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文章 幼兒園 小博士媽媽 2019-09-15
"

文|小博士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許玩了,趕快洗手吃飯!”

“憑什麼就不能玩了呢?我就要玩!”

“時間到了,趕快去寫作業!”

“就知道催,我自己還不會安排啊!”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那個小天使突然一下就變成了什麼事情都跟你對著幹的惡魔。

說話總是頂撞,明明是為他好的事情,可就是不被他領情。家長也會很糾結,到底為什麼孩子變成這樣?

"

文|小博士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許玩了,趕快洗手吃飯!”

“憑什麼就不能玩了呢?我就要玩!”

“時間到了,趕快去寫作業!”

“就知道催,我自己還不會安排啊!”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那個小天使突然一下就變成了什麼事情都跟你對著幹的惡魔。

說話總是頂撞,明明是為他好的事情,可就是不被他領情。家長也會很糾結,到底為什麼孩子變成這樣?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其實孩子的頂撞是對家長語言暴力的反抗

人的一生之中,會有三次逆反時期,即2-3歲出現的“寶寶逆反期”,6-8歲出現的“兒童逆反期”,12-18歲出現的“青春逆反期”。

雖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擺脫父母羈絆的一個過程,但不得不說,處於這三個時間段的孩子,逆反得特別明顯。而這時出現的頂撞,其實就是對父母語言暴力的一種反抗。

這時有些媽媽會說了:我從來不會對孩子大呼小叫的,每次對他說話都是輕言細語。

這種媽媽其實要反思一下,你的語言暴力有沒有針對孩子他爸呢?孩子天然的與父母之間有雙線聯繫。

如果媽媽用語言暴力針對爸爸時,出於愛的本能,孩子會在媽媽每次責罵時更多的偏袒於弱勢的一方。同時,也會對媽媽的話語出現更多的抗拒情緒。

所以孩子的頂撞,並不一定非要針對對他大吼大叫的人,而是生活中更強勢的那一方。

"

文|小博士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許玩了,趕快洗手吃飯!”

“憑什麼就不能玩了呢?我就要玩!”

“時間到了,趕快去寫作業!”

“就知道催,我自己還不會安排啊!”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那個小天使突然一下就變成了什麼事情都跟你對著幹的惡魔。

說話總是頂撞,明明是為他好的事情,可就是不被他領情。家長也會很糾結,到底為什麼孩子變成這樣?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其實孩子的頂撞是對家長語言暴力的反抗

人的一生之中,會有三次逆反時期,即2-3歲出現的“寶寶逆反期”,6-8歲出現的“兒童逆反期”,12-18歲出現的“青春逆反期”。

雖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擺脫父母羈絆的一個過程,但不得不說,處於這三個時間段的孩子,逆反得特別明顯。而這時出現的頂撞,其實就是對父母語言暴力的一種反抗。

這時有些媽媽會說了:我從來不會對孩子大呼小叫的,每次對他說話都是輕言細語。

這種媽媽其實要反思一下,你的語言暴力有沒有針對孩子他爸呢?孩子天然的與父母之間有雙線聯繫。

如果媽媽用語言暴力針對爸爸時,出於愛的本能,孩子會在媽媽每次責罵時更多的偏袒於弱勢的一方。同時,也會對媽媽的話語出現更多的抗拒情緒。

所以孩子的頂撞,並不一定非要針對對他大吼大叫的人,而是生活中更強勢的那一方。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家庭缺少良性溝通,會使孩子性格大轉變

言語暴力的家庭,通常都會缺少良性溝通,而缺少良性溝通的家庭,很有可能會使孩子的性格出現較大的轉變。

  • 孩子把想法藏在心裡,不愛與人溝通
“媽媽,我把今天上課學的那個寶塔疊給你看吧?”孩子興致勃勃的跟媽媽講。
“你作業做完了沒?沒做完疊什麼寶塔?一天到晚想著玩,做作業去!”媽媽根本不管孩子什麼寶塔,直接回了這樣一句。

這種話題應該在很多家庭裡都有上演。孩子興奮的想要跟你分享當天的喜悅,告訴你當天的收穫,可是你只關心他作業的情況,堵死了孩子想要傾述和求讚美的心。

家庭裡言語暴力嚴重,孩子一說話就會受到否定,孩子感受不到理解和尊重,慢慢的,學會了把想法藏在心裡。日子久了以後,變得越來越不愛與人溝通。這是缺少良性溝通家庭裡很容易出現的狀況。

  • 面對家長語言暴力,孩子的情緒會逐漸失控
“我為什麼就不能聽故事呢?”“你作業做完就完了?你複習了嗎?”
“我為什麼就非要先寫這個呢?”“這是最難的,先把難的做了!”
“你不要管我好不好!”“我不管你誰管你,還翻天了!”

同樣的言語,如果媽媽肯耐心的好好的說,孩子其實是願意接受的,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並不願意與媽媽對抗。

可一旦媽媽的語氣改變,情緒稍微不對,敏感的孩子馬上就能感受到,而針對暴力的語言,孩子也會情緒逐漸失控,於是一場好好的講話,變成了爭吵。

言語暴力的家庭,孩子會非常容易遺傳到父母的言語暴力,因為耳濡目染,面對問題,本能的就會用和父母同樣的方式來解決。所以這樣的家庭,孩子情緒會更容易失控。

那麼,到底要怎麼改變這樣的現狀呢?

"

文|小博士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許玩了,趕快洗手吃飯!”

“憑什麼就不能玩了呢?我就要玩!”

“時間到了,趕快去寫作業!”

“就知道催,我自己還不會安排啊!”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那個小天使突然一下就變成了什麼事情都跟你對著幹的惡魔。

說話總是頂撞,明明是為他好的事情,可就是不被他領情。家長也會很糾結,到底為什麼孩子變成這樣?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其實孩子的頂撞是對家長語言暴力的反抗

人的一生之中,會有三次逆反時期,即2-3歲出現的“寶寶逆反期”,6-8歲出現的“兒童逆反期”,12-18歲出現的“青春逆反期”。

雖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擺脫父母羈絆的一個過程,但不得不說,處於這三個時間段的孩子,逆反得特別明顯。而這時出現的頂撞,其實就是對父母語言暴力的一種反抗。

這時有些媽媽會說了:我從來不會對孩子大呼小叫的,每次對他說話都是輕言細語。

這種媽媽其實要反思一下,你的語言暴力有沒有針對孩子他爸呢?孩子天然的與父母之間有雙線聯繫。

如果媽媽用語言暴力針對爸爸時,出於愛的本能,孩子會在媽媽每次責罵時更多的偏袒於弱勢的一方。同時,也會對媽媽的話語出現更多的抗拒情緒。

所以孩子的頂撞,並不一定非要針對對他大吼大叫的人,而是生活中更強勢的那一方。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家庭缺少良性溝通,會使孩子性格大轉變

言語暴力的家庭,通常都會缺少良性溝通,而缺少良性溝通的家庭,很有可能會使孩子的性格出現較大的轉變。

  • 孩子把想法藏在心裡,不愛與人溝通
“媽媽,我把今天上課學的那個寶塔疊給你看吧?”孩子興致勃勃的跟媽媽講。
“你作業做完了沒?沒做完疊什麼寶塔?一天到晚想著玩,做作業去!”媽媽根本不管孩子什麼寶塔,直接回了這樣一句。

這種話題應該在很多家庭裡都有上演。孩子興奮的想要跟你分享當天的喜悅,告訴你當天的收穫,可是你只關心他作業的情況,堵死了孩子想要傾述和求讚美的心。

家庭裡言語暴力嚴重,孩子一說話就會受到否定,孩子感受不到理解和尊重,慢慢的,學會了把想法藏在心裡。日子久了以後,變得越來越不愛與人溝通。這是缺少良性溝通家庭裡很容易出現的狀況。

  • 面對家長語言暴力,孩子的情緒會逐漸失控
“我為什麼就不能聽故事呢?”“你作業做完就完了?你複習了嗎?”
“我為什麼就非要先寫這個呢?”“這是最難的,先把難的做了!”
“你不要管我好不好!”“我不管你誰管你,還翻天了!”

同樣的言語,如果媽媽肯耐心的好好的說,孩子其實是願意接受的,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並不願意與媽媽對抗。

可一旦媽媽的語氣改變,情緒稍微不對,敏感的孩子馬上就能感受到,而針對暴力的語言,孩子也會情緒逐漸失控,於是一場好好的講話,變成了爭吵。

言語暴力的家庭,孩子會非常容易遺傳到父母的言語暴力,因為耳濡目染,面對問題,本能的就會用和父母同樣的方式來解決。所以這樣的家庭,孩子情緒會更容易失控。

那麼,到底要怎麼改變這樣的現狀呢?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要學會應用“海沃塔”

  • 什麼是“海沃塔”呢?

“海沃塔”是一種夥伴關係,通常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研究、學習某個問題。這種學習方法來源於猶太家庭,能夠很好的啟迪人們的思維。

具體的說,猶太家庭裡每週會有至少一次的家庭日,這個日子裡,全家人會一起聚餐。在餐桌上,大家會提出問題,並且針對問題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猶太人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思維,並且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

如果將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它能非常有效的促使親子之間溝通,促使家長學會傾聽與表達,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最終使孩子積極面對挑戰,是一種引導孩子成長的好方法。

  • 要學會海沃塔做父母的要把握好三個原則

1.傾聽孩子的想法,表達情感

平時很會講故事的孩子回來之後對媽媽說,“媽媽,這次幼兒園講故事我不想參加,可以嗎?”
這時候耐心點的媽媽,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想參加呢?”
而有些不耐煩的家長可能問都不會問,直接說,“隨便你,不想參加就不參加。”

可是,如果瞭解“海沃塔”的家長,這時就是對孩子很好的一個教育機會了。

首先反問孩子,“你為什麼不想參加呢?”讓孩子把自己心裡深處的想法說出來,而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放下心裡的陳見,傾聽來自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

注意,在聽孩子說話時,切不可打斷孩子,或者是直接對他的話語妄下結論,

“你肯定是沒講好,沒選上,還說不想參加”,這樣的否定和打擊,會讓孩子下一次有事時,不會再向你請教了。

2.與孩子一起探索

孩子在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時,家長要學會更深一步的引導孩子。

比如上文那個孩子,他可能會說“就是不想講,每次都講沒什麼意思”,這等於是把話題結束了。

但如果媽媽能更進一步的問一下,“是老師不讓你講嗎?”或者說“老師今天是怎麼說的,怎麼挑選的人呢?”

引導孩子把當時的情境再描述一下,可以更進一步的發現,孩子有可能並不是不想講,而是老師讓他把機會讓給其他小朋友。

或者說,這次的講故事要求比較高,孩子不知道怎麼達到老師的要求。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做更深入的探討,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然後再進行解決。而不是孩子說什麼,家長就隨便敷衍一下過去了。這樣的聊天沒有任何意義。

"

文|小博士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許玩了,趕快洗手吃飯!”

“憑什麼就不能玩了呢?我就要玩!”

“時間到了,趕快去寫作業!”

“就知道催,我自己還不會安排啊!”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裡那個小天使突然一下就變成了什麼事情都跟你對著幹的惡魔。

說話總是頂撞,明明是為他好的事情,可就是不被他領情。家長也會很糾結,到底為什麼孩子變成這樣?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其實孩子的頂撞是對家長語言暴力的反抗

人的一生之中,會有三次逆反時期,即2-3歲出現的“寶寶逆反期”,6-8歲出現的“兒童逆反期”,12-18歲出現的“青春逆反期”。

雖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擺脫父母羈絆的一個過程,但不得不說,處於這三個時間段的孩子,逆反得特別明顯。而這時出現的頂撞,其實就是對父母語言暴力的一種反抗。

這時有些媽媽會說了:我從來不會對孩子大呼小叫的,每次對他說話都是輕言細語。

這種媽媽其實要反思一下,你的語言暴力有沒有針對孩子他爸呢?孩子天然的與父母之間有雙線聯繫。

如果媽媽用語言暴力針對爸爸時,出於愛的本能,孩子會在媽媽每次責罵時更多的偏袒於弱勢的一方。同時,也會對媽媽的話語出現更多的抗拒情緒。

所以孩子的頂撞,並不一定非要針對對他大吼大叫的人,而是生活中更強勢的那一方。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家庭缺少良性溝通,會使孩子性格大轉變

言語暴力的家庭,通常都會缺少良性溝通,而缺少良性溝通的家庭,很有可能會使孩子的性格出現較大的轉變。

  • 孩子把想法藏在心裡,不愛與人溝通
“媽媽,我把今天上課學的那個寶塔疊給你看吧?”孩子興致勃勃的跟媽媽講。
“你作業做完了沒?沒做完疊什麼寶塔?一天到晚想著玩,做作業去!”媽媽根本不管孩子什麼寶塔,直接回了這樣一句。

這種話題應該在很多家庭裡都有上演。孩子興奮的想要跟你分享當天的喜悅,告訴你當天的收穫,可是你只關心他作業的情況,堵死了孩子想要傾述和求讚美的心。

家庭裡言語暴力嚴重,孩子一說話就會受到否定,孩子感受不到理解和尊重,慢慢的,學會了把想法藏在心裡。日子久了以後,變得越來越不愛與人溝通。這是缺少良性溝通家庭裡很容易出現的狀況。

  • 面對家長語言暴力,孩子的情緒會逐漸失控
“我為什麼就不能聽故事呢?”“你作業做完就完了?你複習了嗎?”
“我為什麼就非要先寫這個呢?”“這是最難的,先把難的做了!”
“你不要管我好不好!”“我不管你誰管你,還翻天了!”

同樣的言語,如果媽媽肯耐心的好好的說,孩子其實是願意接受的,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並不願意與媽媽對抗。

可一旦媽媽的語氣改變,情緒稍微不對,敏感的孩子馬上就能感受到,而針對暴力的語言,孩子也會情緒逐漸失控,於是一場好好的講話,變成了爭吵。

言語暴力的家庭,孩子會非常容易遺傳到父母的言語暴力,因為耳濡目染,面對問題,本能的就會用和父母同樣的方式來解決。所以這樣的家庭,孩子情緒會更容易失控。

那麼,到底要怎麼改變這樣的現狀呢?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要學會應用“海沃塔”

  • 什麼是“海沃塔”呢?

“海沃塔”是一種夥伴關係,通常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研究、學習某個問題。這種學習方法來源於猶太家庭,能夠很好的啟迪人們的思維。

具體的說,猶太家庭裡每週會有至少一次的家庭日,這個日子裡,全家人會一起聚餐。在餐桌上,大家會提出問題,並且針對問題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猶太人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思維,並且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

如果將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它能非常有效的促使親子之間溝通,促使家長學會傾聽與表達,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最終使孩子積極面對挑戰,是一種引導孩子成長的好方法。

  • 要學會海沃塔做父母的要把握好三個原則

1.傾聽孩子的想法,表達情感

平時很會講故事的孩子回來之後對媽媽說,“媽媽,這次幼兒園講故事我不想參加,可以嗎?”
這時候耐心點的媽媽,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想參加呢?”
而有些不耐煩的家長可能問都不會問,直接說,“隨便你,不想參加就不參加。”

可是,如果瞭解“海沃塔”的家長,這時就是對孩子很好的一個教育機會了。

首先反問孩子,“你為什麼不想參加呢?”讓孩子把自己心裡深處的想法說出來,而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放下心裡的陳見,傾聽來自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

注意,在聽孩子說話時,切不可打斷孩子,或者是直接對他的話語妄下結論,

“你肯定是沒講好,沒選上,還說不想參加”,這樣的否定和打擊,會讓孩子下一次有事時,不會再向你請教了。

2.與孩子一起探索

孩子在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時,家長要學會更深一步的引導孩子。

比如上文那個孩子,他可能會說“就是不想講,每次都講沒什麼意思”,這等於是把話題結束了。

但如果媽媽能更進一步的問一下,“是老師不讓你講嗎?”或者說“老師今天是怎麼說的,怎麼挑選的人呢?”

引導孩子把當時的情境再描述一下,可以更進一步的發現,孩子有可能並不是不想講,而是老師讓他把機會讓給其他小朋友。

或者說,這次的講故事要求比較高,孩子不知道怎麼達到老師的要求。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做更深入的探討,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然後再進行解決。而不是孩子說什麼,家長就隨便敷衍一下過去了。這樣的聊天沒有任何意義。

孩子愛還嘴,可能是家長說話出了錯,用好“海沃塔”是關鍵

3. 鼓勵孩子積極面對接受挑戰

人類在面臨問題和困難時,很本能的想要逃避,孩子也是一樣,在面對問題時如果父母不鼓勵他們一下,他們可能就會躲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安穩度日了。

就像上面那個小朋友,如果他是因為這次講故事要求比較高,他不知道怎麼達到老師的要求,所以乾脆就放棄這樣一個機會,這是很有可能的。

但媽媽通過海沃塔的方式跟孩子閒聊時瞭解到了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時就可以開始鼓勵孩子了,讓孩子擁有一顆好勝之心,勇於面對挑戰接受挑戰,並從中找到樂趣,這是“海沃塔”的基本準則。

“海沃塔”這樣一個幾乎所有猶太人家庭都在運用的學習方法,讓他們保持了終身學習的熱情。如果我們能將這種方法很好的教育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對待問題都能夠更深一步的探討,面對問題都能更勇於去挑戰和戰鬥,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優秀。

今日互動:家長的孩子頂撞是因為什麼?家長是怎麼做的?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我是小博士媽媽,育兒經驗豐富,擅長研究兒童心理,願意為每一位媽媽解決育兒路上的難題。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