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會如願以償的,也就是說這種養育技巧是有效的。但是,就像兒童教育家,也就是《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所說:我們必須質疑:什麼叫做有效?——我們還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做衡量。我們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看清隱藏在可見行為之下的真實情況。

而真實情況就是:孩子在家長“撤回愛”的威脅之下,會順從家長,但是卻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看得見的是表象的順從,看不見的是深刻而長遠的傷害。

01,順從的背後,是“被拋棄”的恐懼感。

如果一個孩子不順從媽媽,媽媽說: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立馬就會服從。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要你了”=“被拋棄”,人類的發展史讓每個人天生就知道,被拋棄幾乎相當於死亡。所以,這句從大人口裡輕飄飄說出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威力不啻於一顆死亡炸彈。

這種恐懼感能讓孩子立即順從,而且它的威力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人的一生。

研究表明,曾遭到家長拋棄恐嚇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也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就不敢指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長大後也從根本上認定自己“不可能滿足交易的條款”,於是就刻意迴避吸附感,試圖不依賴他人的保護和情感寬慰建立生活。而適度的依附感恰恰是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這種刻意迴避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搞的一團糟。

02,順從的結果,反而強化家長的威脅。

當一個方法好用的時候,我們當然樂意一直用這個方法。所以,當“撤回愛”能讓父母不費力就輕易就達成目標——孩子的順從時,他們也一樣會用的更頻繁,甚至可以從小用到大:

  • 讓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不給你買玩具,你哭鬧不願意——撤回:孩子順從;
  • 讓你報考某個學校,你非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會如願以償的,也就是說這種養育技巧是有效的。但是,就像兒童教育家,也就是《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所說:我們必須質疑:什麼叫做有效?——我們還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做衡量。我們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看清隱藏在可見行為之下的真實情況。

而真實情況就是:孩子在家長“撤回愛”的威脅之下,會順從家長,但是卻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看得見的是表象的順從,看不見的是深刻而長遠的傷害。

01,順從的背後,是“被拋棄”的恐懼感。

如果一個孩子不順從媽媽,媽媽說: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立馬就會服從。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要你了”=“被拋棄”,人類的發展史讓每個人天生就知道,被拋棄幾乎相當於死亡。所以,這句從大人口裡輕飄飄說出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威力不啻於一顆死亡炸彈。

這種恐懼感能讓孩子立即順從,而且它的威力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人的一生。

研究表明,曾遭到家長拋棄恐嚇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也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就不敢指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長大後也從根本上認定自己“不可能滿足交易的條款”,於是就刻意迴避吸附感,試圖不依賴他人的保護和情感寬慰建立生活。而適度的依附感恰恰是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這種刻意迴避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搞的一團糟。

02,順從的結果,反而強化家長的威脅。

當一個方法好用的時候,我們當然樂意一直用這個方法。所以,當“撤回愛”能讓父母不費力就輕易就達成目標——孩子的順從時,他們也一樣會用的更頻繁,甚至可以從小用到大:

  • 讓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不給你買玩具,你哭鬧不願意——撤回:孩子順從;
  • 讓你報考某個學校,你非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父母“撤回愛”的威脅——>孩子服從——>父母更頻繁的威脅——>孩子更多的服從。孩子的順從,反倒成了家長行為的推動器。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做出改變,孩子由於恐懼也沒有能力做出反抗,只能更加的順從。從一開始的被迫順從,到後來的慣性順從。

03,順從的代價,是失去自我意識。

如果是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斷,主動的順從,那當然會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獨立性;而被迫的順從,就完全不一樣了。

《兒童變態心理學雜誌》上曾發表過文章,論述過這種“強迫性順從”的現象:孩子對家長的畏懼,會導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聽家長的話。

很多心理治療專家也說:兒童在家長的威脅之下,會慢慢的學會取悅他人,服從他人。行為上表現良好的孩子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成長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代價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識。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會如願以償的,也就是說這種養育技巧是有效的。但是,就像兒童教育家,也就是《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所說:我們必須質疑:什麼叫做有效?——我們還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做衡量。我們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看清隱藏在可見行為之下的真實情況。

而真實情況就是:孩子在家長“撤回愛”的威脅之下,會順從家長,但是卻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看得見的是表象的順從,看不見的是深刻而長遠的傷害。

01,順從的背後,是“被拋棄”的恐懼感。

如果一個孩子不順從媽媽,媽媽說: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立馬就會服從。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要你了”=“被拋棄”,人類的發展史讓每個人天生就知道,被拋棄幾乎相當於死亡。所以,這句從大人口裡輕飄飄說出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威力不啻於一顆死亡炸彈。

這種恐懼感能讓孩子立即順從,而且它的威力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人的一生。

研究表明,曾遭到家長拋棄恐嚇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也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就不敢指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長大後也從根本上認定自己“不可能滿足交易的條款”,於是就刻意迴避吸附感,試圖不依賴他人的保護和情感寬慰建立生活。而適度的依附感恰恰是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這種刻意迴避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搞的一團糟。

02,順從的結果,反而強化家長的威脅。

當一個方法好用的時候,我們當然樂意一直用這個方法。所以,當“撤回愛”能讓父母不費力就輕易就達成目標——孩子的順從時,他們也一樣會用的更頻繁,甚至可以從小用到大:

  • 讓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不給你買玩具,你哭鬧不願意——撤回:孩子順從;
  • 讓你報考某個學校,你非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父母“撤回愛”的威脅——>孩子服從——>父母更頻繁的威脅——>孩子更多的服從。孩子的順從,反倒成了家長行為的推動器。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做出改變,孩子由於恐懼也沒有能力做出反抗,只能更加的順從。從一開始的被迫順從,到後來的慣性順從。

03,順從的代價,是失去自我意識。

如果是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斷,主動的順從,那當然會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獨立性;而被迫的順從,就完全不一樣了。

《兒童變態心理學雜誌》上曾發表過文章,論述過這種“強迫性順從”的現象:孩子對家長的畏懼,會導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聽家長的話。

很多心理治療專家也說:兒童在家長的威脅之下,會慢慢的學會取悅他人,服從他人。行為上表現良好的孩子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成長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代價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識。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而更嚴重的是,如果到了青春期,孩子擁有足夠的力量之後,他們就會叛逆——他們反抗父母,卻仍然順從別人,只是這個“別人”不再是父母。因為他們已經被教化到把“順從”內置到大腦之中了,只是換了不同的對象而已,卻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三,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家長雙方都不受傷?

(一)家長要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

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做到,因為有時候家長自己都很難區分自己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這一手段來對待孩子;或者說家長根本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使用這種方式。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家長判斷自己是否入坑了:

01,你對孩子說的話是不是“條件句式”?

可以隨時撤回的愛,它的本質是“這種愛是有條件的”:達到我的條件我就給你;達不到我的條件,我隨時收回。

  • “如果你……,我就……”
  • “只要你……,我才……”
  • “你只有……,才能……”

回想一下你平時和孩子的對話,有沒有套用過以上的句式?如果正好可以套進去,那無疑就是了。所有的條件都是威脅,因為一旦要求的條件沒有達到,威脅就產生了。

02,換位思考,把你對孩子說的話用在自己身上。

把你用在孩子身上的話,反過來用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這份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隨口說出一些傷害的話,是因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話有多大的威力,對他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會如願以償的,也就是說這種養育技巧是有效的。但是,就像兒童教育家,也就是《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所說:我們必須質疑:什麼叫做有效?——我們還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做衡量。我們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看清隱藏在可見行為之下的真實情況。

而真實情況就是:孩子在家長“撤回愛”的威脅之下,會順從家長,但是卻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看得見的是表象的順從,看不見的是深刻而長遠的傷害。

01,順從的背後,是“被拋棄”的恐懼感。

如果一個孩子不順從媽媽,媽媽說: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立馬就會服從。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要你了”=“被拋棄”,人類的發展史讓每個人天生就知道,被拋棄幾乎相當於死亡。所以,這句從大人口裡輕飄飄說出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威力不啻於一顆死亡炸彈。

這種恐懼感能讓孩子立即順從,而且它的威力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人的一生。

研究表明,曾遭到家長拋棄恐嚇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也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就不敢指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長大後也從根本上認定自己“不可能滿足交易的條款”,於是就刻意迴避吸附感,試圖不依賴他人的保護和情感寬慰建立生活。而適度的依附感恰恰是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這種刻意迴避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搞的一團糟。

02,順從的結果,反而強化家長的威脅。

當一個方法好用的時候,我們當然樂意一直用這個方法。所以,當“撤回愛”能讓父母不費力就輕易就達成目標——孩子的順從時,他們也一樣會用的更頻繁,甚至可以從小用到大:

  • 讓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不給你買玩具,你哭鬧不願意——撤回:孩子順從;
  • 讓你報考某個學校,你非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父母“撤回愛”的威脅——>孩子服從——>父母更頻繁的威脅——>孩子更多的服從。孩子的順從,反倒成了家長行為的推動器。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做出改變,孩子由於恐懼也沒有能力做出反抗,只能更加的順從。從一開始的被迫順從,到後來的慣性順從。

03,順從的代價,是失去自我意識。

如果是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斷,主動的順從,那當然會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獨立性;而被迫的順從,就完全不一樣了。

《兒童變態心理學雜誌》上曾發表過文章,論述過這種“強迫性順從”的現象:孩子對家長的畏懼,會導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聽家長的話。

很多心理治療專家也說:兒童在家長的威脅之下,會慢慢的學會取悅他人,服從他人。行為上表現良好的孩子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成長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代價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識。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而更嚴重的是,如果到了青春期,孩子擁有足夠的力量之後,他們就會叛逆——他們反抗父母,卻仍然順從別人,只是這個“別人”不再是父母。因為他們已經被教化到把“順從”內置到大腦之中了,只是換了不同的對象而已,卻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三,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家長雙方都不受傷?

(一)家長要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

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做到,因為有時候家長自己都很難區分自己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這一手段來對待孩子;或者說家長根本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使用這種方式。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家長判斷自己是否入坑了:

01,你對孩子說的話是不是“條件句式”?

可以隨時撤回的愛,它的本質是“這種愛是有條件的”:達到我的條件我就給你;達不到我的條件,我隨時收回。

  • “如果你……,我就……”
  • “只要你……,我才……”
  • “你只有……,才能……”

回想一下你平時和孩子的對話,有沒有套用過以上的句式?如果正好可以套進去,那無疑就是了。所有的條件都是威脅,因為一旦要求的條件沒有達到,威脅就產生了。

02,換位思考,把你對孩子說的話用在自己身上。

把你用在孩子身上的話,反過來用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這份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隨口說出一些傷害的話,是因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話有多大的威力,對他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比如,很多家長會這樣“哄”在夜晚哭鬧的孩子:“你再哭,再苦就把你扔到窗外去喂老虎”。想象一下,如果在漆黑的夜晚,你一個人被丟到陌生的、四周危機四伏的深山裡,你會是怎樣的感受?——你能感受到的恐懼再乘以10倍,就是孩子此時的恐懼。

(二)尊重孩子,把自主權還給他們。

有條件的愛是沒有尊嚴可言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愛“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一切都由你控制,那孩子的自主權在哪裡?

家長和孩子是不具有對等性的,因為無論是客觀世界,還是主觀世界,大人和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的都不一樣。所以,重要的不是“事實上你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

假如當他又一次拒絕吃飯,你非常生氣,叫他“出去”或者“我不想管你了”。這些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的感受中,就被解讀為“因為我沒有好好吃飯,爸媽就不愛我了,就要拋棄我了”。

  • 允許孩子在你要求他立馬上床睡覺時說“不”;
  • 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在你說東時,他說西;
  • 允許孩子提出各種古怪的要求,異想天開……

你可以不接受,你可以生氣,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是你首先必須“允許”孩子,讓孩子擁有自主權。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會如願以償的,也就是說這種養育技巧是有效的。但是,就像兒童教育家,也就是《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所說:我們必須質疑:什麼叫做有效?——我們還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做衡量。我們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看清隱藏在可見行為之下的真實情況。

而真實情況就是:孩子在家長“撤回愛”的威脅之下,會順從家長,但是卻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看得見的是表象的順從,看不見的是深刻而長遠的傷害。

01,順從的背後,是“被拋棄”的恐懼感。

如果一個孩子不順從媽媽,媽媽說: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立馬就會服從。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要你了”=“被拋棄”,人類的發展史讓每個人天生就知道,被拋棄幾乎相當於死亡。所以,這句從大人口裡輕飄飄說出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威力不啻於一顆死亡炸彈。

這種恐懼感能讓孩子立即順從,而且它的威力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人的一生。

研究表明,曾遭到家長拋棄恐嚇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也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就不敢指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長大後也從根本上認定自己“不可能滿足交易的條款”,於是就刻意迴避吸附感,試圖不依賴他人的保護和情感寬慰建立生活。而適度的依附感恰恰是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這種刻意迴避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搞的一團糟。

02,順從的結果,反而強化家長的威脅。

當一個方法好用的時候,我們當然樂意一直用這個方法。所以,當“撤回愛”能讓父母不費力就輕易就達成目標——孩子的順從時,他們也一樣會用的更頻繁,甚至可以從小用到大:

  • 讓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不給你買玩具,你哭鬧不願意——撤回:孩子順從;
  • 讓你報考某個學校,你非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父母“撤回愛”的威脅——>孩子服從——>父母更頻繁的威脅——>孩子更多的服從。孩子的順從,反倒成了家長行為的推動器。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做出改變,孩子由於恐懼也沒有能力做出反抗,只能更加的順從。從一開始的被迫順從,到後來的慣性順從。

03,順從的代價,是失去自我意識。

如果是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斷,主動的順從,那當然會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獨立性;而被迫的順從,就完全不一樣了。

《兒童變態心理學雜誌》上曾發表過文章,論述過這種“強迫性順從”的現象:孩子對家長的畏懼,會導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聽家長的話。

很多心理治療專家也說:兒童在家長的威脅之下,會慢慢的學會取悅他人,服從他人。行為上表現良好的孩子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成長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代價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識。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而更嚴重的是,如果到了青春期,孩子擁有足夠的力量之後,他們就會叛逆——他們反抗父母,卻仍然順從別人,只是這個“別人”不再是父母。因為他們已經被教化到把“順從”內置到大腦之中了,只是換了不同的對象而已,卻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三,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家長雙方都不受傷?

(一)家長要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

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做到,因為有時候家長自己都很難區分自己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這一手段來對待孩子;或者說家長根本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使用這種方式。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家長判斷自己是否入坑了:

01,你對孩子說的話是不是“條件句式”?

可以隨時撤回的愛,它的本質是“這種愛是有條件的”:達到我的條件我就給你;達不到我的條件,我隨時收回。

  • “如果你……,我就……”
  • “只要你……,我才……”
  • “你只有……,才能……”

回想一下你平時和孩子的對話,有沒有套用過以上的句式?如果正好可以套進去,那無疑就是了。所有的條件都是威脅,因為一旦要求的條件沒有達到,威脅就產生了。

02,換位思考,把你對孩子說的話用在自己身上。

把你用在孩子身上的話,反過來用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這份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隨口說出一些傷害的話,是因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話有多大的威力,對他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比如,很多家長會這樣“哄”在夜晚哭鬧的孩子:“你再哭,再苦就把你扔到窗外去喂老虎”。想象一下,如果在漆黑的夜晚,你一個人被丟到陌生的、四周危機四伏的深山裡,你會是怎樣的感受?——你能感受到的恐懼再乘以10倍,就是孩子此時的恐懼。

(二)尊重孩子,把自主權還給他們。

有條件的愛是沒有尊嚴可言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愛“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一切都由你控制,那孩子的自主權在哪裡?

家長和孩子是不具有對等性的,因為無論是客觀世界,還是主觀世界,大人和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的都不一樣。所以,重要的不是“事實上你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

假如當他又一次拒絕吃飯,你非常生氣,叫他“出去”或者“我不想管你了”。這些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的感受中,就被解讀為“因為我沒有好好吃飯,爸媽就不愛我了,就要拋棄我了”。

  • 允許孩子在你要求他立馬上床睡覺時說“不”;
  • 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在你說東時,他說西;
  • 允許孩子提出各種古怪的要求,異想天開……

你可以不接受,你可以生氣,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是你首先必須“允許”孩子,讓孩子擁有自主權。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只有擁有自主權的孩子,才敢於自己獨立思考,自己做決定,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建設性地面對剝奪自主權的環境。而我們作為家長,只要願意限制施用我們手中的權力,是授予孩子自主權的最佳人選。

(三)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和教育孩子,讓他感受到:無論怎樣,你的愛一直都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也肯定需要引導和教育,但,控制和威脅不是你的唯一選項,還有許多的方式可以拿來用,有效而又無害。

01,和兒童“非暴力溝通”: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你可以拒絕,態度堅定,語氣卻可以溫和。

你可以先和他溝通,找到他非要這樣做背後的深層原因;你也可以堅持說:“不可以”,來代替“你再這樣的話,我就不愛你了”的威脅。

02,在情緒失控時,把自己隔離,而不是把孩子隔離。

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當我們實在無法接受孩子的某些行為,失去耐心,又想用威脅的方式控制孩子時,允許自己與當時的環境隔離開,去冷靜一下。

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這一會情緒不好,可能會對你發脾氣,需要離開一下,等咱們都冷靜下來,再說這個事情。

"

一,撤回愛,讓孩子一秒變身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傍晚的小區花園,到處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出來玩,好不熱鬧。有個小男孩和媽媽起了爭執,小孩挺倔強,非要什麼東西,媽媽雖然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發脾氣,一直在溫和地和小男孩溝通。旁邊一個爸爸憋不住了,開口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倔!我兒子敢這樣試試,看我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去,讓他一學期不能回家。”說完,洋洋自得地看向在一邊玩的兒子。

看著那個安靜乖巧的小孩,我心裡卻一陣心疼:除了把他送走,他的爸爸還用過什麼方式來威脅這麼個才6.7歲的小孩呢?聽話、順從、乖巧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嗎?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其實,細想起來,絕大多數家長都用過類似的手段來對待孩子:

  • 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突然變臉,變得冷漠、故意無視或忽略孩子的存在;
  • 有的家長,自己徑自走掉,把孩子單獨留在某個地方或者把孩子關小黑屋;
  • 更有家長直接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我不愛你了;不聽話的小孩,不要你了;

這些方式,有的輕微,有的強烈,本質卻都是一樣的。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稱之為:“愛的撤回”。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了某些事,不符合我的標準,不順從我的意思,你就不是個好孩子,我就會收回我對你的愛!

它還有很多的別名,比如:我們俗稱的大棒教育威脅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等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種手法的使用方式是:用威脅的手段——撤回對孩子的愛,來達到大人的目的——讓孩子聽話、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是會如願以償的,也就是說這種養育技巧是有效的。但是,就像兒童教育家,也就是《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所說:我們必須質疑:什麼叫做有效?——我們還必須要在孩子行為的暫時改變與其對孩子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之間做衡量。我們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看清隱藏在可見行為之下的真實情況。

而真實情況就是:孩子在家長“撤回愛”的威脅之下,會順從家長,但是卻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看得見的是表象的順從,看不見的是深刻而長遠的傷害。

01,順從的背後,是“被拋棄”的恐懼感。

如果一個孩子不順從媽媽,媽媽說:你再不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立馬就會服從。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要你了”=“被拋棄”,人類的發展史讓每個人天生就知道,被拋棄幾乎相當於死亡。所以,這句從大人口裡輕飄飄說出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威力不啻於一顆死亡炸彈。

這種恐懼感能讓孩子立即順從,而且它的威力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人的一生。

研究表明,曾遭到家長拋棄恐嚇的孩子,在成人之後也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就不敢指望從家長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長大後也從根本上認定自己“不可能滿足交易的條款”,於是就刻意迴避吸附感,試圖不依賴他人的保護和情感寬慰建立生活。而適度的依附感恰恰是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這種刻意迴避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中搞的一團糟。

02,順從的結果,反而強化家長的威脅。

當一個方法好用的時候,我們當然樂意一直用這個方法。所以,當“撤回愛”能讓父母不費力就輕易就達成目標——孩子的順從時,他們也一樣會用的更頻繁,甚至可以從小用到大:

  • 讓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 不給你買玩具,你哭鬧不願意——撤回:孩子順從;
  • 讓你報考某個學校,你非不聽——撤回:孩子順從……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父母“撤回愛”的威脅——>孩子服從——>父母更頻繁的威脅——>孩子更多的服從。孩子的順從,反倒成了家長行為的推動器。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做出改變,孩子由於恐懼也沒有能力做出反抗,只能更加的順從。從一開始的被迫順從,到後來的慣性順從。

03,順從的代價,是失去自我意識。

如果是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做出判斷,主動的順從,那當然會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獨立性;而被迫的順從,就完全不一樣了。

《兒童變態心理學雜誌》上曾發表過文章,論述過這種“強迫性順從”的現象:孩子對家長的畏懼,會導致其立即且不假思索地聽家長的話。

很多心理治療專家也說:兒童在家長的威脅之下,會慢慢的學會取悅他人,服從他人。行為上表現良好的孩子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成長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代價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識。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而更嚴重的是,如果到了青春期,孩子擁有足夠的力量之後,他們就會叛逆——他們反抗父母,卻仍然順從別人,只是這個“別人”不再是父母。因為他們已經被教化到把“順從”內置到大腦之中了,只是換了不同的對象而已,卻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三,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和家長雙方都不受傷?

(一)家長要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

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做到,因為有時候家長自己都很難區分自己是不是在使用“愛的撤回”這一手段來對待孩子;或者說家長根本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使用這種方式。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幫家長判斷自己是否入坑了:

01,你對孩子說的話是不是“條件句式”?

可以隨時撤回的愛,它的本質是“這種愛是有條件的”:達到我的條件我就給你;達不到我的條件,我隨時收回。

  • “如果你……,我就……”
  • “只要你……,我才……”
  • “你只有……,才能……”

回想一下你平時和孩子的對話,有沒有套用過以上的句式?如果正好可以套進去,那無疑就是了。所有的條件都是威脅,因為一旦要求的條件沒有達到,威脅就產生了。

02,換位思考,把你對孩子說的話用在自己身上。

把你用在孩子身上的話,反過來用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這份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隨口說出一些傷害的話,是因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些話有多大的威力,對他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比如,很多家長會這樣“哄”在夜晚哭鬧的孩子:“你再哭,再苦就把你扔到窗外去喂老虎”。想象一下,如果在漆黑的夜晚,你一個人被丟到陌生的、四周危機四伏的深山裡,你會是怎樣的感受?——你能感受到的恐懼再乘以10倍,就是孩子此時的恐懼。

(二)尊重孩子,把自主權還給他們。

有條件的愛是沒有尊嚴可言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愛“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一切都由你控制,那孩子的自主權在哪裡?

家長和孩子是不具有對等性的,因為無論是客觀世界,還是主觀世界,大人和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的都不一樣。所以,重要的不是“事實上你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

假如當他又一次拒絕吃飯,你非常生氣,叫他“出去”或者“我不想管你了”。這些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的感受中,就被解讀為“因為我沒有好好吃飯,爸媽就不愛我了,就要拋棄我了”。

  • 允許孩子在你要求他立馬上床睡覺時說“不”;
  • 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在你說東時,他說西;
  • 允許孩子提出各種古怪的要求,異想天開……

你可以不接受,你可以生氣,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是你首先必須“允許”孩子,讓孩子擁有自主權。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只有擁有自主權的孩子,才敢於自己獨立思考,自己做決定,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建設性地面對剝奪自主權的環境。而我們作為家長,只要願意限制施用我們手中的權力,是授予孩子自主權的最佳人選。

(三)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和教育孩子,讓他感受到:無論怎樣,你的愛一直都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也肯定需要引導和教育,但,控制和威脅不是你的唯一選項,還有許多的方式可以拿來用,有效而又無害。

01,和兒童“非暴力溝通”: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你可以拒絕,態度堅定,語氣卻可以溫和。

你可以先和他溝通,找到他非要這樣做背後的深層原因;你也可以堅持說:“不可以”,來代替“你再這樣的話,我就不愛你了”的威脅。

02,在情緒失控時,把自己隔離,而不是把孩子隔離。

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當我們實在無法接受孩子的某些行為,失去耐心,又想用威脅的方式控制孩子時,允許自己與當時的環境隔離開,去冷靜一下。

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這一會情緒不好,可能會對你發脾氣,需要離開一下,等咱們都冷靜下來,再說這個事情。

父母可以隨時撤回對孩子的愛,卻忘了:對孩子的傷害,永遠撤不回

到但是,你必須讓孩子感受到,你是真誠的,你不是在撤回你的愛——注意,不是你想當然覺得可以就可以了,而是孩子覺得怎樣!

03,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負責陪孩子覆盤。

大多時候,孩子犯了錯自己是知道的,家長的正確做法不是急著責怪或者懲罰,而是和孩子一起覆盤這個錯誤整個事件是怎樣的,在那個階段出錯了,犯錯的原因是什麼,正確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從這個錯誤中能看到自己的哪些缺陷需要彌補。

  • 犯錯的後果,如果孩子可以承擔就讓他自己承擔,讓他明白:自己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如果孩子承擔不起,不要給孩子壓力,以免他生出羞恥感。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要讓孩子覺得:無論面對什麼情況,父母都不會離棄他。只有這樣,下次孩子犯錯或者受傷時,才敢告訴父母或者向父母求助,而不是默默承受或者採用其他不安全的方法,讓自己遭受更大的傷害。

很多家長,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敢全力地、盡情地、無條件地去愛,就是因為,害怕愛的太多把孩子慣壞了。

而事實卻是:沒有被愛壞的孩子,只有被縱容,控制和恐懼會掉的孩子。

你對孩子無條件、充沛的愛,永遠是他們面對世界,面對生活,面對自己的勇氣和熱情的源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