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不是泡沫?與歷史上“大泡沫”相比,有什麼不同?'

"

比特幣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價格也一路飆升,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褒貶不一的說法,每天都有經濟學專家或者微博大V告訴大家,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各種其他行業大神,媒體,包括巴菲特,都稱之為“泡沫”,而且在網頁搜索 “比特幣”,撲面而來的大多都是“泡沫”的字眼。

說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關於比特幣“泡沫論”的說法,最多的就是已經經歷過暴漲,毫無實體的支撐,一群理想自由癲狂者的肆意妄想等等。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

比特幣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價格也一路飆升,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褒貶不一的說法,每天都有經濟學專家或者微博大V告訴大家,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各種其他行業大神,媒體,包括巴菲特,都稱之為“泡沫”,而且在網頁搜索 “比特幣”,撲面而來的大多都是“泡沫”的字眼。

說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關於比特幣“泡沫論”的說法,最多的就是已經經歷過暴漲,毫無實體的支撐,一群理想自由癲狂者的肆意妄想等等。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比特幣是不是泡沫?與歷史上“大泡沫”相比,有什麼不同?

​先說結論:比特幣是不折不扣的泡沫。

But!嚴格定義的話,“所有貨幣都是泡沫。”

這可不是我瞎說的啊,是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homas Sargent的原話:

“客觀來說,所有貨幣都是泡沫,因為當一種資產交易價格高於基礎價值時候就是一種泡沫。我給你一美元,雖然它就是一張紙,但是因為你我承認其交換價值,使得這個價值得以維繫。一旦有人不認同了,價值共識鏈條也將斷裂。”

雖然比特幣泡沫的定義備受爭議,但我們可以這麼去理解:

當資產交易價格高於基礎價值時就是泡沫。

比特幣毫無爭議地,其基礎價值幾乎沒有,至少現在是這樣。

所以,比特幣是不折不扣的泡沫。

那麼就有人說了,既然是泡沫,那麼它跟歷史上的大泡沫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死亡呢?

那讓我們先來回顧兩個歷史上的大泡沫,首先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

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1593年,傳入荷蘭,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

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

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面對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衝昏了頭腦。他們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鬱金香。

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最終破滅,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所以人們經常拿鬱金香來跟比特幣類比,如果人們不再相信比特幣,它的價值不就會枯竭了嗎?確實是這樣。

然而,從經濟學角度來講,信仰者就是需求者。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市場,因為信仰者而倖存了下來。比如現代藝術。

如果你在鬱金香市場裡混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開一間公司專門種植鬱金香,但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極其有限,而且它的美麗很快就會凋零。如果去買比特幣,你就擁有權利使用一個永久的,不可篡改的,無邊界的支付系統,即使你只是用區塊鏈寫日記,這也是一個將信息安全儲存的方法,而且跟鬱金香不同的是,越多人加入區塊鏈的網絡它的用途就越大。

所以,比特幣更勝一籌。

再比如十八世紀的南海泡沫,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是英國政府為了與南美洲等地進行貿易而設立的半官方公司。

1719年,南海公司通過將英國國債轉換為公司的股票,大大增加了國債的流動性,也減少了英國政府的債務,該公司從中大賺了一筆。隨後,南海公司提出通過發行新股將幾乎全部國債轉換為該公司股票的計劃,並得到議會和國王批准,由於南海公司擁有從事南美洲貿易的壟斷權且許諾高額收益,受到公眾追捧,使得股價不斷上漲,在短短一年內,這家公司的股價暴漲了大約900%。

但是很快,南海公司的股價開始暴跌,因為投資者成了拋售者,南海公司泡沫的爆裂,導致很多人破產。

但是,比特幣不同於鬱金香、南海泡沫,他的背後是有區塊鏈技術支撐的。

區塊鏈完美符合範式革命的定義,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款也是目前最爆款的應用,看到這,肯定有人要抬槓了,區塊鏈跟比特幣不是一回事。但我也要說,比特幣跟區塊鏈是互相成全的,區塊鏈的技術落地會改善人們對比特幣的看法,比特幣的價值提升會讓更多人關注到區塊鏈技術。硬要比較的話,可以類比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可互聯網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他顛覆了整個世界,怎麼讚美都不為過。

既然比特幣是泡沫,為什麼歷經十年還沒有死亡?

第一、比特幣跟黃金一樣,具有Lindy效應

簡單來說,比特幣活的時間越長,未來就越不可能死亡。而鬱金香泡沫從1634年到1637年,持續了3年南海泡沫事件從1720年2月持續到11月泡沫破裂,存活時間不到一年。

而比特幣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0年,經歷過無數次破滅、重生、破滅、重生,你見過哪個“易碎的泡沫”,能做到這樣的?

第二、比特幣一直在進化

目前許多人把比特幣比作數字黃金,雖然關於其未來發展方向以及通縮機制都一直飽受爭議,但是比特幣從誕生至今,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直進化的,以後也一樣。

第三、比特幣具有強大的網絡效應

根據梅特卡夫法則,用戶數越多,網絡的價值就越高,更何況這個網絡是包含了全世界各地的礦工、從業者、投資者、使用者。

"

比特幣如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價格也一路飆升,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褒貶不一的說法,每天都有經濟學專家或者微博大V告訴大家,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各種其他行業大神,媒體,包括巴菲特,都稱之為“泡沫”,而且在網頁搜索 “比特幣”,撲面而來的大多都是“泡沫”的字眼。

說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關於比特幣“泡沫論”的說法,最多的就是已經經歷過暴漲,毫無實體的支撐,一群理想自由癲狂者的肆意妄想等等。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比特幣是不是泡沫?與歷史上“大泡沫”相比,有什麼不同?

​先說結論:比特幣是不折不扣的泡沫。

But!嚴格定義的話,“所有貨幣都是泡沫。”

這可不是我瞎說的啊,是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homas Sargent的原話:

“客觀來說,所有貨幣都是泡沫,因為當一種資產交易價格高於基礎價值時候就是一種泡沫。我給你一美元,雖然它就是一張紙,但是因為你我承認其交換價值,使得這個價值得以維繫。一旦有人不認同了,價值共識鏈條也將斷裂。”

雖然比特幣泡沫的定義備受爭議,但我們可以這麼去理解:

當資產交易價格高於基礎價值時就是泡沫。

比特幣毫無爭議地,其基礎價值幾乎沒有,至少現在是這樣。

所以,比特幣是不折不扣的泡沫。

那麼就有人說了,既然是泡沫,那麼它跟歷史上的大泡沫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死亡呢?

那讓我們先來回顧兩個歷史上的大泡沫,首先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

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1593年,傳入荷蘭,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

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

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面對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衝昏了頭腦。他們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鬱金香。

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最終破滅,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所以人們經常拿鬱金香來跟比特幣類比,如果人們不再相信比特幣,它的價值不就會枯竭了嗎?確實是這樣。

然而,從經濟學角度來講,信仰者就是需求者。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市場,因為信仰者而倖存了下來。比如現代藝術。

如果你在鬱金香市場裡混得好的話,說不定可以開一間公司專門種植鬱金香,但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極其有限,而且它的美麗很快就會凋零。如果去買比特幣,你就擁有權利使用一個永久的,不可篡改的,無邊界的支付系統,即使你只是用區塊鏈寫日記,這也是一個將信息安全儲存的方法,而且跟鬱金香不同的是,越多人加入區塊鏈的網絡它的用途就越大。

所以,比特幣更勝一籌。

再比如十八世紀的南海泡沫,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是英國政府為了與南美洲等地進行貿易而設立的半官方公司。

1719年,南海公司通過將英國國債轉換為公司的股票,大大增加了國債的流動性,也減少了英國政府的債務,該公司從中大賺了一筆。隨後,南海公司提出通過發行新股將幾乎全部國債轉換為該公司股票的計劃,並得到議會和國王批准,由於南海公司擁有從事南美洲貿易的壟斷權且許諾高額收益,受到公眾追捧,使得股價不斷上漲,在短短一年內,這家公司的股價暴漲了大約900%。

但是很快,南海公司的股價開始暴跌,因為投資者成了拋售者,南海公司泡沫的爆裂,導致很多人破產。

但是,比特幣不同於鬱金香、南海泡沫,他的背後是有區塊鏈技術支撐的。

區塊鏈完美符合範式革命的定義,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款也是目前最爆款的應用,看到這,肯定有人要抬槓了,區塊鏈跟比特幣不是一回事。但我也要說,比特幣跟區塊鏈是互相成全的,區塊鏈的技術落地會改善人們對比特幣的看法,比特幣的價值提升會讓更多人關注到區塊鏈技術。硬要比較的話,可以類比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可互聯網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他顛覆了整個世界,怎麼讚美都不為過。

既然比特幣是泡沫,為什麼歷經十年還沒有死亡?

第一、比特幣跟黃金一樣,具有Lindy效應

簡單來說,比特幣活的時間越長,未來就越不可能死亡。而鬱金香泡沫從1634年到1637年,持續了3年南海泡沫事件從1720年2月持續到11月泡沫破裂,存活時間不到一年。

而比特幣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0年,經歷過無數次破滅、重生、破滅、重生,你見過哪個“易碎的泡沫”,能做到這樣的?

第二、比特幣一直在進化

目前許多人把比特幣比作數字黃金,雖然關於其未來發展方向以及通縮機制都一直飽受爭議,但是比特幣從誕生至今,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直進化的,以後也一樣。

第三、比特幣具有強大的網絡效應

根據梅特卡夫法則,用戶數越多,網絡的價值就越高,更何況這個網絡是包含了全世界各地的礦工、從業者、投資者、使用者。

比特幣是不是泡沫?與歷史上“大泡沫”相比,有什麼不同?

​那意思是比特幣永遠不會死亡咯。

NO!NO!NO!

比特幣死亡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比如其算法被破解,技術原理被證偽。否則,最次也能成為一個單純的投資標的。

最後,爭論比特幣是否是泡沫,是的毫無意義。

因為歷史從來不會因為你爭論輸了,還是贏了而發生改變的,歷史從來都是由那些投身於漩渦當中,為之付出努力的人改變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