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華 夏 瑰 寶

探祕中國博物館界十大“鎮館之寶”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全世界的博物館,都擁有一兩件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藏品。它們不僅牽引了人們最多的目光,既是文博小白直奔的重點,也是所在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驕傲

究竟什麼樣的藏品,才擔得起“鎮館之寶”的名號?在燦若繁星的珍寶中脫穎而出,它們都懷揣哪些流轉千年的故事

這個暑期,就讓我們一起開啟博物館裡的“尋寶之旅”吧!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南方屈指可數的大型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收藏有各類文物一百餘萬件,其中:珍貴文物十四餘萬件,其中藏有大量國寶級的精品。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上虞帖

《晉王羲之上虞帖卷》,今天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半個世紀前卻差點被當做廢紙扔進垃圾堆。

這幅書畫作品雖然有不少名人印章,皺皺巴巴甚至有不少缺口,紙質也稍顯平常。建國後,在當時的鑑定條件下,它被定為贗品,被丟在裝廢紙的竹筐裡整整三年,“命懸一線”。直到七十年代文物部門對文物倉庫進行復查和清理,《上虞帖》的神韻和印著的歷代皇家典藏章吸引了專家的注意,又經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用軟X光透拍,顯現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墨印。據此斷定該《上虞帖》為唐摹本(王羲之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真跡早已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被當做準真跡看待),這幅國寶級的字帖才終於重見天日。

《上虞帖》縱23.5釐米,橫26 釐米,7行共58字。“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這其實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一封信,說的是王羲之因為肚子疼,沒有辦法去見那位朋友,深感遺憾。這幅字帖還有一個“草率”的名字就叫做《夜來腹痛帖》

帖中較多運用中鋒運筆,體式超逸,靈動綽約,法度森嚴。不少字中尚可見章草餘韻,但是與章草相比,筆畫中隸篆意漸失,字體間連貫流暢,這體現出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為羲之中年以後的草書風貌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位居目前我國博物館的前三甲,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早在2007年,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南京博物院就選出了18件“鎮院之寶”,它們橫跨數千年,涉及各個品類。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金獸

1982年正月,江蘇盱眙縣南窯莊村的一位農民在地裡耕作,一鐵鍬下去,似乎碰到了一個大塊頭的硬東西,他將泥巴抹去之後,一件金燦燦的神祕之物在千年後重新綻放光芒。這便是如今藏於南京博物院的金獸——迄今我國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

這隻金獸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通高10.2釐米,身長16釐米,身寬17.8釐米。金獸究竟是什麼動物至今仍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是老虎,有人認為是獅子,有人認為是豹子。從它的造型來看,更加接近豹子,呈蜷伏狀,頭枕伏於前腿上,頸部戴三輪項圈,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通體斑紋是在獸體鑄成後再捶擊上去的,大小相當,呈不規則的圓形,這種製造辦法至仍為孤例。

通常所見的金器大都是捶擊而成,而金獸卻是古代金屬鑄造工藝金器捶擊工藝這兩種技法完美結合的產物,實屬罕見,彌足珍貴。其窖藏的最後入藏年代在西漢時期,但究竟是誰將它們匆匆掩埋依然無從得知。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是瞭解漢初文化的最好去處,這裡有著名的千年不腐女屍和豐富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2017年,闊別5年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在原址上改擴建,佔地面積達4.9萬平方米。辛追娭毑、素紗襌衣、T形帛畫……那些教科書上才看過的東西,都能親眼目睹。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素紗襌衣

在阿拉伯人所著的遊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候,阿拉伯商隊來到中國,坐訪友人,見友人穿著兩層厚的衣服還能看見胸口的痣,便感嘆中國的絲衣實屬了不起,隔著兩層還能看見胸口的痣。聞言,友人哈哈大笑,忙回道:不是兩層,是五層!

這是一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故事。在馬王堆一號漢墓裡,發現了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這種衣服。在馬王堆一號漢墓槨室西邊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內隨葬了軑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愛的時裝,其中兩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襌衣特別引人注目。其衣料為輕薄的沒有染色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經測算,其用紗料約2.6平方米,如果除去較厚重的用作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其重量只有二十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僅12~13克。

辛追墓出土的素紗襌衣是迄今所見早期衣物中最薄、最輕的一件,僅有49克,代表了西漢紡織工藝的巔峰水平。摺疊起來,甚至可以放在火柴盒子中。

河南博物院

中國省會城市的博物館很多,但可以稱得上為博物院的卻很少,華夏中心河南便擁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仰韶文化所在地,從商周時期到唐宋,中國史一直圍繞河南書寫,難怪這裡出土文物天下無敵。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天下名瓷,汝窯為魁。”在北宋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獨佔其三,而且汝窯位居魁首。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的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是中國稀世珍寶,敞口細頸,鼓腹圈足。頸部及腹部暗刻折枝蓮花紋,釉面光亮,器表滿施天藍釉,釉層勻淨瑩潤。它是1987年汝官窯遺址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藍釉器物,也是目前傳世的5件天藍釉作品中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絕世無雙。

汝官窯系御用窯,燒造時間極短,只在北宋晚期燒了大約20年,其天青釉色達到技藝的巔峰。為了燒製釉色獨特的汝窯瓷,工匠們不惜工本,選名貴瑪瑙入釉,使其工藝更加精湛,最終使汝瓷呈現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瑩潤純淨、素雅高貴的皇家之氣。

之後,汝窯消失,技術失傳。文獻記載:汝窯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之稱。天藍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燒製過程中窯位與火候恰臻妙處,因此成品率極低,傳世極少。

北宋末年汝窯消失後,中國人為恢復汝窯,努力了將近一千年。明清數位皇帝曾在景德鎮組織御窯,將中國最優秀的工匠集結到景德鎮,仿燒北宋五大名窯的瓷器。其他四大名窯,都曾仿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唯獨汝官窯沒能仿成。至今仍沒人能燒出一件達到當年燒製水平的器物。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獨一無二的帶有“歷史”而沒有“省”的博物館,緣由是它最初就是按照國家級博物館來建設的。地下文物看陝西,坐落在西安這座千年古都,陝西曆史博物館展示的不僅是陝西的古代文明,更是古代中國最興盛的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濃縮。各種華麗麗的金銀器,各種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夢幻色彩的唐三彩,各種見過的沒見過的聽過的沒聽過的稀奇古怪的文物們,都能在這裡尋得。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

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鑲金獸首瑪瑙杯是迄今發現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上世紀70年代,它的出土轟動全國,被譽為“價值半個香港”。

酒杯的材質選用的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醬紅底夾橙黃、乳白色瑪瑙,相生相伴又層次分明,這種材質的瑪瑙是當前發現的唯一一份。杯體呈彎角形,宛若一個生動可愛趴臥在地的獸頭,睜著雙眼直視遠方。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

這件國之瑰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湖北省博物館

位於楚地中心的湖北省博物館,在特色上一騎絕塵,它是尋覓楚文化魅力的絕佳地點,有著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從氣勢磅礴的大件青銅器,到巧奪天工的小件漆器,沒人能拒絕一眼千年的力量。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越王勾踐劍

1965 年 12月,在湖北江陵發掘一座楚國墓葬時,發現了一柄青銅劍。一名考古工作人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把手指割破了,血流不止。為試試它到底有多快,工作人員鋪好近 20層紙,用劍稍用力一劃,全割開了。兩千多年前的一把青銅劍竟然如此鋒利,通體沒有一個鏽點,在場的人們都驚歎不已。

這把千年不鏽的稀世名劍出土之後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成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它的造型十分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祕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這柄寶劍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

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極不易,它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溶點大約在四千攝氏度。這種鍍鉻的工藝也是現代科技才能掌握的技術,然而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是如何把這層鉻給鍍上去的,至今令人匪夷所思。

浙江省博物館

作為浙江最大的收藏展示中心,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了河姆渡、良渚文化最精華的文物內容。越窯、龍泉窯青瓷,五代兩宋佛教文物,歷代漆器等,都是極具地域特色及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浙江作為越國故地,無數文人墨客書畫家的故鄉,書畫是值得重點關注的門類。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祕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藏於浙江博物館的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玉琮出土於距今5300~42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重達13斤,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玉是良渚時期人們所能利用的最奢華、最珍貴的材料,因此他們在治玉上傾入了所有的才華。生前的榮華、死後的護佑都依賴於擁有的玉器。關於玉琮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統一認識。大多數學者認為玉琮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是一種溝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內圓象徵天,下小和外方象徵地

縈繞在這件玉琮上的另外一大神祕魅力,是上面刻著的良渚先民獨有的紋飾神像,這很可能是良渚時代的徽章

遼寧省博物館

清末,末代皇帝溥儀曾託其弟,將一批書畫珍品偷運出宮。後經許多人的努力,這些1922年從清宮佚出、1945年在長春偽皇宮流散的珍品,1949年陸續入藏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東北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清宮散佚書畫是遼寧博物館響噹噹的招牌,不少都是美術史教科書的級別。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因時間久遠,真跡早已失傳,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是唐宋年間的摹本。目前所知的各種摹本中,遼寧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被譽為最接近原作的珍品,是現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樸的一件。

《洛神賦圖》按照曹植《洛神賦》的文意佈局畫面,將不同情節置於同一畫卷,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覆出現,以山石、林木、龍魚、車馬及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使畫面既分隔又相聯接,描繪了從曹植行臨洛水,與洛神在夢中相會,他與洛神戀戀不捨,最終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是人物畫,但以大量的山水為故事展開的背景。由於顧愷之本人就是較早地涉及山水畫創作和理論的大家之一,這幅畫中山水部分的畫法很有可能是具有那一時代代表性的藝術樣式。

甘肅省博物院

甘肅省博物館擁有隴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貴文化遺存,是國內唯一一個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我們從絲路走來都交換了什麼,在甘肅省博物館裡看看便知。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馬踏飛燕

在中國,有一匹銅奔馬,它的意義已超越了一件普通的文物,它是中國旅遊的“形象大使”,足跡遍佈全國。1983年,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它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的封面。

這是一件誕生於公元220年前後的青銅作品。一匹飛馳的駿馬,渾圓而又敏捷,三足騰空,整個重心落在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表現出昂首嘶鳴、風馳電掣的形態與神韻,其浪漫的想象力和從力學角度出發的平穩構造以及精湛的青銅鑄造工藝,都令人歎為觀止。其實,這馬並非凡馬,而是神馬,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

馬踏飛燕不僅僅是一件國寶級文物,也是絲綢之路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徵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古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三星堆博物館就位於三星堆遺址東北角,這裡不計其數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古蜀祕寶,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遊的感覺。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青銅神樹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八棵青銅神樹,屬夏代晚期青銅器。其中最大的一號神樹高達3.96米,樹幹殘高3.84米,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機甚至難以拍下全景。

神樹分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在三根樹枝上分別都站立著一隻鳥,共有九隻鳥(寓意太陽神鳥)。而神樹的下部雕刻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彷彿在遊動一樣,栩栩如生。神樹與神龍的結合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神祕和魅力。《山海經》中提到過“金烏負日”,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很可能是代表東方的神木“扶桑”,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

圍觀 | 中國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