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

文|好孕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毫不顧忌你的想法,但是父母卻不能不顧著孩子。人家說父母和孩子吵架,父母永遠都不會是贏家,因為他們愛孩子超過愛自己。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時常會和她吵架,老公甚至說跟女兒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怕惹女兒不開心。我把他爸爸的話說給她聽,之後也收斂了很多,上了大學之後,不經常回來。好不容易盼她回來,自然也不想跟她吵架了。

"

文|好孕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毫不顧忌你的想法,但是父母卻不能不顧著孩子。人家說父母和孩子吵架,父母永遠都不會是贏家,因為他們愛孩子超過愛自己。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時常會和她吵架,老公甚至說跟女兒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怕惹女兒不開心。我把他爸爸的話說給她聽,之後也收斂了很多,上了大學之後,不經常回來。好不容易盼她回來,自然也不想跟她吵架了。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可兒子又是處於青春期,比女兒還難管,脾氣也比女兒大很多。有一次居然跟我說:“媽媽。我想去酒吧”,氣得我分分鐘就想打他一頓,剛好女兒在家,就把我拉走了。女兒問我當初知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跟我吵架?然後她說:孩子長大之後,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知道事情做的對不對,父母要做的不是干預而是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就是越不想孩子做什麼事情,他就越想做什麼事情。況且,腳長在他自己腿上,攔是攔不住的,更重要的陪他經歷這個過程。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總是想去嘗試不曾做過的事情,而父母一聽到這樣的事情,就會想法設法的阻攔。但往往是沒有用的,還破壞親子關係。當孩子想去酒吧這些地方時,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讓孩子受益一生?

"

文|好孕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毫不顧忌你的想法,但是父母卻不能不顧著孩子。人家說父母和孩子吵架,父母永遠都不會是贏家,因為他們愛孩子超過愛自己。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時常會和她吵架,老公甚至說跟女兒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怕惹女兒不開心。我把他爸爸的話說給她聽,之後也收斂了很多,上了大學之後,不經常回來。好不容易盼她回來,自然也不想跟她吵架了。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可兒子又是處於青春期,比女兒還難管,脾氣也比女兒大很多。有一次居然跟我說:“媽媽。我想去酒吧”,氣得我分分鐘就想打他一頓,剛好女兒在家,就把我拉走了。女兒問我當初知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跟我吵架?然後她說:孩子長大之後,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知道事情做的對不對,父母要做的不是干預而是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就是越不想孩子做什麼事情,他就越想做什麼事情。況且,腳長在他自己腿上,攔是攔不住的,更重要的陪他經歷這個過程。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總是想去嘗試不曾做過的事情,而父母一聽到這樣的事情,就會想法設法的阻攔。但往往是沒有用的,還破壞親子關係。當孩子想去酒吧這些地方時,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讓孩子受益一生?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一、要聆聽孩子的聲音,知道他為什麼想這樣做

蘇格拉底說:自然賦予了人類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要多聽少說。

1、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但是孩子不是機器,不會事事按照父母的想法來。也沒有一鍵重啟和返回的功能,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判別是非的能力。往往父母就會把孩子逼得太緊,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生活的太久,就特別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想做一些出格和瘋狂的事情。

這個時候父母所禁止的這些娛樂場所什麼的,就成了孩子最好的去處,他們想要挑戰父母的那根線,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就用了這種方式。

2、強烈的好奇心

前蘇聯教育學家說: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對於探求的需求,特別強烈。父母往往會告訴孩子,有些地方不能去,是未成年人不能去的地方。身邊的人也會說,去那些地方的都不是正經女孩,好男孩也不會去那些地方。各種的說法除了會讓孩子對這些地方產生誤解,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女孩,父母都是教師,平時對她管的也很嚴,她有次特別好奇有紋身的女孩,覺得她們特別酷。但是父母就是說的很嚴重,不允許她怎麼怎麼樣的,就一直壓制自己的好奇。大學畢業後,看到別人的花臂非常的好看,被壓制的那些好奇一起爆發,她也去紋了花臂。無關什麼特殊的原因,就是覺得好看,覺得很好奇。

"

文|好孕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毫不顧忌你的想法,但是父母卻不能不顧著孩子。人家說父母和孩子吵架,父母永遠都不會是贏家,因為他們愛孩子超過愛自己。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時常會和她吵架,老公甚至說跟女兒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怕惹女兒不開心。我把他爸爸的話說給她聽,之後也收斂了很多,上了大學之後,不經常回來。好不容易盼她回來,自然也不想跟她吵架了。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可兒子又是處於青春期,比女兒還難管,脾氣也比女兒大很多。有一次居然跟我說:“媽媽。我想去酒吧”,氣得我分分鐘就想打他一頓,剛好女兒在家,就把我拉走了。女兒問我當初知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跟我吵架?然後她說:孩子長大之後,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知道事情做的對不對,父母要做的不是干預而是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就是越不想孩子做什麼事情,他就越想做什麼事情。況且,腳長在他自己腿上,攔是攔不住的,更重要的陪他經歷這個過程。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總是想去嘗試不曾做過的事情,而父母一聽到這樣的事情,就會想法設法的阻攔。但往往是沒有用的,還破壞親子關係。當孩子想去酒吧這些地方時,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讓孩子受益一生?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一、要聆聽孩子的聲音,知道他為什麼想這樣做

蘇格拉底說:自然賦予了人類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要多聽少說。

1、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但是孩子不是機器,不會事事按照父母的想法來。也沒有一鍵重啟和返回的功能,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判別是非的能力。往往父母就會把孩子逼得太緊,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生活的太久,就特別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想做一些出格和瘋狂的事情。

這個時候父母所禁止的這些娛樂場所什麼的,就成了孩子最好的去處,他們想要挑戰父母的那根線,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就用了這種方式。

2、強烈的好奇心

前蘇聯教育學家說: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對於探求的需求,特別強烈。父母往往會告訴孩子,有些地方不能去,是未成年人不能去的地方。身邊的人也會說,去那些地方的都不是正經女孩,好男孩也不會去那些地方。各種的說法除了會讓孩子對這些地方產生誤解,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女孩,父母都是教師,平時對她管的也很嚴,她有次特別好奇有紋身的女孩,覺得她們特別酷。但是父母就是說的很嚴重,不允許她怎麼怎麼樣的,就一直壓制自己的好奇。大學畢業後,看到別人的花臂非常的好看,被壓制的那些好奇一起爆發,她也去紋了花臂。無關什麼特殊的原因,就是覺得好看,覺得很好奇。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二、父母不應該制止,而是這樣對待孩子

幼兒園給家長備忘錄裡說:別過度去保護孩子,怕他們無法接受那些“後果”,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經歷痛苦的經歷去學習。

1、讓孩子去犯錯

有些時候,孩子也是不撞南牆不回頭。朋友家的孩子每天去學校都是災難片,都是父母給他收拾書包,叫他起床。忽然一天朋友意識到,一直這樣也不行,總不能什麼事都要父母催著。就告訴孩子:“明天媽媽不會再叫你起床,也不會給你收拾書包,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做。”毫無意外,孩子那天遲到了,東西也沒有收拾完。

但是幾天後,就已經能獨立的收拾東西和起床,後天才知道遲到那天,老師罰他站在講臺上,很丟人,所以以後就不敢遲到了。犯錯之後他才會成長,父母要捨得讓他去犯錯,只有在犯錯後才會醒悟。

2、對孩子說的話說一遍就好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說有個人聽一場慈善演講,聽十分鐘的時候他想捐自己所有的錢,三十分鐘後,只想捐十塊錢,一個小時過去後,這個人順走了幾塊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事情說一遍就好,說多了會讓孩子反感,甚至逆道而行。

"

文|好孕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是件很累人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毫不顧忌你的想法,但是父母卻不能不顧著孩子。人家說父母和孩子吵架,父母永遠都不會是贏家,因為他們愛孩子超過愛自己。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時常會和她吵架,老公甚至說跟女兒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怕惹女兒不開心。我把他爸爸的話說給她聽,之後也收斂了很多,上了大學之後,不經常回來。好不容易盼她回來,自然也不想跟她吵架了。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可兒子又是處於青春期,比女兒還難管,脾氣也比女兒大很多。有一次居然跟我說:“媽媽。我想去酒吧”,氣得我分分鐘就想打他一頓,剛好女兒在家,就把我拉走了。女兒問我當初知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跟我吵架?然後她說:孩子長大之後,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知道事情做的對不對,父母要做的不是干預而是引導。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就是越不想孩子做什麼事情,他就越想做什麼事情。況且,腳長在他自己腿上,攔是攔不住的,更重要的陪他經歷這個過程。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總是想去嘗試不曾做過的事情,而父母一聽到這樣的事情,就會想法設法的阻攔。但往往是沒有用的,還破壞親子關係。當孩子想去酒吧這些地方時,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讓孩子受益一生?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一、要聆聽孩子的聲音,知道他為什麼想這樣做

蘇格拉底說:自然賦予了人類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要多聽少說。

1、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但是孩子不是機器,不會事事按照父母的想法來。也沒有一鍵重啟和返回的功能,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判別是非的能力。往往父母就會把孩子逼得太緊,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生活的太久,就特別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想做一些出格和瘋狂的事情。

這個時候父母所禁止的這些娛樂場所什麼的,就成了孩子最好的去處,他們想要挑戰父母的那根線,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就用了這種方式。

2、強烈的好奇心

前蘇聯教育學家說: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對於探求的需求,特別強烈。父母往往會告訴孩子,有些地方不能去,是未成年人不能去的地方。身邊的人也會說,去那些地方的都不是正經女孩,好男孩也不會去那些地方。各種的說法除了會讓孩子對這些地方產生誤解,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女孩,父母都是教師,平時對她管的也很嚴,她有次特別好奇有紋身的女孩,覺得她們特別酷。但是父母就是說的很嚴重,不允許她怎麼怎麼樣的,就一直壓制自己的好奇。大學畢業後,看到別人的花臂非常的好看,被壓制的那些好奇一起爆發,她也去紋了花臂。無關什麼特殊的原因,就是覺得好看,覺得很好奇。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二、父母不應該制止,而是這樣對待孩子

幼兒園給家長備忘錄裡說:別過度去保護孩子,怕他們無法接受那些“後果”,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經歷痛苦的經歷去學習。

1、讓孩子去犯錯

有些時候,孩子也是不撞南牆不回頭。朋友家的孩子每天去學校都是災難片,都是父母給他收拾書包,叫他起床。忽然一天朋友意識到,一直這樣也不行,總不能什麼事都要父母催著。就告訴孩子:“明天媽媽不會再叫你起床,也不會給你收拾書包,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做。”毫無意外,孩子那天遲到了,東西也沒有收拾完。

但是幾天後,就已經能獨立的收拾東西和起床,後天才知道遲到那天,老師罰他站在講臺上,很丟人,所以以後就不敢遲到了。犯錯之後他才會成長,父母要捨得讓他去犯錯,只有在犯錯後才會醒悟。

2、對孩子說的話說一遍就好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說有個人聽一場慈善演講,聽十分鐘的時候他想捐自己所有的錢,三十分鐘後,只想捐十塊錢,一個小時過去後,這個人順走了幾塊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事情說一遍就好,說多了會讓孩子反感,甚至逆道而行。

“媽媽,我想去酒吧”,父母這樣做讓孩子受益一生

3、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強的孩子比同齡的孩子更能抵制誘惑,知道什麼年紀該做什麼樣的事情,能更好的束縛自己的行為。所以父母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尤為重要,可以從小事培養,慢慢的孩子就會有自我管束的能力。

在女兒的勸說下,理解了兒子的想法,讓他爸爸陪他去了酒吧,回來喝的醉醺醺。第二天早上,問他還會去嗎?他說:也沒什麼好玩的,體驗過就知道了,以後就不會去了。

無論是孩子想去酒吧還是非要做其他的事情,道理都是一樣的,不要對他太過囉嗦、讓他去試錯、陪他去體驗,父母要正確的看待他們的想法,並能正確的引導,這樣才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

關注【好孕】,你想知道的科學備孕、孕期護理、胎兒發育、產後護理,寶寶發育,時尚教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此外,還有我們的特邀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育兒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