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記得更快、更聰明?中科院教授帶你開發大腦潛能!

怎樣讓孩子記得更快、更聰明?中科院教授帶你開發大腦潛能!

文 | 尹文剛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在後臺收到最多的諮詢問題就是:

  • 如何科學開發大腦潛能,提高記憶力與智力?
  • 如何找到孩子的特長?發現孩子的天賦?

這的確很重要,那麼,什麼時間、什麼樣的腦開發對兒童大腦的成長是有益的?怎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大腦,找到符合大腦發展的科學教育方法?

這都需要家長懂得如何科學地進行腦功能開發!

在上期微課中,中科院心理所教授、神經心理學專家尹文剛老師給出了3個迅速提高大腦潛能的具體技法。

除了這3個技法,還有2個特別容易忽略的關於腦功能開發的關鍵點,在這期文章中尹老師將繼續為我們分享。此處應該有掌聲!

尹文剛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神經心理學專家,《最強大腦》天才雨人周瑋的大腦測評專家,著名大腦可塑性研究專家。

一、為什麼說“學制可以被壓縮”?

怎樣讓孩子記得更快、更聰明?中科院教授帶你開發大腦潛能!


人腦天生就具備多種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通常在孩子上學以後,我們反而會更重視對孩子進行符號化的思維訓練

其實,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強調符號化的思維訓練,還要重視非符號化的思維訓練。並且,非符號化的思維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

下面,我會用一個實驗來為大家解釋,為什麼說非符號化的記憶訓練那麼重要。

1學制為什麼可以縮短?

比如我們的學制,按照道理來講,其實現在的學制完全可以縮短。但是從知識的掌握上來講,人的成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有個事實是不能否認的,大腦額葉在人成長到25歲時才成熟,所以在它成熟之前就讓它過早地進行工作是不是有利,這個不一定。但是對於我們所學知識的掌握這塊,這些知識其實根本用不著那麼長時間去教,這是有實驗來證實的。

這是英國做得很漂亮的一個實驗:它可以證明學制為什麼能夠縮短。

實驗的內容是這樣的:

大學裡有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但是為了考試不得不硬著頭皮學,臨考試之前要努力地複習、沒日沒夜地惡補,特別是文科生,還要了解藝術、文化、歷史、地理……需要背的內容更是數不勝數。

實驗研究者找到這些學生,跟他們說,大家不用花那麼長時間去複習了,到實驗室待三天,保證讓大家考試都過。學生肯定是不太相信的,但是想想倒也覺得不錯,就去嘗試了一下。

一到實驗室,這些學生髮現很有意思,實驗過程中不要求他們學東西,也不用讀、不用背誦,全部都是畫。他們通過各種設備整整看了三天畫,結果一考試,他們全都通過,而且分數都還不錯。

發生了什麼呢?我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正在幹一件其實不是很明智的事情,就是用我們不太發達的功能在完成一些高級的功能的任務,我們學習上、學業上有很多任務,但是我們卻是在用人腦不太發達的能力來完成這些任務。

這是怎麼回事?

比如,我們過多地使用語義記憶能力,但是我們語義記憶的能力並不發達。因為語義記憶是伴隨著文字產生以後,人類才發展出來的一種記憶的能力。

你要知道,人類已經有250多萬年的歷史,而人類有文字的歷史才多少年呢?它的發展充其量也沒有超過10000年。在文字出現以前,人類的記憶已經相當發達了,在新石器時代、大工業時代就已經有大量的知識需要傳播,有大量的東西需要記憶。

這時候沒有文字,它需要的是什麼記憶?一種圖像化的、非符號化的記憶。

學校現在學的一些內容,比如,抗日戰爭是哪年發生的?1937年。

孩子怎麼知道的?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出生,都是書上講的。

改革開放發生過什麼事?孩子也沒有經歷過,也是書上講的。

書上講的內容都是有了文字以後才出現的,這都要藉助語義型的記憶。如果我們把這些內容變成一種圖像,就能很好地藉助這個能力,用三天的時間就能把那些一年要學的內容完全掌握,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這就解答了很多人的疑問,我們用了那麼多記憶方法,包括記憶樹之類的方法,為什麼還是記不住?

但如果你掌握了上面所講的“非符號化的記憶訓練”不就全都記住了嗎?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要運用人類上百萬年發展的圖像記憶來記憶那些抽象的東西。因為人類的圖像記憶能力很強,文字記憶能力又比較差,這樣取長補短,這些能力不就能合理運用了嗎?

2《最強大腦》裡的“大神”是如何練成的?

不光是記憶這部分,思維那部分也是這樣。

如果你的孩子接受過非符號化的思維訓練,比如,你的孩子練過珠心算,那速度就不得了了,你剛寫出來算式,這孩子馬上就能告訴你得數是多少。

其實這事也並不奇怪,所謂珠心算就是在大腦裡面打算盤。因為我們有非常強大的表象功能,即使不用符號化的運算,而是用表象、像在大腦裡打算盤一樣來操作,這種表象上的運作又是非常快的,所以就能創造一些奇蹟——就像《最強大腦》上的那些“大神”一樣。

另外還有好多讓人歎為觀止的“奇蹟”,其實也沒什麼太複雜的,就是把我們原有的已經發展得很好的能力合理運用起來,結果奇蹟就誕生了。

所以我們存在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用不發達的功能來完成一些高級的功能應該完成的任務,就容易導致:

1.那些本來可以做得很好的事,結果做不好;

2.本來學制可以短一點的,結果我們必須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完成。

所以我們要對孩子進行多種思維訓練。因為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就開始“符號化”,而且我們的所作所為很可能會讓孩子過度的“符號化”,而過度的符號化的結果就會導致我們本來已有的一些好的功能(在幼兒園、小學裡面就有的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差。

3數學題根本不用算,一眼就能看出答案?

科學家還進行過一些研究,與前面我們提到的相類似的,叫“視覺化的思維”,也就是類似於用表象或者圖像化的操作。

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怎麼使用視覺化的思維,真正使用這種圖像思維的人估計不到六分之一,但用過的人都會知道,它的效果非常好。

什麼是“視覺化思維”呢?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出一道題,一支筆比一本書少3毛錢,書是筆的4倍,問題是書和筆的單價各是多少?如果按照做公式、列方程,那得算上一段時間。

如果這個人已經養成視覺性思維習慣了,那麼它的圖像思維會很發達,立刻就能算出來。因為大腦會想,這兒有一本書,這兒有一根筆,筆比書少了3毛,書是筆的4倍,他一下就能看出來,筆是1毛,書是4毛。

但是由於上學以後我們被過度地符號化了,已經基本不再使用這種非符號化的思維過程了,這就很容易導致把挺簡單的事情給弄得複雜化。

腦功能開發恰恰能補充的就是這方面,就是讓這種非符號化的記憶、非符號化的思維來作為一種補充,來與邏輯化彼此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是我們進行腦開發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能開發好,那麼學習效果會非常突出。

二、教育的本質是:因材施教

怎樣讓孩子記得更快、更聰明?中科院教授帶你開發大腦潛能!

所謂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就是要依據大腦本身的特點來進行腦開發,畢竟人腦是多元化的,而每個人的大腦又是不一樣的。

美國心理髮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曾提出過“多元智能”理論。

其實人腦的多元化可能比他提出的八大元還要多,加德納建立這個理論的基礎是在大量的神經心理學的案例,還有一些發展心理學的案例之上的,包括他也從病人那裡得到了大量的信息。

但是神經心理學所發現的那些可以獨立存在的大腦功能,已經超過了他所列舉的八個可以單獨存在、互不影響的功能。

最早他提出了七個可以相互獨立的大腦功能,後來又補充了一個,形成了八元的多元智能理論,在現在看來,完全可以在這些基礎上再增加。

這是什麼意思?

腦功能要因人而異,每個人長相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他的能力不同,大腦也不同,大腦結構也不同,功能上也就不一樣,並且人的大腦很複雜,人腦的這種網絡變化太多了,所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同的基礎是每個人大腦神經網絡的不同。

從行為和認知功能來講,其實有很多功能互相之間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制約。就比如,不要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這方面能力強,你就要求你的孩子也要跟別人一樣,很可能你的孩子在另外一方面可以遠遠超過他。這就是因為人腦是“多元化”的。

加德納最早提出的是哪七大“多元智能”?

1數理邏輯智能

比如陳景潤,他是非常著名的數學家,他能證明“1+1≠2”,能證明我們想不到的一些公式,這個功能就是數理方面的能力。

有的孩子天生在這些方面比較強,小時候可能就表現出在數學上的天分,數感、運算等方面的能力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就顯現出了。這裡面可能有遺傳因素,也可能有後天因素,但不管怎麼樣,它與他的大腦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2語言智能

數學能力很強,未必就能證明他在其他所有的方面都很強。在語言表達能力這方面,陳景潤就跟語言功能很發達的另外一些人沒法比了,比如,相聲大師侯寶林,他的語言能力明顯超過了陳景潤。

侯寶林的語言功底,確確實實沒人能超過他,他沒有專門讀過什麼博士,就成了北京大學語言學的教授,人家在這方面就是強。

但是他在數學方面就沒有這麼強的能力,在舞蹈、音樂等方面也沒有什麼過強的能力,同樣的,陳景潤也沒有跳舞等方面的特長。

3運動智能

現在比較公認的,跳舞跳得最好的是一個叫鄧肯的人,這個人一開始學習經典舞,她覺得沒什麼意思,於是她就隨自己的意願發展,令人驚訝的是,她的每一個動作就像在創造一個譜子,她被很多人稱為“天生的舞蹈家”。

這種能支配肢體運動的能力,可以說沒有人能夠超過她。但是你要說她在數學這些方面有多大的造詣,這就不存在了。

4空間智能

我們剛才講了數學,語言,肢體運動等方面,你會發現這三個功能互相之間並沒有連接。

其實還有一些其他功能也是可以獨立出來的,比如,空間這方面的能力,那些建築師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相當強,但是我們不能保證建築師在語言功能上就一定很發達,所以空間智能也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5內省智能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能洞察人的內心活動的功能,我們稱之為內省智能,這方面最強的恐怕就是心理學的鼻祖了,像弗洛伊德、榮格等人。

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相當強,但是他們在數理、空間這些方面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成績。

6人際智能

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智能,比如說人際智能,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是一個在人際智能上發展得比較好的案例。他的人際智能相當強,像他出了那麼大事,他的夫人希拉里也沒有跟他離婚。

7音樂智能

另外就是像莫扎特、貝多芬、帕瓦羅蒂這樣的音樂大師,他們的音樂智能就比較突出。

以上就是加德納最早提出的七大“多元智能”理論。

那麼最後還有一個智能,就是加德納補充進來的第八項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就是達爾文的生物學智能,也就是對自然探索的能力,它同樣可以與其他智能分開而獨立存在。

我剛才列舉的八項智能互相之間並沒有連接,這也是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發現的。比如說腦損傷以後某個功能缺失了,但另外的功能卻不受影響,因為它們互相之間沒有連接。

好了,關於腦開發的多元功能就給大家講完了,最後在這裡也給大家一個提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這方面不行,沒準其他方面很行。

孩子教育也是這樣,不要因為孩子這方面不行,就否定他其他的方面,要根據孩子本身的特點,因材施教,這樣的話,每個孩子都能成才。

布穀老師說:

有效的教育法之所以培養出我們希望的人才,正是順應了科學的腦功能開發,反之就會造成教育的失敗。

愛德華•狄伯諾曾說:“避免文字造成的僵滯,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在思考的時候,腦海裡儘量多用圖形,少用文字。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思考習慣,因為視覺上的‘意象’遠較文字來得有流動性,可塑性,使我們能夠更自由地思考。” 

多種思維開發以及根據孩子的特點與優勢來因材施教,你記住了嗎?

以上2個方法加上上期文章分享的3個方法,那麼,關於科學開發腦功能的5個方法,尹老師就已經全部為大家分享完了。

希望家長可以合理運用這些方法,幫助孩子早日成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