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名人故事|靈祐禪師


八閩名人故事|靈祐禪師

靈祐,福建長溪(今霞浦)人,生於唐代大曆六年(771年),俗姓趙。15歲時,在城東建善寺出家,師從法常禪師。他非常用心地為寺院做事,“執勞每倍於役”。三年後到杭州龍興寺受戒,遍研大、小乘佛法。貞元九年(793年),靈祐出外雲遊參訪,先到浙江天台山,巡禮了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的遺蹟。此後,遊覽洪州(今南昌),至百丈寺,參謁高僧懷海禪師,懷海一見便收為弟子。因其資質聰穎,因此遂居參學者之首。


八閩名人故事|靈祐禪師

有一次,在山風凜冽的冬夜,懷海禪師一覺醒來,凍得渾身哆嗦,便伸手探探床前的火盆,尚有一絲溫熱,於是吩咐侍立一旁的靈祐說:“你撥一撥爐中,看看有火沒有?”靈祐拿起火棍撥後稱沒有。懷海禪師自己起來,拿過火棍深深一撥,撥出一點火星,讓靈祐看,並說:“你說沒有,這是什麼?”靈祐頓覺醍醐灌頂,得以開悟,忙叩首謝師。懷海又說:“你先前未悟只是暫時的,要想認識佛性的義理,應當觀察時節的條件和關係。時節既然到了,如虛忽悟,如忘忽憶,才能了悟本體心性不是從身外去尋找的。你今天已經有所認識,自己應好好護持。”第二天,靈祐隨懷海禪師上山勞動,懷海問道:“靈祐,帶火來了嗎?”靈祐隨即拾起一根柴吹了兩下,遞給師父。禪師讚歎地說:“如蟲御木,偶爾成文(好比小蟲蝕木一樣,雖則偶然,但點滴積累,總會了悟的)。”靈祐於爐中撥火未見火,懷海深撥其底見火星,無火亦有火;靈祐拾起柴來吹兩吹,柴頭無火又有火。“火”比喻本體心性,原本自身已具備,迷時不見悟時逢。經過“撥火悟道”的靈祐,由於善解佛理,逐漸成為以“平常心是道”著稱的洪州禪系的法徒,後升為典座(負責寺院廚房工作的和尚)。

八閩名人故事|靈祐禪師

其時,有一位司馬頭陀(姓司馬的僧人)來到懷海處,提起湖南潭州(今長沙)的溈山,風景殊勝,認為那是一塊很適宜啟建大道場聚眾修持的寶地。懷海希望頭陀能從僧眾中選一人前去開闢,頭陀一眼看中靈祐,認為靈祐可做溈山正主。懷海夜召靈祐,託付他前去溈山“嗣續吾宗,廣度後學”。第一座弟子華林覺聞知後,爭著要去。懷海命二人當眾測試,他手指一個淨瓶,要他們各出一語,但不可直說是淨瓶。華林覺乃另作比喻。而靈祐不答,用一腳踢倒瓶子走出門去(因踢倒瓶子後,未倒出或流出什麼,不言自明是淨瓶也)。懷海笑道:“第一座輸了。”

於是靈祐去了潭州。當時,溈山峻峭幽僻,四無人煙。靈祐結庵其中,日與猿猴為伍,採橡慄充飢。即便如此,他仍“悽悽風雨,默坐而已,恬然晝夕”,一派安貧樂道、隨緣度春秋的行持風範。苦修8年後,原百丈寺的懶安和尚帶幾個僧人奉師命前來幫助。懶安表示,願意為靈祐當典座,等到寺僧聚集至500人眾時,再辭山他去。自此寺僧漸多,山下居民聞知其事,也紛紛入山皈依併合力建造寺院,由此常住人員越來越多。在此過程中,也得到了時任潭州刺史(一州之長官)、湖南觀察使(中央派到地方巡視的使者,可全權處理地方事務)的裴休(後官至宰相)的敬信與支持。由是,國內研究禪學的佛教徒紛紛到溈山參學問道,靈祐常升堂說法,啟悟透闢。靈祐還為學僧開釋“頓悟”的修行途徑,受其啟迪後成為著名高僧的有仰山寺慧寂和尚、香嚴寺智閒和尚等。仰山慧寂後來闡揚靈祐的禪學,創立了聞名遐爾的“溈仰宗”。

唐武宗李炎於會昌五年(845年)下旨廢佛,“沒寺逐僧”。靈祐不得已遣散僧眾,自己也裹起頭巾,隱藏民間,等待春暖冰消之日的到來。至唐宣宗李忱即位,下令恢復佛教,時任轉運使(主管運輸事務的官員)的裴休才重新把靈祐迎返溈山,再建寺院。靈祐住持溈山,堅守師門“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帶領寺僧們邊參禪,邊耕墾,使溈山成為農禪並重的大道場,人數最多時超過1500人。溈山道場自給自足,法喜充滿,法音遠播,在安頓流民,減輕國家負擔,穩定社會人心以及培養佛教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在禪學理論方面,靈祐深得懷海的奧旨,主張直心、“情不附物”。所謂直心是指不與諂曲、虛偽之心相合。一顆斜曲的心,必然為凡情俗欲的煩惱所覆蓋,是染汙了的無明之心,是自己不健康的同時還會給他人給自然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的心,這是與正道與真理南轅北轍的虛妄之心。相反,只有以直心來生活,來為人處事,才能促成自己與真理與正道的最終契合,才能真正開啟人人本有的“真心”的巨大潛能,達到消除一切自尋的煩惱、還生命以自在無礙的健康面目。所謂“情不附物”既指不沾不滯,如鳥飛空中無跡可尋一樣,才是真正的“直心”。靈祐認為:“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道同,人人都有個解脫路。”

八閩名人故事|靈祐禪師

靈祐弘揚佛教40餘年,造就高僧甚多。大中七年(853年)正月初九日,他洗漱正坐,怡然圓寂,葬於潭州溈山,塔名“清淨”。朝廷賜諡號“大圓禪師”。靈祐著有《溈山警策》一卷。後人整理有《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一卷。今存明代《溈山警策句釋記》二卷,《溈山警策指南》《溈山警策注》各一卷。

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鄉人在靈祐出家處長溪縣建善寺附近建造“大溈院”。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長溪的遵僕禪師特往湖南瞻尋溈山遺蹟,歸來後又在原“大溈院”附近的柏巖建“大圓庵”,以紀念靈祐禪師。


出自《故事林》雜誌

2019年05月上半月刊

原標題|直心無偽的靈祐

作者|俞傑

圖|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