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認為鮑叔牙、子皮賢於管仲、子產?

《孔子家語》載,子貢問孔子天下做臣子的當中,誰可以當得起賢臣?孔子說齊國的鮑叔牙、鄭國的子皮,都是賢臣典範。子貢說那管仲和子產不是嗎?孔子說鮑叔牙推薦了管仲,子皮推薦了子產,他們都是發現賢才並加以舉薦的人,所以他們更當得起賢臣的名號。

原文如下:“子貢問於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子曰:‘吾未識也,徃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

為什麼孔子認為鮑叔牙、子皮賢於管仲、子產?


先來看看鮑叔和管仲。孔子所說鮑叔,就是大家熟知的鮑叔牙。春秋齊襄公時,齊國內亂,公孫無知殺襄公,次年公孫無知又被殺,各方混戰,爭奪大位。當時主要有兩大陣營,公子無糾和公子小白。鮑叔牙屬公子小白一方,而管仲屬公子糾一方。最後,公子小白勝利,也就是後來稱霸的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大家都知道齊桓公即位後勵精圖治,任用管仲這相富國強兵,最後稱霸諸侯,成為那時的帶頭大哥,天下諸侯莫不賓服,周天子也禮讓三分。但管仲這所以得到重用,賴於鮑叔牙的推薦之功。鮑叔牙是小白的師傅,又為自己立過大功,所以小白一即位,就想任鮑叔牙為相。不料鮑叔牙拒絕了,卻推薦管仲為相。齊桓公說他可是糾的人,當初還差點要了寡人的命啊。鮑叔牙說那又怎樣,各為其主嘛。管仲是大才,有經國治世之能,是當丞相的料,在這方面,他比我強多了。您要想有所作為,使齊國強大起來,就應該任用管仲為相。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於是任用管仲為相,從而走上了霸主之路。

此前,鮑叔牙與管仲就有交情,兩人曾合夥做買賣。因為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的。管仲還曾給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都辦砸了。據說管仲做了三次官,每次都因為過錯被罷免。也曾指揮打仗,可是在進攻時他老在後面,撤退時卻比誰跑的都快,弄的士兵都看不起他。鮑叔牙卻認為那是管仲家裡有老母,他不跑萬一掛了,誰來照顧他的母親呢?所以管仲是孝子。於是,二人成了生死之交。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管鮑之交”,比喻朋友之間互知表裡,可託生死。

子產,春秋時期鄭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鄭穆公之孫。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所以又稱公孫僑。子皮,姬姓,罕氏,名虎,字子皮。鄭國七穆(春秋時期鄭國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稱,包括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遊氏、豐氏,他們都是鄭穆公的後代之一)罕氏的宗主,鄭穆公曾孫。所以從血緣關係上,子產還是子皮的叔叔。子產有才能,屬於改革家一列,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時鄭國在大國夾縫中生存,頗為不易,有賴子皮(即罕虎)等人之力,在諸侯國中佔得一席之地。當時子皮執政,認識到子產的才能,決定讓賢,讓子產執政,代替自己。子產當政後,推行田制改革,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田土四界有水溝,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雖然遭到一些貴族的抵制,但一直奮力前行,且在其執政三年後得到廣泛讚頌。

為什麼孔子認為鮑叔牙、子皮賢於管仲、子產?


鄭定公8年(前522年),子產病重,以水火為喻,告誡繼任者為政要寬嚴相濟。子產去世後,鄭國的老少都痛哭失聲,說子產離開我們死了,老百姓將來依靠誰啊,男男女女在民巷中聚哭了三個月,娛樂的樂器都停了下來。孔子聞訊而泣,評價子產道:“古之遺愛也。”

子產銳意改革,使鄭國逐漸壯大。對內團結各方勢力,愛護百姓;寬嚴相濟,治國有方。對外爭取權利,維護尊嚴。且廉潔自律,堪稱楷模。

為什麼孔子認為鮑叔牙、子皮賢於管仲、子產?


鮑叔牙、子皮,在國家利益面前,都放棄了自己的榮譽和利益,把更適合的人推到適合的位置,不貪戀權力,不嫉賢妒能,而且本身也是大才之人。這樣的人,怎麼能說不是更加賢達呢?

所以,孔子認為,鮑叔、子皮之賢,更加賢於管仲、子產之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