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01.日本導演北野武與妻子離婚

看到一則新聞:現年72歲的日本導演北野武和68歲的妻子正式協議離婚,將超過200億日元(約12.75億元人民幣)的鉅額財產全部留給妻子,淨身出戶。

北野武身兼導演、編劇、演員於一身,且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笑星、脫口秀大咖。他拍的電影《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壞孩子的天空》、《大逃殺》,獲得了很多國際大獎。

他與妻子有三十多年婚姻,並育有一子一女。

古稀之年,若在我國,或許湊合一下,將婚姻進行到底。不求婚姻質量,只求老來相伴。不再對夫妻關係、感情要求那麼高。

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這位導演不畏世俗評判,選擇離婚,讓我們重新審視婚姻的質量與形式,哪個更重要?

02.高考後的“中國式離婚”

現在正值高考結束,每年的此時,都是離婚的高峰期。

很多夫妻為了讓孩子,在高考時正常發揮,選擇隱瞞二人離婚的決定。達成共識,為了孩子的“前途命運”,隱忍將就一段時間,那麼多年都熬過來了,不在乎一時半會。

這種普遍的心態,造就了高考後,扎堆離婚。也是一種用心良苦、蓄謀已久的“中國式離婚”。

去年高考錄取通知書寄到家裡時,小剛的媽媽喜憂參半,她對小剛說:“祝賀你如願以償,考上夢寐以求的大學,我和你爸也終於熬到了頭,到該領證的時候了。”

小剛支持媽媽的決定,他知道媽媽這兩年實在太不容易了。小剛的爸爸出軌多年,家外有家,他們母子早就知道。為了讓小剛考上重點大學,夫妻二人決定等孩子高考完,一切塵埃落定時,再辦離婚手續。

小剛看到媽媽的隱忍、絕望,從開始的無法接受與面對,到慢慢理解,再到支持,經歷了長時間的心理矛盾衝突,是局外人難以感同身受的。

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03.心理學對“離婚”的解讀

有人說:結婚是基於不瞭解,離婚是基於瞭解。那麼,心理學是如何定義離婚的呢?

社會心理學認為:離婚是常見的婚姻解體方式。婚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在生理、心理、經濟、社會等方面不能調適,使婚姻失調。發展到極致,婚姻的功能喪失,只能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婚姻關係。

離婚對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影響是顯見的、嚴重的。但是,作為一種最普遍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體形式的離婚,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標誌。

社會科學院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79.8%的人把感情作為維持婚姻的最主要因素,11.6%的人認為子女是維持婚姻的重要因素,經濟因素的僅佔1.3%。面對婚姻生活中出現的問題,59.1%的人表示暫時不離婚,28.4%的人表示要看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的周圍有多少將就的婚姻,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家,隱忍、壓抑,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耗費自己的人生。如果家庭戰爭是對孩子的第一次傷害,那麼形式上的婚姻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04.親戚的故事

一位親戚,今年六十多歲,年輕時奉父母之命,與當地一位小夥子結婚。因家庭瑣事,經常吵架,家無寧日。

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她是傳統的女性,怕離婚後帶著女兒再婚受委屈。不想讓女兒受到父母婚姻破裂的傷害。因此一忍再忍,一恍幾十年過去,如今雖未與丈夫離婚,但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卻各自為政,無愛無性,甚至連話都不說。

女兒今年四十歲,一直不想戀愛、結婚,在她的內心深處,父母的“形婚”是前車之鑑,讓她潛意識對婚姻感到恐懼,缺乏安全感 。為避免受到那些“渣男”的傷害,不如選擇逃避,不敢觸碰感情的“禁區”。

而且她的潛意識中,還會有自責、自罪,甚至羞恥感,認為自己是父母不幸婚姻的根源,自己是罪魁禍首,有深深的負罪感。用終生不嫁來懲罰自己。

有人說:很多國人的婚姻呈亞健康狀態,已經變質,為了種種原因,而選擇維持現狀,其中孩子是夫妻考慮最多的因素。

05.一位來訪者的故事

孩子是家庭一員,父母的行為舉止,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孩子瞭然於心。刻意隱瞞離婚的想法、事實,在孩子面前粉飾夫妻的和諧,後果反而更嚴重。

一位來訪者今年參加高考,他的父母早已沒有感情可言。為了讓孩子在高考時保持良好狀態,默契地達成共識,想等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再和孩子攤牌。

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兩人依然相敬如賓,對孩子噓寒問暖。有一天,夫妻二人以為孩子不在家,就開始商量離婚的相關事宜。沒想到被剛睡醒的孩子聽到,頓時情緒失控。

他不知道父母之間發生了什麼,一點離婚的蛛絲馬跡都沒有,怎麼會如此突然,自己要面臨家庭解體,被欺騙的憤怒瞬間吞沒。

父母沒辦法,只能讓他先進行心理諮詢,緩解過激反應,離婚之事,只能暫時擱置。

06.父母對離婚的認知

本體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語義場。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生物、動物之間都有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並且有交流的代碼。即通過潛意識將自己的認知、想法,可傳遞給對方(包括人、動物、生物),進行非言語的交流、溝通。

孩子的潛意識中,對於父母名存實亡的關係,只是假裝不知道。不想面對現實,本能逃避。父母與其隱瞞自己的真實婚姻狀況,不如與孩子開誠佈公交流。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平等以待,也是對自己婚姻的尊重,好聚好散。反而能得到孩子體諒、接納。

父母無法從內心接受離婚的事實,投射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的世界成人未必懂,大人想當然給孩子貼上“弱者”標籤,害怕他們承受不了父母離婚的打擊。

父母以為的只是父母以為的,孩子有時或許比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強,不是我們想象、臆想的那樣弱不禁風。

如果婚姻真得走入絕境,迴天無術,男女雙方與其委屈壓抑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演戲,不如以正確方式,理智與孩子共同面對家庭的變故,一起規劃未來。

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07.怎樣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夫妻雙方在離婚時,如何減少對孩子的傷害,需做到以下五點:

1. 告訴孩子父母愛他(她)。

可以召開家庭會議,由父母一起鄭重宣佈離婚的消息。可以這樣對孩子講:“爸爸媽媽因為我們自己的原因,沒辦法在一起,所以決定今後分開生活 。”

讓孩子理解是父母的問題導致分手,並非是他(她)的原因。不讓他們產生負罪感與心理壓力。

告訴孩子,即使父母各自生活,也將一如既往關心、愛護他(她),父母對他(她)的愛不會減少。

2. 保持與孩子的互動、鏈接。

即使不再與孩子一起生活,離開的父母一方,也應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繫,打電話、網絡聊天,讓他們不會產生被拋棄,被忽略的感覺。

有條件帶孩子出去旅行、玩遊戲,和他(她)進行親密接觸,感受到愛,讓愛成為能量、助力,陪伴孩子成長。

3. 鼓勵孩子表達感受。

父母一方的離開,會給孩子造成一定困擾,出現分離焦慮。父母可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將焦慮、恐懼等情緒壓抑,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4. 不讓孩子站隊。

有的父母因為怨念很深,離婚後,都極力拉攏孩子加入自己一方,與孩子結盟,一起對付曾經的另一半。孩子會為此矛盾、糾結,因此焦慮、無助,處於兩難境地。

如:不要問孩子“你認為離婚是爸爸媽媽誰的錯?”這樣無解的問題,會令孩子更加痛苦,將孩子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置於對立的狀況,非明智之舉。

5. 讓孩子保持現有的生活狀態。

父母離婚,應在保證孩子的基本生活環境不變的情況下。不要讓孩子到陌生環境生活,對他們無異於雪上加霜。

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可以逐漸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起碼他們的正常生活未被改變。

日本導演離婚:怎樣減少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離婚無論對夫妻雙方,還是孩子來說,都是重大生活事件,需要共同面對。是一段關係的結束,也是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啟,另一段關係拉開帷幕。

這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契機,是人生轉折,是一種經歷,也是心理的重建,“不破不立”。打破舊的認知、行為模式,建立新的機制。

祝願越來越多的父母,積極梳理自己的離婚事宜,正確引領孩子走出由此帶來的陰霾,快樂、健康成長。父母與孩子互相成全、互相成就,成為各自想成為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