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越管越懶?怎麼樣管教才有效呢?'

不完美媽媽 跳槽那些事兒 南圖教育 2019-08-26
"

 很多媽媽應該會有類似這樣的經歷:孩子懶懶地坐在書桌旁,拿著筆心不在焉地寫寫停停,母親在旁邊心急如焚地催促著快點、快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看得越來越不耐煩,催促的聲音越來越響,孩子開始反駁我不是在寫嗎?煩死了!然而筆還是不緊不慢地動著,而且不時提出想喝水、想上廁所等等的要求。母親更加生氣,終於忍不住發火了、甚至動手了,孩子嚇哭了,開始邊抽噎邊完成最後的作業。

在諮詢室中接到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這類孩子智商正常,甚至優秀,但是缺乏學習的動力、作業拖拉、注意力分散,親子關係總是容易緊張,很多時候和父母對著幹。我們很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這期間的原因也恰恰是因為父母過於管造成的。

已有研究表明,情感在人類學習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利於工作與學習;反之,不良的情緒狀態則會降低效率、阻礙目標達成。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老闆不停的催促你去做一件事情,你也會感到厭煩,或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做事情也會變得拖拖拉拉,效率下降,這同樣適用於孩子。

年齡越小的孩子,其學習的方式越具有體驗性,也就是越顯示出情緒化的特點:情緒好,就會喜歡做,而且做得快,覺得作業少;反之,則會覺得作業好多、好難,寫作業的時間過得好慢。如果母親一心想讓孩子做得快,但卻恰恰起了反作用:不斷激起孩子的消極情緒,讓孩子越發累積了對學習、對作業的消極感受。長此以往,孩子對作業、對學習自然就建立起了一種消極條件反射,只要一想到或者一看到作業、學習就要反感了,這其實並非作業本身可惡,而是做作業的過程連結著太多的消極體驗;或者說,孩子根本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還沒有機會領略學習,就已經厭學了。

既然越管孩子越懶,那為什麼還要管呢?因為在大人看來,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能力。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當然是要管的,可如果每天在孩子做功課的時候,都不斷催促或者提醒這裡錯了,那裡要改,這樣的管則只能管出賴孩子,讓孩子在每日的管中越發對學習沒有信心,越發在思維與情感上依賴大人了其一,思維上的依賴。知道有大人會陪他做功課,有不懂就會有答案,孩子自己動腦的主動性就降低了。而且往往大人在旁邊,根本也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大人們總是認為:這麼簡單的題目孩子還遲疑,那一定就是不會,於是他們總是忍不住會將答案告訴孩子。即使會給孩子思考時間,但一般都很短暫,而且孩子也已形成了思維依賴,懶得自尋煩惱,反正等一等就會有答案的。於是原本做功課是為了孩子進行知識鞏固,現在反倒成了家長的重操舊業,孩子到成了動手不動腦的學習傀儡。有的孩子在陪讀下竟連考試時題目都不知讀,亂做一氣。 其二,情感上的依賴。現在城市裡的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本來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不乏孤寂感。一旦做功課時,被陪慣了,他們就很難適應獨自一人做作業的過程,非要有大人在旁邊才能動起來。

"

 很多媽媽應該會有類似這樣的經歷:孩子懶懶地坐在書桌旁,拿著筆心不在焉地寫寫停停,母親在旁邊心急如焚地催促著快點、快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看得越來越不耐煩,催促的聲音越來越響,孩子開始反駁我不是在寫嗎?煩死了!然而筆還是不緊不慢地動著,而且不時提出想喝水、想上廁所等等的要求。母親更加生氣,終於忍不住發火了、甚至動手了,孩子嚇哭了,開始邊抽噎邊完成最後的作業。

在諮詢室中接到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這類孩子智商正常,甚至優秀,但是缺乏學習的動力、作業拖拉、注意力分散,親子關係總是容易緊張,很多時候和父母對著幹。我們很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這期間的原因也恰恰是因為父母過於管造成的。

已有研究表明,情感在人類學習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利於工作與學習;反之,不良的情緒狀態則會降低效率、阻礙目標達成。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老闆不停的催促你去做一件事情,你也會感到厭煩,或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做事情也會變得拖拖拉拉,效率下降,這同樣適用於孩子。

年齡越小的孩子,其學習的方式越具有體驗性,也就是越顯示出情緒化的特點:情緒好,就會喜歡做,而且做得快,覺得作業少;反之,則會覺得作業好多、好難,寫作業的時間過得好慢。如果母親一心想讓孩子做得快,但卻恰恰起了反作用:不斷激起孩子的消極情緒,讓孩子越發累積了對學習、對作業的消極感受。長此以往,孩子對作業、對學習自然就建立起了一種消極條件反射,只要一想到或者一看到作業、學習就要反感了,這其實並非作業本身可惡,而是做作業的過程連結著太多的消極體驗;或者說,孩子根本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還沒有機會領略學習,就已經厭學了。

既然越管孩子越懶,那為什麼還要管呢?因為在大人看來,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能力。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當然是要管的,可如果每天在孩子做功課的時候,都不斷催促或者提醒這裡錯了,那裡要改,這樣的管則只能管出賴孩子,讓孩子在每日的管中越發對學習沒有信心,越發在思維與情感上依賴大人了其一,思維上的依賴。知道有大人會陪他做功課,有不懂就會有答案,孩子自己動腦的主動性就降低了。而且往往大人在旁邊,根本也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大人們總是認為:這麼簡單的題目孩子還遲疑,那一定就是不會,於是他們總是忍不住會將答案告訴孩子。即使會給孩子思考時間,但一般都很短暫,而且孩子也已形成了思維依賴,懶得自尋煩惱,反正等一等就會有答案的。於是原本做功課是為了孩子進行知識鞏固,現在反倒成了家長的重操舊業,孩子到成了動手不動腦的學習傀儡。有的孩子在陪讀下竟連考試時題目都不知讀,亂做一氣。 其二,情感上的依賴。現在城市裡的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本來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不乏孤寂感。一旦做功課時,被陪慣了,他們就很難適應獨自一人做作業的過程,非要有大人在旁邊才能動起來。

孩子為何越管越懶?怎麼樣管教才有效呢?

那怎樣管才能有效呢?

1、給孩子創造學習的驚喜。做父母的,要儘可能為孩子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儘量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少發脾氣,相反還要多給孩子一些驚喜。比如,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問作業做好了嗎,而是先擁抱一下孩子;在孩子的作業本里,夾上一張鼓勵的紙條;無條件地給孩子一點小禮物等等。

2、鼓勵孩子笑對學習。管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自己管自己,所以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有研究表明:笑的時候,更多血液輸入大腦,同時帶來更多的氧。笑還能導致大腦向血液中釋放一種化學物質,減輕學習的痛苦感,並使人感到舒服。而如果有幽默感,那更會極大促進學習,據說幽默能夠使記憶保持率從15%提高到50%,因為幽默能夠創造積極的情感氛圍,並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3、大聲鼓勵法。大聲鼓勵法其實非常常見,就是大聲地將鼓勵的話念出來,以起到鼓舞士氣、激勵人進取的作用。比如,在看排球比賽的時候,你一定常常看到隊員們相互握手,並大聲高呼類似加油,加油的口號;在勇者總動員之類的探險節目中,你也會不時看到參賽者大聲為自己鼓勁我一定行。而那種古戰場上的號角,是不是也是一種大聲鼓勵的方法呢?大聲鼓勵法是一種積極語言的自我反饋,一般我們在聽到好話的時候都會更高興吧?當然,如果孩子比較內向,父母可以先做表率,或者先大聲對孩子表示鼓勵!

4、維護孩子的社會面子所謂的社會面子,就是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所需要的面子,包括在同學、在親戚、在老師等他人面前的尊嚴。俗話說,樹要皮,人要臉,這不單對成人而言,對於孩子同樣適用。否則孩子會暗暗記在心中,以後用他的方式慢慢折磨你如果你當著同學的面,說:看人家XXX,作業多自覺,你呢?怎麼看,怎麼難受,你能不能長進點?那麼,你會發現,孩子以後的問題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不聽話,脾氣也大了,好像越錯越有理。其實這都是被你逼的,誰讓你不給孩子留點面子,讓孩子的同伴笑話他!因此,父母切記:不要在他人面前說孩子太多壞話,尤其是那些實際上根本無法幫你的人面前,即使宣洩一下情感,也要囑咐不要告訴孩子啊!建議父母最好到心理醫生處一吐為快,然後學習合理的辦法。同時,在必要的時候,要記得幫助孩子找回面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