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分為消極娛樂屏幕與互動式屏幕

2.消極娛樂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 產生“視頻虧損”

很多家長和小董一樣,覺得播放的節目,讓寶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孩子就算“學”到了,也無法很好地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

有這樣一個系列研究:

試驗者將小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小寶寶通過一個窗口,看成人在另一個房間,把一樣物品藏起來;另一組小寶寶,則是在屏幕上觀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很讓人驚訝:通過窗口看到了真實事件的寶寶,很容易就找到了藏起來的物品,而通過屏幕觀看的寶寶,尋找物品非常困難。

這種現象就叫做視頻虧損,即看節目後的表現差於看真實情景之後的表現。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分為消極娛樂屏幕與互動式屏幕

2.消極娛樂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 產生“視頻虧損”

很多家長和小董一樣,覺得播放的節目,讓寶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孩子就算“學”到了,也無法很好地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

有這樣一個系列研究:

試驗者將小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小寶寶通過一個窗口,看成人在另一個房間,把一樣物品藏起來;另一組小寶寶,則是在屏幕上觀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很讓人驚訝:通過窗口看到了真實事件的寶寶,很容易就找到了藏起來的物品,而通過屏幕觀看的寶寶,尋找物品非常困難。

這種現象就叫做視頻虧損,即看節目後的表現差於看真實情景之後的表現。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以前的寶寶看屏幕,存在“視頻虧損”現象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來看,0-2歲的孩子,處於“感覺運動時期”,他們主要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和手的動作,來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只憑觀看來認知,學習效果遠沒有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要好。

我們通過屏幕上的圖像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花朵,遠不如帶著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接觸真實的花朵,聞一聞花朵的香氣,摸一摸花朵柔嫩的花瓣,聽一聽在花朵上採蜜的小蜜蜂“嗡嗡嗡”的聲音,讓孩子更能理解花朵的意思。

這種視頻虧損現象,要到2歲半以後,才會逐漸減弱,在此之前,真人互動在孩子的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損害社會認知和行為

有些家長提出,家裡習慣一直開著電視,但都是大人在看,寶寶只是偶爾看一眼。這種當作背景一樣的屏幕播放,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答案是很確定的,有。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家裡如果有電視開著當背景,很可能損害孩子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

什麼是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呢?

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提出:

對幼兒來說,理解他人的觀點、意圖、需要和感受非常重要,這是他們的社會認知。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迅速學習語言、知識,另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習與他人互動,建立社會關係,這些行為,就是社會行為。

很多媽媽在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的時候,都喜歡與寶寶進行交流,比如指著旁邊的大樹告訴他,“寶寶你看,這個是大樹,樹底下很陰涼,因為大樹的樹冠,幫我們遮擋了陽光”,或者指著小狗讓寶寶認識:“寶寶,這個汪汪叫的小動物,就叫小狗,小狗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哦~”

寶寶也會好奇地順著媽媽手指的方向,去看向目標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和寶寶就建立了共同注意,這不但是寶寶學習的一個基石,也讓寶寶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意圖。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分為消極娛樂屏幕與互動式屏幕

2.消極娛樂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 產生“視頻虧損”

很多家長和小董一樣,覺得播放的節目,讓寶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孩子就算“學”到了,也無法很好地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

有這樣一個系列研究:

試驗者將小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小寶寶通過一個窗口,看成人在另一個房間,把一樣物品藏起來;另一組小寶寶,則是在屏幕上觀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很讓人驚訝:通過窗口看到了真實事件的寶寶,很容易就找到了藏起來的物品,而通過屏幕觀看的寶寶,尋找物品非常困難。

這種現象就叫做視頻虧損,即看節目後的表現差於看真實情景之後的表現。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以前的寶寶看屏幕,存在“視頻虧損”現象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來看,0-2歲的孩子,處於“感覺運動時期”,他們主要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和手的動作,來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只憑觀看來認知,學習效果遠沒有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要好。

我們通過屏幕上的圖像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花朵,遠不如帶著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接觸真實的花朵,聞一聞花朵的香氣,摸一摸花朵柔嫩的花瓣,聽一聽在花朵上採蜜的小蜜蜂“嗡嗡嗡”的聲音,讓孩子更能理解花朵的意思。

這種視頻虧損現象,要到2歲半以後,才會逐漸減弱,在此之前,真人互動在孩子的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損害社會認知和行為

有些家長提出,家裡習慣一直開著電視,但都是大人在看,寶寶只是偶爾看一眼。這種當作背景一樣的屏幕播放,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答案是很確定的,有。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家裡如果有電視開著當背景,很可能損害孩子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

什麼是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呢?

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提出:

對幼兒來說,理解他人的觀點、意圖、需要和感受非常重要,這是他們的社會認知。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迅速學習語言、知識,另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習與他人互動,建立社會關係,這些行為,就是社會行為。

很多媽媽在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的時候,都喜歡與寶寶進行交流,比如指著旁邊的大樹告訴他,“寶寶你看,這個是大樹,樹底下很陰涼,因為大樹的樹冠,幫我們遮擋了陽光”,或者指著小狗讓寶寶認識:“寶寶,這個汪汪叫的小動物,就叫小狗,小狗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哦~”

寶寶也會好奇地順著媽媽手指的方向,去看向目標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和寶寶就建立了共同注意,這不但是寶寶學習的一個基石,也讓寶寶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意圖。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媽媽和寶寶建立的共同注意,讓寶寶學會理解他人的意圖

理解了他人的意圖,才能瞭解他人的某個行為是善意的,還是不友好的,從而調整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家長和孩子間的共同注意,是培養孩子社會認知和行為的重要方式。

但當家裡把電視開著當背景音的時候,父母和孩子談話互動,進行共同注意的時間就減少了,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孩子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發展。

(3)互動式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的問題,都與“互動”有關,直接進行屏幕播放的消極娛樂屏幕,因為無法與孩子進行互動,造成了各種對孩子不利的影響。

那麼像ipad這種,有很多小遊戲,具有很強互動性的觸摸式屏幕,可以調動孩子的多感官,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問題同樣存在。

  • 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度

研究表明,這種互動式的遊戲設置,會讓人的大腦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物質,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溺其中

如果在幼年時期,孩子經常被這種互動式遊戲刺激而釋放多巴胺,大腦就會習慣這樣強烈而頻繁的獎勵機制,那麼以後在課堂這種相對平淡的環境中,他們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從而造成一系列的學習問題。

這其實很好理解,不止是孩子,我們周圍有很多成人也是這樣,習慣了網絡遊戲即時反饋帶來的刺激,對於學習、健身等反饋週期較長的活動,就無法堅持。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分為消極娛樂屏幕與互動式屏幕

2.消極娛樂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 產生“視頻虧損”

很多家長和小董一樣,覺得播放的節目,讓寶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孩子就算“學”到了,也無法很好地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

有這樣一個系列研究:

試驗者將小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小寶寶通過一個窗口,看成人在另一個房間,把一樣物品藏起來;另一組小寶寶,則是在屏幕上觀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很讓人驚訝:通過窗口看到了真實事件的寶寶,很容易就找到了藏起來的物品,而通過屏幕觀看的寶寶,尋找物品非常困難。

這種現象就叫做視頻虧損,即看節目後的表現差於看真實情景之後的表現。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以前的寶寶看屏幕,存在“視頻虧損”現象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來看,0-2歲的孩子,處於“感覺運動時期”,他們主要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和手的動作,來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只憑觀看來認知,學習效果遠沒有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要好。

我們通過屏幕上的圖像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花朵,遠不如帶著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接觸真實的花朵,聞一聞花朵的香氣,摸一摸花朵柔嫩的花瓣,聽一聽在花朵上採蜜的小蜜蜂“嗡嗡嗡”的聲音,讓孩子更能理解花朵的意思。

這種視頻虧損現象,要到2歲半以後,才會逐漸減弱,在此之前,真人互動在孩子的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損害社會認知和行為

有些家長提出,家裡習慣一直開著電視,但都是大人在看,寶寶只是偶爾看一眼。這種當作背景一樣的屏幕播放,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答案是很確定的,有。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家裡如果有電視開著當背景,很可能損害孩子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

什麼是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呢?

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提出:

對幼兒來說,理解他人的觀點、意圖、需要和感受非常重要,這是他們的社會認知。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迅速學習語言、知識,另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習與他人互動,建立社會關係,這些行為,就是社會行為。

很多媽媽在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的時候,都喜歡與寶寶進行交流,比如指著旁邊的大樹告訴他,“寶寶你看,這個是大樹,樹底下很陰涼,因為大樹的樹冠,幫我們遮擋了陽光”,或者指著小狗讓寶寶認識:“寶寶,這個汪汪叫的小動物,就叫小狗,小狗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哦~”

寶寶也會好奇地順著媽媽手指的方向,去看向目標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和寶寶就建立了共同注意,這不但是寶寶學習的一個基石,也讓寶寶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意圖。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媽媽和寶寶建立的共同注意,讓寶寶學會理解他人的意圖

理解了他人的意圖,才能瞭解他人的某個行為是善意的,還是不友好的,從而調整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家長和孩子間的共同注意,是培養孩子社會認知和行為的重要方式。

但當家裡把電視開著當背景音的時候,父母和孩子談話互動,進行共同注意的時間就減少了,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孩子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發展。

(3)互動式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的問題,都與“互動”有關,直接進行屏幕播放的消極娛樂屏幕,因為無法與孩子進行互動,造成了各種對孩子不利的影響。

那麼像ipad這種,有很多小遊戲,具有很強互動性的觸摸式屏幕,可以調動孩子的多感官,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問題同樣存在。

  • 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度

研究表明,這種互動式的遊戲設置,會讓人的大腦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物質,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溺其中

如果在幼年時期,孩子經常被這種互動式遊戲刺激而釋放多巴胺,大腦就會習慣這樣強烈而頻繁的獎勵機制,那麼以後在課堂這種相對平淡的環境中,他們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從而造成一系列的學習問題。

這其實很好理解,不止是孩子,我們周圍有很多成人也是這樣,習慣了網絡遊戲即時反饋帶來的刺激,對於學習、健身等反饋週期較長的活動,就無法堅持。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很多成人也沉迷遊戲,無法自拔

2013年5月,美國精神病學會將“使用互聯網失調症”列入《精神障礙與診斷手冊》,就是因為遊戲上癮,不僅會改變人的生活習慣,而且可能改變人的大腦。

  • 損害做事的內在動機

康涅狄格大學的薩拉曼教授提出,多巴胺不僅僅是讓人快樂的化學物質,它還和動機有關。當大腦釋放的多巴胺少的時候,人去做一些事情更多是因為內在動力,或者是權衡利弊後的結果,而不是單純地被快樂驅使。

當孩子沉溺在多巴胺釋放所帶來的“簡單”快樂時,就損害了兒童做事的內在動機,而強大的內在動機,才是孩子能堅持完成困難事情的核心動力,也是孩子形成堅毅品格的基礎。

就好像一個孩子,喝慣了味道濃烈的飲料,就會覺得白開水沒有味道,不好喝,而不願意選擇白開水,但是,白開水才是真正身體成長所需的必要養分。

三、謹慎有效地利用電子產品,助力孩子成長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研究中,孩子觀看屏幕的時間,都是以小時計的,短時間的觀看,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而且,網絡和電子產品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是現代化生活的必要配置,因此,家長不應該把電子產品和電視節目視作洪水猛獸,簡單粗暴地割裂孩子與時代的成長連接,而應該思考,在互聯網時代,該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電子產品,促進孩子的成長呢?

針對這個問題,陳忻博士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出:

說到底還是“適當”兩個字。這就需要父母謹慎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孩子是幾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適當選擇,適度使用,讓孩子從多樣化的渠道學習,平衡發展。

1、控制孩子與電子產品接觸的時間

家長可以遵循下面的原則:

兩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接觸電子設備,如果必須要看,時間控制在每天15分鐘以內。

三歲以上的孩子,時間控制在每天30分鐘左右

要做到這一點,家長不但需要控制孩子,還需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自己都每天手機不離手,那麼不但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更背離了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初衷---與父母進行更多的親子互動。

2、給孩子選擇適合的節目

發展心理學表明,0-2歲嬰幼兒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也就是在感知行動中進行具體而直接的思維,他們無法把看到的零碎畫面聯繫起來,2歲半以後,他們才會學著逐漸找到這些畫面之間的關係。

因此,給孩子選擇的節目,首先應該含有大量的社交線索,比如節目中的角色有大量直接看鏡頭的特寫,並且會問很多問題,並在中間停頓,給小朋友回答的時間。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分為消極娛樂屏幕與互動式屏幕

2.消極娛樂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 產生“視頻虧損”

很多家長和小董一樣,覺得播放的節目,讓寶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孩子就算“學”到了,也無法很好地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

有這樣一個系列研究:

試驗者將小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小寶寶通過一個窗口,看成人在另一個房間,把一樣物品藏起來;另一組小寶寶,則是在屏幕上觀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很讓人驚訝:通過窗口看到了真實事件的寶寶,很容易就找到了藏起來的物品,而通過屏幕觀看的寶寶,尋找物品非常困難。

這種現象就叫做視頻虧損,即看節目後的表現差於看真實情景之後的表現。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以前的寶寶看屏幕,存在“視頻虧損”現象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來看,0-2歲的孩子,處於“感覺運動時期”,他們主要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和手的動作,來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只憑觀看來認知,學習效果遠沒有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要好。

我們通過屏幕上的圖像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花朵,遠不如帶著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接觸真實的花朵,聞一聞花朵的香氣,摸一摸花朵柔嫩的花瓣,聽一聽在花朵上採蜜的小蜜蜂“嗡嗡嗡”的聲音,讓孩子更能理解花朵的意思。

這種視頻虧損現象,要到2歲半以後,才會逐漸減弱,在此之前,真人互動在孩子的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損害社會認知和行為

有些家長提出,家裡習慣一直開著電視,但都是大人在看,寶寶只是偶爾看一眼。這種當作背景一樣的屏幕播放,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答案是很確定的,有。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家裡如果有電視開著當背景,很可能損害孩子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

什麼是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呢?

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提出:

對幼兒來說,理解他人的觀點、意圖、需要和感受非常重要,這是他們的社會認知。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迅速學習語言、知識,另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習與他人互動,建立社會關係,這些行為,就是社會行為。

很多媽媽在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的時候,都喜歡與寶寶進行交流,比如指著旁邊的大樹告訴他,“寶寶你看,這個是大樹,樹底下很陰涼,因為大樹的樹冠,幫我們遮擋了陽光”,或者指著小狗讓寶寶認識:“寶寶,這個汪汪叫的小動物,就叫小狗,小狗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哦~”

寶寶也會好奇地順著媽媽手指的方向,去看向目標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和寶寶就建立了共同注意,這不但是寶寶學習的一個基石,也讓寶寶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意圖。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媽媽和寶寶建立的共同注意,讓寶寶學會理解他人的意圖

理解了他人的意圖,才能瞭解他人的某個行為是善意的,還是不友好的,從而調整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家長和孩子間的共同注意,是培養孩子社會認知和行為的重要方式。

但當家裡把電視開著當背景音的時候,父母和孩子談話互動,進行共同注意的時間就減少了,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孩子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發展。

(3)互動式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的問題,都與“互動”有關,直接進行屏幕播放的消極娛樂屏幕,因為無法與孩子進行互動,造成了各種對孩子不利的影響。

那麼像ipad這種,有很多小遊戲,具有很強互動性的觸摸式屏幕,可以調動孩子的多感官,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問題同樣存在。

  • 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度

研究表明,這種互動式的遊戲設置,會讓人的大腦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物質,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溺其中

如果在幼年時期,孩子經常被這種互動式遊戲刺激而釋放多巴胺,大腦就會習慣這樣強烈而頻繁的獎勵機制,那麼以後在課堂這種相對平淡的環境中,他們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從而造成一系列的學習問題。

這其實很好理解,不止是孩子,我們周圍有很多成人也是這樣,習慣了網絡遊戲即時反饋帶來的刺激,對於學習、健身等反饋週期較長的活動,就無法堅持。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很多成人也沉迷遊戲,無法自拔

2013年5月,美國精神病學會將“使用互聯網失調症”列入《精神障礙與診斷手冊》,就是因為遊戲上癮,不僅會改變人的生活習慣,而且可能改變人的大腦。

  • 損害做事的內在動機

康涅狄格大學的薩拉曼教授提出,多巴胺不僅僅是讓人快樂的化學物質,它還和動機有關。當大腦釋放的多巴胺少的時候,人去做一些事情更多是因為內在動力,或者是權衡利弊後的結果,而不是單純地被快樂驅使。

當孩子沉溺在多巴胺釋放所帶來的“簡單”快樂時,就損害了兒童做事的內在動機,而強大的內在動機,才是孩子能堅持完成困難事情的核心動力,也是孩子形成堅毅品格的基礎。

就好像一個孩子,喝慣了味道濃烈的飲料,就會覺得白開水沒有味道,不好喝,而不願意選擇白開水,但是,白開水才是真正身體成長所需的必要養分。

三、謹慎有效地利用電子產品,助力孩子成長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研究中,孩子觀看屏幕的時間,都是以小時計的,短時間的觀看,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而且,網絡和電子產品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是現代化生活的必要配置,因此,家長不應該把電子產品和電視節目視作洪水猛獸,簡單粗暴地割裂孩子與時代的成長連接,而應該思考,在互聯網時代,該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電子產品,促進孩子的成長呢?

針對這個問題,陳忻博士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出:

說到底還是“適當”兩個字。這就需要父母謹慎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孩子是幾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適當選擇,適度使用,讓孩子從多樣化的渠道學習,平衡發展。

1、控制孩子與電子產品接觸的時間

家長可以遵循下面的原則:

兩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接觸電子設備,如果必須要看,時間控制在每天15分鐘以內。

三歲以上的孩子,時間控制在每天30分鐘左右

要做到這一點,家長不但需要控制孩子,還需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自己都每天手機不離手,那麼不但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更背離了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初衷---與父母進行更多的親子互動。

2、給孩子選擇適合的節目

發展心理學表明,0-2歲嬰幼兒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也就是在感知行動中進行具體而直接的思維,他們無法把看到的零碎畫面聯繫起來,2歲半以後,他們才會學著逐漸找到這些畫面之間的關係。

因此,給孩子選擇的節目,首先應該含有大量的社交線索,比如節目中的角色有大量直接看鏡頭的特寫,並且會問很多問題,並在中間停頓,給小朋友回答的時間。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選擇主角大量直接看鏡頭的節目

其次,給3歲及以下的孩子,最好選擇畫面轉化比較慢的節目,這樣不會對孩子的注意力和理解邏輯造成很大的負擔。

在現有的針對孩子播放的節目中,巧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會針對孩子的月齡,特意調慢畫面的節奏,而且主人公巧虎經常會看著鏡頭,向鏡頭前的小朋友提出問題,並邀請他們一起進行跳舞、唱歌等互動。

3、和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以及方便的溝通平臺,家長可以把與孩子的真實互動與電子產品的使用結合起來,與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

  • 共同參與

很多家長都在工作之餘,進行學習充電,參加各種訓練營性質的學習班,現在這種訓練營已經開到了線上,並且有很多專門針對兒童的產品。

比如小董的姐姐帶著孩子參加的英語在線學習訓練營,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共同完成任務,闖關打卡。在這裡,電子產品更多地是用來觀看學習內容的視頻以及用於打卡,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孩子們更樂於接受,並且能促進了親子關係,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有效利用電子產品的正面典範。

"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小董把孩子哄睡後,拿起手機,發現一下多了100多條信息,原來是她所在的媽媽群“炸鍋”了:

有個媽媽轉發了一條新聞鏈接,說的是江蘇揚州一個2歲半的女孩,由於家人不注意,從小就長期看手機,造成現在雙眼近視達到900度,並且不可逆!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女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雙眼近視900度

群裡的媽媽紛紛吐槽,有人說孩子最近頻繁眨眼,帶到醫院去看,說是假性近視,讓近期堅決不能再看電子產品了;還有些說家裡老人也是這樣,圖省事,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看手機,現在孩子一從幼兒園回來,就要求看動畫片,根本不想看書或者出去玩,都覺得電子產品對孩子不好,說這個新聞是最好的教訓,要轉給家人看。

也有媽媽提出了不同意見,覺得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相當於把孩子與時代隔絕。她說前段時間給女兒提過,不想讓她再玩IPAD了,結果女兒大哭起來,說同學都在玩那個遊戲,她如果不玩,和同學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她會沒有朋友的。

看完這些,小董心裡很糾結,她平時也會拿ipad給寶寶放節目,寶寶跟著節目學會了唱歌,還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省心的育兒方法,現在她猶豫了。

很多媽媽內心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既害怕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不好,還讓孩子上癮,又害怕完全隔絕的話孩子跟不上時代,不合群,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現在的孩子,和家長那一輩一不樣,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和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時代發展造就的新課題。

一、什麼是互聯網原住民?

互聯網原住民是指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由互聯網構成的。

為什麼這樣界定呢?我們來看一下2000年以後互聯網發生的大事件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000年後,互聯網實現了飛速發展

可以看到,對0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表明,在00後中,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4%

在很多老年人還搞不懂什麼是手機支付的時候,這些孩子們的收銀員遊戲套組,已經出現了支付二維碼的模型。

對上一代人來說,互聯網是工具,而對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周圍的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

二、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既然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以及無處不在的環境,那麼家長應該讓孩子建立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產物電子產品之間良性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弄明白,電子產品有哪些?除了眾所周知的對孩子視力的影響,他們還會對孩子其他方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電子產品的分類

美國兒科學會將電子產品分為兩類:

電視、DVD、電腦等直接播放節目的電子產品歸類為消極娛樂屏幕,將ipad等有一定互動性的電子產品歸類為互動式屏幕。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分為消極娛樂屏幕與互動式屏幕

2.消極娛樂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 產生“視頻虧損”

很多家長和小董一樣,覺得播放的節目,讓寶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直接在屏幕上播放的節目,孩子就算“學”到了,也無法很好地在真實生活中進行運用。

有這樣一個系列研究:

試驗者將小寶寶分為兩組。一組小寶寶通過一個窗口,看成人在另一個房間,把一樣物品藏起來;另一組小寶寶,則是在屏幕上觀看同一件事情。結果很讓人驚訝:通過窗口看到了真實事件的寶寶,很容易就找到了藏起來的物品,而通過屏幕觀看的寶寶,尋找物品非常困難。

這種現象就叫做視頻虧損,即看節目後的表現差於看真實情景之後的表現。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2歲半以前的寶寶看屏幕,存在“視頻虧損”現象

這是因為從發展心理學來看,0-2歲的孩子,處於“感覺運動時期”,他們主要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和手的動作,來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只憑觀看來認知,學習效果遠沒有用各種感官去感知要好。

我們通過屏幕上的圖像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花朵,遠不如帶著孩子去戶外,讓孩子接觸真實的花朵,聞一聞花朵的香氣,摸一摸花朵柔嫩的花瓣,聽一聽在花朵上採蜜的小蜜蜂“嗡嗡嗡”的聲音,讓孩子更能理解花朵的意思。

這種視頻虧損現象,要到2歲半以後,才會逐漸減弱,在此之前,真人互動在孩子的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損害社會認知和行為

有些家長提出,家裡習慣一直開著電視,但都是大人在看,寶寶只是偶爾看一眼。這種當作背景一樣的屏幕播放,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答案是很確定的,有。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幼兒家裡如果有電視開著當背景,很可能損害孩子的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

什麼是社會認知和社會化行為呢?

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提出:

對幼兒來說,理解他人的觀點、意圖、需要和感受非常重要,這是他們的社會認知。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迅速學習語言、知識,另一方面,這些能力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社會人,學習與他人互動,建立社會關係,這些行為,就是社會行為。

很多媽媽在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的時候,都喜歡與寶寶進行交流,比如指著旁邊的大樹告訴他,“寶寶你看,這個是大樹,樹底下很陰涼,因為大樹的樹冠,幫我們遮擋了陽光”,或者指著小狗讓寶寶認識:“寶寶,這個汪汪叫的小動物,就叫小狗,小狗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哦~”

寶寶也會好奇地順著媽媽手指的方向,去看向目標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和寶寶就建立了共同注意,這不但是寶寶學習的一個基石,也讓寶寶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意圖。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媽媽和寶寶建立的共同注意,讓寶寶學會理解他人的意圖

理解了他人的意圖,才能瞭解他人的某個行為是善意的,還是不友好的,從而調整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家長和孩子間的共同注意,是培養孩子社會認知和行為的重要方式。

但當家裡把電視開著當背景音的時候,父母和孩子談話互動,進行共同注意的時間就減少了,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孩子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發展。

(3)互動式屏幕對孩子的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的問題,都與“互動”有關,直接進行屏幕播放的消極娛樂屏幕,因為無法與孩子進行互動,造成了各種對孩子不利的影響。

那麼像ipad這種,有很多小遊戲,具有很強互動性的觸摸式屏幕,可以調動孩子的多感官,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問題同樣存在。

  • 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度

研究表明,這種互動式的遊戲設置,會讓人的大腦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物質,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溺其中

如果在幼年時期,孩子經常被這種互動式遊戲刺激而釋放多巴胺,大腦就會習慣這樣強烈而頻繁的獎勵機制,那麼以後在課堂這種相對平淡的環境中,他們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從而造成一系列的學習問題。

這其實很好理解,不止是孩子,我們周圍有很多成人也是這樣,習慣了網絡遊戲即時反饋帶來的刺激,對於學習、健身等反饋週期較長的活動,就無法堅持。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很多成人也沉迷遊戲,無法自拔

2013年5月,美國精神病學會將“使用互聯網失調症”列入《精神障礙與診斷手冊》,就是因為遊戲上癮,不僅會改變人的生活習慣,而且可能改變人的大腦。

  • 損害做事的內在動機

康涅狄格大學的薩拉曼教授提出,多巴胺不僅僅是讓人快樂的化學物質,它還和動機有關。當大腦釋放的多巴胺少的時候,人去做一些事情更多是因為內在動力,或者是權衡利弊後的結果,而不是單純地被快樂驅使。

當孩子沉溺在多巴胺釋放所帶來的“簡單”快樂時,就損害了兒童做事的內在動機,而強大的內在動機,才是孩子能堅持完成困難事情的核心動力,也是孩子形成堅毅品格的基礎。

就好像一個孩子,喝慣了味道濃烈的飲料,就會覺得白開水沒有味道,不好喝,而不願意選擇白開水,但是,白開水才是真正身體成長所需的必要養分。

三、謹慎有效地利用電子產品,助力孩子成長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研究中,孩子觀看屏幕的時間,都是以小時計的,短時間的觀看,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而且,網絡和電子產品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是現代化生活的必要配置,因此,家長不應該把電子產品和電視節目視作洪水猛獸,簡單粗暴地割裂孩子與時代的成長連接,而應該思考,在互聯網時代,該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電子產品,促進孩子的成長呢?

針對這個問題,陳忻博士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出:

說到底還是“適當”兩個字。這就需要父母謹慎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孩子是幾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適當選擇,適度使用,讓孩子從多樣化的渠道學習,平衡發展。

1、控制孩子與電子產品接觸的時間

家長可以遵循下面的原則:

兩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接觸電子設備,如果必須要看,時間控制在每天15分鐘以內。

三歲以上的孩子,時間控制在每天30分鐘左右

要做到這一點,家長不但需要控制孩子,還需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自己都每天手機不離手,那麼不但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更背離了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的初衷---與父母進行更多的親子互動。

2、給孩子選擇適合的節目

發展心理學表明,0-2歲嬰幼兒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也就是在感知行動中進行具體而直接的思維,他們無法把看到的零碎畫面聯繫起來,2歲半以後,他們才會學著逐漸找到這些畫面之間的關係。

因此,給孩子選擇的節目,首先應該含有大量的社交線索,比如節目中的角色有大量直接看鏡頭的特寫,並且會問很多問題,並在中間停頓,給小朋友回答的時間。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選擇主角大量直接看鏡頭的節目

其次,給3歲及以下的孩子,最好選擇畫面轉化比較慢的節目,這樣不會對孩子的注意力和理解邏輯造成很大的負擔。

在現有的針對孩子播放的節目中,巧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會針對孩子的月齡,特意調慢畫面的節奏,而且主人公巧虎經常會看著鏡頭,向鏡頭前的小朋友提出問題,並邀請他們一起進行跳舞、唱歌等互動。

3、和孩子一起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以及方便的溝通平臺,家長可以把與孩子的真實互動與電子產品的使用結合起來,與孩子共同使用電子產品。

  • 共同參與

很多家長都在工作之餘,進行學習充電,參加各種訓練營性質的學習班,現在這種訓練營已經開到了線上,並且有很多專門針對兒童的產品。

比如小董的姐姐帶著孩子參加的英語在線學習訓練營,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共同完成任務,闖關打卡。在這裡,電子產品更多地是用來觀看學習內容的視頻以及用於打卡,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孩子們更樂於接受,並且能促進了親子關係,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有效利用電子產品的正面典範。

用了傷眼睛,不用不合群:數字時代,孩子應該怎樣使用電子產品?

父母和孩子一起,在線上學習打卡

  • 聯繫生活

家長可以把孩子在電子產品上接觸到的內容與閱讀以及生活聯繫起來,讓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屏幕的場景與真實的場景。

在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動畫片,熟悉了裡面的人物和畫面後,我們可以給孩子讀《小豬佩奇》的英文繪本,孩子就會感到很親切,激發起對閱讀的興趣。

同時,在孩子從動畫片中學到了新的東西,家長可以儘量帶孩子去感受實物,加深孩子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孩子在動畫片中看到了很多小動物,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海洋館,讓孩子看看,真實的動物和動畫片上,有什麼區別。

在數字時代,家長應該清楚地看到網絡和電子產品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不要讓屏幕時間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主導,但將孩子完全與電子產品隔絕,也是不可取的,那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家長要做的,在電子產品與親子互動之間找到平衡,讓電子成為助力孩子成長的工具,而不是被電子產品牽著鼻子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