困難、壓力,箇中滋味,你經歷了就會知道。

讀板倉先生《楊昌濟文集》。先生謂歷史、地理之重要,前者使古今為一連續,後者使世界為一全體,如此方有健全世界觀、人生觀,方成大我。又謂基礎教育不可不注意教材統合,小學各科宜一人擔任,輔設若干專科老師,中學固以專科為主,然一人必兼至少三科。竟如此心有慼慼,當繼續努力踐行之。

我們教孩子寫字,要求孩子把每一筆都讀出來。漢字的每一筆都很重要,每一筆都不同,只有確切知道每一筆的名稱並把每一筆寫好才能把字寫漂亮,並且同是一筆,這裡寫成“捺”,那裡要寫成“點”,每一筆的安排、每一個變化的背後都有學問。每一箇中國字都是一個人,既要姿態優雅,又要頂天立地。

有家長說,你們這樣的教育者才是我心中真正教育者的模樣。這讓我們感動。今天的教育者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真正教育者卻難覓。他們為國家做事,為機構做事,為家長做事,為自身利益做事,唯獨缺少,為教育做事,為孩子做事。這需要力量和勇氣。謝謝你們給我們這樣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們繼續前行。

我們教孩子,不只是基本讀寫算,更有人文,自然,藝術,各種益智,遊戲,活動,後者甚至佔更多時間,為的是讓孩子能熱愛我們的生活與世界,為未來成長打下紮實而廣泛的基礎。

我時常覺得,教育是藝術,不僅是自然的藝術,文明的藝術,設計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藝術。它需要你無時無刻不去體會孩子的心靈,能力、基礎、情緒、狀態。“教師,是在和世界上最敏感、最柔嫩的心靈打交道。”這個度不容易把握。這需要你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然後對我們的世界、對孩子有真正的愛與無私。

很多人看教育喜歡那些看上去說起來“高大上”的東西,究其實,並無什麼內涵,只是資源的浪費和教育的汙染。我們辦學不談形式,不講排場,唯讓好的東西走進孩子的心裡。我們的功夫都花在如何讓孩子正直,健康,豐富,紮實,每一天都不曾虛度上,而真正做起來所耗精神恐非親歷不能想像。所以,我們雖無需去管孩子,每天所耗精神也是甚大。常常我們看到孩子美好的狀態自己都有些不能相信,這樣的美好無法與人言說,因為他們不曾見過,甚至不能想像,就像他們不能想像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我們在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這樣的工作少有人在做。然而也總有一些朋友,他們平日沒什麼恭維話,卻一直默默關注,點贊,當你問起,也只是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做的是真正的教育。然,唯“真”一字,何其難!

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世界。好在教育就是要立足於這浩瀚無垠而又千變萬化的世界,而孩子都是在成長變化著的,我可以去做的,便是帶他們去認識這樣多彩的世界,從中得到成長,而成長又意味著那更為多彩的世界。未來是什麼樣的?未可預知,又或不可限量。

一個人再聰明,再有天賦,如果心中沒有定力,沒有一種為做好一件事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的意願和勁頭,要成任何事,都是很難的。然今天的家庭教養,使得這種重要的品質越來越少見。

很多教育機構包括一些體制外學校喜歡做一些具有精緻劃分與呈現的教育活動,然後將孩子呈現的結果晒出來,表明活動的成功。很多家長很喜歡,覺得很美很有文化。因為家長自己根基淺,習慣淺嘗輒止,並自我陶醉。其實,這些活動本就是用成人的眼去設計給成人看的。孩子的教育需要的是打下紮實的基礎。這就好比我們不想著怎樣去努力培土生根,卻只是帶著孩子陶醉於表面上花的豔麗。這顯然是荒唐的。教育是培土生根的工作,而開花結果只是自然的事。但能有這樣認識的家長很少。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想給孩子找一套聊齋故事的書,找遍了市面各種的版本,最後還是在舊書網上買了這套,囑咐孩子好生保護。今天的書很多,但多數不忍一讀,尤其是文學故事類書,不知講究,毫無味道。今天的孩子看似可讀很多的書,但如果不在選擇上下功夫,孩子吞下的很可能就都是垃圾。垃圾吃的越多,後果自然越嚴重,佔了空間,毀了口味,壞了審美,枯了心靈。

前段時間給孩子們講了物候,依時繪製北京自然歷,每天都進行自然觀察,並做物候記錄。這學期的自然科學課就在此基礎上以植物為主進行,並結合種植勞作。上學期的天文已成為日常性課程,據天象隨時觀測講解。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日常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日常,來到方壺學園,你很快就會發現,課程表是沒什麼用處的,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為什麼強調,孩子要有生活?一個孩子若沒有生活,始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僅僅是生活能力的缺乏,更會影響心智的成長。我們說教育應當教孩子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生活,他對自然世界,人文社會的認知將會產生嚴重障礙,對自己的認識也將扭曲偏狹。我們想要帶孩子去認識如此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人類文明,但若沒有生活,這一切都難以進行。

一般學校或體制內學校的孩子來到方壺,都會有些不適應,他們習慣於定時學習,習慣被安排,被嚴格管理,把老師看作絕對權威,看到別的孩子稍有越矩便批評或告訴老師,閒暇時間會顯得無所事事。我們要孩子有時間觀念,但在時間、事務的管理上不是很嚴格,只要求他們做事情都要認真投入,閒暇自己學會安排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希望孩子能回覆原本的自然活力,對自己有要求,對他人和環境有責任。

一個人的慈悲心和憐憫心似乎是天生的。但小孩子都有很強的共情能力,一個人很多的情感、理解都在此基礎上產生,我想,慈悲心和憐憫心也不例外。面對自然萬物,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慈悲心和憐憫心。這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有了她,人類才可避免因循沉淪,萬劫不復。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靈魂,無一不具有一顆偉大的慈悲心與憐憫心。教育所為何事?不止於生存,不止於不作惡,是要鑄就偉大的靈魂。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但人生哪有那麼多的快樂。任何一種生活都有它的磨難與艱辛。我們孩子的快樂也是我們用辛苦換來的。你可以讓孩子快樂成長,但至少要讓他知道你為此所付出的艱辛。

孩子未來將成長為怎樣的人,最重要的是自然成長環境的影響。我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養成這樣的人,首先他的家庭,不論貧富、知識、階層,得有著良好品質、精神。然後,成長道路上有有良好品格、學識的良師,和能相互關心、促進的良友。自古成才成人者,莫如是。

教育分享:我們怎樣去做一個教育者?


明天就要換新畫的季春歷了。感覺時間過得好快。終雪,土壤解凍,池塘冰融,好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又好像是在昨天。細數卻還不到2個月。這個春天,帶著孩子們同著物候一起度過,冰融了,初雨了,芽放了,花開了,葉展了,到今天已是果滿枝頭葉滿枝,我們的菜園應期播種,也想繼破土出芽。大自然如此複雜迅速的變化,就這樣滿滿地填實了我們短短兩個月的生活。讓我們驚喜、欣賞,卻又感嘆,感嘆物易時移,真真時不我待。下來還有初夏,仲夏,季夏……仲冬,隆冬,直至又一個春天的到來。到時,我們隨著自然也都長了一歲。這一歲,定當天清地闊,花果豐登,因為有整個自然同我們一起度過。

作文,在很多學校都是孩子的噩夢。在方壺,一切都是自自然然進行的。上學期末讓孩子每週寫兩篇文章,寫什麼都可以,更沒有字數要求,只要求孩子把事情寫清楚。讓孩子們寫文章,一是需要有寫字的機會,二是煅煉思維,三是感知生活,四是練習表達,當然,也慢慢教孩子們怎麼寫出好文章。剛開始孩子興致很高,把作文看得很神聖,總是急於寫出好文章來,事實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都講不清楚。現在已經能把事情細細地講清楚了,還時不時會有動人的發現和感想。上週孩子寫了《羊肚菌》。我說,這是最好的一篇文章了,事情講得很清楚,也很有趣。最重要的,我們讀了你的文章,好像看到了你這個人,經歷了你經歷的事,讓我們覺得你是那麼可愛,你的生活是那樣豐富美好,而你自己也是很享受的,想認識你,和你做朋友,也想和你一起去過你的生活。

今天“穀雨”。又被二十四節氣刷屏。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我們大概都背得頭頭是道。這還不止,七十二候也要背。那為什麼叫“候”呢?物候。二十四節氣本質上是物候。物候即萬物隨季節自然變化都有一定的時候。現行二十四節氣形成於西漢,距今2000多年。2000年的時間,連北極星都發生了變化,更何況物候。且地域不同物候差異巨大。古來定都多在黃河流域,故物候基本無更改,只有北魏時期定都黃河以北的平城,物候才稍作更改。明清時期定都北京,按理要改物候,然士大夫只懂八股,抄古書,所述物候完全與事實不符。至於首都之外,只能靠農諺來指導生產生活。今人背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並要列入小學課程,不要又走到明清八股的路子上去了。

今天5公里,孩子們跑了33分17秒。第幾不重要,重要的是逐漸去超越自己。海棠已謝,桃李杏梅都已見果。楊絮未盡,柳絮又來。此時的奧森,已不復繁花似錦的景象。葉與果的戲碼已盛裝上場。但你若有心,天目瓊花,金銀木,錦帶花,刺槐花,還有濃郁牛奶香的夏至,甚至毫不起眼的松花,都會告訴你自然生命的神奇與不可思議。——永遠讀不完的自然故事。

很多人都覺得,學校最好開在環境優美、親近自然的地方,做學校就是要為孩子建設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學校應該像童話、像詩,充滿了美好的幻想。也有很多學校是在這麼做的。經常有人說,你們來大理,你們來麗江吧。我們當然希望學校能有一個更好的環境。但哪裡的孩子都需要教育,哪裡的孩子都需要有好的學校和老師。而孩子長大之後,面對的也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一個好的學校不是在她選擇了一個多麼自然優美的地方,而是不論環境如何,學校都要盡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一個好的教師更是,他本著自己對人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理解,還有對孩子無私的愛,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帶著孩子為我們的生活創出一片生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