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對於鮮卑人創建的這個大帝國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九月,年輕有為的皇帝元宏(高祖孝文帝)決定把國都從平城(山西大同)南遷至洛陽(河南洛陽)。他的這個決定,引發了朝野巨大動盪,但元宏眼界高遠,他頂住了保守派的強大壓力,遷都洛陽,擁抱了更先進的文明。當然,也有人說北魏之亡,實基於此。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何不遷都長安?

​相對於洛陽,平城作為都城,規模確實小了一些。不過,北魏在南方不僅有洛陽一座前朝舊都,秦(西)漢舊都長安(陝西西安)也在北魏控制之下。那麼,孝文帝為何遷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呢?這其中,既有歷史及社會原因,也有地理原因。

孝文帝認為鮮卑人必須接受漢文明,這是不可逆的。平城位置太偏北,與漢文明成熟的地區相隔甚遠。北魏控制的今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北部、陝西省中北部,都是漢文明的發達地區。不過,山東省的位置相對偏東,定都於此,不利於魏軍南下伐齊。鄴都在河北、河南交界,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成熟。但鄴都在黃河北岸,同樣不利於孝文帝的南征。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何不遷都長安?

​洛陽不一樣,首先位於黃河南岸,魏軍集合於洛陽,再下攻齊,相對比較容易。其次,洛陽往北去河北,往東去山東,往西去陝西,都處在相對適中的位置。如果南朝軍隊北伐,危及到新都洛陽的安全,北魏可以從容過河退回河北。更何況,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就準備南下攻取南陽,作為洛陽的南線門戶。雖費了一些周折,但北魏還是如願拿下南陽。

長安的劣勢則有很多。關中在北魏帝國的版圖上相對偏西南。如果定都長安,北魏的主體卻在潼關以東。這樣麻煩就來了,北魏主體地區(比如河北)的人來長安辦事,要南下黃河,再西行數百里,經過潼關後才能到長安。洛陽位於南部偏中,北魏從各地調集錢糧入洛比較方便。而長安深居關中,運糧不便。關中雖是八百里秦川,但供給一個大帝國的國都,僅憑關中之糧還是不足。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何不遷都長安?

​如果南朝軍隊伐魏,兵至潼關,則將北魏國都擠在狹窄的關中平原。這樣的話,北魏將被南軍以黃河為界,切成兩半。到那時,北魏皇帝能還往哪裡逃?最方便的就是西北去涼州,那裡以荒漠戈壁為主。如此,則北魏的主體關東(函谷關以東)就很難保住了。歷史上非沒有先例,控制東晉的劉裕北伐定都關中的後秦,晉軍過潼關後,後秦皇帝姚泓已逃無可逃。姚泓逃往涼州?控制涼州的北涼王沮渠蒙遜可不是等閒之輩。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何不遷都長安?

​另外,長安相比洛陽,還有一個巨大的劣勢——距離南朝實在太近了。長安西南不遠處,就是北魏與南齊在秦嶺的邊界。重鎮漢中掌握在南朝手中,對長安來說是個巨大威脅。從漢中至長安,有很多路可走,比如著名的子午道(子午谷)、儻駱道、褒斜道,以及西邊的陳倉道。天知道南軍要奇襲長安的話,會走哪條道?三國蜀漢大將魏延要求率奇兵出子千道襲長安的計劃,被諸葛亮否決了。但是,誰敢保證,南朝不會同意某個將軍率奇兵再出子午道?擒賊先擒王,萬一讓南軍奇襲佔了魏都長安,北魏還要不要了?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何不遷都長安?

​你可能會說:北魏末年,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就定都長安,彼時的漢中就掌握在南樑手中。東魏佔據中原,在西魏控制區能當國都的也只有長安,宇文泰沒有多少選擇。如果宇文泰定都於西涼,那長安就很難守住。一旦讓東魏高歡佔領長安,西魏休矣。宇文泰後來奪取漢中,那完全是因為樑朝內部大亂,才給宇文泰以可剩之機。所以,從國都安全的角度考慮,洛陽都要比長安更具安全性。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何不遷都長安?

​如果從漢文明的角度來考慮,長安雖然是秦朝與西漢的故都,但(對北魏來說)都是幾百年前的事了。而定都於洛陽的東漢、曹魏、西晉,距離北魏在時間上更近,在漢文化的發展上,比長安要具有一定優勢。在東漢、曹魏、西晉時,洛陽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名家輩出。 綜合來看,孝文帝遷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就很好理解了。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