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說,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享受和傻玩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多時候來自於拼搏後的吃苦收穫,她似懂非懂。

但電影裡有個情節,連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盡全力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後,他竭力保持平靜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紅著眼眶,忍不住開始鼓掌。誰也說不清楚那個掌聲是送給誰的,但誰都能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張揚不過分地表達自己的幸福。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說,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享受和傻玩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多時候來自於拼搏後的吃苦收穫,她似懂非懂。

但電影裡有個情節,連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盡全力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後,他竭力保持平靜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紅著眼眶,忍不住開始鼓掌。誰也說不清楚那個掌聲是送給誰的,但誰都能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張揚不過分地表達自己的幸福。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從小長在蜜罐裡,看著動畫片,各種童話長大的孩子,其實很難理解現實世界的殘酷,於是也就不太容易知道,人的一生,只有努力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

之前要求我家孩子努力的時候,她也會為了媽媽高興很聽話地去配合,但那種狀態並不是我想要的,小朋友硬拼成績很容易,但真正挖掘出自我驅動力的孩子,才能長久且穩定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我講過各種道理和故事,但都沒有看這部電影的效果好。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我家孩子就開始很主動去完成我給她佈置的學習任務了,而且知道即使現在沒有別人優秀也沒關係,那個叔叔幾十歲了都可以,那她只有開始努力吃苦生活,就不算晚。不知道這次勵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但變化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你家也有同款孩子,就用這部電影,給他上一課吧,或許,也有讓人驚喜的結果。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說,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享受和傻玩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多時候來自於拼搏後的吃苦收穫,她似懂非懂。

但電影裡有個情節,連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盡全力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後,他竭力保持平靜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紅著眼眶,忍不住開始鼓掌。誰也說不清楚那個掌聲是送給誰的,但誰都能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張揚不過分地表達自己的幸福。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從小長在蜜罐裡,看著動畫片,各種童話長大的孩子,其實很難理解現實世界的殘酷,於是也就不太容易知道,人的一生,只有努力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

之前要求我家孩子努力的時候,她也會為了媽媽高興很聽話地去配合,但那種狀態並不是我想要的,小朋友硬拼成績很容易,但真正挖掘出自我驅動力的孩子,才能長久且穩定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我講過各種道理和故事,但都沒有看這部電影的效果好。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我家孩子就開始很主動去完成我給她佈置的學習任務了,而且知道即使現在沒有別人優秀也沒關係,那個叔叔幾十歲了都可以,那她只有開始努力吃苦生活,就不算晚。不知道這次勵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但變化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你家也有同款孩子,就用這部電影,給他上一課吧,或許,也有讓人驚喜的結果。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本來這個暑假讓她每3天看一部電影(有線上課補充後就不每天都看了,控制總體對屏幕的時間),是為了練她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因為看完電影后她要用自己的話給我講述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說,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享受和傻玩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多時候來自於拼搏後的吃苦收穫,她似懂非懂。

但電影裡有個情節,連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盡全力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後,他竭力保持平靜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紅著眼眶,忍不住開始鼓掌。誰也說不清楚那個掌聲是送給誰的,但誰都能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張揚不過分地表達自己的幸福。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從小長在蜜罐裡,看著動畫片,各種童話長大的孩子,其實很難理解現實世界的殘酷,於是也就不太容易知道,人的一生,只有努力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

之前要求我家孩子努力的時候,她也會為了媽媽高興很聽話地去配合,但那種狀態並不是我想要的,小朋友硬拼成績很容易,但真正挖掘出自我驅動力的孩子,才能長久且穩定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我講過各種道理和故事,但都沒有看這部電影的效果好。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我家孩子就開始很主動去完成我給她佈置的學習任務了,而且知道即使現在沒有別人優秀也沒關係,那個叔叔幾十歲了都可以,那她只有開始努力吃苦生活,就不算晚。不知道這次勵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但變化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你家也有同款孩子,就用這部電影,給他上一課吧,或許,也有讓人驚喜的結果。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本來這個暑假讓她每3天看一部電影(有線上課補充後就不每天都看了,控制總體對屏幕的時間),是為了練她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因為看完電影后她要用自己的話給我講述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最初為培養她興趣,是從宮崎駿動畫開始的,動畫片小孩子的接受程度會高一些,而且更容易投入。

三四天後,孩子的爸爸說引入真人大電影試試吧,在因為法語淘汰了《放牛班的春天》,因為戀愛情節淘汰了《怦然心動》之後,給孩子選了那部《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電影是剛放暑假時看的,因為我家孩子在觀影后心態和行為習慣都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所以讓我開始意識到影片的教育作用。於是我才會帶她去看《銀河補習班》,畢竟國語片,她不用靠看字幕去理解,更輕鬆一些。

後來覺得影片表達的東西有一致性,就把這部雖然表現更完美,但卻全英文很多孩子看起來會吃力的經典老片往後放了放。

本來想暑假結束前再聊這部片子的,給孩子們面對新學年挑戰鼓鼓勁兒,因為出發前的那件小事,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影片也給分享了。

肯定會有朋友說《當幸福來敲門》全英文孩子看不了啊,就像有人說銀河補習班劇情邏輯有瑕疵一樣,但個人覺得,看書也好,看劇也罷,沒有多少東西是完美的。

就像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能夠吸收值得借鑑的部分,忽略不夠完美的部分,用相對寬容的心態看世界。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說,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享受和傻玩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多時候來自於拼搏後的吃苦收穫,她似懂非懂。

但電影裡有個情節,連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盡全力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後,他竭力保持平靜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紅著眼眶,忍不住開始鼓掌。誰也說不清楚那個掌聲是送給誰的,但誰都能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張揚不過分地表達自己的幸福。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從小長在蜜罐裡,看著動畫片,各種童話長大的孩子,其實很難理解現實世界的殘酷,於是也就不太容易知道,人的一生,只有努力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

之前要求我家孩子努力的時候,她也會為了媽媽高興很聽話地去配合,但那種狀態並不是我想要的,小朋友硬拼成績很容易,但真正挖掘出自我驅動力的孩子,才能長久且穩定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我講過各種道理和故事,但都沒有看這部電影的效果好。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我家孩子就開始很主動去完成我給她佈置的學習任務了,而且知道即使現在沒有別人優秀也沒關係,那個叔叔幾十歲了都可以,那她只有開始努力吃苦生活,就不算晚。不知道這次勵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但變化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你家也有同款孩子,就用這部電影,給他上一課吧,或許,也有讓人驚喜的結果。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本來這個暑假讓她每3天看一部電影(有線上課補充後就不每天都看了,控制總體對屏幕的時間),是為了練她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因為看完電影后她要用自己的話給我講述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最初為培養她興趣,是從宮崎駿動畫開始的,動畫片小孩子的接受程度會高一些,而且更容易投入。

三四天後,孩子的爸爸說引入真人大電影試試吧,在因為法語淘汰了《放牛班的春天》,因為戀愛情節淘汰了《怦然心動》之後,給孩子選了那部《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電影是剛放暑假時看的,因為我家孩子在觀影后心態和行為習慣都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所以讓我開始意識到影片的教育作用。於是我才會帶她去看《銀河補習班》,畢竟國語片,她不用靠看字幕去理解,更輕鬆一些。

後來覺得影片表達的東西有一致性,就把這部雖然表現更完美,但卻全英文很多孩子看起來會吃力的經典老片往後放了放。

本來想暑假結束前再聊這部片子的,給孩子們面對新學年挑戰鼓鼓勁兒,因為出發前的那件小事,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影片也給分享了。

肯定會有朋友說《當幸福來敲門》全英文孩子看不了啊,就像有人說銀河補習班劇情邏輯有瑕疵一樣,但個人覺得,看書也好,看劇也罷,沒有多少東西是完美的。

就像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能夠吸收值得借鑑的部分,忽略不夠完美的部分,用相對寬容的心態看世界。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

我這兩天來上海蔘加展會,出發前,我們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頓串串,結賬前我家孩子說的一句話,給我觸動特別大。

服務員來數籤子,孩子看到那麼大的一捆,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咱們少吃點兒吧,吃這麼多要花好多錢,賺錢也是很辛苦的!”

孩子的爸爸當時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閨女,畢竟那是一個從小到大完全不知道錢是何物,對啥東西也不愛惜,默認東西想要就會有,丟了就能買的敗家小孩兒。

我笑著跟孩子說,賺錢是很辛苦,但不需要在吃飯上去省,小朋友讓自己吃飽吃好身體棒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吃不了多少錢。以後不是特別有必要的東西咱們少買點兒就行了好不好?

我家孩子用力的點頭:“嗯!”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不知道大家會怎麼看我家孩子這樣的變化,反正我是挺欣慰的。

畢竟,我家孩子是爺爺姥姥我們兩家唯一一個第三代,姥姥這邊更是唯一一個寶貝,合全家七個大人之力寵一個孩子,她確實像在蜜罐裡過日子,對財富沒有任何認知,想要的東西理所當然認為就會有。這可能是現在很多孩子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寧可苦著自己,也不會苦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曾經我還跟朋友說這種對貧富沒什麼概念的孩子挺好的。

比如帶她去比較貧困的山區爬山,其實條件挺艱苦的,但她不會覺得吃苦,還覺得是種體驗。可以和山裡的孩子玩成一片,對待山裡老鄉也很有禮貌,和在爺爺家院子裡見到陌生人時的態度是一樣的。

一個有適應能力,不以條件取人的孩子,是我想要的。

以前,在我家孩子四歲時我一個人帶她去大阪玩七天,日本的同事不知道她也去以為我是出差,就給定了一個10平米左右非常小的房間,一張小單人床,連帶去的登機箱打開都沒地方放。

進屋我就傻眼了,等同事走了,我跟孩子說我去前臺跟酒店說換房間(也是四星+的酒店,就是定了最小的房間)。

結果我家孩子說:“為什麼要換啊,我們的小窩挺好的,有地方讓咱們倆睡覺不就行了麼”,於是聽她的,在大阪七天,我們就住在那個挪不動身體的小屋裡。

回來後我就跟朋友說,這種孩子見識過各種好東西好地方後,反倒對花錢消費更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太大的渴望,東西在她眼裡更多是不同,而沒有什麼好壞,所以在做選擇時,出發點也更多是自己的需求。一個能看到自己需求,容易滿足,又可以吃苦,不追求虛化和浮誇的孩子,是我喜歡的。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樣的比如有很多,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我家孩子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單純,善良,看起來一切都挺好。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然而,在學齡前後,我發現她的狀態是不對的。

她認為生活中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因為接觸的孩子看起來條件都差不多,她就會默認每個人生活都是好的。即使她在英國遊學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流浪漢,姥姥趁機教育她要好好學習,否則以後會成為流浪漢。

而我家孩子還很奇怪的反問,流浪漢有什麼不好,那不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麼?

她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因為她身邊的所有人,最緊張最忙碌的工作狀態,都不會被她看到。所有兒童片裡的主角們,也都不需要工作。所以,雖然她會因為聽話而配合做我要求的各種事情,但完全沒有為自己而努力的自我驅動力。

於是,教育模式上線。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很講道理的孩子,所以,我會像和大人溝通一樣跟她說話,但在認知世界這件事情上,語言好無力。

我跟她說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生活每天都在吃苦,可是她想象不出來;跟她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接受各種教育,上不了學,上不了課外班,她還覺得那樣挺好。想讓她知道對於她來講最平常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要懂得珍惜。

她似懂非懂的點頭,但我知道,七歲的孩子,可能還是理解不了。

然後,我就想起15年前自己通過網絡在社會上組織的扶貧遊(跨過所有組織的損耗,帶著捐贈的物資親自去特困山區送給老鄉們),當時玩戶外的家庭大多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第一次我搞活動時就有三個家庭帶著5-9歲的孩子一起參加。

回來後,一個銀行行長團員跟我說,那次在農村呆的幾天,最大的收穫是孩子的改變。以前浪費糧食浪費錢,覺得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但真的親歷絕對的吃苦生活後,回來節儉了,而且努力了,因為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於是,我就想找機會把我家孩子真的送到最窮困的地方几天,因為要考慮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就耽擱了,可怎麼解決孩子不瞭解真實的世界,不惜福,缺少努力的動力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沒想到,放暑假後,竟然靠一部很老很老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給解決了。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這部十幾年前的老片,可能絕大多數朋友都看過了,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推銷員,如何帶著兒子一起克服生活的各種困境,靠勤奮和誠懇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因為有孩子角色,所以我家孩子看片子時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情。

通過電影,她看到了原來生活中真的會有過不下去的困境,會沒錢吃飯,沒地方住。過去她看流浪漢,會覺得不苦啊,是個人選擇。可看到那個爸爸帶著孩子無奈之下住廁所,住收容所的時候,她知道了,有些生活,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家孩子沒有看到過大人真正工作時什麼狀態,所以覺得美好生活可以輕鬆得來。但通過那部電影,她看到了交易員工作中的快節奏,看到了推銷員在馬路上的各種飛奔,看到了為了吃上飯,為了有房子住,很多人是需要拼命,付出非常非常多努力的。

當然,順便我也會告訴她,我們也是努力的,只是不同職業,努力的方式會不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們不可能永遠給孩子最好的保護,走進社會,甚至走進學校,就會有人跟她說:“你不行”。有些孩子,第一次聽到人說你什麼什麼不行時心態就崩了,比如說我,一直被人誇到初中,遇到一個後來被髮配到小賣鋪賣饊子的英語老師,說我發音不行。然後,即使高考卷面150我考138,加試的30分聽力滿分,卻這麼多年從不開口講英語。

我不希望我家孩子重蹈覆轍,所以希望她更早的做好心理建設。電影中,最高學歷高中生的男主,去跟大群大學生競爭工作崗位,連她老婆都覺得是笑話,覺得他不行,但他證明了,別人說什麼沒有用,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行。跟他兒子也有一段對話,看電影時暫停了,我一句句認真講給我家孩子聽。“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我一直在跟我家孩子說,人的一生不是隻有享受和傻玩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很多時候來自於拼搏後的吃苦收穫,她似懂非懂。

但電影裡有個情節,連她都看懂了。

克里斯拼盡全力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被公司錄用後,他竭力保持平靜地走出公司,融入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紅著眼眶,忍不住開始鼓掌。誰也說不清楚那個掌聲是送給誰的,但誰都能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狂喜,不張揚不過分地表達自己的幸福。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從小長在蜜罐裡,看著動畫片,各種童話長大的孩子,其實很難理解現實世界的殘酷,於是也就不太容易知道,人的一生,只有努力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

之前要求我家孩子努力的時候,她也會為了媽媽高興很聽話地去配合,但那種狀態並不是我想要的,小朋友硬拼成績很容易,但真正挖掘出自我驅動力的孩子,才能長久且穩定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我講過各種道理和故事,但都沒有看這部電影的效果好。

看完電影的第二天,我家孩子就開始很主動去完成我給她佈置的學習任務了,而且知道即使現在沒有別人優秀也沒關係,那個叔叔幾十歲了都可以,那她只有開始努力吃苦生活,就不算晚。不知道這次勵志的效果能持續多久,但變化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你家也有同款孩子,就用這部電影,給他上一課吧,或許,也有讓人驚喜的結果。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本來這個暑假讓她每3天看一部電影(有線上課補充後就不每天都看了,控制總體對屏幕的時間),是為了練她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因為看完電影后她要用自己的話給我講述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最初為培養她興趣,是從宮崎駿動畫開始的,動畫片小孩子的接受程度會高一些,而且更容易投入。

三四天後,孩子的爸爸說引入真人大電影試試吧,在因為法語淘汰了《放牛班的春天》,因為戀愛情節淘汰了《怦然心動》之後,給孩子選了那部《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電影是剛放暑假時看的,因為我家孩子在觀影后心態和行為習慣都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所以讓我開始意識到影片的教育作用。於是我才會帶她去看《銀河補習班》,畢竟國語片,她不用靠看字幕去理解,更輕鬆一些。

後來覺得影片表達的東西有一致性,就把這部雖然表現更完美,但卻全英文很多孩子看起來會吃力的經典老片往後放了放。

本來想暑假結束前再聊這部片子的,給孩子們面對新學年挑戰鼓鼓勁兒,因為出發前的那件小事,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影片也給分享了。

肯定會有朋友說《當幸福來敲門》全英文孩子看不了啊,就像有人說銀河補習班劇情邏輯有瑕疵一樣,但個人覺得,看書也好,看劇也罷,沒有多少東西是完美的。

就像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能夠吸收值得借鑑的部分,忽略不夠完美的部分,用相對寬容的心態看世界。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最好的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