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文章 C位媽媽 2019-07-19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陪孩子上課,我們這些陪孩子上課的家長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聊起天來,聊來聊去的話題也沒離開孩子的教育。

  • 甜甜媽媽說:“這孩子一天都要氣死我了,一個女孩比男孩子都難管,說多了嫌我煩,不說吧,做什麼又都迷迷糊糊的。一點也沒有女孩子該有的心細。”
  • 文文媽媽說:“別提了,我家文文也是,一天下來工作不累,做家務也不累,可是一到教育孩子這兒就感覺特別累,感覺孩子身上怎麼有那麼多毛病呢?我也沒少提醒收效卻甚微。”
  • 小葉媽媽說:“聽你們一說,原來不單是我家小葉這樣啊,唉,這孩子太難管了,有些時候想放手不想限制孩子太多,可是真的放手了,孩子真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太差了,好像不提醒就真的做不好,真的是一堆毛病。你們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嗎?”小葉媽媽扭頭看向我們幾個沒有發言的家長們。

我笑了笑說:“我家寶貝也同樣有大家說的毛病,但是我更多的是發現他身上的優點。”

“優點?那你家寶貝一定很優秀,我是沒有發現我家文文有什麼優點,一看見他分分鐘讓我發火!”文文媽媽說。

“他並不優秀啊,在學校成績普通,做事也常犯迷糊,可是他很孝順,很關心我和他爸爸。他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小區裡的爺爺奶奶和小朋友都喜歡他。而且他還特別樂觀,遇事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我笑著說。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陪孩子上課,我們這些陪孩子上課的家長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聊起天來,聊來聊去的話題也沒離開孩子的教育。

  • 甜甜媽媽說:“這孩子一天都要氣死我了,一個女孩比男孩子都難管,說多了嫌我煩,不說吧,做什麼又都迷迷糊糊的。一點也沒有女孩子該有的心細。”
  • 文文媽媽說:“別提了,我家文文也是,一天下來工作不累,做家務也不累,可是一到教育孩子這兒就感覺特別累,感覺孩子身上怎麼有那麼多毛病呢?我也沒少提醒收效卻甚微。”
  • 小葉媽媽說:“聽你們一說,原來不單是我家小葉這樣啊,唉,這孩子太難管了,有些時候想放手不想限制孩子太多,可是真的放手了,孩子真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太差了,好像不提醒就真的做不好,真的是一堆毛病。你們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嗎?”小葉媽媽扭頭看向我們幾個沒有發言的家長們。

我笑了笑說:“我家寶貝也同樣有大家說的毛病,但是我更多的是發現他身上的優點。”

“優點?那你家寶貝一定很優秀,我是沒有發現我家文文有什麼優點,一看見他分分鐘讓我發火!”文文媽媽說。

“他並不優秀啊,在學校成績普通,做事也常犯迷糊,可是他很孝順,很關心我和他爸爸。他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小區裡的爺爺奶奶和小朋友都喜歡他。而且他還特別樂觀,遇事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我笑著說。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你還別說,聽你一說我也覺得我家甜甜也有很多優點呢!”甜甜媽媽緊忙說。

“是呀是呀,你這麼一說我覺得我家小葉也不少有點呢!她能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很整潔;每天上學走後會主動把門口的垃圾帶走;我們家裡人的生日她都記得,還會給我們準備小禮物呢。我以前怎麼就只注意她的缺點呢!”小葉媽媽有點後悔的說。

每一個孩子都有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家長的思維

推薦給大家看一本由中川李枝子寫的書《每個孩子都是問題兒童》。這裡所說的“問題兒童”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兒童,而是隻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準則之間的差異性。

“我怎麼越不讓你玩沙子,你偏要去玩沙子!”
“吃飯之前要洗手不知道嗎?”
“下雨天跑出去幹什麼呀,一身的泥!”

這些孩子的行為,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毛病”,那麼面對這些錯誤行為,必然換來父母的懲罰和指責。

其實,父母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就能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家長的思維問題。

“寶貝用沙子建的城堡太漂亮了,媽媽好喜歡。”
“吃飯前又忘記洗手了是嗎?那小蟲子都會吃到肚子裡哦!趕快去把手洗了。”
“又玩了一身泥,很開心吧。髒的衣服自己洗可以嗎?”

《小王子》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記得。”

看!如果父母都能這麼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還能是“問題小孩”嗎?如果父母都能時刻記得自己做小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了。

家長的思維會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性格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都希望用最科學、最有效的育兒方式教育孩子,同時隨著現今父母的素質水平越來越高,也懂得“以身作則”的道理。

但是我們身邊總會遇到這兩種人:

  • 一種是人生像“開掛”一樣,事事順利,是人生的大贏家;
  • 而另一種卻像遇到“黴神”了一樣,沒有一件事情能做成,一輩子都是一個“失敗者”。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陪孩子上課,我們這些陪孩子上課的家長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聊起天來,聊來聊去的話題也沒離開孩子的教育。

  • 甜甜媽媽說:“這孩子一天都要氣死我了,一個女孩比男孩子都難管,說多了嫌我煩,不說吧,做什麼又都迷迷糊糊的。一點也沒有女孩子該有的心細。”
  • 文文媽媽說:“別提了,我家文文也是,一天下來工作不累,做家務也不累,可是一到教育孩子這兒就感覺特別累,感覺孩子身上怎麼有那麼多毛病呢?我也沒少提醒收效卻甚微。”
  • 小葉媽媽說:“聽你們一說,原來不單是我家小葉這樣啊,唉,這孩子太難管了,有些時候想放手不想限制孩子太多,可是真的放手了,孩子真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太差了,好像不提醒就真的做不好,真的是一堆毛病。你們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嗎?”小葉媽媽扭頭看向我們幾個沒有發言的家長們。

我笑了笑說:“我家寶貝也同樣有大家說的毛病,但是我更多的是發現他身上的優點。”

“優點?那你家寶貝一定很優秀,我是沒有發現我家文文有什麼優點,一看見他分分鐘讓我發火!”文文媽媽說。

“他並不優秀啊,在學校成績普通,做事也常犯迷糊,可是他很孝順,很關心我和他爸爸。他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小區裡的爺爺奶奶和小朋友都喜歡他。而且他還特別樂觀,遇事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我笑著說。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你還別說,聽你一說我也覺得我家甜甜也有很多優點呢!”甜甜媽媽緊忙說。

“是呀是呀,你這麼一說我覺得我家小葉也不少有點呢!她能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很整潔;每天上學走後會主動把門口的垃圾帶走;我們家裡人的生日她都記得,還會給我們準備小禮物呢。我以前怎麼就只注意她的缺點呢!”小葉媽媽有點後悔的說。

每一個孩子都有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家長的思維

推薦給大家看一本由中川李枝子寫的書《每個孩子都是問題兒童》。這裡所說的“問題兒童”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兒童,而是隻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準則之間的差異性。

“我怎麼越不讓你玩沙子,你偏要去玩沙子!”
“吃飯之前要洗手不知道嗎?”
“下雨天跑出去幹什麼呀,一身的泥!”

這些孩子的行為,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毛病”,那麼面對這些錯誤行為,必然換來父母的懲罰和指責。

其實,父母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就能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家長的思維問題。

“寶貝用沙子建的城堡太漂亮了,媽媽好喜歡。”
“吃飯前又忘記洗手了是嗎?那小蟲子都會吃到肚子裡哦!趕快去把手洗了。”
“又玩了一身泥,很開心吧。髒的衣服自己洗可以嗎?”

《小王子》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記得。”

看!如果父母都能這麼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還能是“問題小孩”嗎?如果父母都能時刻記得自己做小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了。

家長的思維會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性格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都希望用最科學、最有效的育兒方式教育孩子,同時隨著現今父母的素質水平越來越高,也懂得“以身作則”的道理。

但是我們身邊總會遇到這兩種人:

  • 一種是人生像“開掛”一樣,事事順利,是人生的大贏家;
  • 而另一種卻像遇到“黴神”了一樣,沒有一件事情能做成,一輩子都是一個“失敗者”。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對此種現象非常的感興趣,尤其是對於“失敗者”的研究她非常的感興趣:

於是她開始著手從小孩子開始研究,試圖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尋找這種差異性存在的原因,並試圖尋找到改變這種差異的辦法。

德韋克和她的研究小組成員對小孩子做了一組實驗研究,德韋克給分別給孩子們不同程度難度的拼圖,並有研究人員全程記錄孩子拼拼圖過程的狀態和話語。

很快地,面對這些難易不同的拼圖,這些孩子們就開始做出不同的反應。那些拼不出來的孩子們開始紛紛說:

“這些拼圖讓我很迷惑。”
“我發現我的記性似乎不好。”
“好難啊,怎麼也拼不出來。”

即便如此,研究人員孩子不斷的將越來越難的拼圖給了這些孩子。不一會兒,就有孩子說:

“什麼破玩意,一點兒也不好玩。”

有一部分孩子也跟著附和,但是這些抗議不但沒有用,研究人員依舊繼續給他們拼圖。

最後,可想而知有一部分孩子放棄,甚至有的孩子還表現出煩躁的一面,將地圖用力的扔到了地上。

有放棄的孩子,自然就有堅持下來的、成功的孩子。

德韋克發現那些堅持下來的並且成功的孩子不僅能接受失敗,還非常喜歡失敗。隨著拼圖難度的增加不但沒有抱怨,還對這種挑戰充滿的興趣和渴望,還不斷的自我鼓勵:

“還差一點就要做好了。”
“以前我曾經拼出來過,這次也一定可以!”

面對孩子的不同表現,德韋克發現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孩子們的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這項實驗表明,這種差異性的思維模式卻與“智商”無關。

那麼形成這種差異性的思維模式的根源自然來源於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思維模式。

  • 積極思維的父母

“辦法總比困難多。”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我要成為一個有上進心的父母。”

“我家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

  • 消極思維的父母

“我命不好!”

“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老師。”

“我文化水平不高,沒辦法教育孩子。”

“我家孩子缺點太多。”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陪孩子上課,我們這些陪孩子上課的家長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聊起天來,聊來聊去的話題也沒離開孩子的教育。

  • 甜甜媽媽說:“這孩子一天都要氣死我了,一個女孩比男孩子都難管,說多了嫌我煩,不說吧,做什麼又都迷迷糊糊的。一點也沒有女孩子該有的心細。”
  • 文文媽媽說:“別提了,我家文文也是,一天下來工作不累,做家務也不累,可是一到教育孩子這兒就感覺特別累,感覺孩子身上怎麼有那麼多毛病呢?我也沒少提醒收效卻甚微。”
  • 小葉媽媽說:“聽你們一說,原來不單是我家小葉這樣啊,唉,這孩子太難管了,有些時候想放手不想限制孩子太多,可是真的放手了,孩子真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太差了,好像不提醒就真的做不好,真的是一堆毛病。你們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嗎?”小葉媽媽扭頭看向我們幾個沒有發言的家長們。

我笑了笑說:“我家寶貝也同樣有大家說的毛病,但是我更多的是發現他身上的優點。”

“優點?那你家寶貝一定很優秀,我是沒有發現我家文文有什麼優點,一看見他分分鐘讓我發火!”文文媽媽說。

“他並不優秀啊,在學校成績普通,做事也常犯迷糊,可是他很孝順,很關心我和他爸爸。他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小區裡的爺爺奶奶和小朋友都喜歡他。而且他還特別樂觀,遇事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我笑著說。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你還別說,聽你一說我也覺得我家甜甜也有很多優點呢!”甜甜媽媽緊忙說。

“是呀是呀,你這麼一說我覺得我家小葉也不少有點呢!她能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很整潔;每天上學走後會主動把門口的垃圾帶走;我們家裡人的生日她都記得,還會給我們準備小禮物呢。我以前怎麼就只注意她的缺點呢!”小葉媽媽有點後悔的說。

每一個孩子都有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家長的思維

推薦給大家看一本由中川李枝子寫的書《每個孩子都是問題兒童》。這裡所說的“問題兒童”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兒童,而是隻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準則之間的差異性。

“我怎麼越不讓你玩沙子,你偏要去玩沙子!”
“吃飯之前要洗手不知道嗎?”
“下雨天跑出去幹什麼呀,一身的泥!”

這些孩子的行為,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毛病”,那麼面對這些錯誤行為,必然換來父母的懲罰和指責。

其實,父母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就能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家長的思維問題。

“寶貝用沙子建的城堡太漂亮了,媽媽好喜歡。”
“吃飯前又忘記洗手了是嗎?那小蟲子都會吃到肚子裡哦!趕快去把手洗了。”
“又玩了一身泥,很開心吧。髒的衣服自己洗可以嗎?”

《小王子》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記得。”

看!如果父母都能這麼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還能是“問題小孩”嗎?如果父母都能時刻記得自己做小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了。

家長的思維會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性格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都希望用最科學、最有效的育兒方式教育孩子,同時隨著現今父母的素質水平越來越高,也懂得“以身作則”的道理。

但是我們身邊總會遇到這兩種人:

  • 一種是人生像“開掛”一樣,事事順利,是人生的大贏家;
  • 而另一種卻像遇到“黴神”了一樣,沒有一件事情能做成,一輩子都是一個“失敗者”。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對此種現象非常的感興趣,尤其是對於“失敗者”的研究她非常的感興趣:

於是她開始著手從小孩子開始研究,試圖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尋找這種差異性存在的原因,並試圖尋找到改變這種差異的辦法。

德韋克和她的研究小組成員對小孩子做了一組實驗研究,德韋克給分別給孩子們不同程度難度的拼圖,並有研究人員全程記錄孩子拼拼圖過程的狀態和話語。

很快地,面對這些難易不同的拼圖,這些孩子們就開始做出不同的反應。那些拼不出來的孩子們開始紛紛說:

“這些拼圖讓我很迷惑。”
“我發現我的記性似乎不好。”
“好難啊,怎麼也拼不出來。”

即便如此,研究人員孩子不斷的將越來越難的拼圖給了這些孩子。不一會兒,就有孩子說:

“什麼破玩意,一點兒也不好玩。”

有一部分孩子也跟著附和,但是這些抗議不但沒有用,研究人員依舊繼續給他們拼圖。

最後,可想而知有一部分孩子放棄,甚至有的孩子還表現出煩躁的一面,將地圖用力的扔到了地上。

有放棄的孩子,自然就有堅持下來的、成功的孩子。

德韋克發現那些堅持下來的並且成功的孩子不僅能接受失敗,還非常喜歡失敗。隨著拼圖難度的增加不但沒有抱怨,還對這種挑戰充滿的興趣和渴望,還不斷的自我鼓勵:

“還差一點就要做好了。”
“以前我曾經拼出來過,這次也一定可以!”

面對孩子的不同表現,德韋克發現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孩子們的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這項實驗表明,這種差異性的思維模式卻與“智商”無關。

那麼形成這種差異性的思維模式的根源自然來源於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思維模式。

  • 積極思維的父母

“辦法總比困難多。”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我要成為一個有上進心的父母。”

“我家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

  • 消極思維的父母

“我命不好!”

“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老師。”

“我文化水平不高,沒辦法教育孩子。”

“我家孩子缺點太多。”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無論是具有積極的思維還是消極的思維,這種思維模式都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點點滴滴中,這種思維影響著我們一生中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想法。

所謂的“思維決定命運”,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面,最終影響著我們一生的境遇。

擺脫固有思維,家長要重新認識孩子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結論:人的一生都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就是我們常說的“身未動,心已遠。”

如果父母每天都給孩子一些“負面”的評價,那麼這個孩子遲早會變成真正父母口中的“問題小孩”。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或許是順口一說,或許是情緒激動無意識的,但是恰恰就是這種無意識的潛移默化著孩子的成長方向。

那麼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改變原有思維,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要求孩子的行為

有一部分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聽話,那麼聽話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呢?在那些父母的心中,聽話的孩子就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的孩子,能理解父母心意的孩子,是內心長大的孩子。

這樣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就是無盡的焦慮和壓力,孩子的成長就要遵循成長的規律,孩子只需要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以孩子的真本性認真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陪孩子上課,我們這些陪孩子上課的家長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聊起天來,聊來聊去的話題也沒離開孩子的教育。

  • 甜甜媽媽說:“這孩子一天都要氣死我了,一個女孩比男孩子都難管,說多了嫌我煩,不說吧,做什麼又都迷迷糊糊的。一點也沒有女孩子該有的心細。”
  • 文文媽媽說:“別提了,我家文文也是,一天下來工作不累,做家務也不累,可是一到教育孩子這兒就感覺特別累,感覺孩子身上怎麼有那麼多毛病呢?我也沒少提醒收效卻甚微。”
  • 小葉媽媽說:“聽你們一說,原來不單是我家小葉這樣啊,唉,這孩子太難管了,有些時候想放手不想限制孩子太多,可是真的放手了,孩子真的是自我約束能力太差了,好像不提醒就真的做不好,真的是一堆毛病。你們家的孩子也都是這樣嗎?”小葉媽媽扭頭看向我們幾個沒有發言的家長們。

我笑了笑說:“我家寶貝也同樣有大家說的毛病,但是我更多的是發現他身上的優點。”

“優點?那你家寶貝一定很優秀,我是沒有發現我家文文有什麼優點,一看見他分分鐘讓我發火!”文文媽媽說。

“他並不優秀啊,在學校成績普通,做事也常犯迷糊,可是他很孝順,很關心我和他爸爸。他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小區裡的爺爺奶奶和小朋友都喜歡他。而且他還特別樂觀,遇事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我笑著說。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你還別說,聽你一說我也覺得我家甜甜也有很多優點呢!”甜甜媽媽緊忙說。

“是呀是呀,你這麼一說我覺得我家小葉也不少有點呢!她能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很整潔;每天上學走後會主動把門口的垃圾帶走;我們家裡人的生日她都記得,還會給我們準備小禮物呢。我以前怎麼就只注意她的缺點呢!”小葉媽媽有點後悔的說。

每一個孩子都有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家長的思維

推薦給大家看一本由中川李枝子寫的書《每個孩子都是問題兒童》。這裡所說的“問題兒童”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兒童,而是隻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準則之間的差異性。

“我怎麼越不讓你玩沙子,你偏要去玩沙子!”
“吃飯之前要洗手不知道嗎?”
“下雨天跑出去幹什麼呀,一身的泥!”

這些孩子的行為,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毛病”,那麼面對這些錯誤行為,必然換來父母的懲罰和指責。

其實,父母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就能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家長的思維問題。

“寶貝用沙子建的城堡太漂亮了,媽媽好喜歡。”
“吃飯前又忘記洗手了是嗎?那小蟲子都會吃到肚子裡哦!趕快去把手洗了。”
“又玩了一身泥,很開心吧。髒的衣服自己洗可以嗎?”

《小王子》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記得。”

看!如果父母都能這麼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還能是“問題小孩”嗎?如果父母都能時刻記得自己做小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那麼父母眼中的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了。

家長的思維會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性格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都希望用最科學、最有效的育兒方式教育孩子,同時隨著現今父母的素質水平越來越高,也懂得“以身作則”的道理。

但是我們身邊總會遇到這兩種人:

  • 一種是人生像“開掛”一樣,事事順利,是人生的大贏家;
  • 而另一種卻像遇到“黴神”了一樣,沒有一件事情能做成,一輩子都是一個“失敗者”。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對此種現象非常的感興趣,尤其是對於“失敗者”的研究她非常的感興趣:

於是她開始著手從小孩子開始研究,試圖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尋找這種差異性存在的原因,並試圖尋找到改變這種差異的辦法。

德韋克和她的研究小組成員對小孩子做了一組實驗研究,德韋克給分別給孩子們不同程度難度的拼圖,並有研究人員全程記錄孩子拼拼圖過程的狀態和話語。

很快地,面對這些難易不同的拼圖,這些孩子們就開始做出不同的反應。那些拼不出來的孩子們開始紛紛說:

“這些拼圖讓我很迷惑。”
“我發現我的記性似乎不好。”
“好難啊,怎麼也拼不出來。”

即便如此,研究人員孩子不斷的將越來越難的拼圖給了這些孩子。不一會兒,就有孩子說:

“什麼破玩意,一點兒也不好玩。”

有一部分孩子也跟著附和,但是這些抗議不但沒有用,研究人員依舊繼續給他們拼圖。

最後,可想而知有一部分孩子放棄,甚至有的孩子還表現出煩躁的一面,將地圖用力的扔到了地上。

有放棄的孩子,自然就有堅持下來的、成功的孩子。

德韋克發現那些堅持下來的並且成功的孩子不僅能接受失敗,還非常喜歡失敗。隨著拼圖難度的增加不但沒有抱怨,還對這種挑戰充滿的興趣和渴望,還不斷的自我鼓勵:

“還差一點就要做好了。”
“以前我曾經拼出來過,這次也一定可以!”

面對孩子的不同表現,德韋克發現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孩子們的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這項實驗表明,這種差異性的思維模式卻與“智商”無關。

那麼形成這種差異性的思維模式的根源自然來源於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思維模式。

  • 積極思維的父母

“辦法總比困難多。”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我要成為一個有上進心的父母。”

“我家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

  • 消極思維的父母

“我命不好!”

“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老師。”

“我文化水平不高,沒辦法教育孩子。”

“我家孩子缺點太多。”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無論是具有積極的思維還是消極的思維,這種思維模式都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點點滴滴中,這種思維影響著我們一生中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想法。

所謂的“思維決定命運”,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面,最終影響著我們一生的境遇。

擺脫固有思維,家長要重新認識孩子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結論:人的一生都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就是我們常說的“身未動,心已遠。”

如果父母每天都給孩子一些“負面”的評價,那麼這個孩子遲早會變成真正父母口中的“問題小孩”。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或許是順口一說,或許是情緒激動無意識的,但是恰恰就是這種無意識的潛移默化著孩子的成長方向。

那麼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改變原有思維,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孩子,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要求孩子的行為

有一部分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聽話,那麼聽話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呢?在那些父母的心中,聽話的孩子就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的孩子,能理解父母心意的孩子,是內心長大的孩子。

這樣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就是無盡的焦慮和壓力,孩子的成長就要遵循成長的規律,孩子只需要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以孩子的真本性認真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教育孩子不在於改變孩子的思維,而是轉變家長思維,父母不妨試試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

“你慢點跑,等我一會兒,哎,你這孩子,越讓你慢點你跑的越快呢!”
“你看看你,踢完球又是一身的土。”

其實不論孩子身上有多髒,父母真的沒有必要去擔心,“乾淨”“整潔”這些詞語,在孩子的意識中不存在或者說根本想不起來,時常想起的就是“玩”“開心”。衣服髒了可以洗,臉和手髒了也可以洗,而“乾淨”卻換不來“快樂”。

一百個孩子有一百個樣子,卻有這相同的“問題”,做父母的只有真正的用心陪伴,父母不斷學習,用積極的思維去教育和引導孩子,才能無限接近理想中的人生。

人的一生猶如白駒過隙,消極也是一生,積極也是一生,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做一個積極的人呢?從小做一個積極的孩子,長大後做一個積極的父母。

今日互動:你認為家長的思維會影響到孩子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迴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