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一個媽媽的疑問:我家孩子週五想跟她的同學去吃自助餐。目前暫定八個同學,本班四個,外班四個。本班兩男兩女。兩個男同學學習極差,倒數第一二,女同學和孩子關係很好,其他同學不清楚。我不想讓孩子跟這樣的同學接觸那麼多,你覺得呢?

我當然能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孟母三遷的故事深入人心,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正能量、學習好的孩子成為朋友,受其影響和薰陶,擔心孩子和"差生"往來,受其影響。這當然是非常合理的擔心。但是對待孩子,光有道理還不夠,我們更應該找到合適之道和孩子溝通,否則恐怕效果不佳,還容易引起逆反。

1.看到孩子的信任,理解並相信孩子的選擇

理解和接納,永遠是第一位的。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婚姻關係,應該說,在任何一種關係中,理解和接納都是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要務。

孩子要和同學一起吃自助餐,而且家長還能知道其中兩名男生是學習成績倒數一二的,這些信息的知悉,首先來自孩子的信任。試想一個不信任家長的孩子,想到自己提任何要求可能都會被批評、臭罵的孩子,ta能對父母有多少坦誠呢?

所以,孩子能敢於提出自己的要求,坦誠的告知父母,這種行為本身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同時,也變相的說明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信任。

所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為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信任,並對此心懷感激,以相同的信任回報孩子。

尊重孩子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相信孩子是一個能辨是非,有能力處理自己事物的人",如果沒有對孩子"善"的信任,就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孩子。這種相信,不是讓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顧,而是指從心底裡相信孩子天性的善和美。

孩子是父母天然的追隨者,當父母有了這種信任,孩子也感受到這種信任的時候,ta必然會以善、誠、美回報父母。

所以,接納、尊重、理解,是家庭教育中永恆的背景板。

在這件事情上,家長首先可以肯定孩子願意告訴父母自己的安排,自己感覺到很榮幸,然後再對孩子的要求表示大原則上的贊同和肯定。告訴孩子,當然可以。這種態度,給到孩子極大的鼓勵和肯定,首先會讓孩子在情緒上感覺舒適。

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在孩子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這個要求的"不合理性",並就此展開批評教育或循循善誘,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強勢和控制,進而產生壓抑或逆反的情緒。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2.耐心溝通,看到每一個現象背後的原因

我們需要知道,每一個現象背後都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心理上的原因。換句話說,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做一件事。所以,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需要看看行為背後發生了什麼。

孩子要和學習差的孩子一起出去吃飯,這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背後的"真相",需要父母和孩子溝通,才能瞭解。

在溝通時,我們需要注意幾點:

① 接納孩子的合理性

不管家長覺得多麼匪夷所思或者不可理喻,既然孩子有這個訴求,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在ta自己的世界裡,有合理性。所以,對於這個孩子認為的合理性,父母是需要接受和理解的。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做一件事,孩子也是,所以孩子既然這麼做,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② 不貼標籤、不下結論

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叫做"溝通",溝通指的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的訓話。所以,我們需要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不對孩子的行為隨意的貼標籤,下結論。尤其是那些負性的、武斷的結論或猜測,更是不應該出現的。

比如孩子和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一起玩,家長就判定孩子不學好,擔心孩子受影響,這些判定和擔心,即使家長小心隱藏,實際上也是藏不住的。孩子一定能感覺到。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請家長放下你的架子和經驗,蹲下來,帶著好奇之心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③ 少說多問

既然是探究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家長就需要保持一個謙恭的心態,多問孩子的想法。孩子一定有ta的道理,你先聽懂,才能有接下來的交流。

可以問問孩子:這幾個同學和你關係如何啊?你為什麼選擇和這8個同學而不是別的同學吃飯呢?可以介紹一下這幾個孩子給媽媽聽嗎?你怎麼看待這個孩子啊?怎麼看待ta的行為呢?你跟他們在一起的感受是什麼啊?你們為什麼選擇這一家餐廳啊?需要媽媽為你做點什麼嗎?哦,某某學習成績不太好,那麼你怎麼評價他呢?他身上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呢?等等

問問題不是刺探情報,伺機宣講自己的道理,而是真正的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你瞭解的越多,就越容易有接近公平的判斷。

很多時候,事情根本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3.一個現象背後可能有多種可能。

事實上,孩子選擇和這兩個成績差的同學出去,有可能是一個偶然事件,比如孩子和兩個女同學關係好,跟這兩個關係差的男同學並不熟,他們是被其他小夥伴約來的。也可能是在一起商量的時候,其他小夥伴主動要求加入,孩子不好意思拒絕,就同意了。

也有可能,不是偶爾,而是確實是孩子和這兩個同學是好朋友。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家長就更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瞭解清楚情況了。

一般來說,能成為好朋友,一定是能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比如說相似性,所謂有共同語言,能說到一起去,自然就會成為好朋友。再比如說,互補性,事實上,很多成績好的孩子反而會喜歡或者欣賞那些"放蕩不羈"的壞小子,其原因可能正是因為看到對方具備自己所不具備的特質,比如說羨慕他們的力量、羨慕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覺得他們有主見等等。還有可能是,兩個孩子在一些偶然事件上有過交集,感覺不錯,所以發展下去成為了朋友。

當然,還有很多可能,而到底真實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需要和孩子溝通之後才知道。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4.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問題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擁有這樣的能力,即對事物的認知更客觀、準確,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首先是一個這樣的人,只有這樣,你才能引領孩子也做到這一點。

比如對"差生",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呢?他們是洪水猛獸嗎?孩子和他們接觸,一定會近墨者黑嗎?還有其他可能嗎?

差生,首先肯定是成績差,我們之所以"恐懼"差生,是因為很多孩子成績差背後往往是家庭教育導致的人格缺失,例如叛逆、偏激等。每個人都需要獲得自我價值感,因為學習成績差,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獲得"歪曲的價值感",比如打架,叛逆等。這些,是我們恐懼的。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世界上幾乎沒有天生就壞的孩子,即使是那些十惡不赦的反社會人格的人,除了自身遺傳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惡劣家庭背景導致的結果。每個人在內心的渴望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被看到,被尊重,所謂的壞孩子也是一樣,他們之所以"差",只是因為之前沒有獲得很好的引導而已,事實上,他們是很可能變"好"的。

有句話叫近墨者黑,但同樣有句話叫近朱者赤。這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在遇到好的朋友和環境影響之下,是絕對有可能改變的。

這個變化,就是從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這個眼光,家長是可以引領孩子看到的。

另外,學習差不等於人品差,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因為管教方式不當,所以導致了成績差的結果,而且因為心理力量支撐不夠,當成績下來之後,再想趕上就很難了,於是就破罐破摔,成了差生。但是學習差,和人品差,實際上是不能劃等號的。至於到底是學習差還是人品差,家長也可以通過引領的方式啟發孩子看到,而不是生硬的灌輸給孩子。

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有能力分辨是非。這種相信,也源自對自己人品的自信。如果父母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那麼孩子也一定不會差到哪去,他們也許會因為一時的好奇和人品不端的孩子玩到一起,但是很快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和他們不是一路人,然後遠離他們。如果所謂的差生不是人品差,只是學習成績差,那就更沒有什麼可怕,家長甚至可以引導和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進步,當小夥伴的小老師,找方法看怎麼能給對方講解,幫助對方和自己一起良性發展,這樣,對兩個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家長悲憫,孩子才會慈悲,家長公正,孩子才會平等。

家長對孩子報以尊重,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以更科學的方式引導孩子,相信孩子是能聽懂道理,明辨是非的人。實際上,家長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要接納孩子,相信孩子,這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最好的支持和讓他們保持自律的基礎了。在這個過程中,切忌不要妄下判斷,以強行的禁止或喋喋不休的教導對待孩子,當孩子感覺到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時候,他們也一定會如你所願,成為一個逆反的"壞"孩子。

播下愛的種子,你會收穫內心豐盈的孩子。播下信任的種子,你會收穫人格自律的孩子。播下引領的種子,你會收穫容易溝通的孩子。可以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同時,孩子也是檢驗一個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做智慧父母,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這種影響,對孩子的發展終生受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是檢驗父母水平的最好標尺

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