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在孩子眼裡,偏心的父母通常的做法是怎樣的?

凡是生活在了一個多子女家庭,你或多或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希望父母愛自己更多一點,愛弟弟妹妹們少一點。

有時候希望在父母心裡自己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也是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當父母告訴你: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點弟弟/妹妹”

“你太不懂事了,你要給弟弟妹妹做好榜樣才對”

“你都不如你的弟弟/妹妹,看看他(她)們多棒呀!”

“你什麼時候也能像你的哥哥/姐姐那麼懂事就好”

……

此時的你突然有一股無名火湧上心頭“憑什麼要讓著她(他),明明是她(他)不對的,為什麼要向他(她)學習,我才不呢。哼!就知道偏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不知不覺,孩子對“偏心”這個詞有了自己的解讀,只要父母稍稍偏袒了其中一方,不管對錯就是偏心。因此,家庭裡經常上演“爭寵”的一幕幕。“這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媽媽,這是我的爸爸,不是你的爸爸”……

許多父母也能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都一樣,但是否偏心,不是你說了算,而是孩子說了算。因為,他們是天生的感受家,不是最擅長的表達者。

父母的偏心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也是安全和歸屬感的來源,一旦缺失,孩子就會通過其它不當行為呈現出來。

1)沒有安全和歸屬感的孩子容易產生低自尊心理

畢竟,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期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當孩子感覺自己不被公平對待時,會瞬間感到失落,發現自己不被愛了。如果孩子的低自尊一旦形成,就會變得沒有主見,遇到事情往往不知道如何做決策。人云亦云,容易受周邊人的影響,害怕別人的評價和批評,變得特別敏感,人際關係也會比較緊張。

心理學家發現:自尊水平越是高的人,行動力、決策力、自信心越強。而低自尊的人則總是害怕做選擇,害怕遇到挑戰而變得退縮。

2)沒有安全和歸屬感的孩子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不惜一切辦法來討好父母。

劉女士是一名高校教師,當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經歷時淚流滿面,哭得泣不成聲。自己是家裡最小的女兒,上面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但哥哥永遠是父母最寵愛的孩子,小小年紀不得不為了如何才能獲得父母的寵愛而竭盡全力。

父母買了好吃的零食、新衣服、新玩具,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哥哥,然後是姐姐,根本不沒有我的份。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我開始拼了命地努力學習。當看到姐姐每次考試得了一百分,爸爸會獎勵姐姐一塊錢時,我也很努力學習,並且得了一百分,但爸爸只給姐姐錢,卻不給我錢。在夜裡,我哭過無數次,甚至有一次用離家出走來試探父母到底愛不愛自己。讀初中時候,原本可以每週回家一趟的,但為了獲得父母不一樣的特殊對待,我嘗試過一個月回家一次。因為間隔長一點時間回家,父母看起來會對我好一點點。

直到讀高中的時候考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父親被學校邀請去參加典禮,當看著父親臉上的笑容時,彷彿感覺到他只為我的成績而驕傲,根本不是因為愛我。印象中從來沒有感受到過父親的愛,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只要我取得好成績,為他爭得了面子和榮譽,他才會對我稍稍好一點。但這不是我想要的愛,在夜深人靜的夜裡,我經常做夢被哭醒。

如今,劉女士已經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心理的心結永遠都沒有解開過。即便自己事業有成,現在是四個孩子中最孝順的,也是最有出息的孩子,但心理的傷一直都沒有消退過。

愛與被愛是相互的,當父母的愛無法自然流動到孩子心中時,孩子自然也無法接收到來自父母愛的信息。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而那些真正優秀的父母卻在用成長型思維和行為告訴我們,不論自己在童年經歷過什麼,也不論孩子的童年可能會遭遇什麼,他們只會挑選好的部分去傳承,努力給孩子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美好童年。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3)沒有安全和歸屬感的孩子孩子容易出現抱怨的情緒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平等、尊重、友愛,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家裡的孩子有三個左右,有的父母比較喜歡老大,老大比較懂事,會替父母著想;有的父母喜歡老小,小的可愛,更需要受寵愛;但是,夾在中間的孩子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輕則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睡眠,重則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被父母偏心的孩子經常想:既然骨肉相連,都是親生的,父母不應該偏心,偏心的做法對我是不公平的。因出現此想法,他們的感受:會經常感到失落、難過、無助,有時候也會有嫉妒、怨恨、害怕、受傷、擔心和緊張。被偏心的孩子的行為:叛逆的、喜歡唱反調、喜歡惡作劇、喜歡把兄弟姐妹中其中一個弄哭,由此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許多父母並不認為自己偏心,大部分父母覺得自己對每一個孩子都是一視同仁的,買吃的、用的、穿的都一樣,人人有份,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但是,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父母偏心呢?

孩子只相信自己內心感覺到的,眼睛裡看到的事實,所以,當孩子出現以上不當行為時,父母需要引起注意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方式方法需要做一些調整。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父母怎麼做才能“一碗水端平”?

我們無法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誰能不愛?只是表達愛的方法不同。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學會自我覺察,自我學習,自我調整。

要做一個觀察家,不要做一個評判家

孩子們在一起相處,難免會有摩擦,其實,這也是孩子們學習社會交往能力的好機會。父母強於干涉,只會讓孩子們反感,從而引發孩子們更多的不滿。

✅正確的做法:瞭解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善於發現他們的優勢所在。

❌錯誤的做法:總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喜歡挑刺,經常用“膽小、頑皮、好動、聰明”等詞來給孩子做評價。

印度的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帶評論的觀察。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評價往往是父母們最擅長的事,但做到不評價那就不那麼容易了。知道很重要,做到更重要。通過刻意練習,就可以成為優秀父母的技能之一。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做一個陪伴者,不要做一個“缺席者”

有的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因忙碌沒有辦法照顧好每個孩子,就會把其中一個孩子寄養到親戚家,包括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也不計其數。

據統計發現,有超過四成的成年人在回憶童年時有過被寄養的經歷。和父母的分離,直接導致親子關係的聯結中斷,在人生最重要的頭幾年裡,缺少了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情緒。

還有個別特殊情況,父母的做法對孩子來說是致命的傷。

例如:家裡女兒比較多的,因為貧困和其它原因,父母會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送給別人家做女兒,從此,孩子會長期地活在“被拋棄”的陰影中。雖然有的養父養母對孩子也不錯,但終究無法彌補親情中斷所帶來的缺憾。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對於0-6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人生中最溫馨幸福的時刻。所以,父母儘量避免因為忙碌而忽略了對孩子陪伴的重要性,做好陪伴者的角色,但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

✅正確的做法:經常花時間陪孩子游戲、閱讀、溝通,懂得如何尊重、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重視親子關係建立的重要性。

❌錯誤的做法:工作太忙,沒時間管孩子,完全託付給老人、親戚或保姆照看,忽視親子關係的建立,甚至有的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過嚴重的親子中斷的人,很難跟人有肌膚的接觸。內心渴望愛,卻又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孩子最好的療愈師。

做一個鼓勵大使,不要做一個愛控制的“惡魔”

對於每一個孩子而言,能經常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毫無疑問會成為孩子自信人生中的助力器。反之,一個經常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只能變得縮手縮腳。

✅正確的做法:經常對孩子們說:

“媽媽看到你很努力學習,每次都會自己主動安排自己的作業和閱讀時間”

“謝謝你主動幫助妹妹輔導功課”

“當弟弟搶你玩具的時候,我注意到你們用了友好溝通的方式共同解決了問題”

“姐姐生氣的時候,我發現你會去主動安慰姐姐”

……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鼓勵技巧:謝謝你…… 我感謝你……,我注意到……我看見……,

描述眼前看到的事實,越具體越好,不做任何負面的評價。

❌錯誤的做法:用打壓、威脅、惱怒、發脾氣解決問題;大事小事一把抓,不允許孩子犯錯,滿肚子的抱怨;不允許孩子們有負面情緒,喜歡命令孩子;經常為一點小事發火,習慣用語言和暴力溝通。

例如:“我再也不想聽到你們吵架的聲音,全部出去吵”

“沒有一個好東西,每天就知道給我惹禍”

“你就不知道讓著妹妹,你這個老大白當的嗎?”

“誰不聽話,我就把誰送走,送到別人家做孩子”

……

從生理角度:當人接收到的是負面信息時,會激起身體負面的情緒,大腦會發出一個信號來反抗;當人被激勵的時候,大腦會放鬆,它會告訴你去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

所以,愛控制的父母,培養不出獨立、自主,有思想的孩子,也很難做到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

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會有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每個家庭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有勇氣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用一雙發現美好的眼睛去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去了解這個美好的世界。

我是靈動育兒,一位熱愛家庭教育的自由講師,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點啟發和幫助。歡迎你關注@靈動育兒,一起做終身成長的父母,這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該如何“一碗水端平”做到“不偏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