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頭」柳陸 | 包頭三說


包頭地區還沒有漢人定居的時候,原是一片牧場。傳說那時的黃河不在如今的王大漢營子,而是在今包一中到皮革廠以南一帶。後來,山西人來包頭做買賣的多了,分散居住在幾個居民點上,最早的居民點是代州營子,後來又有了官井樑居民點、西腦包居民點、永合成和覆成元居民點,當然最早的居民點是召樑蒙古族巴氏家族。

這幾個居民點,分佈在老包頭的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官井樑居民點,在原包頭的西北角,有古路直通後山固陽和達茂草原;西腦包居民點有簡易土路直通河套地區;覆成元居民點,緊靠黃河北岸,渡過黃河可直達伊盟和陝北等地;代州營居民點的東西大道,東可到歸化城今呼市、張家口、北京等地。這些居民點的買賣人,主要做後山、河套、伊盟、陝北及山西、河北等地的生意,居住者大都是些小商小販,也有少數木匠、鐵匠、皮毛匠等小手工業者,給農牧民打造一些用具和生活用品。


金蛙之說

「文化包頭」柳陸 | 包頭三說

不知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黃河北岸上緊挨覆成元居民點河畔上,突然趴著一個碗口大的綠色蛤蟆,脊背上長著細細的一層絨毛,兩隻金黃色的眼睛忽閃忽閃發著亮光,背上還有無數圓形金色斑點,它的頭向南爬在河岸上,大嘴巴挨著黃河邊,四腳伸開,一動不動地趴著,任憑孩子們怎麼攆,這隻綠色大蛤蟆就是不肯離開,原地趴著不動不走。

這事傳給了大人們,於是人們紛紛趕到河畔上看這隻奇怪的蛤蟆。有一位識文斷字的記賬先生說:“這隻蛤蟆是河神顯聖,我們居住的地方是塊風水寶地,該著我們發財了。”

他還說:“蛤蟆趴在水邊,就能得到水的好處,四隻腳指向西南、西北、東南、東北,這是神靈指點我們買賣一定能四通八達,大有財源 … … ”

這話一傳開,人們便不約而同拿上香表和供品向蛤蟆燒香敬表,磕頭祭拜。一家走了,一家又來,一幫走了,一幫又來,各個居民點的人,絡繹不絕地來這裡燒香祭拜。

又過了三四天,那位說蛤蟆是神靈的記賬先生約了幾位老者,扛著供桌,提著香表和三牲供品來到河畔,向蛤蟆跪拜起來,又是敬表,又是放炮,嘴裡還不住祈禱。經過這一番禱祝,第二天一早,這隻奇怪的蛤蟆突然不見了。

蛤蟆雖然不見了,但包頭是塊寶地的傳說卻讓人們堅信不疑。說也奇怪,第二年的秋季,從青海、甘肅經黃河來的皮毛筏子,竟不到托克托河口鎮停泊,而改在包頭靠岸卸貨,包頭的商人因此發了一筆大財。

又過了幾年,包頭的黃河河遣又向南移了二三裡,就是現在南二里半村舊河道。因為這裡黃河水流平緩,又有河灣可以停泊船隻,那些甘、寧、青的皮毛木材筏子以及青海的鹽船,後套的糧船,都在二里半停泊卸貨,於是歸化城都統衙門就把設在河口鎮的官渡決定移到包頭二里半,巡檢衙門也由善岱移駐包頭,包頭才由村正式改為鎮。

城似“金龜”之說

「文化包頭」柳陸 | 包頭三說

包頭改鎮以後,大同總兵馬升大人駐防包頭,他想包頭已經成為一個商業市鎮,人口增多,時有土匪或刁民出沒,騷擾百姓安寧,應該建一城池,以保障商民和住戶的安全。

一天,他派差役把巡檢老爺和大行(即後來的商務會)的會長請到衙門,商議籌建城牆事宜。事情商量妥後,馬大人又請文案上一位會相風水的師爺,會同巡檢老爺、大行會長,帶著隨從衙役和羅盤、相書,騎著馬、坐著轎,到各個居民點巡視了一番,最後停留在離黃河不遠的北岸。把那個見過金蛤蟆的記賬先生找來,問了當年出現金蛤蟆的情況,馬升命師爺細細觀察地形地貌以及大河之勢。

師爺觀後沉思半晌,他向馬升說,所謂金蛙之說,純屬訛傳,應該是金龜望水才對,水即財,財如水,金龜顯靈,意在固本固防,若建成龜城,固若金湯,此乃理想之地也。

一席話說得馬升頗為興奮,當機立斷,在此修城。於是又讓師爺看了相書,用羅盤測試了方向,經過互相商議,由馬大人拍板定案,按照當年金龜趴臥的方向,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位,決定城牆開設東、南、西、東北、西北五個城門。

南門設在金龜的頭部,意為頭向水域,永不枯乾。東、西兩門是金龜的兩隻前腿,東門設在東大街的東頭。西門設在西腦包居民點的東面,西北門設在官井樑的北頭。東北門設在召拐街東北方面。五門既已選定,馬大人等官員就沿著南門東側,由師爺看著羅盤在前指引,向東北慢慢行去,他們所走過的地方,由隨從衙役劃出線路,撒上白灰,做為城牆的牆址。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準備,次年即開始動工,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把土城建成,城周約十四華里,牆上設蝶,北城牆依山勢建築,還設了幾個瞭望臺,東北和西北兩門增設了兩個城樓。建起的雖然是座土城,但存“獨立隊”(土匪)遍地刁搶的當時,卻起到了保護商家和住戶的安全的作用。

此時,好多鄉下的財主、官員,都搬到城裡,甚至那些後山、河西(今達旗)的財主們,也都投親靠友來到包頭。

包頭自從建起城牆後,許多山西、陝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的客商,感到在包頭經商既可賺到大錢,又能保障安全,紛紛來包設莊開店,什麼綢緞莊、鞋帽店、皮毛店、牲畜行、錢莊、銀號等,先後開設在東西前街和后街上。

固陽、河套的糧油以及漠北草原出產的皮毛、牲畜、藥材等,都通過西北大通道進入西北門。東北門則是拉運煤炭糧食的要道,其它地區牲畜皮毛藥材等多由西腦包進入西門。東門則是通往薩拉齊、歸化城的大道,商家收購的皮毛、牲畜都要起旱路運往張家口、晉北、京津等地,返程時再運來綢布雜貨。南門更是繁華所在,河路來的糧油、鹽鹼、皮毛、木材筏子,都要在二里半停泊卸貨。每年夏秋兩季,停靠在碼頭的船筏不下數百隻,運貨的騾馬車,從城裡至二里半往返不絕,河西伊盟的牲畜、皮毛、藥材,渡過二里半官渡,也由南門大量進入包頭。

火車通到包頭後,更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包頭逐漸成為西北的商業重鎮,被譽為“西北的小上海”。正像一隻得到水的金龜,給古鎮帶來福運,帶來安寧和繁榮。

“龍脈城”之說

「文化包頭」柳陸 | 包頭三說

老包頭一東河區地勢北高南低,狹長地帶絕對標高海拔 1065米—1120 米左右。當年,包頭置鎮在北樑,不僅因為那裡看似“七溝八樑”一道坡的地理位置有很好的“龍脈”之說,居於其上可鳥瞰城市全貌,而且還因為東河區地下水源豐富,百姓選擇坡地高處求生不誤飲水,能避及當時黃河連年氾濫殃及兩岸的危害,故被人們認為這地方水不深,有龍則靈,因而許多寺廟選址北樑一帶,最具代表性的是轉龍藏。

話說清雍正元年(1722 年),土默特部喇嘛阿爾萬曲力木,由西藏學佛歸來,他沿陰山雲遊,雍正四年到達轉龍藏,他登坡遠眺,黃河如帶,綠草如茵,樹木蒼鬱,泉水塗塗,環境優雅,景緻宜人,便決定在此建廟供佛(時稱龍王小廟),他焚香誦經,潛心傳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立《轉龍藏碑記》有如下記述:“包鎮之有轉龍藏,水泉出也。其水旋轉之勢,曲折蜿蜒,有似乎龍;而澤灌千畦、井豢萬家、寶藏與焉,古之命名,意在斯矣!”由此可見,轉龍藏得名源於水,時在乾雍盛世。

轉龍藏佔此地利、人和,故應時而興。道光年間,在原龍王小廟基礎上新建龍泉寺。當時,穿過叢林有廣場和戲臺,往北是山門,山門上懸有金匾,書“龍泉寺”三字。

跨入山門,兩側有鐘鼓樓,林蔭下有一清泉,四周有石砌圍牆,直徑丈餘,積水深達2丈,沿泉旁石階而上,有座牌樓,牌樓上書“環道金墉”,意為“曲徑可通金色之城”。走進牌樓院門,便是五間正殿,三間側殿,兩廂禪房十六間,鍾、鼓、樂樓各一座。寺廟院外以東的山脊上修有“玉皇閣”,突出的巖角上建有“望河亭”,登亭遠望,黃河沿岸及老包頭景色盡收眼底。奇妙之處還在於:“龍泉寺”底有一山泉,經“龍嘴”噴出,清澈甜爽,無論飲之、觀之,盡得怡趣。

包頭是龍脈城的傳說,大約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左右,那時包頭已發展成一個繁華的商業小城,人口最多時達到近十萬。

一年初冬,北洋軍閥吳佩孚大帥突然從寧夏來到包頭,這下可把包頭軍政當局嚇壞了,又是歡迎,又是宴請,忙得不可開交。第二天,吳大帥傳話來,要去遊覽包頭名勝轉龍藏。軍政當局愈發忙了起來,又是打掃街道,又是派兵保護,還準備了一輛小汽車請吳大帥乘坐。

吃罷早點,吳大帥在下榻的公寓裡,衛兵們伺候著穿好了長袍馬褂,準備遊覽。這時門外的汽車也已來到,縣長和警備司令也都到齊,恭請大帥坐車啟程。吳大帥看了看汽車,臉色不悅地搖了搖頭,擺手又回到臥室,這時可把軍政老爺們嚇壞了,不知是哪裡得罪了大帥。正在猜疑之際,大帥的隨從副官跑來低聲說,大帥不坐汽車,要乘轎去。於是警備司令趕忙命令馬快,到如月鼓轎房要一乘綠呢四人小轎前來伺候,不一會小轎抬來,恭請大帥乘坐,並作揖向大帥賠禮道歉。

一行人到了轉龍藏,衛兵們攙著大帥先到正殿參拜了神像,然後到望河亭上觀看了四周景色,說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囑咐地方官要加意保護。在望河亭上稍事休息,喝了老和尚獻上的一杯清茶來到廟前戲場,坐上小轎,抬過河槽向北走去,過了太平石拱橋,登上東北城外臺地,沿著北城外山地走去,隨走隨看,興致極佳。

等轎子進了西門,到公寓落轎時,大帥依然興奮不已,下了轎子回到臥室,公差們又是一番忙亂,撣尖掀“簾”,打水沏茶,伺候大帥洗漱休息,陪去的地方官員也忙著拴馬卸鞍,在下處等候痢巾傳喚。

不一會兒,大帥果然傳下話來,請地方官晉見,當官員們落座後,大帥說:“兩天來蒙諸位盛情招待,心感有愧。沒想到,一個塞外邊域竟然藏龍聚寶,紫氣繚繞,這就是龍脈在,靈氣就在,今後必定發跡,造福於萬代……”

自打吳大帥遊覽轉龍藏以後,龍脈之說成了津津樂道的話題,包頭的名氣愈來愈大,山西的鉅富,京津的商號,他地的商販,一個個,一戶戶、一幫幫紛至沓來,都想沾點龍氣,掘金髮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