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
"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爹媽平時再雲淡風輕,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績問題,立馬就裝不下去了。

夜夜陪讀,日日督促。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彆著急,往下看,簡直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1

什麼最能夠影響你家孩子的成績?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全美22000名兒童做樣本,去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的學習進步情況。

最後羅列出了16項和家庭相關的因素,然後逐一統計和分析,這些因素和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

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條件,卻被證明和孩子的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

  •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
  • 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
  • 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這段時間沒有工作
  • 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 孩子經常被打屁股
  • 孩子經常看電視
  • 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一些在平常並沒有太看重的,卻被證實和孩子的成績高度相關。

例如:

  •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孩子的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之後)的時候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
  • 孩子是領養的
  • 孩子的父母參加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結果一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教育科學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對四省市(北京、黑龍江、江西、山東)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也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更意想不到。

早點讓孩子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還會讓孩子因為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學習興趣和成績。

花錢給孩子買好學校,跟孩子成績的好壞也無關。

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同樣一點沒用。

不該花的錢花出去了,該提升的分數一點兒都提不上來。

"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爹媽平時再雲淡風輕,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績問題,立馬就裝不下去了。

夜夜陪讀,日日督促。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彆著急,往下看,簡直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1

什麼最能夠影響你家孩子的成績?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全美22000名兒童做樣本,去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的學習進步情況。

最後羅列出了16項和家庭相關的因素,然後逐一統計和分析,這些因素和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

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條件,卻被證明和孩子的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

  •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
  • 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
  • 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這段時間沒有工作
  • 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 孩子經常被打屁股
  • 孩子經常看電視
  • 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一些在平常並沒有太看重的,卻被證實和孩子的成績高度相關。

例如:

  •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孩子的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之後)的時候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
  • 孩子是領養的
  • 孩子的父母參加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結果一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教育科學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對四省市(北京、黑龍江、江西、山東)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也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更意想不到。

早點讓孩子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還會讓孩子因為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學習興趣和成績。

花錢給孩子買好學校,跟孩子成績的好壞也無關。

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同樣一點沒用。

不該花的錢花出去了,該提升的分數一點兒都提不上來。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2

把中美教育部這兩項研究結果發給關係要好的朋友們,十個爹媽九個驚呼:

啥?住學區房,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每天還給孩子讀書,找老師補課,上好學校,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丁點影響都沒有?

其中一個朋友還急眼了。

我這朋友養孩子的日常,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牛X”。

從懷孕那一刻起,她每天晚上就定時聽胎教音樂,幹啥都得自言自語為肚子裡的小孩科普一番。

記得有次去她家吃飯,倒個醬油還要念叨:“寶寶,醬油分為生抽、老抽,還有白醬油,白醬油是沒有顏色的哦。”

聽得我直想翻白眼。

等她生了女兒以後,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了。

先是考察了全市的中小學教學水平,然後畫地圖選底線,最後託關係斥巨資買了心目中最好的學區房。

孩子上小學的前幾年,朋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騙到書桌前,然後搬個凳子,一坐就是仨小時,陪讀。

看著女兒吭哧吭哧地練字、寫數學題、背誦課文、讀英語單詞,心裡時不時還有種“吾家學霸初長成”的感覺。

等她女兒上五年級的時候,朋友乾脆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這下倒好,全身心陪著女兒唸書。

每回她女兒拿著試卷回來,朋友彷彿都在迎接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

從題幹到答案,一字不落的從上掃描到下,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按理說,她女兒的成績就算不如武亦姝,也好歹差不離,可每回都在中游。

有時候沒遊好,還有點越遊越往後的感覺。

我們平時勸朋友,換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聽不進去,偏說花蕾綻放是需要時間的。

這回研究結果赤裸裸的擺在面前,鋼鐵般的事實,朋友徹底崩潰了。

99%的你認為能夠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都是錯的。

"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爹媽平時再雲淡風輕,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績問題,立馬就裝不下去了。

夜夜陪讀,日日督促。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彆著急,往下看,簡直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1

什麼最能夠影響你家孩子的成績?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全美22000名兒童做樣本,去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的學習進步情況。

最後羅列出了16項和家庭相關的因素,然後逐一統計和分析,這些因素和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

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條件,卻被證明和孩子的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

  •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
  • 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
  • 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這段時間沒有工作
  • 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 孩子經常被打屁股
  • 孩子經常看電視
  • 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一些在平常並沒有太看重的,卻被證實和孩子的成績高度相關。

例如:

  •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孩子的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之後)的時候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
  • 孩子是領養的
  • 孩子的父母參加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結果一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教育科學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對四省市(北京、黑龍江、江西、山東)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也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更意想不到。

早點讓孩子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還會讓孩子因為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學習興趣和成績。

花錢給孩子買好學校,跟孩子成績的好壞也無關。

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同樣一點沒用。

不該花的錢花出去了,該提升的分數一點兒都提不上來。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2

把中美教育部這兩項研究結果發給關係要好的朋友們,十個爹媽九個驚呼:

啥?住學區房,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每天還給孩子讀書,找老師補課,上好學校,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丁點影響都沒有?

其中一個朋友還急眼了。

我這朋友養孩子的日常,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牛X”。

從懷孕那一刻起,她每天晚上就定時聽胎教音樂,幹啥都得自言自語為肚子裡的小孩科普一番。

記得有次去她家吃飯,倒個醬油還要念叨:“寶寶,醬油分為生抽、老抽,還有白醬油,白醬油是沒有顏色的哦。”

聽得我直想翻白眼。

等她生了女兒以後,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了。

先是考察了全市的中小學教學水平,然後畫地圖選底線,最後託關係斥巨資買了心目中最好的學區房。

孩子上小學的前幾年,朋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騙到書桌前,然後搬個凳子,一坐就是仨小時,陪讀。

看著女兒吭哧吭哧地練字、寫數學題、背誦課文、讀英語單詞,心裡時不時還有種“吾家學霸初長成”的感覺。

等她女兒上五年級的時候,朋友乾脆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這下倒好,全身心陪著女兒唸書。

每回她女兒拿著試卷回來,朋友彷彿都在迎接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

從題幹到答案,一字不落的從上掃描到下,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按理說,她女兒的成績就算不如武亦姝,也好歹差不離,可每回都在中游。

有時候沒遊好,還有點越遊越往後的感覺。

我們平時勸朋友,換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聽不進去,偏說花蕾綻放是需要時間的。

這回研究結果赤裸裸的擺在面前,鋼鐵般的事實,朋友徹底崩潰了。

99%的你認為能夠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都是錯的。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3

現在再看回美國教育部的研究,其實有很清晰的規律。

那8項和孩子成績無關的因素,大多都可以歸類到“父母為孩子做出的行為”

你帶孩子去博物館,你打孩子屁股,你給孩子讀故事書,你為了孩子沒有去工作,等等等。

而那8項和孩子成績高度相關的因素,則可以歸類到“父母本身的特點”

你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你在家說普通話,你在家有很多自己看的藏書,你生孩子的年齡,等等等。

說起來,就是除了遺傳因素,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和人格發展的,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行為。

網友總結的更是一針見血: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比你刻意去對孩子做了些什麼,更能影響孩子的成績。

你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

"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爹媽平時再雲淡風輕,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績問題,立馬就裝不下去了。

夜夜陪讀,日日督促。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彆著急,往下看,簡直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1

什麼最能夠影響你家孩子的成績?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全美22000名兒童做樣本,去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的學習進步情況。

最後羅列出了16項和家庭相關的因素,然後逐一統計和分析,這些因素和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

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條件,卻被證明和孩子的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

  •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
  • 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
  • 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這段時間沒有工作
  • 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 孩子經常被打屁股
  • 孩子經常看電視
  • 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一些在平常並沒有太看重的,卻被證實和孩子的成績高度相關。

例如:

  •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孩子的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之後)的時候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
  • 孩子是領養的
  • 孩子的父母參加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結果一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教育科學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對四省市(北京、黑龍江、江西、山東)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也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更意想不到。

早點讓孩子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還會讓孩子因為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學習興趣和成績。

花錢給孩子買好學校,跟孩子成績的好壞也無關。

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同樣一點沒用。

不該花的錢花出去了,該提升的分數一點兒都提不上來。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2

把中美教育部這兩項研究結果發給關係要好的朋友們,十個爹媽九個驚呼:

啥?住學區房,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每天還給孩子讀書,找老師補課,上好學校,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丁點影響都沒有?

其中一個朋友還急眼了。

我這朋友養孩子的日常,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牛X”。

從懷孕那一刻起,她每天晚上就定時聽胎教音樂,幹啥都得自言自語為肚子裡的小孩科普一番。

記得有次去她家吃飯,倒個醬油還要念叨:“寶寶,醬油分為生抽、老抽,還有白醬油,白醬油是沒有顏色的哦。”

聽得我直想翻白眼。

等她生了女兒以後,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了。

先是考察了全市的中小學教學水平,然後畫地圖選底線,最後託關係斥巨資買了心目中最好的學區房。

孩子上小學的前幾年,朋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騙到書桌前,然後搬個凳子,一坐就是仨小時,陪讀。

看著女兒吭哧吭哧地練字、寫數學題、背誦課文、讀英語單詞,心裡時不時還有種“吾家學霸初長成”的感覺。

等她女兒上五年級的時候,朋友乾脆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這下倒好,全身心陪著女兒唸書。

每回她女兒拿著試卷回來,朋友彷彿都在迎接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

從題幹到答案,一字不落的從上掃描到下,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按理說,她女兒的成績就算不如武亦姝,也好歹差不離,可每回都在中游。

有時候沒遊好,還有點越遊越往後的感覺。

我們平時勸朋友,換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聽不進去,偏說花蕾綻放是需要時間的。

這回研究結果赤裸裸的擺在面前,鋼鐵般的事實,朋友徹底崩潰了。

99%的你認為能夠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都是錯的。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3

現在再看回美國教育部的研究,其實有很清晰的規律。

那8項和孩子成績無關的因素,大多都可以歸類到“父母為孩子做出的行為”

你帶孩子去博物館,你打孩子屁股,你給孩子讀故事書,你為了孩子沒有去工作,等等等。

而那8項和孩子成績高度相關的因素,則可以歸類到“父母本身的特點”

你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你在家說普通話,你在家有很多自己看的藏書,你生孩子的年齡,等等等。

說起來,就是除了遺傳因素,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和人格發展的,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行為。

網友總結的更是一針見血: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比你刻意去對孩子做了些什麼,更能影響孩子的成績。

你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如果你是個愛書如命的父母,家裡一櫃子的藏書,走哪順手都能拿起一本書沉浸進去。

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孩子一樣能看到你每天讀書時興致勃勃的樣子。

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讀書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的成績想不好都難。

如果你平常是個麻友,天天有牌局,日日要搓麻,交的朋友都是看到麻將兩眼放光的賭鬼,茶餘飯後當孩子面討論的都是牌技和牌運。

就算你給孩子買學區房,上補習班,晚上回家還不忘給孩子讀一小時書,平時念叨一萬遍“你要好好上課”,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有多少。

在他看來,麻將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父母平常的閱讀習慣、娛樂方式、所作所為,每時每刻都在耳濡目染地“遺傳”給孩子。

俗話說,好孩子是好父母的孩子,壞孩子是壞父母的孩子

再翻譯一下,孩子學習上沒胃口,爹媽一看到成績就食管反流,多半是自己以身作則這道菜沒做好。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的那句“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什麼樣的人。”

即是如此。

"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爹媽平時再雲淡風輕,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績問題,立馬就裝不下去了。

夜夜陪讀,日日督促。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彆著急,往下看,簡直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1

什麼最能夠影響你家孩子的成績?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全美22000名兒童做樣本,去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的學習進步情況。

最後羅列出了16項和家庭相關的因素,然後逐一統計和分析,這些因素和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

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條件,卻被證明和孩子的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

  •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
  • 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
  • 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這段時間沒有工作
  • 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 孩子經常被打屁股
  • 孩子經常看電視
  • 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一些在平常並沒有太看重的,卻被證實和孩子的成績高度相關。

例如:

  •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孩子的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之後)的時候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
  • 孩子是領養的
  • 孩子的父母參加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結果一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教育科學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對四省市(北京、黑龍江、江西、山東)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也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更意想不到。

早點讓孩子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還會讓孩子因為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學習興趣和成績。

花錢給孩子買好學校,跟孩子成績的好壞也無關。

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同樣一點沒用。

不該花的錢花出去了,該提升的分數一點兒都提不上來。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2

把中美教育部這兩項研究結果發給關係要好的朋友們,十個爹媽九個驚呼:

啥?住學區房,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每天還給孩子讀書,找老師補課,上好學校,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丁點影響都沒有?

其中一個朋友還急眼了。

我這朋友養孩子的日常,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牛X”。

從懷孕那一刻起,她每天晚上就定時聽胎教音樂,幹啥都得自言自語為肚子裡的小孩科普一番。

記得有次去她家吃飯,倒個醬油還要念叨:“寶寶,醬油分為生抽、老抽,還有白醬油,白醬油是沒有顏色的哦。”

聽得我直想翻白眼。

等她生了女兒以後,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了。

先是考察了全市的中小學教學水平,然後畫地圖選底線,最後託關係斥巨資買了心目中最好的學區房。

孩子上小學的前幾年,朋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騙到書桌前,然後搬個凳子,一坐就是仨小時,陪讀。

看著女兒吭哧吭哧地練字、寫數學題、背誦課文、讀英語單詞,心裡時不時還有種“吾家學霸初長成”的感覺。

等她女兒上五年級的時候,朋友乾脆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這下倒好,全身心陪著女兒唸書。

每回她女兒拿著試卷回來,朋友彷彿都在迎接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

從題幹到答案,一字不落的從上掃描到下,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按理說,她女兒的成績就算不如武亦姝,也好歹差不離,可每回都在中游。

有時候沒遊好,還有點越遊越往後的感覺。

我們平時勸朋友,換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聽不進去,偏說花蕾綻放是需要時間的。

這回研究結果赤裸裸的擺在面前,鋼鐵般的事實,朋友徹底崩潰了。

99%的你認為能夠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都是錯的。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3

現在再看回美國教育部的研究,其實有很清晰的規律。

那8項和孩子成績無關的因素,大多都可以歸類到“父母為孩子做出的行為”

你帶孩子去博物館,你打孩子屁股,你給孩子讀故事書,你為了孩子沒有去工作,等等等。

而那8項和孩子成績高度相關的因素,則可以歸類到“父母本身的特點”

你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你在家說普通話,你在家有很多自己看的藏書,你生孩子的年齡,等等等。

說起來,就是除了遺傳因素,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和人格發展的,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行為。

網友總結的更是一針見血: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比你刻意去對孩子做了些什麼,更能影響孩子的成績。

你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如果你是個愛書如命的父母,家裡一櫃子的藏書,走哪順手都能拿起一本書沉浸進去。

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孩子一樣能看到你每天讀書時興致勃勃的樣子。

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讀書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的成績想不好都難。

如果你平常是個麻友,天天有牌局,日日要搓麻,交的朋友都是看到麻將兩眼放光的賭鬼,茶餘飯後當孩子面討論的都是牌技和牌運。

就算你給孩子買學區房,上補習班,晚上回家還不忘給孩子讀一小時書,平時念叨一萬遍“你要好好上課”,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有多少。

在他看來,麻將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父母平常的閱讀習慣、娛樂方式、所作所為,每時每刻都在耳濡目染地“遺傳”給孩子。

俗話說,好孩子是好父母的孩子,壞孩子是壞父母的孩子

再翻譯一下,孩子學習上沒胃口,爹媽一看到成績就食管反流,多半是自己以身作則這道菜沒做好。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的那句“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什麼樣的人。”

即是如此。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4

十幾年前逛論壇的時候,見過一個水友打了這麼個比方,記憶深刻。

“政治家的孩子,從小就看到父母在家中看各種政治方面的書籍,和同事討論的都是各種政治話題。

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掌握其中的言談舉止和交往技巧,雖然可能他們意識不到這是在學習。

家裡經商的孩子,從小也是見慣瞭如何進貨與銷售,也能明白有盈利就會有虧損。

如果他長大以後決定經商,即便是新手,他對商業的理解和興趣,也和那些父母一輩子拿工資,從來不知道商業風險為何物的孩子大不相同。”

勤奮的父母,很難養出懶惰的孩子。

積極的父母,也不會有消沉的孩子。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本身,早就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如今,家裡養的孩子都不傻,比我們過去精明多了。

他們心裡清的跟明鏡似的,早就能辨別真偽,所以更傾向於模仿父母的行為,而不是去聽他們口中的道理。

多說兩句,就能聽到他們如出一轍的頂嘴:

“你自己都沒做到你說的那樣,不一樣好好的,我為什麼要照你說的做!”

真的,想要孩子成績好,愛學習,還是自己踏踏實實地做個表率吧。

拾起書本,和孩子聊點兒有建設性的話題,指不定什麼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期末成績單,突然就“良好”變“優”了。

育兒先育己啊,前路漫漫,還好你我為伴。

"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爹媽平時再雲淡風輕,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績問題,立馬就裝不下去了。

夜夜陪讀,日日督促。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彆著急,往下看,簡直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1

什麼最能夠影響你家孩子的成績?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大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全美22000名兒童做樣本,去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5年級的學習進步情況。

最後羅列出了16項和家庭相關的因素,然後逐一統計和分析,這些因素和孩子成績之間的關係。

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條件,卻被證明和孩子的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

例如:

  •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
  • 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
  • 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上幼兒園這段時間沒有工作
  • 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
  • 孩子經常被打屁股
  • 孩子經常看電視
  • 父母幾乎每天都給孩子讀書

一些在平常並沒有太看重的,卻被證實和孩子的成績高度相關。

例如:

  • 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著很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孩子的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之後)的時候生下第一個孩子的
  • 孩子出生時的體重較輕
  •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
  • 孩子是領養的
  • 孩子的父母參加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
  • 學生家裡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結果一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教育科學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對四省市(北京、黑龍江、江西、山東)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也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更意想不到。

早點讓孩子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還會讓孩子因為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學習興趣和成績。

花錢給孩子買好學校,跟孩子成績的好壞也無關。

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同樣一點沒用。

不該花的錢花出去了,該提升的分數一點兒都提不上來。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2

把中美教育部這兩項研究結果發給關係要好的朋友們,十個爹媽九個驚呼:

啥?住學區房,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每天還給孩子讀書,找老師補課,上好學校,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丁點影響都沒有?

其中一個朋友還急眼了。

我這朋友養孩子的日常,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牛X”。

從懷孕那一刻起,她每天晚上就定時聽胎教音樂,幹啥都得自言自語為肚子裡的小孩科普一番。

記得有次去她家吃飯,倒個醬油還要念叨:“寶寶,醬油分為生抽、老抽,還有白醬油,白醬油是沒有顏色的哦。”

聽得我直想翻白眼。

等她生了女兒以後,就更一發不可收拾了。

先是考察了全市的中小學教學水平,然後畫地圖選底線,最後託關係斥巨資買了心目中最好的學區房。

孩子上小學的前幾年,朋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騙到書桌前,然後搬個凳子,一坐就是仨小時,陪讀。

看著女兒吭哧吭哧地練字、寫數學題、背誦課文、讀英語單詞,心裡時不時還有種“吾家學霸初長成”的感覺。

等她女兒上五年級的時候,朋友乾脆辭職做了全職媽媽。

這下倒好,全身心陪著女兒唸書。

每回她女兒拿著試卷回來,朋友彷彿都在迎接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

從題幹到答案,一字不落的從上掃描到下,生怕錯過一絲一毫。

按理說,她女兒的成績就算不如武亦姝,也好歹差不離,可每回都在中游。

有時候沒遊好,還有點越遊越往後的感覺。

我們平時勸朋友,換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聽不進去,偏說花蕾綻放是需要時間的。

這回研究結果赤裸裸的擺在面前,鋼鐵般的事實,朋友徹底崩潰了。

99%的你認為能夠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都是錯的。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3

現在再看回美國教育部的研究,其實有很清晰的規律。

那8項和孩子成績無關的因素,大多都可以歸類到“父母為孩子做出的行為”

你帶孩子去博物館,你打孩子屁股,你給孩子讀故事書,你為了孩子沒有去工作,等等等。

而那8項和孩子成績高度相關的因素,則可以歸類到“父母本身的特點”

你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你在家說普通話,你在家有很多自己看的藏書,你生孩子的年齡,等等等。

說起來,就是除了遺傳因素,決定孩子學習成績和人格發展的,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行為。

網友總結的更是一針見血:

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比你刻意去對孩子做了些什麼,更能影響孩子的成績。

你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如果你是個愛書如命的父母,家裡一櫃子的藏書,走哪順手都能拿起一本書沉浸進去。

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孩子一樣能看到你每天讀書時興致勃勃的樣子。

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讀書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的成績想不好都難。

如果你平常是個麻友,天天有牌局,日日要搓麻,交的朋友都是看到麻將兩眼放光的賭鬼,茶餘飯後當孩子面討論的都是牌技和牌運。

就算你給孩子買學區房,上補習班,晚上回家還不忘給孩子讀一小時書,平時念叨一萬遍“你要好好上課”,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有多少。

在他看來,麻將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父母平常的閱讀習慣、娛樂方式、所作所為,每時每刻都在耳濡目染地“遺傳”給孩子。

俗話說,好孩子是好父母的孩子,壞孩子是壞父母的孩子

再翻譯一下,孩子學習上沒胃口,爹媽一看到成績就食管反流,多半是自己以身作則這道菜沒做好。

董卿在《朗讀者》中說的那句“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什麼樣的人。”

即是如此。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4

十幾年前逛論壇的時候,見過一個水友打了這麼個比方,記憶深刻。

“政治家的孩子,從小就看到父母在家中看各種政治方面的書籍,和同事討論的都是各種政治話題。

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掌握其中的言談舉止和交往技巧,雖然可能他們意識不到這是在學習。

家裡經商的孩子,從小也是見慣瞭如何進貨與銷售,也能明白有盈利就會有虧損。

如果他長大以後決定經商,即便是新手,他對商業的理解和興趣,也和那些父母一輩子拿工資,從來不知道商業風險為何物的孩子大不相同。”

勤奮的父母,很難養出懶惰的孩子。

積極的父母,也不會有消沉的孩子。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本身,早就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如今,家裡養的孩子都不傻,比我們過去精明多了。

他們心裡清的跟明鏡似的,早就能辨別真偽,所以更傾向於模仿父母的行為,而不是去聽他們口中的道理。

多說兩句,就能聽到他們如出一轍的頂嘴:

“你自己都沒做到你說的那樣,不一樣好好的,我為什麼要照你說的做!”

真的,想要孩子成績好,愛學習,還是自己踏踏實實地做個表率吧。

拾起書本,和孩子聊點兒有建設性的話題,指不定什麼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期末成績單,突然就“良好”變“優”了。

育兒先育己啊,前路漫漫,還好你我為伴。

什麼別人家孩子門門功課都得優,到咱這了永遠只能看到良好

來源:豆媽,女兒派主筆,資深兒童心理專家,少女心滿滿的二胎媽媽,專注於幼兒心理教育和親子閱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