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思考,比教給她怎麼做更重要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一套完整的ICPS包括以下四步:明確問題所在、理解對方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選擇。

第一步 明確問題所在。

為了讓孩子發現問題,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教會孩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 不用刻意找時間。父母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晚上睡覺前、車上、飯桌上,和孩子一起用對話方式練習。

■ 多種遊戲方式練習。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看書時,指著書上的圖畫告訴孩子“盤子裡是蘋果,不是葡萄”,之後讓孩子模仿你開始對話練習。

還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式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同時在超市和在家裡嗎?這裡所有的車都是白色的,還是有一些車是白色的?我們的穿著相同顏色的衣服,還是不同的顏色?

■不要操之過急。是/不(沒)這對字詞比較簡單,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參與進來,所以先從這對字詞開始練習。比如看到一棵樹,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棵柳樹,不是一棵楊樹。“

一組字詞熟練後,再慢慢加入其他字詞。熟悉了現有的詞,再加入更高級的詞語: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思考,比教給她怎麼做更重要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一套完整的ICPS包括以下四步:明確問題所在、理解對方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選擇。

第一步 明確問題所在。

為了讓孩子發現問題,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教會孩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 不用刻意找時間。父母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晚上睡覺前、車上、飯桌上,和孩子一起用對話方式練習。

■ 多種遊戲方式練習。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看書時,指著書上的圖畫告訴孩子“盤子裡是蘋果,不是葡萄”,之後讓孩子模仿你開始對話練習。

還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式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同時在超市和在家裡嗎?這裡所有的車都是白色的,還是有一些車是白色的?我們的穿著相同顏色的衣服,還是不同的顏色?

■不要操之過急。是/不(沒)這對字詞比較簡單,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參與進來,所以先從這對字詞開始練習。比如看到一棵樹,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棵柳樹,不是一棵楊樹。“

一組字詞熟練後,再慢慢加入其他字詞。熟悉了現有的詞,再加入更高級的詞語: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第二步 理解對方的感受。

幫助孩子養成考慮別人感受的習慣,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辨別感受,可以通過圖片或動畫片,教孩子識別開心、傷心、驕傲等感情類詞彙;其次判斷感受,讓孩子通過詢問、看面部表情、聽聲音來判斷情緒;最後討論感受,比如讀《艾瑪和丟失的泰迪熊》時,可以問孩子:小象丟了泰迪熊,會怎麼樣啊?孩子會說,很難過,很傷心,像我前天丟了布娃娃一樣,小象哭了。

家長要記住:這一步不要評判孩子的對錯,能表達出來就好,要耐心觀察、傾聽孩子在思考時顯露出的運用這種方式的跡象。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做決定時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不衝動、不莽撞,凡事三思而後行。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思考,比教給她怎麼做更重要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一套完整的ICPS包括以下四步:明確問題所在、理解對方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選擇。

第一步 明確問題所在。

為了讓孩子發現問題,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教會孩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 不用刻意找時間。父母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晚上睡覺前、車上、飯桌上,和孩子一起用對話方式練習。

■ 多種遊戲方式練習。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看書時,指著書上的圖畫告訴孩子“盤子裡是蘋果,不是葡萄”,之後讓孩子模仿你開始對話練習。

還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式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同時在超市和在家裡嗎?這裡所有的車都是白色的,還是有一些車是白色的?我們的穿著相同顏色的衣服,還是不同的顏色?

■不要操之過急。是/不(沒)這對字詞比較簡單,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參與進來,所以先從這對字詞開始練習。比如看到一棵樹,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棵柳樹,不是一棵楊樹。“

一組字詞熟練後,再慢慢加入其他字詞。熟悉了現有的詞,再加入更高級的詞語: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第二步 理解對方的感受。

幫助孩子養成考慮別人感受的習慣,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辨別感受,可以通過圖片或動畫片,教孩子識別開心、傷心、驕傲等感情類詞彙;其次判斷感受,讓孩子通過詢問、看面部表情、聽聲音來判斷情緒;最後討論感受,比如讀《艾瑪和丟失的泰迪熊》時,可以問孩子:小象丟了泰迪熊,會怎麼樣啊?孩子會說,很難過,很傷心,像我前天丟了布娃娃一樣,小象哭了。

家長要記住:這一步不要評判孩子的對錯,能表達出來就好,要耐心觀察、傾聽孩子在思考時顯露出的運用這種方式的跡象。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做決定時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不衝動、不莽撞,凡事三思而後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會考慮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第三步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給出了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過程:

1.家長提出問題或者讓孩子提出問題。

2.告訴孩子,要想出很多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把想出的主意都寫下來。(即使你的孩子還不認字,他們也喜歡看著你把他們說的話寫下來。)

4.問孩子第一個解決辦法。如果這個辦法與問題相關,就重複一遍,並肯定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要提醒孩子,目標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5.問孩子另一個解決辦法,依此類推。

6.如果很快就想不出解決辦法了,要繼續深入探究,問孩子:“你說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做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思考,比教給她怎麼做更重要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一套完整的ICPS包括以下四步:明確問題所在、理解對方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選擇。

第一步 明確問題所在。

為了讓孩子發現問題,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教會孩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 不用刻意找時間。父母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晚上睡覺前、車上、飯桌上,和孩子一起用對話方式練習。

■ 多種遊戲方式練習。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看書時,指著書上的圖畫告訴孩子“盤子裡是蘋果,不是葡萄”,之後讓孩子模仿你開始對話練習。

還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式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同時在超市和在家裡嗎?這裡所有的車都是白色的,還是有一些車是白色的?我們的穿著相同顏色的衣服,還是不同的顏色?

■不要操之過急。是/不(沒)這對字詞比較簡單,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參與進來,所以先從這對字詞開始練習。比如看到一棵樹,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棵柳樹,不是一棵楊樹。“

一組字詞熟練後,再慢慢加入其他字詞。熟悉了現有的詞,再加入更高級的詞語: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第二步 理解對方的感受。

幫助孩子養成考慮別人感受的習慣,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辨別感受,可以通過圖片或動畫片,教孩子識別開心、傷心、驕傲等感情類詞彙;其次判斷感受,讓孩子通過詢問、看面部表情、聽聲音來判斷情緒;最後討論感受,比如讀《艾瑪和丟失的泰迪熊》時,可以問孩子:小象丟了泰迪熊,會怎麼樣啊?孩子會說,很難過,很傷心,像我前天丟了布娃娃一樣,小象哭了。

家長要記住:這一步不要評判孩子的對錯,能表達出來就好,要耐心觀察、傾聽孩子在思考時顯露出的運用這種方式的跡象。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做決定時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不衝動、不莽撞,凡事三思而後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會考慮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第三步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給出了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過程:

1.家長提出問題或者讓孩子提出問題。

2.告訴孩子,要想出很多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把想出的主意都寫下來。(即使你的孩子還不認字,他們也喜歡看著你把他們說的話寫下來。)

4.問孩子第一個解決辦法。如果這個辦法與問題相關,就重複一遍,並肯定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要提醒孩子,目標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5.問孩子另一個解決辦法,依此類推。

6.如果很快就想不出解決辦法了,要繼續深入探究,問孩子:“你說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做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過程看上去很繞,直接上個例子。

媽媽:小哥哥想玩小妹妹的皮球,他怎麼才能拿到那個皮球啊?

孩子:搶過來。

媽媽:小哥哥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孩子:小哥哥拿變形金剛交換。

媽媽:很好,你想到了不一樣的辦法。想想看還有嗎?

孩子:和妹妹一起玩。

媽媽:現在有三種辦法了,看看還有嗎?

孩子:小哥哥可以等妹妹玩夠了再玩。

媽媽:兒子你真棒,你已經想出四種不一樣的辦法了!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思考,比教給她怎麼做更重要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一套完整的ICPS包括以下四步:明確問題所在、理解對方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選擇。

第一步 明確問題所在。

為了讓孩子發現問題,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教會孩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 不用刻意找時間。父母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晚上睡覺前、車上、飯桌上,和孩子一起用對話方式練習。

■ 多種遊戲方式練習。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看書時,指著書上的圖畫告訴孩子“盤子裡是蘋果,不是葡萄”,之後讓孩子模仿你開始對話練習。

還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式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同時在超市和在家裡嗎?這裡所有的車都是白色的,還是有一些車是白色的?我們的穿著相同顏色的衣服,還是不同的顏色?

■不要操之過急。是/不(沒)這對字詞比較簡單,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參與進來,所以先從這對字詞開始練習。比如看到一棵樹,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棵柳樹,不是一棵楊樹。“

一組字詞熟練後,再慢慢加入其他字詞。熟悉了現有的詞,再加入更高級的詞語: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第二步 理解對方的感受。

幫助孩子養成考慮別人感受的習慣,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辨別感受,可以通過圖片或動畫片,教孩子識別開心、傷心、驕傲等感情類詞彙;其次判斷感受,讓孩子通過詢問、看面部表情、聽聲音來判斷情緒;最後討論感受,比如讀《艾瑪和丟失的泰迪熊》時,可以問孩子:小象丟了泰迪熊,會怎麼樣啊?孩子會說,很難過,很傷心,像我前天丟了布娃娃一樣,小象哭了。

家長要記住:這一步不要評判孩子的對錯,能表達出來就好,要耐心觀察、傾聽孩子在思考時顯露出的運用這種方式的跡象。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做決定時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不衝動、不莽撞,凡事三思而後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會考慮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第三步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給出了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過程:

1.家長提出問題或者讓孩子提出問題。

2.告訴孩子,要想出很多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把想出的主意都寫下來。(即使你的孩子還不認字,他們也喜歡看著你把他們說的話寫下來。)

4.問孩子第一個解決辦法。如果這個辦法與問題相關,就重複一遍,並肯定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要提醒孩子,目標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5.問孩子另一個解決辦法,依此類推。

6.如果很快就想不出解決辦法了,要繼續深入探究,問孩子:“你說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做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過程看上去很繞,直接上個例子。

媽媽:小哥哥想玩小妹妹的皮球,他怎麼才能拿到那個皮球啊?

孩子:搶過來。

媽媽:小哥哥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孩子:小哥哥拿變形金剛交換。

媽媽:很好,你想到了不一樣的辦法。想想看還有嗎?

孩子:和妹妹一起玩。

媽媽:現在有三種辦法了,看看還有嗎?

孩子:小哥哥可以等妹妹玩夠了再玩。

媽媽:兒子你真棒,你已經想出四種不一樣的辦法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兒子你真棒

其實這是個開放性提問過程,讓孩子學會自由思考。對孩子的回答不要評判,如果孩子說出來的辦法不靠譜,也不能置之不理,要誘導孩子說出他的道理,培養孩子發散思維的能力。

第四步 做出正確選擇。

找到解決辦法之後,教孩子根據後果選擇最恰當的解決辦法。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事情是按照某種順序發生的,凡事都有先因後果,他們才能明白“後果”的意義。作者給出了一些字詞:之前/之後、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等,可以藉助這些詞推測各種可能的後果。

然後,為第三步找出的辦法推測後果,從中做出正確選擇。遇到好的解決方法,停下來,寫在左邊。如果一個辦法行不通,把另一個辦法的後果寫在右邊。

下面繼續第三步的舉例。

媽媽:小哥哥想玩小妹妹的皮球,你幫他想出了四個辦法。先看看第一個辦法,如果小哥哥搶了妹妹的皮球,妹妹會怎麼想呢?

孩子:妹妹會難過,會哭。

媽媽:把妹妹惹哭了,這是個好辦法嗎?

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媽媽:再來看看第二個辦法,小哥哥拿著變形金剛換皮球,接下來會怎樣呢?

孩子:小妹妹願意換著玩。

媽媽:要是妹妹不願意換呢?

孩子:小哥哥可以跟妹妹一起玩。

媽媽:要是小妹妹願意,兩個人可以一起玩,要是小妹妹不願意,小哥哥怎麼辦?

孩子:只能等到妹妹不玩了,他再玩。

媽媽:對了,我們有四個辦法,一個不行再換一個,總有一種辦法讓小哥哥能玩到妹妹的球。

"

下班時路過實驗幼兒園,碰到一個接孩子的媽媽正在數落自己的兒子:“他打你,你就不會打回去嗎?……他個子比你高?打不過你就告訴老師啊,看他還敢?”

媽媽很氣憤,臉上的表情很誇張。被媽媽牽在手裡的小男孩一聲不吭,像做錯了事一樣低頭走路。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一批孩子邁進幼兒園的大門檻,融入集體生活。幼兒園跟學校不同,家長雖然不用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孩子能不能適應群體,會不會處理小朋友間的衝突,會不會被欺負,也讓家長操碎了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家長得知自家孩子被打,受了委屈吃了虧,都會心疼不已。很多家長會像上面的媽媽一樣,第一反應是打回去,第二反應是找老師,甚至有少數家長會發狠,打回去回家有獎勵,打不回去回家還要捱打。

可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為什麼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使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首先,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不可取

有些家長一聽孩子被打了,激動之下就會教孩子打回去。殊不知,只要孩子智商在線,就不會甘心受人欺負,如果孩子真有優勢能打得過,估計他當時就還手了。孩子之所以打不回去,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膽小懦弱,不敢還擊;二是雙方力量懸殊,孩子明智地逃避;三是打得不重,孩子根本沒放在心上。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你一動怒可能會讓膽怯的孩子更加膽怯,下次再受欺負就不敢告訴你了,怕你再發脾氣;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下次孩子還手了,大概率是打不過的,這樣不但孩子白捱打,還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氣焰;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孩子間磕磕碰碰的小事,打回去會讓矛盾升級,就更沒有意義了。

所以,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沒用的

其次,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 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力太弱,起不到威懾作用

哪個老師都不喜歡愛尋釁滋事、不守紀律、麻煩不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搗蛋的孩子也沒辦法。因為現在家長對幼兒園和學校要求都很高,動不動就會投訴,甚至拿發朋友圈要挾,老師根本不敢也不會去懲罰這麼小的孩子,遇到事情只能說服教育。

而喜歡惹事打架的孩子,對他懲罰輕了,口頭上教育教育,一般是沒用的,他下次會再犯,甚至拿著老師的沒轍當調皮的資本。

■ 助長打人孩子故伎重演的囂張氣焰

再長大些,打人的孩子會對打報告的孩子懷恨在心:你不是告訴老師嗎?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就說說我,還能怎麼樣?一旦他意識到被打的孩子拿他沒法,會以勝利者的姿態變本加厲地報復:誰讓你告訴老師的?那我欺負你更狠一點,直到打得你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家長。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告訴老師作用也不大

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裡尤為明顯,孩子們間的這種負面互動不斷升級,會讓貌似平靜的校園暗流湧動。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逆來順受,以上兩點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下面舉個例子,看看什麼是“ICPS”方法。

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搶玩具,還把人給推倒了。媽媽知道後,一般會這麼跟孩子交流。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推倒她啊!打架不是好孩子,她要是再搶,你就告訴老師,記住了嗎?”

這是家長常用的方法,先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再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案,“告訴老師”。不知道家長想過沒有,孩子還那麼小,你的泛泛說教孩子能聽懂嗎?聽懂了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嗎?同樣一件事,用“ICPS”方法是這麼跟孩子講的。

媽媽:“今天你推小朋友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洋洋搶了我的玩具,還推我。”

媽媽:“可是你把洋洋推倒了,磕紅了膝蓋。洋洋會怎麼想呢?”

孩子:“洋洋哭了,生氣了。”

媽媽:“你想一下,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不讓洋洋哭,也不讓她生氣,還能拿回你的玩具來?”

這就是ICPS”,不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俗話說,“教的曲子唱不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思考,比教給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教孩子思考,比教給她怎麼做更重要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一套完整的ICPS包括以下四步:明確問題所在、理解對方的感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選擇。

第一步 明確問題所在。

為了讓孩子發現問題,書中給出了日常練習的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話練習這些字詞,教會孩子全面的考慮問題。

■ 不用刻意找時間。父母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晚上睡覺前、車上、飯桌上,和孩子一起用對話方式練習。

■ 多種遊戲方式練習。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看書時,指著書上的圖畫告訴孩子“盤子裡是蘋果,不是葡萄”,之後讓孩子模仿你開始對話練習。

還可以給孩子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式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同時在超市和在家裡嗎?這裡所有的車都是白色的,還是有一些車是白色的?我們的穿著相同顏色的衣服,還是不同的顏色?

■不要操之過急。是/不(沒)這對字詞比較簡單,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參與進來,所以先從這對字詞開始練習。比如看到一棵樹,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棵柳樹,不是一棵楊樹。“

一組字詞熟練後,再慢慢加入其他字詞。熟悉了現有的詞,再加入更高級的詞語: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用以上相同的方式引導孩子反覆練習,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讓孩子逐漸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第二步 理解對方的感受。

幫助孩子養成考慮別人感受的習慣,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辨別感受,可以通過圖片或動畫片,教孩子識別開心、傷心、驕傲等感情類詞彙;其次判斷感受,讓孩子通過詢問、看面部表情、聽聲音來判斷情緒;最後討論感受,比如讀《艾瑪和丟失的泰迪熊》時,可以問孩子:小象丟了泰迪熊,會怎麼樣啊?孩子會說,很難過,很傷心,像我前天丟了布娃娃一樣,小象哭了。

家長要記住:這一步不要評判孩子的對錯,能表達出來就好,要耐心觀察、傾聽孩子在思考時顯露出的運用這種方式的跡象。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做決定時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不衝動、不莽撞,凡事三思而後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會考慮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第三步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給出了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過程:

1.家長提出問題或者讓孩子提出問題。

2.告訴孩子,要想出很多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把想出的主意都寫下來。(即使你的孩子還不認字,他們也喜歡看著你把他們說的話寫下來。)

4.問孩子第一個解決辦法。如果這個辦法與問題相關,就重複一遍,並肯定這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要提醒孩子,目標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5.問孩子另一個解決辦法,依此類推。

6.如果很快就想不出解決辦法了,要繼續深入探究,問孩子:“你說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做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過程看上去很繞,直接上個例子。

媽媽:小哥哥想玩小妹妹的皮球,他怎麼才能拿到那個皮球啊?

孩子:搶過來。

媽媽:小哥哥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孩子:小哥哥拿變形金剛交換。

媽媽:很好,你想到了不一樣的辦法。想想看還有嗎?

孩子:和妹妹一起玩。

媽媽:現在有三種辦法了,看看還有嗎?

孩子:小哥哥可以等妹妹玩夠了再玩。

媽媽:兒子你真棒,你已經想出四種不一樣的辦法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兒子你真棒

其實這是個開放性提問過程,讓孩子學會自由思考。對孩子的回答不要評判,如果孩子說出來的辦法不靠譜,也不能置之不理,要誘導孩子說出他的道理,培養孩子發散思維的能力。

第四步 做出正確選擇。

找到解決辦法之後,教孩子根據後果選擇最恰當的解決辦法。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事情是按照某種順序發生的,凡事都有先因後果,他們才能明白“後果”的意義。作者給出了一些字詞:之前/之後、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等,可以藉助這些詞推測各種可能的後果。

然後,為第三步找出的辦法推測後果,從中做出正確選擇。遇到好的解決方法,停下來,寫在左邊。如果一個辦法行不通,把另一個辦法的後果寫在右邊。

下面繼續第三步的舉例。

媽媽:小哥哥想玩小妹妹的皮球,你幫他想出了四個辦法。先看看第一個辦法,如果小哥哥搶了妹妹的皮球,妹妹會怎麼想呢?

孩子:妹妹會難過,會哭。

媽媽:把妹妹惹哭了,這是個好辦法嗎?

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媽媽:再來看看第二個辦法,小哥哥拿著變形金剛換皮球,接下來會怎樣呢?

孩子:小妹妹願意換著玩。

媽媽:要是妹妹不願意換呢?

孩子:小哥哥可以跟妹妹一起玩。

媽媽:要是小妹妹願意,兩個人可以一起玩,要是小妹妹不願意,小哥哥怎麼辦?

孩子:只能等到妹妹不玩了,他再玩。

媽媽:對了,我們有四個辦法,一個不行再換一個,總有一種辦法讓小哥哥能玩到妹妹的球。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教他“ICPS”技巧,不打不罵解決衝突

靈活地對四個步驟進行調整

這就是ICPS的四個步驟,這些步驟看上去很繁瑣,熟練了其實很簡單,融合到生活場景中也不一定要每次走完所有步驟。但熟練的過程並不那麼容易,需要家長客觀、敏銳地判斷孩子的狀態,靈活地對四個步驟進行調整。

這項訓練是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需要拿出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與孩子互動。付出總會有回報,只要家長肯下功夫,也許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孩子就會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