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無助: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

回到文首的問題:“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原因談起。

美國家庭心理學博士簡尼爾森在著作中解釋: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幾乎都來源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當孩子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這就像孩子缺鈣、缺鋅的時候,會因為營養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無論你如何立規矩、打罵,孩子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適量補充鈣、鋅等孩子缺乏的營養元素,一段時間之後,注意力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心理營養不良”的症狀,只要把缺乏的心理營養不足,不良行為自然就小時了。而需要補充的兩種心理營養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無助: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

回到文首的問題:“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原因談起。

美國家庭心理學博士簡尼爾森在著作中解釋: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幾乎都來源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當孩子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這就像孩子缺鈣、缺鋅的時候,會因為營養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無論你如何立規矩、打罵,孩子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適量補充鈣、鋅等孩子缺乏的營養元素,一段時間之後,注意力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心理營養不良”的症狀,只要把缺乏的心理營養不足,不良行為自然就小時了。而需要補充的兩種心理營養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對孩子而言,他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什麼?

與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同,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主要來自家庭,甚至可以說主要來自父母。簡單的講,就是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歸屬感),自己是有價值的、並被父母需要著(價值感)。

當孩子被打罵,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會同時遭到打擊:我爸媽打我,他們當然不愛我,我一定太沒用、太壞了……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打罵不但無助於改進孩子的不良行為,還總是推波助瀾。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無助: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

回到文首的問題:“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原因談起。

美國家庭心理學博士簡尼爾森在著作中解釋: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幾乎都來源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當孩子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這就像孩子缺鈣、缺鋅的時候,會因為營養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無論你如何立規矩、打罵,孩子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適量補充鈣、鋅等孩子缺乏的營養元素,一段時間之後,注意力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心理營養不良”的症狀,只要把缺乏的心理營養不足,不良行為自然就小時了。而需要補充的兩種心理營養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對孩子而言,他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什麼?

與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同,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主要來自家庭,甚至可以說主要來自父母。簡單的講,就是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歸屬感),自己是有價值的、並被父母需要著(價值感)。

當孩子被打罵,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會同時遭到打擊:我爸媽打我,他們當然不愛我,我一定太沒用、太壞了……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打罵不但無助於改進孩子的不良行為,還總是推波助瀾。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怎樣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雖說“爸媽愛你”“爸媽需要你”兩句話常說說沒什麼壞處,但是單靠這兩句話要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還真的作用不大。家長們可以借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辦法,她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刑警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有空在家,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也是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某次偶然翻看家裡的照片時,這位刑警發現所有照片上自己的臉都被“劃花了”。他認為這是自己上中學的兒子乾的,作為刑警他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於是求助李玫瑾教授。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無助: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

回到文首的問題:“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原因談起。

美國家庭心理學博士簡尼爾森在著作中解釋: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幾乎都來源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當孩子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這就像孩子缺鈣、缺鋅的時候,會因為營養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無論你如何立規矩、打罵,孩子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適量補充鈣、鋅等孩子缺乏的營養元素,一段時間之後,注意力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心理營養不良”的症狀,只要把缺乏的心理營養不足,不良行為自然就小時了。而需要補充的兩種心理營養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對孩子而言,他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什麼?

與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同,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主要來自家庭,甚至可以說主要來自父母。簡單的講,就是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歸屬感),自己是有價值的、並被父母需要著(價值感)。

當孩子被打罵,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會同時遭到打擊:我爸媽打我,他們當然不愛我,我一定太沒用、太壞了……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打罵不但無助於改進孩子的不良行為,還總是推波助瀾。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怎樣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雖說“爸媽愛你”“爸媽需要你”兩句話常說說沒什麼壞處,但是單靠這兩句話要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還真的作用不大。家長們可以借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辦法,她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刑警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有空在家,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也是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某次偶然翻看家裡的照片時,這位刑警發現所有照片上自己的臉都被“劃花了”。他認為這是自己上中學的兒子乾的,作為刑警他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於是求助李玫瑾教授。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李玫瑾教授給開出的處方有三點:

1、停止打罵孩子,把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每天早點回家吃飯。

2、儘量每個週末帶孩子出去運動,籃球、足球、游泳都可以,爺倆玩個大汗淋漓

3、運動之後,跟孩子輕鬆的聊聊家常,一起聊聊媽媽的不容易,也可以聊聊孩子對未來的看法

如果仔細分析這個處方,可以得到兩個結論:首先,提升歸屬感要靠“陪伴”,一起吃飯、一起運動,這些都是最理想的陪伴,沒有陪伴的“愛”是虛偽的。就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的:對孩子而言“沒有陪伴,別墅不如草屋”。

其次,提升價值感要靠“尊重”。體育運動可能是最能讓父子、母子平等相處的活動了。運動過後,藉著運動帶來的快樂荷爾蒙,一起聊聊家常,不帶功利、壓力。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自己是個好孩子,價值感也就來了。

這樣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改進了,在日常的聊天中教育就這樣潛移默化的進行了。孩子也因為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也會漸漸好轉。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無助: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

回到文首的問題:“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原因談起。

美國家庭心理學博士簡尼爾森在著作中解釋: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幾乎都來源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當孩子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這就像孩子缺鈣、缺鋅的時候,會因為營養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無論你如何立規矩、打罵,孩子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適量補充鈣、鋅等孩子缺乏的營養元素,一段時間之後,注意力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心理營養不良”的症狀,只要把缺乏的心理營養不足,不良行為自然就小時了。而需要補充的兩種心理營養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對孩子而言,他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什麼?

與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同,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主要來自家庭,甚至可以說主要來自父母。簡單的講,就是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歸屬感),自己是有價值的、並被父母需要著(價值感)。

當孩子被打罵,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會同時遭到打擊:我爸媽打我,他們當然不愛我,我一定太沒用、太壞了……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打罵不但無助於改進孩子的不良行為,還總是推波助瀾。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怎樣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雖說“爸媽愛你”“爸媽需要你”兩句話常說說沒什麼壞處,但是單靠這兩句話要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還真的作用不大。家長們可以借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辦法,她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刑警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有空在家,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也是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某次偶然翻看家裡的照片時,這位刑警發現所有照片上自己的臉都被“劃花了”。他認為這是自己上中學的兒子乾的,作為刑警他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於是求助李玫瑾教授。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李玫瑾教授給開出的處方有三點:

1、停止打罵孩子,把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每天早點回家吃飯。

2、儘量每個週末帶孩子出去運動,籃球、足球、游泳都可以,爺倆玩個大汗淋漓

3、運動之後,跟孩子輕鬆的聊聊家常,一起聊聊媽媽的不容易,也可以聊聊孩子對未來的看法

如果仔細分析這個處方,可以得到兩個結論:首先,提升歸屬感要靠“陪伴”,一起吃飯、一起運動,這些都是最理想的陪伴,沒有陪伴的“愛”是虛偽的。就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的:對孩子而言“沒有陪伴,別墅不如草屋”。

其次,提升價值感要靠“尊重”。體育運動可能是最能讓父子、母子平等相處的活動了。運動過後,藉著運動帶來的快樂荷爾蒙,一起聊聊家常,不帶功利、壓力。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自己是個好孩子,價值感也就來了。

這樣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改進了,在日常的聊天中教育就這樣潛移默化的進行了。孩子也因為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也會漸漸好轉。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許多家長擔心,這樣的方法是放任孩子。對於懂事兒的好孩子,當然可以說服,但對於不懂事兒的孩子,說服根本沒有用!

我自己也曾經持有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懲罰”到讓他難受,難受到讓他記住教訓,才算教育的完成。但孩子越大就越發現,這樣的方法沒用!如果有用,孩子為何反覆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有用又怎麼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又打又罰?

既然打罵懲罰沒用,為什麼還要打罵懲罰,讓自己生氣、孩子也生氣。為什麼不乾脆放棄這樣的教育方式,轉而把孩子的心理營養補足?

"

網友:對於除了打罵以外的方式,教育無效的孩子該怎麼辦?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這是一位網友給我的留言,可以想見這是一位無助的媽媽,儘管每次打完都覺得心疼,也知道打罵會傷害孩子的心理,但為了孩子能成才,為了不慣壞孩子,哪怕以後孩子會恨自己,也還是咬著牙打。因為除了打罵,其他的教育方式似乎都對孩子無效。

持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少,還有家長現身說法,教大夥用怎樣的工具、怎樣“面帶微笑”的打哪些部位,才是“科學”的打孩子。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坦白說當看到這些“科學”方法的時候,我立刻腦補出一個比自己高出兩頭的大漢,面帶微笑的用一把長尺打我的手臂和大腿,這種冷靜的殘忍,讓我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瑟瑟發抖起來。想到這也許正是孩子們在接受“打罵”時的感受,不知道您是何感想?

不過,如果真像這些父母認為的那樣,“打罵”真的能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讓他們得到教訓,一時的痛苦似乎也值了。但遺憾的是,“打罵”教育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有用!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錯覺:打一頓,孩子馬上聽話了!

“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就寫了!”

“孩子總看電視,打一頓就老實了!”

我有個同事,信奉打罵帶來的威懾。4歲的女兒哭鬧的時候,要麼打一頓,要麼直接拎起來扔到門外,讓她自己哭去,不哭了才開門讓她進來。據這位同事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鬧一回,只有這樣“治”,才能安靜下來。

街坊老於每次發現孩子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二話不說就打一頓,孩子總能“消停”兩天。對於孩子的背上被打出的一條條血印,老於也挺心疼,但說到“口頭教育”他總嗤之以鼻:“孩子哪聽你講!只有打!”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兩位父親都認為孩子一打就“聽話”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在當時,孩子確實立即表現出了順從。但是,他們卻都忽略了一點: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其實大大高於不捱打的孩子。

面對打罵,孩子會暫時變得“聽話”,這是因為孩子感到恐懼和無助。就像我前文中腦補的畫面:一個高出兩頭的大漢,拿著長棍子要打我,跑不掉、也躲不開!嚇得瑟瑟發抖的我,當然會選擇暫時聽話,避免捱打。但在恐懼的同時,我一定感到極度餓憤怒:憑什麼要傷害我?

這憤怒會讓我在能逃跑的時候,儘可能的逃跑;能反擊的時候,儘可能的反擊。所以同事的4歲女兒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叛逆,每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所以老於的孩子會半夜三點多爬起來,偷偷潛到父母床邊偷手機玩遊戲,還偷偷用媽媽的指紋解鎖、付款買道具。

打罵不但沒能讓孩子“乖巧平靜”、“戒除網癮”,反而加劇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程度和頻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兒科會反覆重申:“強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打罵孩子不僅無效而且負面影響極大。”而歐洲的許多地區都已經明確立法,禁止體罰。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父母的無助: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

回到文首的問題:“除了打罵,其他教育都沒用的孩子要怎麼管?”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原因談起。

美國家庭心理學博士簡尼爾森在著作中解釋: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幾乎都來源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當孩子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這就像孩子缺鈣、缺鋅的時候,會因為營養不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時無論你如何立規矩、打罵,孩子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適量補充鈣、鋅等孩子缺乏的營養元素,一段時間之後,注意力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心理營養不良”的症狀,只要把缺乏的心理營養不足,不良行為自然就小時了。而需要補充的兩種心理營養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對孩子而言,他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什麼?

與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同,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主要來自家庭,甚至可以說主要來自父母。簡單的講,就是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歸屬感),自己是有價值的、並被父母需要著(價值感)。

當孩子被打罵,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會同時遭到打擊:我爸媽打我,他們當然不愛我,我一定太沒用、太壞了……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打罵不但無助於改進孩子的不良行為,還總是推波助瀾。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怎樣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雖說“爸媽愛你”“爸媽需要你”兩句話常說說沒什麼壞處,但是單靠這兩句話要提升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還真的作用不大。家長們可以借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辦法,她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刑警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有空在家,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也是簡單粗暴的“打罵教育”。某次偶然翻看家裡的照片時,這位刑警發現所有照片上自己的臉都被“劃花了”。他認為這是自己上中學的兒子乾的,作為刑警他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於是求助李玫瑾教授。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李玫瑾教授給開出的處方有三點:

1、停止打罵孩子,把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每天早點回家吃飯。

2、儘量每個週末帶孩子出去運動,籃球、足球、游泳都可以,爺倆玩個大汗淋漓

3、運動之後,跟孩子輕鬆的聊聊家常,一起聊聊媽媽的不容易,也可以聊聊孩子對未來的看法

如果仔細分析這個處方,可以得到兩個結論:首先,提升歸屬感要靠“陪伴”,一起吃飯、一起運動,這些都是最理想的陪伴,沒有陪伴的“愛”是虛偽的。就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的:對孩子而言“沒有陪伴,別墅不如草屋”。

其次,提升價值感要靠“尊重”。體育運動可能是最能讓父子、母子平等相處的活動了。運動過後,藉著運動帶來的快樂荷爾蒙,一起聊聊家常,不帶功利、壓力。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自己是個好孩子,價值感也就來了。

這樣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改進了,在日常的聊天中教育就這樣潛移默化的進行了。孩子也因為補足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良行為也會漸漸好轉。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許多家長擔心,這樣的方法是放任孩子。對於懂事兒的好孩子,當然可以說服,但對於不懂事兒的孩子,說服根本沒有用!

我自己也曾經持有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懲罰”到讓他難受,難受到讓他記住教訓,才算教育的完成。但孩子越大就越發現,這樣的方法沒用!如果有用,孩子為何反覆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有用又怎麼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又打又罰?

既然打罵懲罰沒用,為什麼還要打罵懲罰,讓自己生氣、孩子也生氣。為什麼不乾脆放棄這樣的教育方式,轉而把孩子的心理營養補足?

“打一頓,孩子就聽話了”,可能是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錯覺

當然,這不代表任由著孩子來,面對愛玩手機的孩子,你還是可以把所有手機藏起來,還是應該用個定時器控制孩子寫作業的時間,但這些操作都應該在平靜的情緒下進行,跟孩子一起定下規則,並堅定的實施,只是不必再增加打罵、懲罰了。

我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改善了跟大兒子的關係,也把他從手機遊戲和沉默不語上拉了回來。

我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男孩。讀了一櫃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