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成長助力加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他們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後果,只能是禾苗枯萎,不可能是良田萬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也要明白:太過懂事、太過負責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變得麻木、疲倦。正確的方法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陪伴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三、歸還生命自主權,讓孩子學會不那麼“懂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生命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和一顆善良的種子,至於最終是開紅碩的花還是結金黃的果實,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主觀意願。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特別羨慕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其實,孩子最大的自信源泉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親媽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樸的森林中往往會生長著遒勁有力的參天大樹,它們的枝椏錯綜複雜、奇形怪狀,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城市裡的樹木有人專門定期修剪,光禿禿的倒是筆直得很,可惜過於纖細,颱風一來就連根拔起、東倒西歪的,美則美矣,但卻是個外強中乾的繡花枕頭。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成長助力加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他們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後果,只能是禾苗枯萎,不可能是良田萬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也要明白:太過懂事、太過負責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變得麻木、疲倦。正確的方法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陪伴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三、歸還生命自主權,讓孩子學會不那麼“懂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生命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和一顆善良的種子,至於最終是開紅碩的花還是結金黃的果實,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主觀意願。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特別羨慕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其實,孩子最大的自信源泉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親媽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樸的森林中往往會生長著遒勁有力的參天大樹,它們的枝椏錯綜複雜、奇形怪狀,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城市裡的樹木有人專門定期修剪,光禿禿的倒是筆直得很,可惜過於纖細,颱風一來就連根拔起、東倒西歪的,美則美矣,但卻是個外強中乾的繡花枕頭。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孩子的本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本真,就很難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慾等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非常重要,可以促進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生活的規律,從家庭生活的瑣事做起,從小處著手,尊重孩子的思維與選擇,給孩子一句積極上進的鼓勵,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值得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給孩子自由也要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不要把權利一次性還給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始終要緊握住風箏線的軸輪,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的大方向。

2、穩定的婚姻關係和自由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於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兒童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和緊張。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成長助力加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他們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後果,只能是禾苗枯萎,不可能是良田萬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也要明白:太過懂事、太過負責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變得麻木、疲倦。正確的方法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陪伴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三、歸還生命自主權,讓孩子學會不那麼“懂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生命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和一顆善良的種子,至於最終是開紅碩的花還是結金黃的果實,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主觀意願。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特別羨慕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其實,孩子最大的自信源泉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親媽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樸的森林中往往會生長著遒勁有力的參天大樹,它們的枝椏錯綜複雜、奇形怪狀,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城市裡的樹木有人專門定期修剪,光禿禿的倒是筆直得很,可惜過於纖細,颱風一來就連根拔起、東倒西歪的,美則美矣,但卻是個外強中乾的繡花枕頭。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孩子的本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本真,就很難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慾等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非常重要,可以促進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生活的規律,從家庭生活的瑣事做起,從小處著手,尊重孩子的思維與選擇,給孩子一句積極上進的鼓勵,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值得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給孩子自由也要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不要把權利一次性還給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始終要緊握住風箏線的軸輪,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的大方向。

2、穩定的婚姻關係和自由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於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兒童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和緊張。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家庭生活中有摩擦甚至爭吵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無需過於提心吊膽。坦誠布公、理智冷靜的良性吵架有利於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提高家庭的粘合度;但諷刺挖苦、惡毒咒罵的惡性吵架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導致孩子逐漸變得敏感、抑鬱、畏縮、膽小等。吵架之後,刻意的偽裝和隱藏事實,只會割裂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更會加俱孩子對於不穩定家庭關係的恐懼感。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儘量要維持父母恩愛、情緒穩定的良好現狀,但當矛盾出現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消極逃避、暴力應對。平和的坐下來,本著“就事論事”的原則理智的交涉,不要出口傷人,更不能動用武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良好的夫妻關係和正確的解決策略將會造福幾代家庭。

3、允許孩子發脾氣、有個性。

在親自真人秀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由於嗯哼媽媽霍思燕只給嗯哼喝了一小口的可樂,導致母子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嗯哼騙媽媽說去喝水,但當霍思燕回過頭的時候發現他其實是在偷喝可樂。霍思燕懲罰性的喝了一口嗯哼的可樂,生氣的嗯哼卻立即對霍思燕大喊:“那你把那瓶可樂都喝完吧,我就不喝了!”媽媽沒有因為嗯哼的吵鬧生氣,反而感到抱歉主動求和,兩人最終互相道歉,恢復了好朋友的關係。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成長助力加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他們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後果,只能是禾苗枯萎,不可能是良田萬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也要明白:太過懂事、太過負責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變得麻木、疲倦。正確的方法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陪伴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三、歸還生命自主權,讓孩子學會不那麼“懂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生命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和一顆善良的種子,至於最終是開紅碩的花還是結金黃的果實,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主觀意願。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特別羨慕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其實,孩子最大的自信源泉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親媽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樸的森林中往往會生長著遒勁有力的參天大樹,它們的枝椏錯綜複雜、奇形怪狀,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城市裡的樹木有人專門定期修剪,光禿禿的倒是筆直得很,可惜過於纖細,颱風一來就連根拔起、東倒西歪的,美則美矣,但卻是個外強中乾的繡花枕頭。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孩子的本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本真,就很難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慾等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非常重要,可以促進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生活的規律,從家庭生活的瑣事做起,從小處著手,尊重孩子的思維與選擇,給孩子一句積極上進的鼓勵,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值得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給孩子自由也要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不要把權利一次性還給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始終要緊握住風箏線的軸輪,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的大方向。

2、穩定的婚姻關係和自由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於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兒童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和緊張。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家庭生活中有摩擦甚至爭吵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無需過於提心吊膽。坦誠布公、理智冷靜的良性吵架有利於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提高家庭的粘合度;但諷刺挖苦、惡毒咒罵的惡性吵架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導致孩子逐漸變得敏感、抑鬱、畏縮、膽小等。吵架之後,刻意的偽裝和隱藏事實,只會割裂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更會加俱孩子對於不穩定家庭關係的恐懼感。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儘量要維持父母恩愛、情緒穩定的良好現狀,但當矛盾出現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消極逃避、暴力應對。平和的坐下來,本著“就事論事”的原則理智的交涉,不要出口傷人,更不能動用武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良好的夫妻關係和正確的解決策略將會造福幾代家庭。

3、允許孩子發脾氣、有個性。

在親自真人秀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由於嗯哼媽媽霍思燕只給嗯哼喝了一小口的可樂,導致母子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嗯哼騙媽媽說去喝水,但當霍思燕回過頭的時候發現他其實是在偷喝可樂。霍思燕懲罰性的喝了一口嗯哼的可樂,生氣的嗯哼卻立即對霍思燕大喊:“那你把那瓶可樂都喝完吧,我就不喝了!”媽媽沒有因為嗯哼的吵鬧生氣,反而感到抱歉主動求和,兩人最終互相道歉,恢復了好朋友的關係。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在這件事情中,霍思燕的處理方法非常明智。她沒有因為兒子發脾氣而憤怒,反而允許嗯哼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孩子在這個年齡,還不能準確分辨出謙讓和委屈,孩子感覺受了委屈、心裡不舒服有情緒也是正常現象。家長在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時,不分青紅皁白的呵斥孩子“別哭了”只會令孩子哭的更狠,正確的做法是安靜的等待孩子發完脾氣後,一起坦誠的分析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並且解決掉。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家長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態度要冷靜而堅決,不要急躁,更不能辱罵和威脅孩子。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成長助力加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他們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後果,只能是禾苗枯萎,不可能是良田萬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也要明白:太過懂事、太過負責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變得麻木、疲倦。正確的方法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陪伴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三、歸還生命自主權,讓孩子學會不那麼“懂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生命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和一顆善良的種子,至於最終是開紅碩的花還是結金黃的果實,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主觀意願。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特別羨慕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其實,孩子最大的自信源泉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親媽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樸的森林中往往會生長著遒勁有力的參天大樹,它們的枝椏錯綜複雜、奇形怪狀,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城市裡的樹木有人專門定期修剪,光禿禿的倒是筆直得很,可惜過於纖細,颱風一來就連根拔起、東倒西歪的,美則美矣,但卻是個外強中乾的繡花枕頭。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孩子的本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本真,就很難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慾等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非常重要,可以促進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生活的規律,從家庭生活的瑣事做起,從小處著手,尊重孩子的思維與選擇,給孩子一句積極上進的鼓勵,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值得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給孩子自由也要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不要把權利一次性還給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始終要緊握住風箏線的軸輪,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的大方向。

2、穩定的婚姻關係和自由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於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兒童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和緊張。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家庭生活中有摩擦甚至爭吵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無需過於提心吊膽。坦誠布公、理智冷靜的良性吵架有利於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提高家庭的粘合度;但諷刺挖苦、惡毒咒罵的惡性吵架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導致孩子逐漸變得敏感、抑鬱、畏縮、膽小等。吵架之後,刻意的偽裝和隱藏事實,只會割裂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更會加俱孩子對於不穩定家庭關係的恐懼感。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儘量要維持父母恩愛、情緒穩定的良好現狀,但當矛盾出現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消極逃避、暴力應對。平和的坐下來,本著“就事論事”的原則理智的交涉,不要出口傷人,更不能動用武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良好的夫妻關係和正確的解決策略將會造福幾代家庭。

3、允許孩子發脾氣、有個性。

在親自真人秀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由於嗯哼媽媽霍思燕只給嗯哼喝了一小口的可樂,導致母子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嗯哼騙媽媽說去喝水,但當霍思燕回過頭的時候發現他其實是在偷喝可樂。霍思燕懲罰性的喝了一口嗯哼的可樂,生氣的嗯哼卻立即對霍思燕大喊:“那你把那瓶可樂都喝完吧,我就不喝了!”媽媽沒有因為嗯哼的吵鬧生氣,反而感到抱歉主動求和,兩人最終互相道歉,恢復了好朋友的關係。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在這件事情中,霍思燕的處理方法非常明智。她沒有因為兒子發脾氣而憤怒,反而允許嗯哼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孩子在這個年齡,還不能準確分辨出謙讓和委屈,孩子感覺受了委屈、心裡不舒服有情緒也是正常現象。家長在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時,不分青紅皁白的呵斥孩子“別哭了”只會令孩子哭的更狠,正確的做法是安靜的等待孩子發完脾氣後,一起坦誠的分析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並且解決掉。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家長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態度要冷靜而堅決,不要急躁,更不能辱罵和威脅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作為家長,我們心中的“懂事”,無非就是能夠體諒大人、獨立照顧自己,但為此要求孩子以犧牲自我、剋制自己為條件來達成,實在是過於殘忍。就像嗯哼的爸爸杜江所言:“哪個孩子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

孩子的懂事很多是為了討好大人,作為父母,我們要教他們學會遵從內心,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養成獨立的人格,能承擔自己的責任,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處處討人歡心、被迫過早懂事的“乖”孩子。

"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旦哭了,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實力派女演員馬伊琍雖然婚姻不順,但女兒愛馬卻聰明懂事。小小年紀,就多次奪得舞蹈大賽的冠軍,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乖巧聽話的女兒一直是馬伊琍的驕傲。

直到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馬伊琍卻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女兒小小年紀變得過分懂事。在外人眼裡,愛馬是一個不會說“不”的孩子。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需要幾個人扮演媽媽,幾個人扮演孩子。儘管看得出愛馬特別想扮演“媽媽”,但當其他同學來徵求意見時,她還是沒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甚至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愛馬也十分拘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回答的聲音稍大些,愛馬就立刻認錯:媽媽我再也不敢了。

過早懂事的孩子們真的會快樂嗎?他們不快樂。在生活和學習中,這些懂事的孩子總被大人誇獎“真乖”“懂事”,於是,孩子們習慣性地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了家長的一句“乖”而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還表現出一副自己玩夠了的樣子;為了家長的一個“懂事”而放棄自己喜歡的鋼琴去學奧數。他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家長口中“不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看到最愛的孩子卻活的畏手畏腳,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心如刀割。我們總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卻不願意看到孩子為了迎合我們的要求,而壓制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禁深深反思:為什麼在我們的悉心培養下,他們卻長成了“被迫懂事”的孩子?這種壓抑自己天性的扭曲成長危害到底有多大?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活得不那麼“懂事”?

一、過早懂事的孩子,內心滿是痛苦。

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具有強烈犧牲精神的“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心理學的定義當中,“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家庭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表面上的迎合背後,實際上是孩子對自己進行的一種令人窒息的自我控制與犧牲。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本質,就是低自尊。他們極度缺乏自信,並且習慣性地抬高別人、貶低自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處於“差勁”的位置,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討好他人。在這種超強壓制自己的前提下,他們不得不壓低自己的底線,為了討好別人,他們不會也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獲得別人幫助時,他們會覺得受寵若驚,自己不值得被如此珍重和幫助,覺得自己承擔不起別人的恩情。

揭開“懂事”的面紗,我們看見的是血淋淋的傷痛,是孩子們拼命剋制自我、討好別人的卑微。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們帶上“懂事聽話”的枷鎖,並要求他們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懂事才是正確的、健康的呢?

二、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逼成“懂事孩子”的?

每一個過早懂事的孩子,像是踩著刀片跳舞的小人魚,他們不知道第二天清晨是否會化為漂浮的泡沫,同樣也不知道這樣的禁錮何時才能結束。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懂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大人無關。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常常理所應當地強迫孩子做懂事的孩子。

1、一味要求孩子聽話、乖巧、順從。

熱播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步步緊逼,要求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每當女兒英子有所鬆懈時,宋倩總會對女兒說“聽媽媽的話”。英子同情遭遇不幸婚姻的媽媽,心疼一個人打拼操勞的媽媽,所以選擇聽媽媽的話,逼著自己成為了“懂事”的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也正是因為太懂事了,英子選擇自己承擔所有壓力,最終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崩潰,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跳海自殺。直到這時,母親宋倩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放下自己大人的姿態,真心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幸運地”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有反思自我的自覺心。大多“懂事”的孩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父母鬆鬆,孩子就稍微鬆口氣,在自己的嚴苛標準下活得不那麼累;父母緊緊,孩子會更加責備和苛求自己,甚至隨時就要面臨崩潰。

可惜,大多數的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更多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憑自己的喜好任意揉捏成什麼任何的形狀,而方方正正“懂事”的孩子,不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就能乖乖長大,而這樣的“乖孩子”,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終模具。

2、要求孩子一起承擔生活壓力。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多數經濟條件不那麼好的家庭裡,孩子的確被寄予了“一人改變全家命運”的眾望。在生活的無奈中,懂事的孩子過早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扶弟魔”“鳳凰男”紛紛應運而生,過度的懂事甚至有可能演變成一種“會算計”。

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通過自述,講了自己的真實故事。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所以父母要求他必須要懂事、聽話。而窮人家對“懂事”兩個字有著更高、更嚴苛的要求:當好“聽話的孩子”是本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成長為大人。燒水做飯、打掃衛生、照顧更年幼的弟弟妹妹......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許多人感激貧窮,認為是貧窮給與了他們奮鬥前行的動力,而他卻說自己恨透了貧窮,永遠不會成為要求孩子“在貧窮中懂事”的父母。在文章末尾,他說,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貧窮中的懂事,不僅沒有幫我變得更頑強,反而留下了敏感自卑、懦弱小心的後遺症。遺憾的是,早期的低自尊,彷彿早已經變成了刻進骨髓的“低賤”。

3、做人的道理要等孩子“懂事後”再說。

我們都明白,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作為家長,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品德兼修的人。但孩子年齡太小,很多道理說了也不懂,索性就此放棄,等長大了再說。

當孩子走向校園時,我們又開始緊張,自己的孩子這麼“不懂事”,會不會被其他人排擠呢?遇到問題能不能自己克服呢?每當這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懺悔:早知道這樣就提前進行教育了。於是,為了彌補孩子可能存在的“知識盲區”,孩子一放學回家,父母們就匆匆忙忙地開始了“拔苗助長”的偉大工程,恨不得孩子立刻變得懂事乖巧。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我們以為是給孩子的成長助力加速,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他們的成長,就像小樹一樣,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的後果,只能是禾苗枯萎,不可能是良田萬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也要明白:太過懂事、太過負責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變得麻木、疲倦。正確的方法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陪伴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三、歸還生命自主權,讓孩子學會不那麼“懂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生命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和一顆善良的種子,至於最終是開紅碩的花還是結金黃的果實,讓孩子自己選擇吧!

1、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主觀意願。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說:我特別羨慕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足夠的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害怕自己真的錯了,害怕看到別人失望的眼神。

其實,孩子最大的自信源泉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肯定。親媽舉個簡單的例子,古樸的森林中往往會生長著遒勁有力的參天大樹,它們的枝椏錯綜複雜、奇形怪狀,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茁壯成長。城市裡的樹木有人專門定期修剪,光禿禿的倒是筆直得很,可惜過於纖細,颱風一來就連根拔起、東倒西歪的,美則美矣,但卻是個外強中乾的繡花枕頭。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孩子的本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本真,就很難有自由的美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慾等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非常重要,可以促進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生活的規律,從家庭生活的瑣事做起,從小處著手,尊重孩子的思維與選擇,給孩子一句積極上進的鼓勵,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值得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給孩子自由也要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不要把權利一次性還給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始終要緊握住風箏線的軸輪,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的大方向。

2、穩定的婚姻關係和自由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於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兒童的不安全感,進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和緊張。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家庭生活中有摩擦甚至爭吵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無需過於提心吊膽。坦誠布公、理智冷靜的良性吵架有利於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提高家庭的粘合度;但諷刺挖苦、惡毒咒罵的惡性吵架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導致孩子逐漸變得敏感、抑鬱、畏縮、膽小等。吵架之後,刻意的偽裝和隱藏事實,只會割裂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更會加俱孩子對於不穩定家庭關係的恐懼感。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儘量要維持父母恩愛、情緒穩定的良好現狀,但當矛盾出現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消極逃避、暴力應對。平和的坐下來,本著“就事論事”的原則理智的交涉,不要出口傷人,更不能動用武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良好的夫妻關係和正確的解決策略將會造福幾代家庭。

3、允許孩子發脾氣、有個性。

在親自真人秀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由於嗯哼媽媽霍思燕只給嗯哼喝了一小口的可樂,導致母子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嗯哼騙媽媽說去喝水,但當霍思燕回過頭的時候發現他其實是在偷喝可樂。霍思燕懲罰性的喝了一口嗯哼的可樂,生氣的嗯哼卻立即對霍思燕大喊:“那你把那瓶可樂都喝完吧,我就不喝了!”媽媽沒有因為嗯哼的吵鬧生氣,反而感到抱歉主動求和,兩人最終互相道歉,恢復了好朋友的關係。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在這件事情中,霍思燕的處理方法非常明智。她沒有因為兒子發脾氣而憤怒,反而允許嗯哼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孩子在這個年齡,還不能準確分辨出謙讓和委屈,孩子感覺受了委屈、心裡不舒服有情緒也是正常現象。家長在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時,不分青紅皁白的呵斥孩子“別哭了”只會令孩子哭的更狠,正確的做法是安靜的等待孩子發完脾氣後,一起坦誠的分析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並且解決掉。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家長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態度要冷靜而堅決,不要急躁,更不能辱罵和威脅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作為家長,我們心中的“懂事”,無非就是能夠體諒大人、獨立照顧自己,但為此要求孩子以犧牲自我、剋制自己為條件來達成,實在是過於殘忍。就像嗯哼的爸爸杜江所言:“哪個孩子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呢?”

孩子的懂事很多是為了討好大人,作為父母,我們要教他們學會遵從內心,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養成獨立的人格,能承擔自己的責任,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處處討人歡心、被迫過早懂事的“乖”孩子。

馬伊俐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