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

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所謂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寶寶的大腦半球急劇增長,潛能也易於挖掘發展,父母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去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早慧,同時養成寶寶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也有很多人都說,孩子那麼小,講什麼道理,就算說了,孩子又懂什麼呀!上幼兒園之前讓孩子自己蹦噠去吧。

這種說法是完全的謬論。寶寶在成長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那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要跟著轉變,緊跟寶寶的成長。

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可以進行簡單的教育,道理要講,規則也要講,但是沒必要那麼嚴格,大概的那麼意思意思就可以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

所謂“意思意思”,不僅僅是說說大道理那般簡單,還要父母以身作則。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接收新知識,新世界。

生孩子只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第一課,而養孩子是父母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程。其中讀懂孩子,更是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在正式踏入學校接受正規而系統的教育前,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都是來自平時寶寶所聽到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與父母,所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至關重要。

說起養孩子,很多爸媽都為之犯愁,尤其是0-6歲寶寶之間的新手爸媽,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如何有效地培養並發展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0-6歲之間的寶寶在語言、識字繪畫、數理能力、音樂、人際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時期,接下來我們系統的說一下在這些時間,我們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吧~

"

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所謂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寶寶的大腦半球急劇增長,潛能也易於挖掘發展,父母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去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早慧,同時養成寶寶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也有很多人都說,孩子那麼小,講什麼道理,就算說了,孩子又懂什麼呀!上幼兒園之前讓孩子自己蹦噠去吧。

這種說法是完全的謬論。寶寶在成長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那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要跟著轉變,緊跟寶寶的成長。

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可以進行簡單的教育,道理要講,規則也要講,但是沒必要那麼嚴格,大概的那麼意思意思就可以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

所謂“意思意思”,不僅僅是說說大道理那般簡單,還要父母以身作則。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接收新知識,新世界。

生孩子只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第一課,而養孩子是父母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程。其中讀懂孩子,更是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在正式踏入學校接受正規而系統的教育前,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都是來自平時寶寶所聽到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與父母,所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至關重要。

說起養孩子,很多爸媽都為之犯愁,尤其是0-6歲寶寶之間的新手爸媽,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如何有效地培養並發展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0-6歲之間的寶寶在語言、識字繪畫、數理能力、音樂、人際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時期,接下來我們系統的說一下在這些時間,我們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吧~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一、五大感官的敏感時期

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聽覺、味覺、觸覺。

父母要想讓寶寶更快地學會說話和表達,那麼積極地引導並培養構建孩子這五種感官世界,是對孩子非常有幫助的,也有利於孩子的發育成長。

孩子感官發育的順序:胎兒時期聽覺發育、0-5歲視覺發育、0-2歲觸覺發育、2.5-3歲大小知覺發育、3歲左右方位知覺發育,爸媽必須遵循孩子感官的發展規律,及時加以引導。

就拿語言來說,它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0-6歲之間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寶寶開口說話,是比吃飯、睡覺、翻身等更需要我們注意的事情,因為語言能力是我們早期觀察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參考。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說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年齡,自然就會開口了,也不需要大人特意去教。但現實情況是,不同寶寶的語言發育階段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6個月就能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兩歲了還吱吱呀呀。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沒有人能生而知之。這就和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是一樣的,有吸收才會有輸出,新生兒也是如此。寶寶需要接收並積累無數的語言信息,吸收、學習、模仿,然後才是開口說話,而寶寶所吸收學習的語言信息就需要父母不斷地重複灌輸。

根據大數據研究表明,語言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1個月:發出輕微喉音;

4個月:伊呀自語;

7個月:發出da-da、ma-ma聲,叫名字時會轉頭;

10個月:會歡迎、再見;

12個月: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18個月:能說出版個以上單字音;

24個月:能說兩句以上兒歌;

36個月:能說10個字以上的長句子。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相信不少爸媽都看過《爸爸去哪兒》,爸爸吳尊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全程都在教女兒學說話、講中文,甚至連吃飯、運動、睡覺的時間都不錯過,而Neinei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她不僅中文英語講得很棒,而且還貼心的提醒弟弟要和小夥伴用中文交流,培養弟弟的人際交流能力。

吳尊對孩子的教育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而他也說,平時工作忙已經很少時間陪孩子了,教孩子說話,是跟他們相處、互動、交流非常好的機會,每一個爸爸媽媽都不應該錯過。

由此可見,跟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多麼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帶,撒手不管交給爺爺奶奶,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彌補。孩子對父母形成依戀、信任,對後期父母想要給孩子傳輸觀念並立規矩會有很大的幫助。

"

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所謂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寶寶的大腦半球急劇增長,潛能也易於挖掘發展,父母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去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早慧,同時養成寶寶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也有很多人都說,孩子那麼小,講什麼道理,就算說了,孩子又懂什麼呀!上幼兒園之前讓孩子自己蹦噠去吧。

這種說法是完全的謬論。寶寶在成長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那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要跟著轉變,緊跟寶寶的成長。

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可以進行簡單的教育,道理要講,規則也要講,但是沒必要那麼嚴格,大概的那麼意思意思就可以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

所謂“意思意思”,不僅僅是說說大道理那般簡單,還要父母以身作則。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接收新知識,新世界。

生孩子只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第一課,而養孩子是父母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程。其中讀懂孩子,更是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在正式踏入學校接受正規而系統的教育前,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都是來自平時寶寶所聽到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與父母,所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至關重要。

說起養孩子,很多爸媽都為之犯愁,尤其是0-6歲寶寶之間的新手爸媽,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如何有效地培養並發展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0-6歲之間的寶寶在語言、識字繪畫、數理能力、音樂、人際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時期,接下來我們系統的說一下在這些時間,我們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吧~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一、五大感官的敏感時期

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聽覺、味覺、觸覺。

父母要想讓寶寶更快地學會說話和表達,那麼積極地引導並培養構建孩子這五種感官世界,是對孩子非常有幫助的,也有利於孩子的發育成長。

孩子感官發育的順序:胎兒時期聽覺發育、0-5歲視覺發育、0-2歲觸覺發育、2.5-3歲大小知覺發育、3歲左右方位知覺發育,爸媽必須遵循孩子感官的發展規律,及時加以引導。

就拿語言來說,它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0-6歲之間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寶寶開口說話,是比吃飯、睡覺、翻身等更需要我們注意的事情,因為語言能力是我們早期觀察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參考。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說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年齡,自然就會開口了,也不需要大人特意去教。但現實情況是,不同寶寶的語言發育階段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6個月就能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兩歲了還吱吱呀呀。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沒有人能生而知之。這就和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是一樣的,有吸收才會有輸出,新生兒也是如此。寶寶需要接收並積累無數的語言信息,吸收、學習、模仿,然後才是開口說話,而寶寶所吸收學習的語言信息就需要父母不斷地重複灌輸。

根據大數據研究表明,語言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1個月:發出輕微喉音;

4個月:伊呀自語;

7個月:發出da-da、ma-ma聲,叫名字時會轉頭;

10個月:會歡迎、再見;

12個月: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18個月:能說出版個以上單字音;

24個月:能說兩句以上兒歌;

36個月:能說10個字以上的長句子。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相信不少爸媽都看過《爸爸去哪兒》,爸爸吳尊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全程都在教女兒學說話、講中文,甚至連吃飯、運動、睡覺的時間都不錯過,而Neinei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她不僅中文英語講得很棒,而且還貼心的提醒弟弟要和小夥伴用中文交流,培養弟弟的人際交流能力。

吳尊對孩子的教育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而他也說,平時工作忙已經很少時間陪孩子了,教孩子說話,是跟他們相處、互動、交流非常好的機會,每一個爸爸媽媽都不應該錯過。

由此可見,跟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多麼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帶,撒手不管交給爺爺奶奶,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彌補。孩子對父母形成依戀、信任,對後期父母想要給孩子傳輸觀念並立規矩會有很大的幫助。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二、規則秩序的敏感時期

說起給孩子立規則,大都都會出現這樣的話語:

“寶寶才一歲半,講規矩講道理的,寶寶理解起來是不是太難了?”

“孩子都4歲了,一點都不聽話,不分場合沒規沒矩的該怎麼辦?”

“孩子現在小,不懂事也能理解吧?等孩子大了,自然而然的就懂事了吧?”

......

其實給孩子建立規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體現在寶寶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來制定相應的規則:

  • 0~1歲

讓孩子逐漸地區分白天與黑夜,安排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比如到點睡覺、飯後就散步、定期帶孩子出門遊玩,睡前讀書等等。

  • 1~2歲

由於前期有意識的規律教育,孩子一般在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比如,書本的擺放位置,拖鞋的顏色屬於誰,餐桌的桌子位置是誰的等,這些都可能會需要一定的規律,一旦出現變動,就會很敏感。因此,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隨意更改它們的位置,同時引導寶寶自己收納整理玩具,讓寶寶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 2~3歲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或者稱為叛逆期。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如果寶寶有任何危險或者不可以行為,請對寶寶說“不”。但不建議設立懲罰,只需要讓他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產生的後果就可以。

  • 3~6歲

3歲以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也走向幼兒園,接觸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犯錯了,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不宜過於憤怒,應該講清楚事實真相,讓孩子明確規則的界限,這會對孩子的社會成長很有幫助。

立規矩小竅門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理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

2、避免過多的懲罰措施,只需承擔相應的後果就可以。

3、教育孩子時,父母雙方要同時在場最好。

4、不要給寶寶開空頭支票,承諾的就要做到。

5、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小提示: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只需幾個原則性的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

"

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所謂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寶寶的大腦半球急劇增長,潛能也易於挖掘發展,父母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去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早慧,同時養成寶寶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也有很多人都說,孩子那麼小,講什麼道理,就算說了,孩子又懂什麼呀!上幼兒園之前讓孩子自己蹦噠去吧。

這種說法是完全的謬論。寶寶在成長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那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要跟著轉變,緊跟寶寶的成長。

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可以進行簡單的教育,道理要講,規則也要講,但是沒必要那麼嚴格,大概的那麼意思意思就可以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

所謂“意思意思”,不僅僅是說說大道理那般簡單,還要父母以身作則。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接收新知識,新世界。

生孩子只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第一課,而養孩子是父母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程。其中讀懂孩子,更是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在正式踏入學校接受正規而系統的教育前,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都是來自平時寶寶所聽到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與父母,所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至關重要。

說起養孩子,很多爸媽都為之犯愁,尤其是0-6歲寶寶之間的新手爸媽,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如何有效地培養並發展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0-6歲之間的寶寶在語言、識字繪畫、數理能力、音樂、人際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時期,接下來我們系統的說一下在這些時間,我們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吧~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一、五大感官的敏感時期

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聽覺、味覺、觸覺。

父母要想讓寶寶更快地學會說話和表達,那麼積極地引導並培養構建孩子這五種感官世界,是對孩子非常有幫助的,也有利於孩子的發育成長。

孩子感官發育的順序:胎兒時期聽覺發育、0-5歲視覺發育、0-2歲觸覺發育、2.5-3歲大小知覺發育、3歲左右方位知覺發育,爸媽必須遵循孩子感官的發展規律,及時加以引導。

就拿語言來說,它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0-6歲之間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寶寶開口說話,是比吃飯、睡覺、翻身等更需要我們注意的事情,因為語言能力是我們早期觀察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參考。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說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年齡,自然就會開口了,也不需要大人特意去教。但現實情況是,不同寶寶的語言發育階段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6個月就能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兩歲了還吱吱呀呀。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沒有人能生而知之。這就和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是一樣的,有吸收才會有輸出,新生兒也是如此。寶寶需要接收並積累無數的語言信息,吸收、學習、模仿,然後才是開口說話,而寶寶所吸收學習的語言信息就需要父母不斷地重複灌輸。

根據大數據研究表明,語言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1個月:發出輕微喉音;

4個月:伊呀自語;

7個月:發出da-da、ma-ma聲,叫名字時會轉頭;

10個月:會歡迎、再見;

12個月: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18個月:能說出版個以上單字音;

24個月:能說兩句以上兒歌;

36個月:能說10個字以上的長句子。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相信不少爸媽都看過《爸爸去哪兒》,爸爸吳尊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全程都在教女兒學說話、講中文,甚至連吃飯、運動、睡覺的時間都不錯過,而Neinei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她不僅中文英語講得很棒,而且還貼心的提醒弟弟要和小夥伴用中文交流,培養弟弟的人際交流能力。

吳尊對孩子的教育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而他也說,平時工作忙已經很少時間陪孩子了,教孩子說話,是跟他們相處、互動、交流非常好的機會,每一個爸爸媽媽都不應該錯過。

由此可見,跟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多麼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帶,撒手不管交給爺爺奶奶,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彌補。孩子對父母形成依戀、信任,對後期父母想要給孩子傳輸觀念並立規矩會有很大的幫助。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二、規則秩序的敏感時期

說起給孩子立規則,大都都會出現這樣的話語:

“寶寶才一歲半,講規矩講道理的,寶寶理解起來是不是太難了?”

“孩子都4歲了,一點都不聽話,不分場合沒規沒矩的該怎麼辦?”

“孩子現在小,不懂事也能理解吧?等孩子大了,自然而然的就懂事了吧?”

......

其實給孩子建立規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體現在寶寶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來制定相應的規則:

  • 0~1歲

讓孩子逐漸地區分白天與黑夜,安排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比如到點睡覺、飯後就散步、定期帶孩子出門遊玩,睡前讀書等等。

  • 1~2歲

由於前期有意識的規律教育,孩子一般在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比如,書本的擺放位置,拖鞋的顏色屬於誰,餐桌的桌子位置是誰的等,這些都可能會需要一定的規律,一旦出現變動,就會很敏感。因此,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隨意更改它們的位置,同時引導寶寶自己收納整理玩具,讓寶寶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 2~3歲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或者稱為叛逆期。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如果寶寶有任何危險或者不可以行為,請對寶寶說“不”。但不建議設立懲罰,只需要讓他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產生的後果就可以。

  • 3~6歲

3歲以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也走向幼兒園,接觸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犯錯了,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不宜過於憤怒,應該講清楚事實真相,讓孩子明確規則的界限,這會對孩子的社會成長很有幫助。

立規矩小竅門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理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

2、避免過多的懲罰措施,只需承擔相應的後果就可以。

3、教育孩子時,父母雙方要同時在場最好。

4、不要給寶寶開空頭支票,承諾的就要做到。

5、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小提示: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只需幾個原則性的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三: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人際交往一般指的就是社交行為,這是一種反映小兒社會交往和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其行為模式的發展程序:

1個月:眼睛跟人;

3個月:見到親人會笑;

4個月:認識母親和熟人;

7個月:對鏡子有遊戲反應;

10個月:會注視所提到的人和物;

12個月:能配合穿衣服;

18個月:白天會控制大小便;

24-27個月:能自己脫掉單衣、單褲;

36個月:會扣鈕釦。

良好健康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在這個階段,爸媽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開口叫人,與人交談,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帶寶寶去古城街道、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這些行為既是學習與見識,又是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親密度的重要途徑。

在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的敏感期,往往表現出以下行為:

和相熟的小夥伴交換零食和玩具;

男孩子喜歡找男孩子玩,因為有相同興趣;

寶寶們有自己的小團隊,因為相同的東西,比如喜歡一樣的動畫片,玩具,零食等;

父母要根據寶寶的特性來制定符合這項能力發展的活動,比如參加社區兒童活動等等。

"

隨著現代教育的普及,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所謂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6歲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寶寶的大腦半球急劇增長,潛能也易於挖掘發展,父母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去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早慧,同時養成寶寶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也有很多人都說,孩子那麼小,講什麼道理,就算說了,孩子又懂什麼呀!上幼兒園之前讓孩子自己蹦噠去吧。

這種說法是完全的謬論。寶寶在成長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那麼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要跟著轉變,緊跟寶寶的成長。

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可以進行簡單的教育,道理要講,規則也要講,但是沒必要那麼嚴格,大概的那麼意思意思就可以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對。

所謂“意思意思”,不僅僅是說說大道理那般簡單,還要父母以身作則。第一個要做的是,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去接收新知識,新世界。

生孩子只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第一課,而養孩子是父母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程。其中讀懂孩子,更是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在正式踏入學校接受正規而系統的教育前,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都是來自平時寶寶所聽到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與父母,所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至關重要。

說起養孩子,很多爸媽都為之犯愁,尤其是0-6歲寶寶之間的新手爸媽,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如何有效地培養並發展寶寶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0-6歲之間的寶寶在語言、識字繪畫、數理能力、音樂、人際交往等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時期,接下來我們系統的說一下在這些時間,我們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吧~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一、五大感官的敏感時期

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聽覺、味覺、觸覺。

父母要想讓寶寶更快地學會說話和表達,那麼積極地引導並培養構建孩子這五種感官世界,是對孩子非常有幫助的,也有利於孩子的發育成長。

孩子感官發育的順序:胎兒時期聽覺發育、0-5歲視覺發育、0-2歲觸覺發育、2.5-3歲大小知覺發育、3歲左右方位知覺發育,爸媽必須遵循孩子感官的發展規律,及時加以引導。

就拿語言來說,它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0-6歲之間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寶寶開口說話,是比吃飯、睡覺、翻身等更需要我們注意的事情,因為語言能力是我們早期觀察孩子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參考。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說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年齡,自然就會開口了,也不需要大人特意去教。但現實情況是,不同寶寶的語言發育階段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6個月就能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兩歲了還吱吱呀呀。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沒有人能生而知之。這就和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是一樣的,有吸收才會有輸出,新生兒也是如此。寶寶需要接收並積累無數的語言信息,吸收、學習、模仿,然後才是開口說話,而寶寶所吸收學習的語言信息就需要父母不斷地重複灌輸。

根據大數據研究表明,語言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1個月:發出輕微喉音;

4個月:伊呀自語;

7個月:發出da-da、ma-ma聲,叫名字時會轉頭;

10個月:會歡迎、再見;

12個月: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18個月:能說出版個以上單字音;

24個月:能說兩句以上兒歌;

36個月:能說10個字以上的長句子。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相信不少爸媽都看過《爸爸去哪兒》,爸爸吳尊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全程都在教女兒學說話、講中文,甚至連吃飯、運動、睡覺的時間都不錯過,而Neinei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她不僅中文英語講得很棒,而且還貼心的提醒弟弟要和小夥伴用中文交流,培養弟弟的人際交流能力。

吳尊對孩子的教育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而他也說,平時工作忙已經很少時間陪孩子了,教孩子說話,是跟他們相處、互動、交流非常好的機會,每一個爸爸媽媽都不應該錯過。

由此可見,跟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多麼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帶,撒手不管交給爺爺奶奶,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後面往往會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彌補。孩子對父母形成依戀、信任,對後期父母想要給孩子傳輸觀念並立規矩會有很大的幫助。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二、規則秩序的敏感時期

說起給孩子立規則,大都都會出現這樣的話語:

“寶寶才一歲半,講規矩講道理的,寶寶理解起來是不是太難了?”

“孩子都4歲了,一點都不聽話,不分場合沒規沒矩的該怎麼辦?”

“孩子現在小,不懂事也能理解吧?等孩子大了,自然而然的就懂事了吧?”

......

其實給孩子建立規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體現在寶寶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來制定相應的規則:

  • 0~1歲

讓孩子逐漸地區分白天與黑夜,安排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比如到點睡覺、飯後就散步、定期帶孩子出門遊玩,睡前讀書等等。

  • 1~2歲

由於前期有意識的規律教育,孩子一般在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的要求上。比如,書本的擺放位置,拖鞋的顏色屬於誰,餐桌的桌子位置是誰的等,這些都可能會需要一定的規律,一旦出現變動,就會很敏感。因此,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隨意更改它們的位置,同時引導寶寶自己收納整理玩具,讓寶寶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 2~3歲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或者稱為叛逆期。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如果寶寶有任何危險或者不可以行為,請對寶寶說“不”。但不建議設立懲罰,只需要讓他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產生的後果就可以。

  • 3~6歲

3歲以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也走向幼兒園,接觸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犯錯了,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反應,不宜過於憤怒,應該講清楚事實真相,讓孩子明確規則的界限,這會對孩子的社會成長很有幫助。

立規矩小竅門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孩子理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

2、避免過多的懲罰措施,只需承擔相應的後果就可以。

3、教育孩子時,父母雙方要同時在場最好。

4、不要給寶寶開空頭支票,承諾的就要做到。

5、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小提示:在孩子的成長當中,規則不要太多,只需幾個原則性的就好,規則太多,往往會限制孩子的人格發展。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三: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人際交往一般指的就是社交行為,這是一種反映小兒社會交往和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其行為模式的發展程序:

1個月:眼睛跟人;

3個月:見到親人會笑;

4個月:認識母親和熟人;

7個月:對鏡子有遊戲反應;

10個月:會注視所提到的人和物;

12個月:能配合穿衣服;

18個月:白天會控制大小便;

24-27個月:能自己脫掉單衣、單褲;

36個月:會扣鈕釦。

良好健康的人際交往行為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在這個階段,爸媽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開口叫人,與人交談,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帶寶寶去古城街道、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這些行為既是學習與見識,又是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親密度的重要途徑。

在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的敏感期,往往表現出以下行為:

和相熟的小夥伴交換零食和玩具;

男孩子喜歡找男孩子玩,因為有相同興趣;

寶寶們有自己的小團隊,因為相同的東西,比如喜歡一樣的動畫片,玩具,零食等;

父母要根據寶寶的特性來制定符合這項能力發展的活動,比如參加社區兒童活動等等。

讀懂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但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

第四:不提倡過多的鼓勵式育兒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專門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把小孩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被誇獎“很聰明”,另一組被誇獎“很努力”。

結果發現,那些被誇獎“很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難度更大的挑戰;

而那些被誇獎“很聰明”的孩子,則選擇了相對簡單的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解釋:“為了保持大家眼中聰明的印象,孩子們不會冒險去做可能會犯錯的事情。”

很多父母一開始鼓勵孩子,只是因為是孩子第一次完成了某件事情,因此“你真棒!”“好厲害!”“真聰明!”便張口就來,孩子也會因為家長的鼓勵變得更認真,更積極,家長以為這是一件好事,殊不知,這種無意義的誇獎,會破壞孩子對事物本身的興趣,轉而只關注他人的誇讚。長此以往,孩子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成長,慢慢的孩子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家長口中的優秀孩子,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會很容易受挫。

雖然誇獎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傷害,但這並不是說,誇獎孩子是不對的。父母要正確的誇獎孩子,要欣賞孩子的特質,而不是鼓勵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與長處,有的擅於寫作,有的天生就有領導力,所以不必追求孩子事事完美無缺,正確的對待孩子的優缺點才是正確的育兒之道。

心理學家傑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地方。”

我們都渴望成功,也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功,但是成功的定義不是得第一名。

養育孩子這一人生的必修課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重視,不能逃課!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幫助大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