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從小認識我的朋友都說,我的性格改變了很多,比以前熱情開朗了,也有了生活氣。我認為這是鹿sama對我的影響,她將我拖出了宅男的世界。

曾經的我活得非常懶而粗糙,生活模式極其簡單,可以說是隻要一臺電腦一張床一口吃的我就可以一直無憂無慮地活下去……

但她不的,她活得雖然也很懶但還挺講究。二月二龍抬頭她一定要拖著我去理髮,說是要讓新鮮的陽氣滋養每一根髮絲(此處請感受一下科學家的白眼);清明節拖著我去摘楊柳枝,然後大晚上強行拉著我講鬼故事;桂花香的時候拖我出去摘桂花,回來用白糖醃漬起來等著中秋節吃著大閘蟹喝著桂花酒;春節將至的時候又拉著我去買紅紙,鋪開文房四寶爬上爬下地自己擬句子寫對聯……更不用說每逢一個什麼古今中外的節日家裡總要張燈結綵地佈置一番…每實現一個小目標總要捯飭得跟花仙子似的開香檳慶祝……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一開始我覺得多此一舉。

“有這個必要嗎?”

“不嫌麻煩嗎?”

“你其實知道二月二理髮和二月三理髮並沒有什麼區別對吧?”

但日子久了,我竟然會在那個特定的日期到來之前,心裡生出小小的期盼來。

盼著白露那天對坐泡茶看書……

盼著立秋那天烤雞燜肉貼秋膘……

盼著下雪天支起銅鍋涮肉片兒……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 下初雪的時候,怎麼能沒有炸雞和啤酒呢~

#平安夜吃個蘋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哦~#

後來我明白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儀式感。

《小王子》裡有一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如果你每天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間準備我的心情。”

外國有位子也曰過:有儀式感的人生,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 儀式感給生活帶來什麼? —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儀式感能夠帶給我們的是兩件事——信念(belief)和歸屬感(belonging)。

信念其實帶給人的是一種確定感(certainty);“我不知道這段婚姻會走向怎樣的結局,但看這週年紀念日的陣仗,我猜應該還不錯吧。”

歸屬感則更加增強了身份認同和自我意識。“我們都是耶穌的子民/今夜,我們都是xx人”。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 看看Marshall老師這個眼花繚亂的儀式行為模型圖

可以看出,很多儀式行為的背後都來自於焦慮或不確定性,而通過儀式行為則可以對抗這些不確定性,從而達到提升信念和增強歸屬感的目的。

一、提升信念(至於這些信念是不是真的能實現,誰知道呢)。

比如民間有用柚子葉洗手驅逐黴運的習俗,比如香港等地至今還保留著在出獄後/從醫院回來/參加葬禮後/比賽前用柚子葉蘸水洗手或淋灑全身的風俗,認為此類儀式能夠帶來好運,助你開始新生活。

古人重視節氣和時令,對待季節更替也都是鄭重其事,不僅飲食有講究,更要拜神齋戒改換服裝顏色,以此“送春”、“邀春”、“迎夏”。好像不這樣搞搞事情迎接一下,下一個季節就賭氣不來了。這也是希望通過各種儀式,來消除天災人禍的恐懼,表達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景,給生活增加一些期許,讓日子更有盼頭。

而慶祝生日、慶祝新年的含義(包括生活中的很多所謂“小確幸”),一定程度上也來自於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以後還會不會有這樣的好日子了,所以一方面是享受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另一方面卻也暗含著“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的期待。

二、增強歸屬感,進而增進人際和諧。

比如,不管人們身在何處,只要一聽到國歌、看到國旗(聽到校歌校訓同理)就會油然而生一種莊嚴肅穆感,民族身份的自豪感。這種儀式感有利於加強群體的凝聚力,增加族群的整體戰鬥力,減少外敵入侵的風險。

可能有人要說了,我就願意活得糙,懶得做那麼多儀式,你能拿我怎麼著?儀式感到底能給我帶來什麼具體的好處呢?就算我把生活過成詩和遠方,年終獎也不會多發我二百塊錢啊……

各位好漢還是聽我一勸——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 儀式感可能會讓你延年益壽哦 —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就開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例如:生日,或者是宗教節日等)與人壽命的關係了。

他們提出了週年反應(anniversary reaction)假設。

何謂“週年反應”?即在重要日子前,個體壽命會被暫時延長,可謂真·續1秒

等我過完生日再死/等我看見你結婚再死/等我交完黨費再死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注:這裡的死亡指的是自然死亡(包括慢性疾病),而非意外或突發急病等非正常死亡情況。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 如圖所示,人們在生日前的死亡率降低不少,而生日後一週的死亡率則會提高。

當然心理學最操蛋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你永遠都可以找到和你結論不符的數據。Phillips等人的研究結論後來又被很多人舉出反例來駁斥。

於是研究者們開始尋找背後的可能原因。

其中有一個解釋,我覺得比較靠譜——節日的重要性/對節日的期待程度,可能影響個體的生存意願(will to live)。

下圖說明“節日的重要性”對生存意願的影響: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你看,千禧年新年前夕死亡率比其他年份新年死亡率要低;而一進入千禧新年當日,死亡率又立刻開始迅速升高。因為元旦年年有,千禧年可是千年等一回哦。

下圖說明“對節日重視程度”對生存意願的影響: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你再看,小孩子(對生日更期待)中的“週年反應”效應要遠遠高於成年人(可能由於成年人其實更不喜歡過生日吧……畢竟表示又老了一歲……)

同理,“生日前死亡率降低而生日後死亡率上升”的這一“週年反應”效應在女性中也更為明顯,在男性中效果則不那麼顯著(可能因為摳腳直男們真的不太在乎什麼紀念日生日什麼儀式感吧……太太們可以拿這一點去嚇唬老公們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期待節日(儀式),這個“週年反應”對他/她即有效,就更可能活過這個節日;一個人對節日(儀式)沒有期待,“週年反應”則影響不了他/她,可能就…愛什麼時候死就什麼時候死吧…

所以……

五一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春節……

是對每個節日的渴望和信念讓我們活下去!

為什麼儀式感如此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