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玩具 體育 積木育兒 2019-09-11
"

每年九月,都會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離開家剛上幼兒園或小學,父母對他們大都是不放心的,除了擔心他們在學校能不能好好上學,是否哭鬧,有沒有吃好睡好外,還擔心他們時候能跟小朋友和諧相處,是否受欺負……

很多大人經常這樣唸叨:“我家這個孩子,可愁死我了,平時就不愛跟小朋友玩,寧願在旁邊看著,也不願意去找小朋友玩。”

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情形發生,真的是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嗎?

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大人誤解了孩子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

想讓孩子走入集體有好的人緣,不被冷落,不被欺負,其實,父母在他們離家前就需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1、影響孩子社會化和社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跟親子關係有關,還跟孩子的年齡特點、社交範圍、掌握的社交技巧、個性特徵等都有關係,這是父母在引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時需要首先了解並引起重視的一點。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父母別輕易給孩子冠上“不愛跟小朋友玩”“對社交不感興趣”“怕生”等帽子。

"

每年九月,都會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離開家剛上幼兒園或小學,父母對他們大都是不放心的,除了擔心他們在學校能不能好好上學,是否哭鬧,有沒有吃好睡好外,還擔心他們時候能跟小朋友和諧相處,是否受欺負……

很多大人經常這樣唸叨:“我家這個孩子,可愁死我了,平時就不愛跟小朋友玩,寧願在旁邊看著,也不願意去找小朋友玩。”

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情形發生,真的是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嗎?

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大人誤解了孩子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

想讓孩子走入集體有好的人緣,不被冷落,不被欺負,其實,父母在他們離家前就需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1、影響孩子社會化和社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跟親子關係有關,還跟孩子的年齡特點、社交範圍、掌握的社交技巧、個性特徵等都有關係,這是父母在引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時需要首先了解並引起重視的一點。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父母別輕易給孩子冠上“不愛跟小朋友玩”“對社交不感興趣”“怕生”等帽子。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需要父母從小就開始做準備

首先,父母有必要對兒童的社交過程做詳細瞭解:

研究者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的相互交流進行觀察,發現孩子的互動過程其實是一個模擬社交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遊戲。孩子們正是在這樣的模擬遊戲中獲得相應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

獨自遊戲

兩歲之前的孩子即使聚在一起,他們大都進行的也是單個人的遊戲,如一個人搭積木。

當然,孩子之間也有一些簡單互動,如剛學走路的孩子進行的“追趕遊戲”或“你摸我,我模你”的遊戲,這些遊戲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的社交性遊戲。

研究者認為,這些遊戲僅是那些一塊兒分享感覺而不是遵守規則的遊戲。

旁觀者遊戲

一個孩子站在一旁看別的孩子做遊戲,在整個童年時期都可能會出現,研究者稱之為“旁觀者遊戲”。

大人不能就此認為孩子不愛跟同伴交往,相反,孩子看得目不轉睛,這個動作本身就在表明:他對社交很感興趣,他雖然身體沒有直接參與進去,但心思早已飛到遊戲上去了。

這本身也是一種參與,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模仿,更是這個階段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和一種形式。

作為旁觀者,一方面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到對方的行為方式並進行模仿,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構自身的內心世界,並對對方的行為作出更清晰的判斷,甚至給對方一些建議。

"

每年九月,都會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離開家剛上幼兒園或小學,父母對他們大都是不放心的,除了擔心他們在學校能不能好好上學,是否哭鬧,有沒有吃好睡好外,還擔心他們時候能跟小朋友和諧相處,是否受欺負……

很多大人經常這樣唸叨:“我家這個孩子,可愁死我了,平時就不愛跟小朋友玩,寧願在旁邊看著,也不願意去找小朋友玩。”

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情形發生,真的是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嗎?

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大人誤解了孩子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

想讓孩子走入集體有好的人緣,不被冷落,不被欺負,其實,父母在他們離家前就需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1、影響孩子社會化和社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跟親子關係有關,還跟孩子的年齡特點、社交範圍、掌握的社交技巧、個性特徵等都有關係,這是父母在引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時需要首先了解並引起重視的一點。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父母別輕易給孩子冠上“不愛跟小朋友玩”“對社交不感興趣”“怕生”等帽子。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需要父母從小就開始做準備

首先,父母有必要對兒童的社交過程做詳細瞭解:

研究者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的相互交流進行觀察,發現孩子的互動過程其實是一個模擬社交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遊戲。孩子們正是在這樣的模擬遊戲中獲得相應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

獨自遊戲

兩歲之前的孩子即使聚在一起,他們大都進行的也是單個人的遊戲,如一個人搭積木。

當然,孩子之間也有一些簡單互動,如剛學走路的孩子進行的“追趕遊戲”或“你摸我,我模你”的遊戲,這些遊戲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的社交性遊戲。

研究者認為,這些遊戲僅是那些一塊兒分享感覺而不是遵守規則的遊戲。

旁觀者遊戲

一個孩子站在一旁看別的孩子做遊戲,在整個童年時期都可能會出現,研究者稱之為“旁觀者遊戲”。

大人不能就此認為孩子不愛跟同伴交往,相反,孩子看得目不轉睛,這個動作本身就在表明:他對社交很感興趣,他雖然身體沒有直接參與進去,但心思早已飛到遊戲上去了。

這本身也是一種參與,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模仿,更是這個階段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和一種形式。

作為旁觀者,一方面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到對方的行為方式並進行模仿,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構自身的內心世界,並對對方的行為作出更清晰的判斷,甚至給對方一些建議。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平行遊戲

孩子之間有意識地互動和交往,是從平行遊戲階段開始的,通常發生在兩、三歲孩子之間。

表面上看來,孩子之間仍舊是各玩各的,雖然他們相互之間很少參與對方的活動,也沒有合作行為,甚至沒有一起玩的傾向,但他們能察覺到其他幼兒的存在,偶爾會看一下別的幼兒,但接著又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遊戲中。

他們覺得自己是跟朋友“在一起玩”的,而且樂在其中。他們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相互模仿、給取玩具、微笑、搭話上。

父母如果留意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有一定的交友傾向,如更願意跟某個孩子一起玩。

那麼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少給他們提供玩具,以減少玩具對互相之間注意力的轉移;而對於孩子之間的交往則不必管太多,任其自然呆著就好。

這之後甚至可以表揚一下孩子們:“你們倆在一起玩得真好,都沒有吵架。”從而激發孩子更大的交往熱情。

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

四五歲之後的孩子,變得更喜歡跟同伴交往,互動會更密切,也會進行一些聯合或合作的嘗試,如會跟對方分享玩具,也可能互相幫助,他們的活動也有了一定的目標或目的,如共同建一座城堡等。

顯然,在這個階段,孩子若掌握了更多與對方合作的技能,並願意與對方合作,那麼他也就更有可能成為受歡迎的人,擁有更多的朋友。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妨多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所在,並積極引導,幫孩子找到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夥伴。

"

每年九月,都會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離開家剛上幼兒園或小學,父母對他們大都是不放心的,除了擔心他們在學校能不能好好上學,是否哭鬧,有沒有吃好睡好外,還擔心他們時候能跟小朋友和諧相處,是否受欺負……

很多大人經常這樣唸叨:“我家這個孩子,可愁死我了,平時就不愛跟小朋友玩,寧願在旁邊看著,也不願意去找小朋友玩。”

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情形發生,真的是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嗎?

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大人誤解了孩子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

想讓孩子走入集體有好的人緣,不被冷落,不被欺負,其實,父母在他們離家前就需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1、影響孩子社會化和社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跟親子關係有關,還跟孩子的年齡特點、社交範圍、掌握的社交技巧、個性特徵等都有關係,這是父母在引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時需要首先了解並引起重視的一點。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父母別輕易給孩子冠上“不愛跟小朋友玩”“對社交不感興趣”“怕生”等帽子。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需要父母從小就開始做準備

首先,父母有必要對兒童的社交過程做詳細瞭解:

研究者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的相互交流進行觀察,發現孩子的互動過程其實是一個模擬社交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遊戲。孩子們正是在這樣的模擬遊戲中獲得相應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

獨自遊戲

兩歲之前的孩子即使聚在一起,他們大都進行的也是單個人的遊戲,如一個人搭積木。

當然,孩子之間也有一些簡單互動,如剛學走路的孩子進行的“追趕遊戲”或“你摸我,我模你”的遊戲,這些遊戲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的社交性遊戲。

研究者認為,這些遊戲僅是那些一塊兒分享感覺而不是遵守規則的遊戲。

旁觀者遊戲

一個孩子站在一旁看別的孩子做遊戲,在整個童年時期都可能會出現,研究者稱之為“旁觀者遊戲”。

大人不能就此認為孩子不愛跟同伴交往,相反,孩子看得目不轉睛,這個動作本身就在表明:他對社交很感興趣,他雖然身體沒有直接參與進去,但心思早已飛到遊戲上去了。

這本身也是一種參與,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模仿,更是這個階段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和一種形式。

作為旁觀者,一方面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到對方的行為方式並進行模仿,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構自身的內心世界,並對對方的行為作出更清晰的判斷,甚至給對方一些建議。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平行遊戲

孩子之間有意識地互動和交往,是從平行遊戲階段開始的,通常發生在兩、三歲孩子之間。

表面上看來,孩子之間仍舊是各玩各的,雖然他們相互之間很少參與對方的活動,也沒有合作行為,甚至沒有一起玩的傾向,但他們能察覺到其他幼兒的存在,偶爾會看一下別的幼兒,但接著又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遊戲中。

他們覺得自己是跟朋友“在一起玩”的,而且樂在其中。他們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相互模仿、給取玩具、微笑、搭話上。

父母如果留意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有一定的交友傾向,如更願意跟某個孩子一起玩。

那麼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少給他們提供玩具,以減少玩具對互相之間注意力的轉移;而對於孩子之間的交往則不必管太多,任其自然呆著就好。

這之後甚至可以表揚一下孩子們:“你們倆在一起玩得真好,都沒有吵架。”從而激發孩子更大的交往熱情。

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

四五歲之後的孩子,變得更喜歡跟同伴交往,互動會更密切,也會進行一些聯合或合作的嘗試,如會跟對方分享玩具,也可能互相幫助,他們的活動也有了一定的目標或目的,如共同建一座城堡等。

顯然,在這個階段,孩子若掌握了更多與對方合作的技能,並願意與對方合作,那麼他也就更有可能成為受歡迎的人,擁有更多的朋友。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妨多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所在,並積極引導,幫孩子找到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夥伴。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舉足輕重。

可以看出,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因為父母的態度和引導方式將決定孩子對待社會和同伴交往的態度。


▌對於孩子的社交,父母還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❶ 相比於教給孩子諸多的社交技巧、強行將孩子推到人前,父母更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提供更多與人交往的機會。

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有必要帶出家門讓他跟家人之外的人和事、物接觸了,哪怕一開始只在戶外待十幾二十分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等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可適當延長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

一方面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有趣的運動或體育活動,增強孩子的體質,另一方面,就是將孩子的社會化提上平常生活的日程,使之成為孩子游戲、生活的重要部分。

當然,社會化的過程需要遵循相應的規則,這是每個孩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都需要學習並掌握的,也有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受挫。

如一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從不主動找小朋友玩,好不容易主動找一次,如果對方不跟他玩,或者兩人發生矛盾,他就會大發脾氣,大哭大鬧。”

對此,父母還需要做的就是,教給孩子相應的社交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具體而使用的操作規則和語言表達方式,諸如,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喜歡與厭惡、拒絕與請求等。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在家中與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自然遇到相似的情形,孩子處理起來會更得心應手一些。

"

每年九月,都會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離開家剛上幼兒園或小學,父母對他們大都是不放心的,除了擔心他們在學校能不能好好上學,是否哭鬧,有沒有吃好睡好外,還擔心他們時候能跟小朋友和諧相處,是否受欺負……

很多大人經常這樣唸叨:“我家這個孩子,可愁死我了,平時就不愛跟小朋友玩,寧願在旁邊看著,也不願意去找小朋友玩。”

生活中經常有類似的情形發生,真的是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玩嗎?

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大人誤解了孩子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

想讓孩子走入集體有好的人緣,不被冷落,不被欺負,其實,父母在他們離家前就需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1、影響孩子社會化和社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跟親子關係有關,還跟孩子的年齡特點、社交範圍、掌握的社交技巧、個性特徵等都有關係,這是父母在引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時需要首先了解並引起重視的一點。

2、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父母別輕易給孩子冠上“不愛跟小朋友玩”“對社交不感興趣”“怕生”等帽子。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需要父母從小就開始做準備

首先,父母有必要對兒童的社交過程做詳細瞭解:

研究者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的相互交流進行觀察,發現孩子的互動過程其實是一個模擬社交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遊戲。孩子們正是在這樣的模擬遊戲中獲得相應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

獨自遊戲

兩歲之前的孩子即使聚在一起,他們大都進行的也是單個人的遊戲,如一個人搭積木。

當然,孩子之間也有一些簡單互動,如剛學走路的孩子進行的“追趕遊戲”或“你摸我,我模你”的遊戲,這些遊戲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的社交性遊戲。

研究者認為,這些遊戲僅是那些一塊兒分享感覺而不是遵守規則的遊戲。

旁觀者遊戲

一個孩子站在一旁看別的孩子做遊戲,在整個童年時期都可能會出現,研究者稱之為“旁觀者遊戲”。

大人不能就此認為孩子不愛跟同伴交往,相反,孩子看得目不轉睛,這個動作本身就在表明:他對社交很感興趣,他雖然身體沒有直接參與進去,但心思早已飛到遊戲上去了。

這本身也是一種參與,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模仿,更是這個階段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和一種形式。

作為旁觀者,一方面能較為清晰地觀察到對方的行為方式並進行模仿,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構自身的內心世界,並對對方的行為作出更清晰的判斷,甚至給對方一些建議。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平行遊戲

孩子之間有意識地互動和交往,是從平行遊戲階段開始的,通常發生在兩、三歲孩子之間。

表面上看來,孩子之間仍舊是各玩各的,雖然他們相互之間很少參與對方的活動,也沒有合作行為,甚至沒有一起玩的傾向,但他們能察覺到其他幼兒的存在,偶爾會看一下別的幼兒,但接著又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遊戲中。

他們覺得自己是跟朋友“在一起玩”的,而且樂在其中。他們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相互模仿、給取玩具、微笑、搭話上。

父母如果留意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有一定的交友傾向,如更願意跟某個孩子一起玩。

那麼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少給他們提供玩具,以減少玩具對互相之間注意力的轉移;而對於孩子之間的交往則不必管太多,任其自然呆著就好。

這之後甚至可以表揚一下孩子們:“你們倆在一起玩得真好,都沒有吵架。”從而激發孩子更大的交往熱情。

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

四五歲之後的孩子,變得更喜歡跟同伴交往,互動會更密切,也會進行一些聯合或合作的嘗試,如會跟對方分享玩具,也可能互相幫助,他們的活動也有了一定的目標或目的,如共同建一座城堡等。

顯然,在這個階段,孩子若掌握了更多與對方合作的技能,並願意與對方合作,那麼他也就更有可能成為受歡迎的人,擁有更多的朋友。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妨多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所在,並積極引導,幫孩子找到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夥伴。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舉足輕重。

可以看出,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因為父母的態度和引導方式將決定孩子對待社會和同伴交往的態度。


▌對於孩子的社交,父母還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❶ 相比於教給孩子諸多的社交技巧、強行將孩子推到人前,父母更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提供更多與人交往的機會。

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有必要帶出家門讓他跟家人之外的人和事、物接觸了,哪怕一開始只在戶外待十幾二十分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等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可適當延長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

一方面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有趣的運動或體育活動,增強孩子的體質,另一方面,就是將孩子的社會化提上平常生活的日程,使之成為孩子游戲、生活的重要部分。

當然,社會化的過程需要遵循相應的規則,這是每個孩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都需要學習並掌握的,也有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受挫。

如一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從不主動找小朋友玩,好不容易主動找一次,如果對方不跟他玩,或者兩人發生矛盾,他就會大發脾氣,大哭大鬧。”

對此,父母還需要做的就是,教給孩子相應的社交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具體而使用的操作規則和語言表達方式,諸如,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喜歡與厭惡、拒絕與請求等。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在家中與孩子玩一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自然遇到相似的情形,孩子處理起來會更得心應手一些。

那些在幼兒園人緣好、不認生的孩子,父母早早就做好了這些準備

❷ 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特別是母親與孩子在生命最初建立起來的安全性依戀關係,是孩子學習人際關係,進行人際交往的最初樣本和模板。

在生命的早期得到父母無條件關注和積極迴應的孩子,會更願意親近他人、樂於與人進行眼神對視和語言溝通,也更善於分辨他人是否對自己充滿善意,更願意接納他人。

另,父母平日裡在接人待物上的態度和方式,都將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本身怯於與人交往,不願與人為善,相信孩子也會如此,因為孩子會吸收父母的言行並內化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最主要的是,父母不要強行將自己的交友觀點加壓給孩子,或是幫孩子過濾他的友伴,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能接觸到儘可能多的同伴,跟小夥伴一起玩,讓他們彼此熟悉起來。

哪怕孩子在社交過程中受挫,如不願意跟同伴交往,或不被同伴歡迎,也不必嚴陣以待,不妨陪孩子一起想一些具體的小遊戲,吸引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玩就好。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是孩子3歲了,對於同伴交往沒有任何熱情,包括旁觀、平行遊戲和聯合遊戲都不曾有,基本都是獨自遊戲的狀態,那麼這就需要父母從親子關係著手改善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