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奶果媽媽 2019-08-30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什麼是"適度依賴"?

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

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就是不獨立,想盡辦法讓孩子做一些與他年齡不符的事,在孩子的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承受的一些壓力。所以我們的家長應該正確的看待孩子的粘人,不能因為孩子過於黏人就表現的不耐煩甚至指責。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的父母正確的引導才能越來越獨立,該抱的時候就抱吧不要埋怨。

孩子需要適度的依賴,只有適度的依賴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獨立,不讓其有依賴的行為,只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反作用。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什麼是"適度依賴"?

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

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就是不獨立,想盡辦法讓孩子做一些與他年齡不符的事,在孩子的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承受的一些壓力。所以我們的家長應該正確的看待孩子的粘人,不能因為孩子過於黏人就表現的不耐煩甚至指責。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的父母正確的引導才能越來越獨立,該抱的時候就抱吧不要埋怨。

孩子需要適度的依賴,只有適度的依賴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獨立,不讓其有依賴的行為,只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反作用。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不讓孩子依賴有什麼壞處呢 ?

  • 會讓孩子變成“迴避型依戀人格”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呢?平常自己什麼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能做的事咬著牙都是自己做好,即使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你也不願意麻煩別人。燈泡壞了自己可以裝、飲水機的水可以自己扛、工作上很要強有什麼事情不敢麻煩別人,會覺得很過意不去。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獨立並且要強,外在的標籤就是:沒有任何人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如果你有這些特徵,說明你是個迴避型依賴的人。不知道怎麼適度的依賴,渴望溫暖又害怕拒絕。

如果孩子從小不會依賴別人,也會變得對他人缺乏信任,慢慢的他會變得與他人有隔離。他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並且自信,實際上往往是孤獨而且悲傷的人。他們的關係劇本是"只能靠自己",認為永遠不會有人在需要時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什麼是"適度依賴"?

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

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就是不獨立,想盡辦法讓孩子做一些與他年齡不符的事,在孩子的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承受的一些壓力。所以我們的家長應該正確的看待孩子的粘人,不能因為孩子過於黏人就表現的不耐煩甚至指責。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的父母正確的引導才能越來越獨立,該抱的時候就抱吧不要埋怨。

孩子需要適度的依賴,只有適度的依賴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獨立,不讓其有依賴的行為,只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反作用。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不讓孩子依賴有什麼壞處呢 ?

  • 會讓孩子變成“迴避型依戀人格”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呢?平常自己什麼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能做的事咬著牙都是自己做好,即使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你也不願意麻煩別人。燈泡壞了自己可以裝、飲水機的水可以自己扛、工作上很要強有什麼事情不敢麻煩別人,會覺得很過意不去。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獨立並且要強,外在的標籤就是:沒有任何人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如果你有這些特徵,說明你是個迴避型依賴的人。不知道怎麼適度的依賴,渴望溫暖又害怕拒絕。

如果孩子從小不會依賴別人,也會變得對他人缺乏信任,慢慢的他會變得與他人有隔離。他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並且自信,實際上往往是孤獨而且悲傷的人。他們的關係劇本是"只能靠自己",認為永遠不會有人在需要時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 讓孩子成為“依賴無能患者”

可是,你是不是在你強大的外表下,有時候會很敏感,內心其實很脆弱。會一個人的時候無助,希望給別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有時會被別人說"有點冷漠。"

缺乏適度以來的孩子有時候表現的孩子氣、需要關愛、用以受挫並且不敢找別人傾訴。只會一個人消化,一個人熬著,長時間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容易變得多愁又封閉。

  • 讓孩子成為“退縮型社交”的人

他們在社交方面會變得焦慮,害怕社交喜歡獨處。因為社交在很多形式上他們看上去是"不安全"的,他們只願意和為數不多的看起來"安全"的人交流。

所以,黏人並非無一去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什麼是"適度依賴"?

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

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就是不獨立,想盡辦法讓孩子做一些與他年齡不符的事,在孩子的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承受的一些壓力。所以我們的家長應該正確的看待孩子的粘人,不能因為孩子過於黏人就表現的不耐煩甚至指責。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的父母正確的引導才能越來越獨立,該抱的時候就抱吧不要埋怨。

孩子需要適度的依賴,只有適度的依賴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獨立,不讓其有依賴的行為,只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反作用。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不讓孩子依賴有什麼壞處呢 ?

  • 會讓孩子變成“迴避型依戀人格”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呢?平常自己什麼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能做的事咬著牙都是自己做好,即使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你也不願意麻煩別人。燈泡壞了自己可以裝、飲水機的水可以自己扛、工作上很要強有什麼事情不敢麻煩別人,會覺得很過意不去。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獨立並且要強,外在的標籤就是:沒有任何人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如果你有這些特徵,說明你是個迴避型依賴的人。不知道怎麼適度的依賴,渴望溫暖又害怕拒絕。

如果孩子從小不會依賴別人,也會變得對他人缺乏信任,慢慢的他會變得與他人有隔離。他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並且自信,實際上往往是孤獨而且悲傷的人。他們的關係劇本是"只能靠自己",認為永遠不會有人在需要時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 讓孩子成為“依賴無能患者”

可是,你是不是在你強大的外表下,有時候會很敏感,內心其實很脆弱。會一個人的時候無助,希望給別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有時會被別人說"有點冷漠。"

缺乏適度以來的孩子有時候表現的孩子氣、需要關愛、用以受挫並且不敢找別人傾訴。只會一個人消化,一個人熬著,長時間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容易變得多愁又封閉。

  • 讓孩子成為“退縮型社交”的人

他們在社交方面會變得焦慮,害怕社交喜歡獨處。因為社交在很多形式上他們看上去是"不安全"的,他們只願意和為數不多的看起來"安全"的人交流。

所以,黏人並非無一去處。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適度依賴更容易讓孩子走向獨立

  • 首先,我們轉換思維,正視"適度依賴"

(1) 適度的依賴他人,並不代表無能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轉變心中的固有觀念,不要在內心覺得自己無能,而羞於向別人開口尋求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比人幫忙的時候,適度的依賴他人不是自己無能的表現。作為家長我們無需過度解析孩子的"黏人"行為,孩子的依賴行為屬於正常情況,只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勇敢。

比如那個母親,孩子要求她陪著一起玩,她試圖勸說孩子自己一個人玩失敗後生氣的離開。我認為可以試著先去和孩子玩一會兒,等到玩的差不多跟孩子說:寶寶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媽媽就在旁邊不用害怕。

我想用一些方法孩子的情況總會變好許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太"黏人"不獨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什麼是"適度依賴"?

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

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就是不獨立,想盡辦法讓孩子做一些與他年齡不符的事,在孩子的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承受的一些壓力。所以我們的家長應該正確的看待孩子的粘人,不能因為孩子過於黏人就表現的不耐煩甚至指責。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的父母正確的引導才能越來越獨立,該抱的時候就抱吧不要埋怨。

孩子需要適度的依賴,只有適度的依賴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獨立,不讓其有依賴的行為,只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反作用。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不讓孩子依賴有什麼壞處呢 ?

  • 會讓孩子變成“迴避型依戀人格”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呢?平常自己什麼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能做的事咬著牙都是自己做好,即使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你也不願意麻煩別人。燈泡壞了自己可以裝、飲水機的水可以自己扛、工作上很要強有什麼事情不敢麻煩別人,會覺得很過意不去。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獨立並且要強,外在的標籤就是:沒有任何人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如果你有這些特徵,說明你是個迴避型依賴的人。不知道怎麼適度的依賴,渴望溫暖又害怕拒絕。

如果孩子從小不會依賴別人,也會變得對他人缺乏信任,慢慢的他會變得與他人有隔離。他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並且自信,實際上往往是孤獨而且悲傷的人。他們的關係劇本是"只能靠自己",認為永遠不會有人在需要時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 讓孩子成為“依賴無能患者”

可是,你是不是在你強大的外表下,有時候會很敏感,內心其實很脆弱。會一個人的時候無助,希望給別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有時會被別人說"有點冷漠。"

缺乏適度以來的孩子有時候表現的孩子氣、需要關愛、用以受挫並且不敢找別人傾訴。只會一個人消化,一個人熬著,長時間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容易變得多愁又封閉。

  • 讓孩子成為“退縮型社交”的人

他們在社交方面會變得焦慮,害怕社交喜歡獨處。因為社交在很多形式上他們看上去是"不安全"的,他們只願意和為數不多的看起來"安全"的人交流。

所以,黏人並非無一去處。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適度依賴更容易讓孩子走向獨立

  • 首先,我們轉換思維,正視"適度依賴"

(1) 適度的依賴他人,並不代表無能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轉變心中的固有觀念,不要在內心覺得自己無能,而羞於向別人開口尋求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比人幫忙的時候,適度的依賴他人不是自己無能的表現。作為家長我們無需過度解析孩子的"黏人"行為,孩子的依賴行為屬於正常情況,只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勇敢。

比如那個母親,孩子要求她陪著一起玩,她試圖勸說孩子自己一個人玩失敗後生氣的離開。我認為可以試著先去和孩子玩一會兒,等到玩的差不多跟孩子說:寶寶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媽媽就在旁邊不用害怕。

我想用一些方法孩子的情況總會變好許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太"黏人"不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2) 打破刻板印象,幫助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很多人認為求助別人是不獨立無能的表現,但是這種適度的依賴他人的幫助和自己膽小失敗無能無關的。人的一些情感的開始往往是從"麻煩別人"起,當我們求助別人時,彼此的聯繫就會加深,這也是情感連接的開始。

  • 適度依賴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1)適度依賴他人,是彼此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方式

我們在求助他人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別人的優勢。我們的孩子適度的依賴中讓他更有安全感,並且父母的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不要嫌棄我們的孩子"黏人",這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表現。依賴本身是沒有錯的,我們無需對依賴別人而感到自責

(2)適度依賴讓我們的寶寶變得更加強大

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這樣解釋適度依賴:

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只要我們的寶寶不是過度依賴,父母給孩子適度依賴的權利寶寶會成長的更加自信。以後遇到什麼時候也會跟父母說,父母可以給出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像那種從不能依賴的孩子也就是迴避型的孩子來說,遇到事情只是自己扛自己憋在心裡。有些時候會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從而很在意別人的一些看法。

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正確的"適度依賴"

(1) 瞭解"過分依賴"和"疏離",把握"適度依賴"的度

我們的家長只有瞭解了適度依賴和疏離才能更好地幫孩子建立適度依賴,如果孩子凡事都依賴他人就是過度地依賴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一個親戚他的兒子今年上三年級了,但是什麼事都是依賴奶奶或者父母,洗澡還是奶奶幫著洗的,吃飯的時候還要伺候著吃。那麼他這種情況就是過度依賴了。

相對這種情況,我小時候就是梳理的。因為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是很多事讓我自己做,小小年紀自己會煮飯整理自己的東西。人們誇我自理能力強只有我知道我後來養成了怕麻煩別人的習慣,這就是梳理型的。

我們只有懂得這兩種的危害,才能給孩子適度的依賴。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兒子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但是旁邊一個男孩卻緊緊抱住他母親的大腿,怎麼也不肯獨自去玩。不管他母親怎麼鼓勵叫他去嘗試他都不肯,非要媽媽陪著玩。後來媽媽似乎勸說無效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黏人,一點都不獨立,你看看別的小孩都是自己去玩的。話音剛落:小男孩就嘟起他的嘴巴顯得很不開心,再怎麼也不肯去玩。

最後那位母親生氣的要走了,孩子哭著跟著她後面走出了遊樂場。

是不是你的孩子在一定的時間也有粘人的階段,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黏著你?

很多家長把孩子"黏人"的表現完全歸於不獨立,不懂事,甚至在有的時候會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僅僅是因為孩子的太過於"黏人"甩不掉。我們的寶寶變現出黏人,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家長覺得受不了,有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了,自己去玩,一點都不獨立。其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

在我們的孩子獨立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會變的很黏人,在他們的能力還不足的前提下,他們會從心底渴望得到家長的安慰和保護。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越"黏人"就越接近獨立階段。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的依賴,這樣孩子才會更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什麼是"適度依賴"?

來自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寫道:

在如何處理"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上,人們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的關係類型:適度依賴,消極的過度依賴,和障礙性疏離。簡單來說,適度依賴就是在"依賴"和"獨立"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狀態中間取得平衡;而另兩種狀態則是不平衡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依賴就是不獨立,想盡辦法讓孩子做一些與他年齡不符的事,在孩子的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承受的一些壓力。所以我們的家長應該正確的看待孩子的粘人,不能因為孩子過於黏人就表現的不耐煩甚至指責。孩子還小需要我們的父母正確的引導才能越來越獨立,該抱的時候就抱吧不要埋怨。

孩子需要適度的依賴,只有適度的依賴孩子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獨立,不讓其有依賴的行為,只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反作用。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不讓孩子依賴有什麼壞處呢 ?

  • 會讓孩子變成“迴避型依戀人格”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呢?平常自己什麼事都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能做的事咬著牙都是自己做好,即使對別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你也不願意麻煩別人。燈泡壞了自己可以裝、飲水機的水可以自己扛、工作上很要強有什麼事情不敢麻煩別人,會覺得很過意不去。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獨立並且要強,外在的標籤就是:沒有任何人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如果你有這些特徵,說明你是個迴避型依賴的人。不知道怎麼適度的依賴,渴望溫暖又害怕拒絕。

如果孩子從小不會依賴別人,也會變得對他人缺乏信任,慢慢的他會變得與他人有隔離。他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並且自信,實際上往往是孤獨而且悲傷的人。他們的關係劇本是"只能靠自己",認為永遠不會有人在需要時幫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須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 讓孩子成為“依賴無能患者”

可是,你是不是在你強大的外表下,有時候會很敏感,內心其實很脆弱。會一個人的時候無助,希望給別人留下獨立強大的印象,有時會被別人說"有點冷漠。"

缺乏適度以來的孩子有時候表現的孩子氣、需要關愛、用以受挫並且不敢找別人傾訴。只會一個人消化,一個人熬著,長時間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容易變得多愁又封閉。

  • 讓孩子成為“退縮型社交”的人

他們在社交方面會變得焦慮,害怕社交喜歡獨處。因為社交在很多形式上他們看上去是"不安全"的,他們只願意和為數不多的看起來"安全"的人交流。

所以,黏人並非無一去處。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適度依賴更容易讓孩子走向獨立

  • 首先,我們轉換思維,正視"適度依賴"

(1) 適度的依賴他人,並不代表無能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轉變心中的固有觀念,不要在內心覺得自己無能,而羞於向別人開口尋求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有需要比人幫忙的時候,適度的依賴他人不是自己無能的表現。作為家長我們無需過度解析孩子的"黏人"行為,孩子的依賴行為屬於正常情況,只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勇敢。

比如那個母親,孩子要求她陪著一起玩,她試圖勸說孩子自己一個人玩失敗後生氣的離開。我認為可以試著先去和孩子玩一會兒,等到玩的差不多跟孩子說:寶寶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媽媽就在旁邊不用害怕。

我想用一些方法孩子的情況總會變好許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太"黏人"不獨立。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2) 打破刻板印象,幫助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很多人認為求助別人是不獨立無能的表現,但是這種適度的依賴他人的幫助和自己膽小失敗無能無關的。人的一些情感的開始往往是從"麻煩別人"起,當我們求助別人時,彼此的聯繫就會加深,這也是情感連接的開始。

  • 適度依賴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1)適度依賴他人,是彼此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方式

我們在求助他人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別人的優勢。我們的孩子適度的依賴中讓他更有安全感,並且父母的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不要嫌棄我們的孩子"黏人",這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表現。依賴本身是沒有錯的,我們無需對依賴別人而感到自責

(2)適度依賴讓我們的寶寶變得更加強大

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這樣解釋適度依賴:

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只要我們的寶寶不是過度依賴,父母給孩子適度依賴的權利寶寶會成長的更加自信。以後遇到什麼時候也會跟父母說,父母可以給出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像那種從不能依賴的孩子也就是迴避型的孩子來說,遇到事情只是自己扛自己憋在心裡。有些時候會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從而很在意別人的一些看法。

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正確的"適度依賴"

(1) 瞭解"過分依賴"和"疏離",把握"適度依賴"的度

我們的家長只有瞭解了適度依賴和疏離才能更好地幫孩子建立適度依賴,如果孩子凡事都依賴他人就是過度地依賴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一個親戚他的兒子今年上三年級了,但是什麼事都是依賴奶奶或者父母,洗澡還是奶奶幫著洗的,吃飯的時候還要伺候著吃。那麼他這種情況就是過度依賴了。

相對這種情況,我小時候就是梳理的。因為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是很多事讓我自己做,小小年紀自己會煮飯整理自己的東西。人們誇我自理能力強只有我知道我後來養成了怕麻煩別人的習慣,這就是梳理型的。

我們只有懂得這兩種的危害,才能給孩子適度的依賴。

孩子總“黏人”?別輕易阻止,允許“適度依賴”孩子才會更獨立

(2) 瞭解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成為適度依賴的父母

想要把握這個適度,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們是屬於過度保護還是過早的讓孩子單獨面對社會和學習的壓力,還是我們追求的適度的給孩子依賴型。如果你是前面兩種,不防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這種方式是不對的。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不是可以避免的。

家長只有明白這其中的利弊才能更好的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讓我們的寶寶可以適度的依賴,適度的依賴是一種正常的狀況。當我們掌握了以上關鍵的適度依賴技能,便在親密與自主之間便達到了平衡,自信的同時也信任他人。如果我們的寶寶表現的很黏人對外界比較緊張,我們可以試著多帶他到大自然中去玩耍。讓孩子接觸自然,鼓勵孩子接觸新鮮事物。

通過這篇小文章希望我們的父母懂得孩子太"黏人"是一種正常情況,不要再責罵孩子不獨立無能了。孩子需要你的適度依賴特權,希望我們每個寶寶心理和身體健康都能健康的成長,也希望我們的父母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