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

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信任對於孩子而言,有著特別神奇的力量。

被父母信任的感覺是很溫暖的,它不僅能帶給孩子自信,也能讓孩子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好。

"

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信任對於孩子而言,有著特別神奇的力量。

被父母信任的感覺是很溫暖的,它不僅能帶給孩子自信,也能讓孩子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好。

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一、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

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最怕的人是母親:

吃魚,母親怕她被刺卡住;

穿衣,母親在一旁指點;

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母親會追了出來,一再叮嚀:“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母親要她簽名送書給親戚們,會在旁邊嘮叨:“餘玉雲姐姐的玉字,是賈寶玉的玉,不要寫錯了,紅樓夢中寶玉、黛玉的玉,斜玉邊字加一個點,不要錯了——”

在三毛眼裡,母親是從來不信任自己的:“在這份愛的泛濫之下,母親化解了我已獨自擔當的對生計和環境全然的責任和堅強——她不相信我對人生的體驗。在某些方面,其實做孩子的已是比她的心境更老而更蒼涼。”

三毛的母親,和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對孩子相信得不夠。

不管孩子3歲,還是30歲,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喝好,懂得添衣加衣,知道走路看路......

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孩子的感受,於是不相信孩子的選擇,也不相信孩子的想法。

最後直接導致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甚至自我懷疑。

曾經在路邊看到一個孩子,大概三四歲的樣子,一邊扯著身上的外套一邊說:“好熱!”旁邊的媽媽卻不讓:“不熱,風大,必須得穿!”

這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然後替孩子做了一個讓他並不舒服的決定。

然而冷與不冷,難道不是由孩子自己說了算嗎?

"

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信任對於孩子而言,有著特別神奇的力量。

被父母信任的感覺是很溫暖的,它不僅能帶給孩子自信,也能讓孩子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好。

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一、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

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最怕的人是母親:

吃魚,母親怕她被刺卡住;

穿衣,母親在一旁指點;

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母親會追了出來,一再叮嚀:“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母親要她簽名送書給親戚們,會在旁邊嘮叨:“餘玉雲姐姐的玉字,是賈寶玉的玉,不要寫錯了,紅樓夢中寶玉、黛玉的玉,斜玉邊字加一個點,不要錯了——”

在三毛眼裡,母親是從來不信任自己的:“在這份愛的泛濫之下,母親化解了我已獨自擔當的對生計和環境全然的責任和堅強——她不相信我對人生的體驗。在某些方面,其實做孩子的已是比她的心境更老而更蒼涼。”

三毛的母親,和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對孩子相信得不夠。

不管孩子3歲,還是30歲,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喝好,懂得添衣加衣,知道走路看路......

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孩子的感受,於是不相信孩子的選擇,也不相信孩子的想法。

最後直接導致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甚至自我懷疑。

曾經在路邊看到一個孩子,大概三四歲的樣子,一邊扯著身上的外套一邊說:“好熱!”旁邊的媽媽卻不讓:“不熱,風大,必須得穿!”

這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然後替孩子做了一個讓他並不舒服的決定。

然而冷與不冷,難道不是由孩子自己說了算嗎?

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二、相信孩子有能力

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獨立,他們有天生的主動性,很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一些事情,比如“我要澆花”、“我要自己倒水喝”、“我要自己吃飯”、“我要掃地”......

耐心的媽媽會讓孩子試試,做不好沒關係,弄亂了沒關係,給孩子機會去探索,當他們做成功一件又一件事,成就感來了,自信就漸漸產生了。

這種被媽媽信任的感覺,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無形中也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而很多焦慮的媽媽會回答:“寶貝,你太小了!你不行!你別給我添亂了!”

他們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根本不相信他們,也不願意給機會,在這個不相信的暗示下,抑制了孩子真正的發展,讓他無法學會做這些事情。

等到離開父母后,會覺得事事都難做,事事都不成功,最後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油然而生。

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很難培養出有能力的孩子。

"

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祕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信任對於孩子而言,有著特別神奇的力量。

被父母信任的感覺是很溫暖的,它不僅能帶給孩子自信,也能讓孩子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好。

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一、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

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最怕的人是母親:

吃魚,母親怕她被刺卡住;

穿衣,母親在一旁指點;

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母親會追了出來,一再叮嚀:“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母親要她簽名送書給親戚們,會在旁邊嘮叨:“餘玉雲姐姐的玉字,是賈寶玉的玉,不要寫錯了,紅樓夢中寶玉、黛玉的玉,斜玉邊字加一個點,不要錯了——”

在三毛眼裡,母親是從來不信任自己的:“在這份愛的泛濫之下,母親化解了我已獨自擔當的對生計和環境全然的責任和堅強——她不相信我對人生的體驗。在某些方面,其實做孩子的已是比她的心境更老而更蒼涼。”

三毛的母親,和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對孩子相信得不夠。

不管孩子3歲,還是30歲,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喝好,懂得添衣加衣,知道走路看路......

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孩子的感受,於是不相信孩子的選擇,也不相信孩子的想法。

最後直接導致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甚至自我懷疑。

曾經在路邊看到一個孩子,大概三四歲的樣子,一邊扯著身上的外套一邊說:“好熱!”旁邊的媽媽卻不讓:“不熱,風大,必須得穿!”

這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然後替孩子做了一個讓他並不舒服的決定。

然而冷與不冷,難道不是由孩子自己說了算嗎?

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二、相信孩子有能力

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獨立,他們有天生的主動性,很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一些事情,比如“我要澆花”、“我要自己倒水喝”、“我要自己吃飯”、“我要掃地”......

耐心的媽媽會讓孩子試試,做不好沒關係,弄亂了沒關係,給孩子機會去探索,當他們做成功一件又一件事,成就感來了,自信就漸漸產生了。

這種被媽媽信任的感覺,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無形中也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而很多焦慮的媽媽會回答:“寶貝,你太小了!你不行!你別給我添亂了!”

他們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根本不相信他們,也不願意給機會,在這個不相信的暗示下,抑制了孩子真正的發展,讓他無法學會做這些事情。

等到離開父母后,會覺得事事都難做,事事都不成功,最後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油然而生。

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很難培養出有能力的孩子。

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

三、相信孩子會變好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劉星是一個從不被媽媽相信的孩子。

有一次,劉星的歷史考了全班第一,媽媽劉梅卻質疑他作弊:“劉星能考第一嗎?這裡面肯定有問題啊!”

事實呢?劉星迷上了三國相關的遊戲,恰好試卷上很多三國相關的問題。

還有一次,二胖爸爸領著受傷的二胖過來,劉梅問都不問,就覺得是劉星乾的。

其實二胖父子是來道謝的,劉星不但沒闖禍,還把欺負二胖的人趕跑了。

劉梅對劉星的偏見貫穿了全劇,甚至半夜夢到劉星被抓緊少管所被驚醒......

好在《家有兒女》是一部喜劇,在媽媽的不信任和偏見下,劉星也能一直保持著樂觀開朗。

可放在現實中,像劉梅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有的孩子乾脆認了,破罐子破摔:“反正我表現好與壞,結論都一樣!還不如我想幹嘛就幹嘛!”

於是他們受了委屈也會選擇忍受,更不願意向父母尋求幫助。

和同事聊起這個話題時,她深有同感。

她小學三年級時,成績不算好,但喜歡語文課,有一次語文甚至考了第一名,她特別開心,放學興沖沖地跑回來告訴爸爸。

但爸爸沒有想象中的高興,反而拿著試卷,沉默了半天,疑惑地說:

“你沒抄?”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件事對同事而言就像一根拔不掉的刺。

天底下本沒有多少壞孩子,只不過很多父母不願相信那個滿身缺點的孩子會突然變好。

這種不相信,不僅傷害了親子關係,更給孩子的成長設了限。

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它啟示家長: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孩子的行為。

父母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就是他成長的力量。

簡單來說,就是你相信孩子有多好,他才會有可能越來越好。

即使這個孩子他很貪玩,很調皮, 偶爾會撒點小謊,頂起嘴來能把你氣死,你也不能急著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收起那些擔心和焦慮,試著多放手、多相信、多給機會,他才容易找到成長的正確方向。

信任與理解始終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