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有爭議的宰相,明明是千古名相,為何被百說成大奸臣

有一句話叫做“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是說北宋沒有好的將領、南宋沒有好的宰相。南宋的第一位宰相,便是臭名昭著的秦檜。在秦檜之後,南宋還有史彌遠和賈似道等奸相。反觀北宋,雖也有蔡京之流,卻也不乏趙普、寇準等名相。但在後人眼中,北宋最耀眼的宰相莫過於王安石了。

在中學的教科書上,無論是語文書還是歷史書,總少不了王安石的身影。他的詩是要求背誦的,他的變法知識點是一定要考的。在現代人的眼中,王安石是一代名相,甚至是“千古名相”。但在宋朝百姓眼中,以及直到近代的所有史家眼中,王安石是北宋的大奸臣。這就使得王安石是北宋爭議最大的宰相,不像寇準那樣受人尊崇,又不似蔡京那般遭人唾棄。造成這種分歧的源頭,在於他主持的那場“熙寧變法”,也稱“王安石變法”。

改革是處理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之一,只有不斷的改革,才能讓一個政權適應時代的發展。改革從來都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之爭,以商鞅變法為例:獲得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大刀闊斧,連太子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都給割了,被他殺掉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因為變法,秦國眼見著強大了起來。秦孝公去世後,失去了後臺支持的商鞅立馬被守舊派反撲,最終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因為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政策,所以王安石變法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他本人的下場也是歷代變法者中比較好的。

說回熙寧變法的本身,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有人說是一場政治衝動。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大問題,讓北宋的財政入不敷出。因此只能家中農民的負擔,各種苛捐雜稅也就多了起來。對於小農經濟下的農民來說,如果讓他們餓肚子,必定會釀成起義。如果讓他們吃得太飽,又會有遊手好閒的人來危害治安。因此歷代統治者都知道,要讓農民吃飽,但要讓他們努努力才能吃飽。再加上仁宗駕崩後與遼國逐漸頻繁的戰事,都加重了北宋的統治危機。

熙寧變法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等5項主要的內容。究其本質和出發點,王安石是希望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通過國家干預市場的形式,促進貨幣的流通和國家經濟的發展,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最終目的。變法讓日漸空虛的國庫又開始充盈,一批有功之臣也得到提拔。為了過的升遷,執行的官員們用了一些損害百姓利益的手段,導致老百姓深受變法之害。

王安石用的一些人,例如蔡京和呂惠卿等人,個頂個的大奸臣。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又豈能對他們的頂頭上司王安石嘴下留情?王安石明知“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的道理,但還是操之過急。心裡吃了熱豆腐,也讓熱豆腐燙了嘴。元相脫脫在主持編撰《宋史》時,對王安石的評價是這樣的:

“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凶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迴歸到王安石個人,他自身也有著很大的缺陷。韓琦曾評價:“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就是說王安石搞理論是一把好手,但是讓他去實踐必定壞事。在政治上王安石實在算不上成功者,但他在文學上的光芒,將他的整個人的形象都挽救了回來。

北宋最有爭議的宰相,明明是千古名相,為何被百說成大奸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