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家境“貧寒”,直到考上名校才知道自己是個富二代'

不完美媽媽 知乎 農村 高考 文化 領眾教育路老師 2019-09-04
"

01

我高中時有個“傳奇學姐”。

學姐大概大我們三屆的樣子,我進校的時候,她剛剛畢業。

不僅成績好到爆炸,還寫的一首好文章,作文經常被全校傳看,所以很有名。

有名到,我還沒進校就已經知道了她的名字。

那時候我剛考進城裡的省重點,帶我們的班主任之前正好帶她們那一屆。

剛開學不久,就給我們講了學姐的傳奇故事。

學姐的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非常辛苦。

家裡吃穿都緊巴巴的,經常到了開學,父母還要到處借錢給她湊學費。

父母從小就教育她要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不要像他們那樣沒什麼文化,只能四處打工。

當然,學姐打小也很懂事,品學兼優。

她那麼努力,就是為了以後能找個好的工作,讓父母不要那麼辛苦。

從中學開始,學姐就被父母送到了外縣(學姐不是我們縣的)讀寄宿,一家人難得團聚。

一直到高考結束。

真相終於大白。

學姐的父母確實是在外地,但不是打工。

而是當!大!老!板!

手底下握著好幾個煤礦。

按照班主任的說法,那時她們家的資產應該就是千萬級了。

因為害怕子女在小地方自甘墮落,她的父母裝窮裝了那麼多年,滴水不漏。

這件事當年聽說後,曾給我很大觸動,我在日記本里寫下了當時的疑問:如果掙了錢卻不用,那麼努力掙錢的意義又在哪?

也因為日記本的存在,才讓我在想起這個十多年前的故事時,有了佐證。

說說最後的結果吧。

學姐不負眾望,當年高考就考進了人大。

寫這個回答的時候,我專門去百度搜了一下她的名字。

居然一搜就搜到了。

最近的一條是在2012年左右,她作為XX學博士發的論文。

另外還搜到了一本書,研究了下,應該是她的博士論文。

應該算是實現了她父母的理想吧。

02

這是我在知乎“你所知道的有錢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問題下,寫的一個回答。

但我如果只寫到這裡,那也不過是講了一個離奇故事而已。

我關注的是,這個故事背後隱藏的更多、更深的東西。

在知乎上,這個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故事居然沒有多少人質疑是否真實。

反而有很多人在回覆裡說,其實自己也曾幻想過天天苦讀苦熬,然後突然有一天父母告訴說:其實,你是個富二代。

在那個回答下,有個人回覆了一句話:“這是上學的時候經常幻想的事情”,居然有四千多人點了贊,點贊數都快超過原回答了。

還有人調侃說“我本科都畢業了爸媽還沒宣佈他們真正的身份……好著急”“長大了,我發現我們家是真的窮”。

更沒想到的是,這個我不帶任何感情、完全白描記錄的事,居然引起了巨大爭議。

有人覺得這樣的父母很贊,為了子女成才忍辱負重,寧願自己也不享受。

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好,表面上看起來是子女成才了,可小時候因生活拮据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即使長大後寬裕了也無法消除。

其中一個回覆寫道:這也是那個學姐爭氣,不然看了所謂的富養女兒啥的或者被物質論洗腦,指不定要怎麼裸貸呢。

我忽然就想到了,去年大火的“XXX限制了想象力”。

03

對一個孩子而言,他的父母,他的原生家庭,他從小生活的環境,就是他所能看到的全部世界。

這個世界的大小和層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觀點和想法。

就像當年農村長大的我,群山對我而言就是全部。

一直到讀中學考到縣裡,才走出大山。而之後走的每一步,都像是在“開地圖”。

世界那麼豐富多彩,但我卻要花上幾十年的功夫才能慢慢看到。

從這個角度看,學姐的父母就像是刻意地向她隱瞞了真相。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因為目睹了老家很多暴發戶的小孩兒不學無術、坐吃山空的“反面教材”。

為了避免因為家裡突然發跡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他們應該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抉擇和思考。

但受限於他們的文化水平,最後只能用這種極其粗糙低效的方式來解決。

故意隱藏起家裡的真實情況,刻意為孩子打造一種在他們看來“更利於成長”的環境。

只不過,我們都知道,雖然他們這樣做看起來有點“處心積慮”甚至“慘無人道”,但這樣充滿驚喜的好事從來都是鳳毛麟角。

更多的情況是,父母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刻意地為他們屏蔽掉這個世界上的其他真相。

現在,第一批八零後基本上應該都已為人父人母,第一批九零後也將面臨升級。

我不知道關注我的人裡,有多少是寶媽、奶爸,但我們都將會面臨同一個問題:

到底是蒙上孩子的雙眼告訴他,這個世界很美好?還是讓他早早知道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殘酷的真相?

04

我想到很久前在《青年文摘》裡看到的心靈雞湯。

大致是說,那些鑑別假幣的人,銀行每天就讓他們數真錢,這樣等到有一天摸到假幣的時候,一下子就能發現問題。

作者用這個“似是而非”的故事來說明,只要每天讓孩子接觸的,孩子自然就知道什麼是的。

只可惜,這種心靈雞湯犯了所有心靈雞湯都會犯的錯誤——經不起邏輯推敲。

這樣的類比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真幣和假幣有唯一的界限,要麼真、要麼假,不存在又真又假的錢。

但這個世界不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好,也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壞,你的立場、觀點、目的和手段,都會影響對一件事的判斷。

比如,對小孩子而言,讓他們看情色的東西肯定是不好的,但如果有一天他不小心看到父母在OOXX呢?

你該如何告訴他OOXX是好還是壞呢?

在知乎的相關問題裡,有很多人提到幼時撞見父母做愛,父母卻什麼也不解釋,甚至加以呵斥,因此留下了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舉過一個例子: 一個小男孩子問他媽媽孩子是怎樣來的。

這個問題,對絕大多數父母而言都是“經典難題”;也正是拜這個問題所賜,許多孩子成了垃圾桶邊撿來的孤兒。

而盧梭提供了另一個回答,書裡的媽媽對孩子說:“小孩兒是女人從肚子裡把他生出來的,生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

盧梭認為這個回答很好,因為它告訴的是一個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媽媽在 “孩子是怎麼來的” 後面立即跟上了 “痛苦”,這像一層遮擋,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給予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象。

盧梭認為性啟蒙應儘量延遲,就是不給他們以機會,不使他們產生好奇心。

當然絕不能為了延緩而對孩子瞎說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訴孩子,也應該用簡短的話語、沒有猶豫的口氣告訴他,而絕不可帶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來。

05

這,才是真正正確的教育之道。

孩子對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在這件事情上,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能力”,決定讓孩子能知道什麼、看到什麼。

但千萬別忘了,你教育孩子用什麼樣的觀點、態度去看待世界,才是更應該去修煉的“能力”。

某種程度上講,他怎樣去看世界,世界就對他呈現出怎樣的真相。

花滿樓是整個古龍小說裡第一暖男,他是個盲人,卻對世界充滿了感情。

他曾經說過:

“你有沒有聽過雪花飄落在屋頂上的聲音?你能不能感受到花蕾在春風中美妙綻放時那種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風中常常夾雜著從遠方傳來的木葉清香?只要你肯去領略,就會發現人生本是多麼可愛,每個季節裡都有很多足以讓你忘記所有煩惱的賞心樂趣。”

雖然他的眼睛看不見,但他用心感受的世界同樣美好。

他的話和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裡描述的一樣美好:

在樹林中穿行一個小時,卻沒有看到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這怎麼可能呢?我用雙手親切地撫摸一株樺樹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樹粗糙不平的樹皮。我感覺到一朵花的可愛而柔潤的肌理,發現它那不平常的捲曲。我非常喜歡讓小溪涼爽的流水從我張開的手指縫隙間急促地淌過……四季的盛景是一場極其動人而且演不完的戲劇,它的情節從我指尖一幕幕滑過。

世界的真相不需要刻意地隱瞞或者發掘。

你存在,你生活,他就在那裡。

而生活在於感受。感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回到文章開始時,學姐的故事。

我們的父母受限於他們那一輩的觀念和識見,在撫養孩子的事情上,絕大多數都只能在教育和生活上任選其一。

能提供好生活的,很多給不了好的家庭教育。而是希望一切用錢搞定,最好就像充值Q幣一樣,花的錢越多,孩子越成才。

很多家裡教育孩子非常嚴苛,但又因為經濟條件,無法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

與父輩們不同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在給孩子好生活的同時,給孩子好的教育。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選擇。

我們有信心、有底氣、也應該有能力去教育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

就像古典說的:

如果一個家長,相信未來是善良的,那麼他就教孩子們,去打開可能性,去創造可能,去嘗試更多,去體驗精彩;但如果一個家長相信未來是灰暗的,就會教孩子保護自己,開始死讀書,熬過那些考試,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做一個平庸的人。

所以,與其蒙上孩子的眼睛,精心為他打造一個“楚門的世界”。

不如花時間去引導他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

因為總有一天,不知道在哪個角落裡,他自己打破了邊界,發現了他自以為的“真相”。

唯一的是,那時的你,已經無法再影響他了。

永遠要相信,比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改變世界的動機。

————

第一次聊關於教育的話題,順便推薦一本書吧。

關於孩子教育的書,我肯定不專業,畢竟人生還沒到這個階段,所以只是在無聊的時候胡亂翻過幾本。

總的感覺是,這些關於孩子教育的書怎麼都像是低年級版成功勵志書?

說實話,相較於如何把孩子教育的更成功,我更關注如何讓孩子成長的更“健康”,如何能慢慢成為一個擁有強大、豐富、獨立內心的“完全人”。

所以,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馮麗麗寫的《下鄉養兒》。

在這之前關於如何教育孩子,都是怎樣怎樣上清華、上北大、上哈佛,家長們也都很優秀。

但這本書裡不是,一對有社交障礙的夫妻,帶著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孩子連續換了幾個小學都無法適應,結果輟學在家一年,最後變得連睡覺都害怕,因為總是噩夢連連,一家人晨昏顛倒,以至於很久都沒見過太陽。

最後夫妻倆下決心把孩子帶到農村去養了幾年,書裡就像寫日記一樣的記錄了他們在鄉村生活的所有點點滴滴。

相較於親子教育,這本書更像是在白描鄉村生活,喜歡《阿勒泰的角落》《一個人的村莊》之類書的人,可以看看。

不要問我怎麼發現這本書的。

我看書,喜歡不走尋常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