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之源,稻也。捧一碗稻,釀一滴酒,從酒中催生一曲新詞,從酒中盪出離愁別很、從酒中見證事態萬千。千年李渡酒、斜風細雨中,悠然發芽,兀自成長。時代鑄造了李渡酒,促使其步步走向永恆;李渡酒亦見證了朝代更迭,社會轉變、飽經歲用洗禮後依舊不變的是那份醇真。

傳承千年的李渡——文人墨客為它競折腰

稻作起源滋生蒸餾制酒法

萬年仙人洞萬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標本的發現,昭示了贛鄱地區是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區。在稻作起源中心區輻射範圍內,有一小鎮,名為李渡鎮,古又稱李家渡。地處鞋撫平原,位於四縣交界之際,素有“贛撫糧倉”之稱,古與豐城、樟樹、鷹潭三鎮齊名,“米”的歷史悠遠綿長,優越的物質條件孕育了上等佳品一李渡酒。

宋以前的燒酒不是蒸餾酒,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穀物發酵酒。元代之後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白酒是新中國成立後才賦予燒酒的官方稱調。追溯中國元代蒸館之源,非李渡莫屬。

有關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元代文獻,如《夥膳正要》,作於1331年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也曾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2002年6月,李渡酒業在對老廠無形堂生產車間改造擴建施工的時候,一個完整齊全的釀酒遺址驚現在世人面前。李渡元代燒酒作坊是一處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造跡最全、遺物最多、延續時間最長且最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白酒作坊遺址,也是目前中國及至世界範圍內證明元代蒸餾酒產生、發展並在科技史上取得突破的最好的遺址。

傳承千年的李渡——文人墨客為它競折腰

“判斷一個遺址是否具備破解中國白酒起源的意義,關鍵點就是這個遺址在歷安時間節點上究竟是白酒的源還是白酒的流。”這一重大發現,在《李渡鎮志》中有明確記載。2003年10月10日,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頒獎儀式在南昌舉行,而李渡酒是公認的中國蒸餾酒,也就是燒酒的發源地。2006年6月,李渡無形堂燒酒釀造古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又作為中國白酒釀造遺址和瀘州老窖、水井坊等名酒共同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式踏上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路。

2015年,在南昌新建區考古發現的海昏侯基中,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文物,而其中出土的一件青銅蒸餾器具有改寫歷史的價值。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說:“如果確認了其為制酒蒸餾器,不僅將更新我國的釀酒史將蒸餾酒的歷史提早一千多年,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突破。”

酒香醇厚引來無數文人墨客

北宋大平興國年間,宜黃鳳崗人鄧金林、婁寶洪來李家渡定居,同時也帶來小曲酒技藝,莫基人。前店後坊式的家庭釀酒作坊,自產自銷,以供應泥壺甜酒為主,兼營“土燒”。自時李渡開始釀製“土燒,鄧婁二人成為千年酒鄉“燒酒製作的開拓者。

酒是詩詞的靈感來源,有了酒,詩詞也就在酒中孕育而生。”華夏第一酒詩人”——陶淵明就是江西人,一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飲酒》備受文人墨客推崇。“無酒不成詩詞”的詩仙李白,詞聖蘇軾更是對酒狂熱痴迷。

千年李渡鎮,歸撫州臨川管轄有900餘年的歷史,而歸屬南昌進賢縣僅有不到50餘年歷史。進賢縣位於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岸。始建於晉太康元年,具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因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之澹臺滅明在此南遊講學而得名,意為“進能納賢”之地,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千年李渡鎮所在的周邊地區還被喻為“才子之鄉、文獻之邦”,撐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

傳承千年的李渡——文人墨客為它競折腰

宋人吳居厚曾寫過一首關於李家渡酒鋪的詩《遙望》:“春風染柳條,揚鞭過大橋。遙望李家渡,到處酒旗飄。”而真正讓李渡酒聲名遠播的,則是宋代兩位祖籍在李渡附近的宰相晏殊和王安石,兩位名相都還是開宗立派的大文豪,除了留下了大量讓後人吟詠的酒詞酒詩外,還在李渡鎮留下了“王安石聞香下馬,晏同叔知昧攏船”的千古佳話。

晏殊,撫州臨川人,宋仁宗時官至宰相,名臣范仲淹、韓琦、富弼、歐府、石等都出於他的門下。晏殊不僅是一個在政治上志滿意得的文人,還是北宋初的重要詞人。《宋史》本傳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

晏殊的家鄉位於離李渡不遠文港沙河村。因為長年居官在外故每回家鄉,必攏船李家渡,購酒數壇,乃去”。《李渡鎮志)記載:有一年他由臨川乘船返回沙河村船過李渡時,因事耽誤,忘了停靠待到發覺時,已近王家洲,他連忙命船伕將船撐回李家渡買了幾罈好酒上船,邊飲邊欣賞家鄉風景,隨口吟出了千古名詞(院溪沙):“紅蓼花香夾岸稠,綠波春水向東流,小船輕舫好追遊。漁父酒醒重拔棹,鴛鴦飛去卻回頭,一杯銷盡兩眉愁。,

傳說,由於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離臨川老家太遠有時船運不便,這位宰相便乾脆從李渡鎮物色一名釀酒師傅,到汴梁城相府左側開了一家酒鋪,不但自己飲用,還經常拿出來招待親朋好友,一時李渡酒風靡汴梁。

傳承千年的李渡——文人墨客為它競折腰

2013年,中央電視臺“古縣探祕(進賢縣》”有這樣一段解說詞:“這塊看來普通的石頭背後,藏著一個關於進賢美酒的故事。宋神宗年間,祖籍江西臨安的王安石在往京城赴任的途中路過進賢,隨風飄來的撲鼻酒香讓從不飲酒的王安石一時難以自制。他聞香下馬,暢飲起來。後來,王安石與好友昊居厚在聊天時讀及此事,吳居厚對他說,荊公從不飲酒,王安石則怡然客道只怪李渡酒太香。這塊路邊的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王安石拴馬的馬樁。”

王安石22歲中進士回家省親,路過李家渡,想起小時在進賢與饒八舅作客的情景,叫隨從遞來紙筆,揮墨寫道:“憶前事,莫笑當年老蛇皮,化得龍麟衣錦歸,傳話進賢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隨即打了幾壇上等陳釀好酒,送給久別的進賢饒八舅。

傳承千年的李渡——文人墨客為它競折腰

20世紀50年代的“天才琴童”盛中國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也因此被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2000年2002年,先後兩次攜夫人會李渡鎮探親並應邀參觀李渡酒業,為李渡題詞:心中有家鄉,天涯若比鄰。2002年,湖南衛視《名人本色》節目中,稱其是最著名的“臨川才子”之一。

編輯:微信公眾號——了不起的新贛商

相關推薦

推薦中...